首页 > 学术论文

苝单/二酰亚胺衍生物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4:23
热度:

苝单/二酰亚胺衍生物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摘要】:作为一种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苝酰亚胺(PDIs)因其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强的接受电子能力、高的荧光量子产率、高的电子迁移率、

【摘要】:作为一种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苝酰亚胺(PDIs)因其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强的接受电子能力、高的荧光量子产率、高的电子迁移率、高的光电化学稳定性、易于化学修饰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中,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受体材料。本论文以有机光伏器件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花单/二酰亚胺衍生物,并对它们的光物理性能、热稳定性以及体异质节(BHJ)太阳能电池性能进行了研究。 1.设计、合成了受体材料15-22,并对它们的光物理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吸收、很好的接受电子能力和热稳定性。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测试表明,化合物17:P3HT薄膜显示比较高的电子迁移率(985×10-5cm2V-1s-1)。在BHJ器件中,以P3HT为供体材料,化合物15-22作为受体材料,经过热退火150℃,化合物17显示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PCE)2.30%,并且它具有1.00V的开路电压(Voc)。光电流密度、原子力(AFM)表面形貌和化学阻抗谱表明电荷分离效率、表面粗糙度和界面电阻对OSCs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 2.利用希夫碱光诱导闭环反应,经过一步法或一锅两步法合成了模型化合物26。根据模型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合成了双氮杂刚性平面共轭化合物31(31’)。并测试了化合物31(31’)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化合物31a(31a')能够形成纳米带,有利于电子的传输和提高成膜性。通过制作4个不同厚度的薄膜,利用SCLC法测试了它们的电子迁移率,487nm厚的电子迁移率是最高的,其数值为5.65×10-4cm2V-1s-1。 3.设计、合成了新型梯形共轭星形大分子受体材料40,该化合物由四个PDI支臂和一个芴核所组成。相比PDI(35mg/mL)和39(70mg/mL),化合物40具有很好的溶解性(155mg/mL)。TGA分析表明,化合物40的热分解温度(Td)为291.2℃,它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要高于PDI的Td,大约高65℃。经15次循环伏安(CV)扫描,化合物40仍然保持不变的还原峰。化合物40也显示良好的光稳定性,其荧光强度一直保持在99%。在SCLC器件中,化合物40显示比较高的本征电子迁移率(2.22×10-5cm2V-1s-1),比PDI(3.52×10-8cm2V-1s-1)高3个数量级。以化合物40为受体、P3HT为供体,所构筑的BHJ OSCs获得0.64%的PCE,大约是PDI:P3HT电池的64倍。 4.利用液晶(LC)受体材料来提高BHJ OSCs的性能。以一个结构简单的PDI分子43为模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它显示了比较宽的液晶相(从41℃到158℃的温度范围),并且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O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LC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P3HT:43(1:2)作为有机光伏活性层,经过热退火120℃,BHJ器件显示0.94%的最好效率。通过对比,一种非LC分子41的器件,只获得了比较低的效率0.22%。AFM图像表明P3HT:43活性层组分具有平滑和规整的形貌。通过旋涂技术制作SCLC器件,在热退火120℃相同的状态下,分子43显示了2.85×10-4cm2V-1s-1的本征电子迁移率,是非LC分子41(5.83×10-5cm2V-1s-1)的约为5倍。 【关键词】:苝单酰亚胺 苝二酰亚胺 梯形共轭星形大分子 有机光伏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2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6
  • 图目录16-18
  • 表目录18-19
  • 主要符号表19-20
  • 1 绪论20-45
  •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背景介绍20-23
  • 1.2 苝单酰亚胺衍生物在有机光伏中的应用23-24
  • 1.3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在有机光伏中的应用24-42
  • 1.3.1 苝二酰亚胺小分子在有机光伏中的应用24-35
  • 1.3.2 苝二酰亚胺聚合物在有机光伏中的应用35-42
  • 1.4 光伏材料的特点42-44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44-45
  • 2 苝单酰亚胺受体材料的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45-88
  • 2.1 引言45-46
  • 2.2 合成路线46-47
  • 2.3 实验部分47-65
  • 2.3.1 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47-49
  • 2.3.2 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合成步骤49-65
  • 2.4 结果与讨论65-86
  • 2.4.1 化合物12、15-22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65-68
  • 2.4.2 化合物12、15-22的电化学性质68-70
  • 2.4.3 化合物12、15-22的高斯理论计算(DFT)70-73
  • 2.4.4 化合物12、15-22的热失重分析(TGA)73-75
  • 2.4.5 化合物12、15、17的电荷迁移率75-78
  • 2.4.6 化合物15-22的有机太阳能电池78-83
  • 2.4.7 化合物15和17的光电流密度分析83-84
  • 2.4.8 化合物12、15、17的原子力显微镜(AFM)84-85
  • 2.4.9 化合物15和17的化学阻抗谱(IS)85-86
  • 2.5 本章小结86-88
  • 3 苝二酰亚胺的光催化闭环受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88-102
  • 3.1 引言88-89
  • 3.2 合成路线89-91
  • 3.3 实验部分91-96
  • 3.3.1 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91-92
  • 3.3.2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步骤92-96
  • 3.4 结果与讨论96-101
  • 3.4.1 化合物26的光反应动力学过程96-98
  • 3.4.2 化合物31(31’)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98-99
  • 3.4.3 化合物31a(31a’)的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迁移率99-101
  • 3.5 本章小结101-102
  • 4 以苝二酰亚胺为支臂的梯形共轭星形大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102-121
  • 4.1 引言102-105
  • 4.2 合成路线105
  • 4.3 实验部分105-110
  • 4.3.1 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105-106
  • 4.3.2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步骤106-110
  • 4.4 结果与讨论110-119
  • 4.4.1 化合物PDI、39和40的溶解性111
  • 4.4.2 化合物PDI、39、40的DFT计算111-113
  • 4.4.3 化合物PDI、39、40的热失重(TGA)分析113
  • 4.4.4 化合物PDI、39和40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113-115
  • 4.4.5 化合物PDI、39和40的光稳定性115-116
  • 4.4.6 化合物PDI、39和40的电子迁移率116-117
  • 4.4.7 化合物PDI、39和40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117-118
  • 4.4.8 化合物PDI、39和40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118-119
  • 4.5 本章小结119-121
  • 5 液晶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受体材料的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121-136
  • 5.1 引言121-122
  • 5.2 合成路线122
  • 5.3 实验部分122-124
  • 5.3.1 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122-124
  • 5.3.2 化合物42和43的实验步骤124
  • 5.4 结果与讨论124-135
  • 5.4.1 化合物43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热失重(TGA)125
  • 5.4.2 化合物43的光伏器件性能125-127
  • 5.4.3 化合物43的外量子效率(EQE)和内量子效率(IQE)127-128
  • 5.4.4 化合物41和43的原子力显微镜(AFM)128-129
  • 5.4.5 化合物41和43的单体膜电子迁移率129-130
  • 5.4.6 化合物41:P3HT和43:P3HT的混合膜电子迁移率130-133
  • 5.4.7 化合物43的差式扫描量热、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133-135
  • 5.5 本章小结135-136
  • 6 结论与展望136-138
  • 6.1 结论与创新点136
  • 6.2 创新点摘要136-137
  • 6.3 展望137-138
  • 参考文献138-149
  •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149-156
  • 致谢156-157
  • 作者简介15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57-1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氟取代基对苝酰亚胺电子迁移率的影响    施敏敏;陈红征;汪茫;

