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乙烷在Fe(110)、Co(111)、Ni(111)表面吸附及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48:31
热度:

乙烷在Fe(110)、Co(111)、Ni(111)表面吸附及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摘要】:第一过渡金属催化乙烷裂解制备乙烯倍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受当前实验手段的限制,其反应机理

【摘要】: 第一过渡金属催化乙烷裂解制备乙烯倍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受当前实验手段的限制,其反应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力学计算程序DMol3,计算并分析了乙烷在金属低指数面上的吸附和解离过程,完善了反应机理。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C2H6裂解反应过程各驻点在Fe(110)表面的top、hcp、SB、LB位,在Co(111)和Ni(111)表面的top、fcc、hcp、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计算了能量,并对布居电荷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驻点的有利吸附位;研究了乙烷在Fe(110)、Co(111)、Ni(111)表面解离的可能微观反应机理,使用完全LST/QST程序确定解离反应的过渡态。结果表明: (1)当C2H6在Fe(110)表面裂解时,C2H6、C2H5、C2H4、CH4、CH3、CH2、.H2和H在Fe(110)表面稳定吸附位分别为LB、LB、top、SB、top、hcp、LB和hcp,所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80.24、-178.89、-132.73、-38.14、-171.78、-342.43、-19.50和-345.63 kJ·mol-1;在吸附过程中,物种C2H6、C2H5、C2H4、CH2和H将电荷转移给Fe(110)表面,而CH4、CH3和H2是得到Fe(110)表面的电荷,各物种均为化学吸附;C2H6在Fe(110)表面C-C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而C-H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故C-C解离过程占优势,主反应通道为Fe(110)+C2H6→Fe(110)-C2H6→TS3→IM2→TS4→P2,其主产物为CH4和CH2。 (2)当C2H6在Co(111)表面裂解时,C2H6、C2H5、C2H4、CH4、CH3、CH2、H2和H在Co(111)表面稳定吸附位分别为bridge、bridge、top、top、top、bridge、bridge和fcc,所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89.39、243.98、-133.32、-60.35、-227.61、-440.57、-40.24和-338.46 kJ·mol-1,在吸附过程中,物种C2H6、C2H4、CH4、CH3、CH2和H将电荷转移给Co(111)表面,而C2H5和H2是得到Co(111)表面的电荷,各物种均为化学吸附;C2H6在Co(111)表面C-C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223.8 kJ·mol-1,而C-H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180.9 kJ·mol-1,故C-H解离占优势,主反应通道为Co(111)+C2H6→Co(111)-C2H6→TS1→IM1→TS2→P1,其主产物为C2H4和H2。 (3)当C2H6在Ni(111)表面裂解时,C2H6、C2H5、C2H4、CH4、CH3、CH2、H2和H在Ni(111)表面稳定吸附位分别为top、hcp、top、hcp、hcp、fcc、bridge和fcc,所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36.41、-100.21、-48.62、-16.13、-126.18、-296.60、-12.19和-352.13 kJ·mol-1,在吸附过程中,物种C2H5、C2H4、CH3、CH2和H将电荷转移给Ni(111)表面,而C2H6、CH4和H2是得到Ni(111)表面的电荷,各物种均为化学吸附;C2H6在Ni(111)表面C-C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257.9 kJ·mol-1,而C-H解离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159.8 kJ-mol"1,故C-H解离占优势,主反应通道为Ni(111)+C2H6→Ni(111)-C2H6→TS1→IM1→TS2→P1,其主产物为C2H4和H2。 综上所述,第一过金属Fe、Co、Ni活化C2H6制备C2H4的最好催化剂是Ni,Co次之,而Fe不宜采用。 【关键词】:乙烷 乙烯 吸附 Fe(110)表面 Co(111)表面 Ni(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过渡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O64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0
  • 第一章 乙烷在Fe(110)表面的吸附和解离10-30
  • 1.1 引言10
  • 1.2 计算模型和方法10-12
  • 1.3 结果与讨论12-28
  • 1.3.1 单吸附的几何构型12-21
  • 1.3.2 单吸附时最佳吸附位的态密度(DOS)分析21-24
  • 1.3.3 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24-26
  • 1.3.4 C_2H_6在Ni(111)表面的裂解机理分析26-28
  • 1.4 本章结论28-30
  • 第二章 乙烷在Co(11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30-49
  • 2.1 引言30
  • 2.2 计算模型和方法30-32
  • 2.3 结果与讨论32-48
  • 2.3.1 单吸附的几何构型32-41
  • 2.3.2 单吸附时最佳吸附位的态密度(DOS)分析41-44
  • 2.3.3 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44-46
  • 2.3.4 C_2H_6在Co(111)表面的裂解机理分析46-48
  • 2.4 本章结论48-49
  • 第三章 乙烷在Ni(11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49-68
  • 3.1 引言49
  • 3.2 计算模型和方法49-50
  • 3.3 结果与讨论50-67
  • 3.3.1 单吸附的几何构型51-60
  • 3.3.2 单吸附时最佳吸附位的态密度(DOS)分析60-63
  • 3.3.3 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63-65
  • 3.3.4 C_2H_6在Ni(111)表面的裂解机理分析65-67
  • 3.4 本章结论67-68
  • 第四章 论文总结68-70
  • 参考文献70-75
  • 硕士期间成果75-76
  • 致谢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高活性机理初探    刘化章,李小年

