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7:05
热度: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摘要】:土壤肥力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健因子,找到施肥的临界点可为土壤肥力的保持和避

【摘要】:土壤肥力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健因子,找到施肥的临界点可为土壤肥力的保持和避免因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对水稻土土壤质量的影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以来在四川广汉市西高镇建立了秸秆覆盖还田试验以及在连山镇建立了秸秆翻埋还田试验,并对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下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为深入认识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平板菌落计数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的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利用化学分析法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进行了分析,并且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子标记技术对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下细菌、真菌、固氮菌、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等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文章结果总结如下: (1)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水稻收获后,与对照只施肥而没有秸秆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处理(SCK)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酶活,而显著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0.01);同时秸秆覆盖后不施用钾肥的处理(SNP)、低氮肥处理(SNL)以及不施用磷肥的处理(SNK)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和量氮、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酶活均显著低于秸秆覆盖还田配施适量氮磷钾的处理,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相反(P≤0.01)。 (2)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水稻收获期,0~10cm的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的处理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单施肥而无秸秆还田的处理、秸秆覆盖还田只配施低氮肥和不施磷肥的处理(P≤0.01),但它与秸秆覆盖还田不配施钾肥的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0-20cm的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的处理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单施肥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低氮处理、秸秆还田不施钾肥处理和秸秆还田不施磷肥处理(P≤0.01)。DGGE优势条带测序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的优势菌群包括,β变形菌纲(Beta proteobacteria)的杜擀氏属(Duganella sp.)、α-变形菌纲(Alpha proteobacteri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 sp.)和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 sp.)、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地杆菌属(Ge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暖绳菌科(Caldilineaceae)、厌氧绳菌科(Anaerolineaceae)、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对照处理土壤的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β变形菌纲(Beta proteobacteria)的杜擀氏属(Duganella)、绿弯菌门(Chloroflexi)、α-变形菌纲(Alpha proteobacteria)的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和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 (3)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的处理真菌多样性都明显高于无秸秆覆盖的对照组(P≤0.01)。水稻收获后,在0~1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的处理真菌多样性与无秸秆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配施足量氮磷钾肥的处理真菌多样性显著低于无秸秆对照组(P≤0.01)。DGGE条带测序发现,秸秆还田和施肥的优势真菌为,半知菌纲的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子囊菌纲的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 sp.)、半知菌亚门的曲霉属(Aspergillu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侧耳属Pleurotus sp.)、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而对照土壤的优势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sordariomyceta。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 (4)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固氮基因nifH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水稻收获后,0~10cm和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处理固氮基因n归多样性显著高于仅施肥无秸秆覆盖的对照组(P≤0.07)。DGGE条带测序得知,14个条带的近缘种大部分为非培养细菌nifH基因片段,主要优势菌群其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p-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秸秆还田和施肥的土壤优势固氮微生物为,非培养伯克氏菌属、假食酸菌属(Pseudacidovorax sp.)、 Azospira属、Ideonella属。而对照土壤优势菌为假食酸菌属(Pseudacidovorax sp.)、 Azospira属以及未确定归属的固氮细菌。 (5)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在水稻幼穗分化期,0~1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后施用足量氮磷钾肥处理的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还田后低氮肥、无钾肥的处理(P≤0.01),但它与秸秆覆盖还田后不施钾肥的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处理的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单施肥而没有秸秆覆盖的对照组(P≤0.01)。水稻收获后,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足量氮磷钾肥的处理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的处理(P≤0.01)。从DGGE条带测序分析得出,所有的优势氨氧化细菌的系统发育都比较单一。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处理与对照土壤的优势氨氧化细菌均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 (6)秸秆覆盖还田和施肥对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配施足量氮磷钾肥处理氨氧化古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单施肥无秸秆覆盖还田处理(P≤0.01)。水稻收获之后,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秸秆覆盖配施足量氮磷钾处理多样性显著高于处理单施肥无秸秆覆盖还田的处理(P,≤0.01),但它与秸秆覆盖后施用低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的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氨氧化古菌优势条带测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和对照土壤得到的全部氨氧化古菌均归属于非培养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 (7)秸秆翻埋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研究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水稻收获后,与对照无肥处理(CK)相比,施用氮磷钾肥处理(NPK)和秸秆翻埋配施适量氮磷钾处理(SNPK)都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量氮(P≤0.01)。同时秸秆翻埋还田和施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中脲酶、转化酶、磷酸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0.01)。 (8)秸秆翻埋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0~10cm和10~20cm土层中,不施肥处理(CK)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单施氮磷钾肥处理(NPK)。