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7:30
热度: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摘要】:秸秆深还(Deep application of straw,DAS)是指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亚表层(20~40cm),可以解决秸

【摘要】:秸秆深还(Deep application of straw,DAS)是指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亚表层(20~40cm),可以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蓄水能力和作物产量。本文采集了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站玉米连作耕地试验田中的秸秆深还土壤和未秸秆深还土壤,采用湿筛法将其分为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 4个粒级,定性分析提取胡敏酸(HA),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研究了秸秆深还对黑土各粒级团聚体中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团聚体中的优势粒级为2~0.25 mm粒级,优势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均是表层较亚表层低,DAS有利于优势粒级团聚体的形成,促使优势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增多;与亚表层相比,表层各粒级团聚体HA的缩合度、氧化度和热稳定性普遍较低,脂族碳/羧基碳和脂族碳/芳香碳较高;DAS促使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各粒级团聚体中HA的缩合度、氧化度和热稳定性下降,其中表层HA的缩合度降低更明显;而亚表层氧化度和热稳定性的降低幅度较大。表层中HA的分子结构较亚表层的简单、年轻,秸秆深还促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增加,HA的结构简单化、年轻化。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秸秆深还 土壤团聚体 胡敏酸 元素组成 红外光谱 差热分析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100503) 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30206018NY)资助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我国农业生产每年会产生7×108 t以上的秸秆[1],秸秆还田仍然是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秸秆还田主要是覆盖和浅施,具有固碳、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和减少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等功能,但是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腐殖质)效果不佳,存在降低地温、增加病虫害、影响耕种和温室气体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饱和与非饱和带土壤水动力耦合模拟及入渗试验    程勤波;陈喜;赵玲玲;凌敏华;

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万运帆;李玉娥;高清竹;秦晓波;林而达;

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稻草腐解试验    赵光;唐晓红;吕家恪;罗友进;魏朝富;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under continuous straw return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engfu Hou;Ganghua Li;Shaohua Wang;Xin Jin;Yiming Yang;Xiaoting Chen;Chengqiang Ding;Zhenghui Liu;Yanfeng Ding;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刘定辉;蒲波;陈尚洪;朱钟麟;舒丽;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郑华;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钟杭,朱海平,黄锦法

有机物料及无机氮对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    陈欣,史奕,鲁彩艳,王国宏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郝翔翔;杨春葆;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江恒;

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潘士春;郭霞旭;陈丽;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闫一凡;王洪亮;吴大付;任秀娟;

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麦草还田及耕作方式对稻田水氮、磷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朱普平,常志州,孙丽,薛新红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进展    张洪熙;谭长乐;赵步洪;戴正元;周长海;王宝和;黄年生;刘广青;朱兆斌;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龚万涛;何瑞银;马建永;宋春莲;邢全道;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蒋向;任洪志;贺德先;

含腐殖质水泥土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

免耕对华北平原潮土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蔡延江;丁维新;朱安宁;张佳宝;

不同钝化剂和培养时间对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的影响    王立群;罗磊;马义兵;华珞;郭海涛;

秸秆还田抑制地表土壤裂缝工艺参数的优化    李世瑶;高昌珍;

沟埋还田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高文玲;卞新民;吴洁;郭伟;孙金福;李胜;杜磊;石建福;

江苏省两种有机物料的稻田土壤固碳有效性评价    张玉华;宋成军;刘东生;张艳丽;徐哲;李想;王延昌;

黑土的胡敏素组成和结构特征研究    李凯;窦森;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中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质分布规律    刘小粉;任图生;刘树福;杨光立;肖小平;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不同温度和水分对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侯淑艳;窦森;曲晓晶;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农田土壤养分动态的知识模型    何兴兵;赵悦;黄丰;田兴军;

浮床生物膜系统处理含铬分散污水研究    税永红;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    马丽

土壤剖面有机质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韩璐

西南主要栽培模式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晓璟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    李佳佳

长期施肥和成土母质对红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马境菲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房建佳

安县柏杨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分析及优化设计    王琛

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及碳收支的影响    芦思佳

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郭书亚

关中平原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南雄雄;游东海;田霄鸿;李锦;王淑娟;崔娟;刘廷;

土壤水动力学在平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刘新仁;杨海舰;

土壤理化特性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Ronald L.Sass,Frank M.Fisher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王跃思,Ronald L.Sass

小麦-玉米轮作期土壤排放N_2O通量及总量估算    曾江海,王智平,张玉铭,宋文质,王少彬,苏维瀚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陈冬林;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农作物秸秆的机械化还田技术    李振柏;

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初报    金成龙;全允基;马永凤;金学诛;方健孝;

有机物料培肥对风沙土腐殖质中胡敏酸含量与E_4/E_6的影响    魏自民,周连仁,王连军

不同来源腐殖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研究    宋海燕;尹友谊;宋建中;

减少稻田CH_4和N_2O排放措施的研究    石生伟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王清奎,汪思龙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

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石辉;

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    苏静;赵世伟;

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

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罗明;周运超;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晶晶;蒋先军;

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刘彩霞;黄为一;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

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    罗红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    毛艳玲

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郑红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刘恩科

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    文倩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    郭志彬

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    冀保毅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    张维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    曹良元

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的耦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黄学茹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特殊离子效应初探    李越

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稳定的影响    杨慧荣

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    卢金伟

宁南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的影响    苏静

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胡宇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与有机质和铁铝氧化物的关系    陈山

微域尺度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异质性对酸性土壤中自养硝化作用的影响    梁斐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