镍表面单原子台阶对甲烷解离过程影响的DFT研究    王令光,张敏华,姜浩锡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在Ni,Cu及Ni-Cu合金上的DFT研究    张霄航;张敏华;姜浩锡;

氢原子在Fe低指数面及高指数面(211)上的吸附和振动    丰慧;刁兆玉;王泽新;张静;

Adsorption and Vibration of O Atoms on Fe Low-index and Fe(211) High-index Surfaces    

铁系金属对氯代有机物的还原脱氯研究进展    李保华;孙治荣;杨冬梅;

纳米镍/铁和铜/铁双金属对四氯乙烯脱氯研究    黄园英;刘菲;汤鸣臬;沈照理;

钴基催化剂在Fischer-Tropsch合成烃中的研究进展    银董红,李文怀,杨文书,钟炳,彭少逸

钴基催化剂上乙烷氧化脱氢的催化作用    陈铜,李文钊,张晋芬,吴瑛,操小栋,万惠霖

乙炔和乙烯分子在Si(100)表面吸附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研究    秦改萍;蔡亚萍;邢伯蕾;李奕;章永凡;李俊;

简谐晶体高温比热的量子修正    吴明在;孙兆奇;刘艳美;马永青;戴鹏;

用简并微扰法分析金属晶体中散射波较强情况    孟影;张晓森;汪月琴;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张启焕;齐志涛;严新;

纳米零价铁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周庆祥;林海英;肖军平;

零价纳米铁批处理水中Cr(Ⅵ)的研究    冯婧微;梁成华;王黎;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一种新的论证方法    李嘉亮,陈益妹

例析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培养    吴振玉;谢安建;冯燕;宋继梅;沈玉华;

用近自由电子近似法计算硅的能带    丁长庚

沉积温度对纳米ZnO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岳兰;孟繁新;

金属纳米晶存储器件数据保持能力建模与验证    顾怀怀;程秀兰;施亮;林昆;

不同状态下纳米铁对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李铁龙;王学;金朝晖;

纳米羟基磷灰石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规律的研究    汪登俊;周东美;

界带分析    钟万勰;姚征;张洪武;

组合激光辐照CdS实验与耦合系数测量    张磊;陆启生;李莉;

基于能量统一格式的多尺度有限元计算方法    黄均平;

CeO_2掺杂对BaTiO_3基陶瓷介电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张晨;曲远方;单丹;