施用氮磷钾肥的处理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秸秆翻埋配施适量氮磷钾肥的处理(SNPK)。在水稻收获后,0~10crm和10~20cm土层中,无肥处理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单施氮磷钾肥的处理。单施氮磷钾肥处理多样性与秸秆翻埋后配施氮磷钾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从DGGE条带测序分析得出,秸秆翻埋还田与对照土壤所有优势条带没有区别,均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 (9)秸秆翻埋还田和施肥对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和水稻收获后,0~10cm和10~20cm土层中,不施肥处理(CK)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最低。秸秆翻埋还田配施氮磷钾的处理多样性显著高于单施氮磷钾肥料的处理。对系统进化树研究发现,所测序列相近菌株的来源分成水和土壤两大部分,其中相似菌株有来自高原、湿地、耕作土壤、保护性耕地以及湖水沉积物等。氨氧化古菌的序列结果分析表明,秸秆翻埋的处理与CK氨氧化古菌优势菌群并无明显区别,得到的全部氨氧化古菌均属于非培养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古菌。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肥能显著增加水稻土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及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丰富水稻土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和肥力形成,为水稻土秸秆还田这一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秸秆还田 施肥 水稻土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 土壤酶活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结构群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1;S154.3
【目录】:
  • 中文摘要11-15
  • ABSTRACT15-20
  • 第一部分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20-97
  • 1. 文献综述20-34
  • 1.1 免耕方式的研究现状20-21
  • 1.1.1 免耕方式的简介20-21
  • 1.1.2 残茬免耕和秸秆覆盖的研究现状21
  • 1.2 有机与无机肥料配施研究进展21-24
  • 1.2.1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原因21-22
  • 1.2.2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2-23
  • 1.2.3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3-24
  • 1.2.4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4
  • 1.3 有机无机肥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4-28
  • 1.3.1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25-26
  • 1.3.2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6-27
  • 1.3.3 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7-28
  • 1.4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28-33
  • 1.4.1 微生物的纯培养方法28-29
  • 1.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29
  • 1.4.3 土壤酶29-30
  • 1.4.4 生物标记物30-31
  • 1.4.5 分子生物技术31-33
  • 1.4.5.1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31
  • 1.4.5.2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31-32
  • 1.4.5.3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32
  • 1.4.5.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32-33
  • 1.5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3-34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34-45
  • 2.1 实验设计34
  • 2.2 取样方法34-35
  • 2.3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测定35
  • 2.3.1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35
  • 2.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测定35
  • 2.4 土壤不同酶活性的测定35
  • 2.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35-42
  • 2.5.1 土壤总基因组DNA提取35-36
  • 2.5.2 土壤细菌16s rDNA扩增36-37
  • 2.5.2.1 细菌扩增引物36
  • 2.5.2.2 细菌扩增程序36-37
  • 2.5.3 土壤真菌ITS的扩增37-38
  • 2.5.3.1 真菌ITS扩增引物37
  • 2.5.3.2 真菌ITS扩增程序37-38
  • 2.5.4 土壤固氮菌nif-H基因的PCR扩增38-40
  • 2.5.4.1 固氮菌nif-H基因扩增引物38
  • 2.5.4.2 固氮菌nif-H基因扩增程序38-40
  • 2.5.5 土壤氨氧化细菌16S rDNA CTO的PCR扩增40-41
  • 2.5.5.1 氨氧化细菌扩增引物40
  • 2.5.5.2 氨氧化细菌扩增程序40-41
  • 2.5.6 土壤氨氧化古菌Arch-amo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41-42
  • 2.5.6.1 氨氧化古菌Arch-amoA基因扩增引物41
  • 2.5.6.2 氨氧化古菌扩增程序41-42
  • 2.6 土壤微生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42-44
  • 2.6.1 DGGE操作步骤42-43
  • 2.6.2 DGGE硝酸银染色法具体步骤43-44
  • 2.6.3 DGGE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44
  • 2.7 数据处理44-45
  • 2.7.1 DGGE指纹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44
  • 2.7.2 相似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44
  • 2.7.3 差异性分析44-45
  • 3. 结果与分析45-84
  • 3.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45-46
  • 3.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46-48
  • 3.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48-51
  • 3.3.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48-49
  • 3.3.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49-50
  • 3.3.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50
  • 3.3.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50-51
  • 3.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51-84
  • 3.4.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1-58
  • 3.4.1.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细菌DGGE图谱分析51-52
  • 3.4.1.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52-54
  • 3.4.1.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54-55
  • 3.4.1.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细菌DGGE条带测序分析55-58
  • 3.4.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58-64
  • 3.4.2.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真菌DGGE图谱分析58-59
  • 3.4.2.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59-60
  • 3.4.2.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分析60-61
  • 3.4.2.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真菌DGGE条带测序分析61-64
  • 3.4.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固氮基因nifH的影响64-71
  • 3.4.3.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固氮基因nifH DGGE图谱分析64-65
  • 3.4.3.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土壤固氮基因nifH多样性分析65-66
  • 3.4.3.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固氮基因nifH聚类分析66-68
  • 3.4.3.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固氮基因nifH DGGE条带测序分析68-71
  • 3.4.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71-77
