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中温带过渡区4种典型森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7:54
热度:

暖温带-中温带过渡区4种典型森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摘要】:温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过渡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揭示暖温带-中温带

【摘要】:温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过渡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揭示暖温带-中温带过渡区森林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选择在暖温带-中温带过渡区分布面积较大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4种森林类型,利用Li-8100红外气体分析仪于2010─2013年连续观测土壤呼吸速率,同时利用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连续同步观测大气温度、大气降水和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系统研究了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及其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红松、油松和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Rs,以CO_2计)分别为(2.31±0.01)、(2.07±0.71)、(1.55±0.03)和(2.24±0.02)μmol·m~2·s~(-1);4种森林类型的Rs与10 cm土壤温度(t_(10))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00.01);生长季期间落叶松、红松、油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的Q_(10)值分别为3.32、4.46、4.12和3.59,其中红松人工林Rs对t10的温度变化最敏感,而天然阔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本研究还对非生长季(11月─翌年3月)期间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监测,并依据非生长季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将非生长季期间的土壤呼吸分为冻结期(t_(10-mean):10.0~2.0℃)、冻融期(t_(10-mean):0.5~2.0℃)和非冻结期(t_(10-mean):2.0℃)3个阶段。结果显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非生长季期间仍有微弱的呼吸作用(以CO_2计,0.01~1.38μmol·m~2·s~(-1)),整个非生长季期间Rs与t_(10)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0.586 3,P=0.0000.01),非生长季冻结期的Rs与t_(10)无显著相关关系(P=0.5030.5),冻融期的Rs变化较剧烈,且较冻结期有较明显的增加;整个非生长季落叶松人工林的Q_(10)值为4.65,是生长季的1.40倍。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气候带过渡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森林 东北地区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101;2014043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616) 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4015)
【分类号】:S718.55
【正文快照】: 土壤CO2通量作为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第二大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Zhou et al.,2009;Luan et al.,2011),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的50%~75%(Deforest et al.,2006),土壤碳库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对大气CO2含量产生显著影响(Schimel et al.,1990;Jenkinson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张金屯

小兴安岭5种林型土壤呼吸时空变异    史宝库;金光泽;汪兆洋;

辽宁农田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吕国红;张玉书;陈鹏狮;纪瑞鹏;焦晓光;

浅谈氮循环及氮污染    刘全凤;

祁连山东段南麓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分布状况    薛晓娟;李英年;杜明远;刘安花;张法伟;王建雷;

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对湿地退化的响应    王莹;郑纪勇;张兴昌;张应龙;

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田应兵;

风蚀对土壤养分及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罗万银,董治宝

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对比研究——以向海与科尔沁自然保护区为例    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翟金良,张玉霞

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齐玉春,董云社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其空间变化    张俊华;李国栋;南忠仁;肖洪浪;赵自胜;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周丽艳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孙艳丽

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    刘梦云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素清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徐艳

川中丘陵区人为影响下的乡村景观格局和碳氮长期变化研究    李首成

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方法研究、应用及结果比对分析    王迎红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过程研究    陈为峰

广元市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宫渊波

贵州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及碳同位素组成    朱书法

长白山亚高山森林草甸土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郎艳翠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碳密度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刘琦

减少降水和模拟氮沉降下神农架不同林下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潘冬荣

火干扰后短期土壤呼吸及其空间异质性    胡同欣

小兴安岭4种原始红松林群落类型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    陆彬;王淑华;毛子军;孙涛;贾桂梅;靳世波;孙鹏飞;程春香;

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    周海霞;张彦东;孙海龙;吴世义;

土壤水热条件对东北森林土壤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    杨金艳;王传宽;

山杨白桦混交次生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比较    王旭;周广胜;蒋延玲;贾丙瑞;王风玉;周莉;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王凤文 ,杨书运 ,张庆国

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孟凡乔;关桂红;张庆忠;史雅娟;屈波;况星;

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栾军伟;向成华;骆宗诗;宫渊波;

作为地下过程的土壤呼吸:我们理解了多少?    方精云;王娓;

土壤呼吸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苏永红;冯起;朱高峰;司建华;常宗强;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唐燕飞;王国兵;阮宏华;

土壤呼吸组分区分及其测定方法    陈宝玉;王洪君;杨建;刘世荣;葛剑平;

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智婷;宋新章;高宝嘉;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土壤呼吸研究态势分析    干文芝;胡宗达;任永宽;彭丽;吴永成;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    齐志勇,王宏燕,王江丽,刘书宇

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王小国;朱波;

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研究    唐英平;

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

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反馈——油松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关系的定位研究    李洪建;严俊霞;汤亿;

植被恢复对严重侵蚀红壤碳吸存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杨智杰;郭剑芬;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呼吸动态及通量的影响    杨玉盛;陈光水;王小国;高人;李震;金钊;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

植物残体与土壤pH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    肖孔操;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崇明岛人工林土壤呼吸研究初探    赵敏;孔正红;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

土壤呼吸里的“碳秘密”    本报记者 郭起豪

大气CO_(2)浓度影响土壤呼吸    周飞 申卫军

寒温带冻土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刘霞

施氮和轮作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姜继韶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李洪建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研究    时伟宇

北亚热带毛竹材用林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雷海清

干旱区白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    贾子毅

苏北海岸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研究    孔雨光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极端干旱区泡泡刺群落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    刘殿君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增温和降雨减少的响应    刘彦春

水位和增温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欧强

火干扰对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    吴畏

模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和N_2O通量的影响    吴杨周

模拟氮沉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高伟峰

恩施典型烟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研究    戴衍晨

厢作免耕对稻田土壤呼吸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仁道

切根对亚热带4种林分土壤呼吸的影响    杨淞

针阔混交林带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响应研究    梁宇

北京大兴人工杨树林土壤呼吸动态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谭炯锐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与水分运动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谢慧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