热处理温度对硫化物颜料红外发射率的影响    任菁;徐国跃;顾冰芳;程传伟;罗艳;

基于石墨导热介质的新型LED室内灯具散热系统    杨振忠;马忠良;

介孔材料合成过程中正丁醇的作用    陈松;张晓萍;刘利军;

超导体的中间态热力学研究    姚进斌;

原子分子在δ-Pu上的吸附、离解与扩散过程研究    魏洪源

多尺度结构功能材料在水下声隐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姜恒

掺杂型Zn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修饰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    曲华

电磁波与低维固体表面等离体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燕保荣

TiO_2基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降解VOCs性能与机理研究    孙松

新型光激放电测量装置研制及典型聚合物PSD谱    何丽娟

基于热力耦合的界面摩擦机理的研究    王亚珍

横向振动在周期复合结构板中传播问题的研究    姚宗健

氧化铁与铁多级纳米结构粒子的可控合成研究    宋发辉

非磁性离子掺杂宽带隙半导体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俞琳

超导材料性质和半导体表面重构及表面合金性质    李冲

基于拉曼光谱下的A_2(MoO_4)_3材料热膨胀性研究    王志鹏

La_2Mo_3O_(12)薄膜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    姜雅丽

纳米Fe_3O_4协同微生物对阿特拉津和2,4—D的降解研究    王伟萍

有限宽介观环中持续电流的量子尺寸与梯度无序效应    马明明

纳米材料弹性及热稳定性的尺寸效应    刘心娟

六角氮化硼纳米带的电子输运性质    陈风

纳米金属的制备及其在处理典型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王晴晴

合成液体燃料联产高碳伯醇的研究    庄绪军

Ca-Co-O体系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吴东

可动氧与载体对钴基催化剂的乙烷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陈铜,李文钊,GuyA.Martin,陈国平,万惠霖

纳米级Pd/Fe双金属体系对水中2,4-二氯苯酚脱氯的催化作用    徐新华,刘永,卫建军,汪大翚

Zr助剂对Co/AC催化剂催化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王涛,丁云杰,熊建民,陈维苗,尹红梅,何代平,严丽,林励吾

金属卟啉的电化学性质与其催化氧化α-蒎烯性能的关系    阳卫军,郭灿城,毛彦利,李国成

纳米晶型MnCo_2O_4的微波加热法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任志伟;周德璧;屠赛琦;

氧化镍中非化学计量氧在乙烷氧化脱氢中的作用    陈铜,李文钊,于春英

助催化剂对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李小年,刘化章,陈诵英

新体系氨合成催化剂母体中Fe_(1-x)O的歧化及其效应    李小年,管升,刘化章,陈诵英

助剂对氨合成Fe_(1-x)O基催化剂母体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李小年,刘化章,许裕生,陈诵英

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    全燮,杨凤林,薛大明,赵雅芝,冯文国,苍郁

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芳烃的催化脱氯研究    周红艺

处理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研究    刘菲

纳米级Pd/Fe双金属对水中氯酚的催化脱氯研究    卫建军

粉末模压法镍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应用    王嵩林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钴矿中Co,Ni和Cu    冯学珠,唐清华,张秀香,王旭珍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Co,Ni和Cu的特征研究    董德明,纪亮,花修艺,李鱼,郑娜

甲烷芳构化Mo/HZSM-5催化剂上添加第二组分的研究    董群,市川胜

Cu 短纤维制得的 DG 复合材料    姜国圣,王志法,张迎九,马秀英,侯朝晖

Fe、Co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助剂研究进展    杨霞珍;刘化章;唐浩东;蔡丽萍;吴再国;

电刷镀纳米晶Ni-Co合金镀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郑炜铭;庄哲峰;戴品强;赵亚光;谢宇玲;

Ni-Co双金属催化剂在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黎先财,陈娟荣

氢在Ni(410)台阶面的吸附研究    肖海霞;李海东;