Recent progress of bulk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based on small-molecular donors    HUANG QiuLiu;LI HongXiang;

桥位芳香性给电子基团取代的苝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    施敏敏;郝峰;左立见;胡小链;傅伟飞;陈红征;

量子点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岳文瑾;聂光军;

有机层/阴极界面修饰对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张永志;李福山;吴朝兴;蔡寿金;郭太良;

基底温度对喷涂技术制备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胡雪花;李福山;吴朝兴;郭太良;

Synthesis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Poly(5,6-bis(octyloxy)-4,7- di(thiophen-2-yl)benzo-[c][1,2,5]-thiadiazole-9,9-dioctylfuorene)    Liwei Wang;Feiyao Qing;Yeping Sun;Xiaoyu Li;Haiqiao Wang;

1,4-二酮吡咯并吡咯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王亮;孙建平;李针英;周小波;王茜;罗联源;凌启淡;

量子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骆乐;向卫东;谢翠萍;钟家松;梁晓娟;邹军;吕春燕;

Synthesis an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a novel molecular semiconductor of dithieno[5,6-b:11,12-b']coronene-2,3,8,9-tetracarboxylic tetraester    Chun Zhan;You-Yu Jiang;Ming-Yan Yang;Lu-Hua Lu;Sheng-Qiang Xiao;

苯胺类与2,1,3-苯并硒二唑共轭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及其碘掺杂    吐尼莎古丽·阿吾提;麦麦提依明·马合木提;韩艳;司马义·努尔拉;

溶剂预处理结合热退火提升聚噻吩结晶度及其光伏性能    李畅;章婷;薛唯;