  • 3.4.4.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图谱分析71-72
  • 3.4.4.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分析72-73
  • 3.4.4.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聚类分析73-74
  • 3.4.4.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测序分析74-77
  • 3.4.5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77-84
  • 3.4.5.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分析77
  • 3.4.5.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多样性分析77-79
  • 3.4.5.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聚类分析79-81
  • 3.4.5.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优势条带测序分析81-84
  • 4. 讨论84-93
  • 4.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84-85
  • 4.1.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数量的影响84
  • 4.1.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84-85
  • 4.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85-86
  • 4.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86-93
  • 4.3.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86-88
  • 4.3.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88-89
  • 4.3.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固氮基因nifH多样性的影响89-90
  • 4.3.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0-91
  • 4.3.5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1-93
  • 5. 结论93-97
  • 5.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的影响93
  • 5.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93-95
  • 5.2.1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3-94
  • 5.2.2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4
  • 5.2.3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固氮基因nifH多样性的影响94
  • 5.2.4 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4-95
  • 5.3 本实验研究创新之处95-96
  • 5.4 研究展望96-97
  • 第二部分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97-138
  • 1. 文献综述97-103
  • 1.1 硝化作用97-99
  • 1.1.1 硝化作用简介97
  • 1.1.2 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97-98
  • 1.1.3 硝化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98-99
  • 1.2 施用钾肥对土壤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99-100
  • 1.3 土壤因素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100-101
  • 1.4 amoA基因片段和16SrDNA基因在氨氧化菌研究中的应用101-102
  • 1.4.1 amoA基因片段在氨氧化菌研究中的应用101-102
  • 1.4.2 16SrDNA基因在氨氧化菌研究中的应用102
  • 1.5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2-103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103-108
  • 2.1 实验设计103-104
  • 2.2 取样方法104
  • 2.3 土壤pH值测定104
  • 2.4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104
  • 2.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测定104-105
  • 2.6 土壤不同酶活性的测定105
  • 2.7 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105-107
  • 2.7.1 土壤总DNA的提取105
  • 2.7.2 土壤氨氧化细菌16SrDNA CTO的PCR扩增105-106
  • 2.7.2.1 氨氧化细菌引物105
  • 2.7.2.2 氨氧化细菌PCR程序105-106
  • 2.7.3 土壤氨氧化古菌Arch-amo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106-107
  • 2.7.3.1 氨氧化古菌Arch-amoA基因引物106
  • 2.7.3.2 氨氧化古菌PCR程序106-107
  • 2.8 土壤微生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107-108
  • 2.9 数据处理108
  • 2.9.1 DGGE指纹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08
  • 2.9.2 相似性分析及细菌系统进化分析108
  • 2.9.3 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108
  • 3. 结果与分析108-130
  • 3.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108-110
  • 3.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的影响110-112
  • 3.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112-117
  • 3.3.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脲酶的影响112-113
  • 3.3.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转化酶的影响113
  • 3.3.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113-114
  • 3.3.4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114-115
  • 3.3.5 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pH的相关性分析115-117
  • 3.4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细菌的影响117-124
  • 3.4.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图谱分析117-118
  • 3.4.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图谱多样性分析118-119
  • 3.4.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群类结构聚类分析119-121
  • 3.4.4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细菌DGGE测序分析121-124
  • 3.5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古菌的影响124-130
  • 3.5.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分析124-125
  • 3.5.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多样性分析125-126
  • 3.5.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聚类分析126-127
  • 3.5.4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氨氧化古菌DGGE优势条带测序分析127-130
  • 4. 讨论130-135
  • 4.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130
  • 4.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130-131
  • 4.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31-132
  • 4.4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132-135
  • 4.4.1 秸秆翻埋还田和施肥对水稻土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132-133
  • 4.4.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水稻土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133-135
  • 5. 结论135-138
  • 5.1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的影响135
  • 5.2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135-136
  • 5.3 秸秆翻埋还田与施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136
  • 5.4 本实验研究创新之处136-137
  • 5.5 研究展望137-138
  • 参考文献138-152
  • 致谢152-15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子午岭林区不同环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肥力关系研究    张成娥,陈小莉,郑粉莉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和数量的影响    沙涛,程立忠,王国华,赵之伟,张晓林,樊永言