解离模型中非球状粒子的等效粒经计算    

球磨分散法制备新型改性粘土/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鹿海军,梁国正,张宝艳,陈祥宝,马晓艳

片状Fe_(50)Co_(50)Sm_x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的研究    黄琪惠;林小慧;姬广斌;

Ba_(0.9)Co_(0.7)Fe_(0.2)Nb_(0.1)O_(3-δ)透氧膜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张鹏;韩敏芳;宋世栋;

[Ni_(80)Fe_(20)/Cu/Co/Cu]spin - valve multilayers electrodeposited on NiFe buffer layers    

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的Fe同位素分布特征    李志红;朱祥坤;

二苯胺磺酸钠光度法测定Fe(Ⅲ)    陈晓红;徐玲;

Fe~(3+)对全氟辛羧酸降解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刘子忠;吴静;鲍玉峰;刘东升;葛湘巍;

不同盐度和Fe~(3+)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杜宇;孙雪;

Fe在辐照损伤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王建伟;褚武扬;尚新春;吕国才;

偕胺肟-Fe(Ⅲ)配合物纤维催化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研究    黄雅;吴之传;许曜;吴琦;王岚岚;

~(60)Co-γ射线辐照辣椒粉杀菌效果及对品质影响的研究    李姣;赵谋明;吴军;

松下“CO_(2)±0(零)住宅”的绿色理想    本报记者 刘云佳

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    王芳

江苏研究煤基CO_(2)捕集与地质储存研究    刘筱婕 苗青 李晋津

宁夏农村能源建设年少排CO_(2)121.2万吨    记者 杨登贵

福建最大CO_(2)精制项目试投产    郑伟伟 庄凤强 郭安鹏

Cognos将数据变为信息    记者 曹术华

土壤放出更多CO_(2)    记者 黄堃

2008年度FD、FE指数报告出炉    同文

欧洲钢铁行业加强CO_(2)减排研发能力    杨雄飞

2020年安赛乐米塔尔CO_(2)减排20%    

基于共晶团簇式的[Fe,Co,Ni]-B-Si-(Ta,Nb)块体金属玻璃成分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朱春雷

Fe,Co,Ni金属在高压下的铁磁性和B掺杂的ZnO磁性的第一原理研究    尤瑟夫

Co,Ni掺杂ZnO纳米棒阵列及纳米晶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刘艳美

不同形貌MFe_2O_4(M=Mn,Zn,Co,Ni等)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侯相钰

Co、Fe掺杂ZnO稀磁半导体结构与磁性能研究    顾浩

介孔金属氧化物MO_x(M=Cr,Fe,Co,Sm,Eu)制备及物化性质研究    夏云生

竹材Co~(60)γ射线辐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孙丰波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结构模型的Fe基多元合金    李宝增

Fe(Ⅲ)催化的α-取代-β-二羰基化合物的杂环化反应研究    王也铭

碳、硫二元原子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陈宏

乙烷在Fe(110)、Co(111)、Ni(111)表面吸附及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张福兰

内嵌Mn、Fe、Co、Ni的碱金属磁性超原子的DFT研究    尹承红

Fe、Co共掺杂TiO_2稀磁半导体性能研究    王陶陶

Co元素对Fe基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    吕云卓

Fe(Ni)-N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磁性能    王飞

膦配体支持的Fe、Co和Ni配合物对强化学键的活化作用研究    黄宁

Co(Ⅱ)、Ni(Ⅱ)和Cu(Ⅱ)在高庙子膨润土上的吸附研究    路艳

水热法/溶剂热法合成Ni、Co磁性纳米粉体    阿尔帕提·依马木

碳纳米管的金属粒子修饰及其应用的初步探讨    弋桂芬

Ni_(80)Fe_(20)/ITO多层薄膜体系中自旋相关输运效应研究    高春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