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进展与展望(摘要)    曹镛;吴宏滨;黄飞;陈军武;

基于S-和N-杂环小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    黄红艳;傅妮娜;刘书利;李劝;赵保敏;黄维;

能源纳米器件中的材料与界面研究    陈立桅;

原位电化学聚合杂化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研究    路胜利;胡桂林;李国能;张邦虎;

能源纳米器件中的材料和界面研究    陈立桅;

新型芴类小分子材料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娄双玲

发光有机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与光电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    房晓红

苝酰亚胺和萘酰亚胺类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袁忠义

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研究    申小娟

喷涂法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    陈征

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中的界面效应及调控研究    张付特

星形齐聚噻吩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与应用研究    关丽

吡嗪聚合物和卟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秦红梅

一维壳核式复合半导体杂化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孙宝

ZnO微纳结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梁志强

三芳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熊威

有机材料MEH-PPV的光电特性测量    康兰兰

基于共价键相连的苝二酰亚胺聚集体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研究及取代基效应的量子化学表征    梁宝龙

苝单酰亚胺化合物的合成、修饰及性质研究    王荣周

rr-P3HT/CdS/CNT三元异质结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    李现化

蒽醌基扩展四硫富瓦烯(exTTF)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李佳佳

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数值模拟    刘伟

多支链含给—受体结构的共轭铂(Ⅱ)芳香炔配合物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黄招辉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及设计    张燕

功能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刘春芳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a solution-processed zinc oxide thin film as an electron collection layer    

苝四羧酸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徐业伟;朱方华;张海连;张林;

可溶性苝四羧酸二酰亚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徐业伟;朱方华;张海连;王鹏;张林;

二萘嵌苯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半导体性质(英文)    蔡雪;齐冬冬;张跃兴;边永忠;姜建壮;

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光电性质研究    陈江;胡桂菊;吕良飞;吴杰颖;田玉鹏;

苝四羧酸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    吴华昆;马良;韦淑斌;

新型红光材料——苝四羧酸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王鹏;张海连;张林;

桥位二级胺基取代的苝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能级结构研究    胡小链;施敏敏;左立见;傅磊;戴树洌;陈红征;

正丁基苝四羧酸二酰亚胺的晶型和性能研究    张文官;赵生敏;

微波辐射下氧化N-烷基酰胺合成二酰亚胺(英文)    TAHERPOUR,Avat Arman,ABRAMIAN,Araz,KARDANYAZD,Haniyeh

1,8-萘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对阴阳离子的识别研究    程玲玲;朱钊;马彦青;

寡糖连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魏华;夏志超;刘欢;马翠兰;张平竹;王克让;李小六;

芘-苝二酰亚胺胆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传感应用    王刚;王洁;常兴茂;房喻;

萘二酰亚胺类探针闪光光解的研究    李慧卿;王欣;李良春;江致勤;潘洋;王峰;俞书勤;

硒杂环稠合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及其电子传输性能    韩文杰;王中丽;高希珂;

基于苝二酰亚胺的氟离子荧光探针    郭鹏;杨莉;兰静波;游劲松;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及端苝交替低聚物光伏材料的合成    周曼溪;王聪;陈广新;李齐方;

戊二酰亚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郭会芳;李卓荣;

新型糖基连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夏志超;魏华;马翠兰;刘欢;张平竹;王克让;李小六;

新型1,8-萘二酰亚胺类荧光探针与核酸及其前体的相互作用    李合亭;郑娟;王欣;江致勤;潘洋;俞书勤;

苝二酰亚胺取代鸟嘌呤核苷衍生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张琪;刘玉芬;杜艳龙;孟祥太;

苝二酰亚胺及三嗪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王延风

含疏水烷基链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聚集性质的研究    薛林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异质介质中的性质研究    吴海霞

平面共轭大分子苝二酰亚胺/酞菁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与聚集体性质的研究    石岩

苝单/二酰亚胺衍生物合成及有机光伏性能研究    张有地

以苝酰亚胺为构筑块的多功能团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冯君茜

取代苝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王明

光电增益材料—苝四酸二酰亚胺的研究    彭康

苯并环丁烯—苝二酰亚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徐业伟

连有聚乳酸链段的苝二酰亚胺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    周军

硝化苝二酰亚胺湾位取代及环化反应研究    张安东

基于共价键相连的苝二酰亚胺多聚体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刘利君

N-羟基-6-氯-9,10-蒽醌-2,3-二酰亚胺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焦洁民

多层稀土酞菁以及苝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    李达攀

含不同烷基侧链的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以及聚集性质的研究    高成光

几种基于苝的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吴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