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态    赵吉,廖仰南,张桂枝,邵玉琴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滕应,黄昌勇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冯锐,王晓

西藏中部地区退化土壤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蔡晓布,钱成,张元,普琼

转Bt基因水稻对其根际可培养氨氧化菌的影响    黄晶心;高雁辉;杨璐;朱再玲;肖明;

存在有机酸时pH对镉毒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廖敏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龙,王书锦

土壤和叶际微生物对啶虫脒的降解作用    庾琴;周育;乔雄梧;秦曙;王静;朱九生;

秸秆还田对小麦根围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林玲;赖志兵;陈怀谷;王裕中;杨爱国;

Bt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进展    杨子山;

植物疫苗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郑雪芳;刘波;蓝江林;朱育菁;车建美;苏明星;

库布齐沙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阿斯嘎;高丽;朴顺姬;闫志坚;马阔东;

黄河三角洲柽柳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宗美娟;张明才;宋百敏;王仁卿;

新疆绿洲棉田土壤质量演变与评价    梁智;徐万里;周勃;朱敏;钟新才;丁峰;

高寒农区保护性耕作对油菜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李月梅;高玉亭;陈占全;郝玉兰;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两种一枝黄花属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比较    黄可辉;黄振;沈荔花;郭琼霞;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    查轩;黄少燕;

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冯国明

我市今年玉米秸秆还田325.35万亩    赵丰民 张宝程

秸秆还田的利与弊    刘长海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骁蒨

银杏和茶树复合经营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田亚玲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金裕华

诺氟沙星的土壤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研究    张杰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姜海燕

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蒋波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冻融作用对吉林西部典型土壤碳氮酶的影响机制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李娜

Bt水稻种植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呼吸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董斌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何军霞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松嫩羊草草地放牧梯度上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分泌物的初步研究    徐微

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    刘瑜

天麻、蜜环菌化感现象及天麻连作障碍原因探讨    吴丽伟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施肥对杨树幼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    党燕超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田小方

渭北旱塬长期施肥试验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    程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