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寒潮天气对区域海流能及温差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59:19
热度:

寒潮天气对区域海流能及温差能影响的模拟研究【摘要】: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大气中的风、辐射、降水等自然动力、热力、水汽资源。气候资源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一种是气候资源直接作用

【摘要】: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大气中的风、辐射、降水等自然动力、热力、水汽资源。气候资源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一种是气候资源直接作用,一种是气候资源的间接影响,如通过海气作用驱动海流、影响海温、改变局地海平面等。这种包括大气和海洋在内的自然能的相互影响与转换,使得海洋能成为一种新型气候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前景远大。 本论文探讨我国冬春季频繁发生的寒潮大风降温对我国沿海海洋要素分布与特征的影响,进而认识由此引起的沿海局域海流能和温差能在寒潮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由于局域海洋监测资料获取难度大,所以除对卫星资料和一些再分析资料的区域应用处理以外,重点采用区域海洋模式模拟,系统性地认识寒潮天气过程的大风降温对区域海洋要素时空演变的影响效应。 首先统计了近20年来(1991-2009)长江口、杭州湾影响较为显著的寒潮,按路径和强度将入侵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寒潮进行分类分级。侵袭长江口、杭州湾的寒潮多发生在冬季与春季,其中高频次多出现在12月份,寒潮过程降温幅度最大可达13℃。寒潮入海路径主要可分为三类,Ⅰ类为北路,配合高空东北冷涡的寒潮冷锋沿我国东部海岸线南下;Ⅱ类为西路,寒潮冷锋从新疆入境,经青海、四川向东到达长江口杭州湾入海;III类为中路,寒潮冷锋从蒙古国入境,经陕西河南向东南扫过长江口杭州湾如海。 重点调查寒潮过程对近海区域海洋要素分布及特征的影响,因此选择寒潮强度大,路径差异明显的两次过程:2005年3月10日的北路寒潮,2008年12月20日的西路寒潮。对两次寒潮过程影响的海洋要素特征时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设计多种影响因子组合实验。如仅考虑天文潮、天文潮和寒潮大风、天文潮和寒潮降温、天文潮和寒潮大风降温、以及增加波浪驱动等几组数值试验。 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北路寒潮个例具有强的偏北大风,在其作用下东部沿海海区流场表现为沿海岸线偏南,尤其在长江口杭州湾口,为一致的向南海流。此次风生流流速最大值接近3m/s。西路寒潮携带强偏西风影响长江口杭州湾海域,在长江口杭州湾口,为显著的向偏东方向的海流。寒潮大风造成近岸水位的显著变化,北路寒潮时,长江口杭州湾因海流流动向南,在Ekman漂流向右的质量输运作用下,有向岸的海水流动,长江口杭州湾余水位显著增高,最大升高达2.2m。西路寒潮时,长江口杭州湾海流向偏东离岸方向,Ekman漂流向右的质量输运作用下,有向偏南离岸海水运动,造成长江口杭州湾余水位显著降低,出现负余水位1.8m。在动力因子中耦合波浪作用,对北路寒潮,风大浪高,造成水位有增大,对西路寒潮造成的近岸负水位,波浪对风场的响应,造成小风时段,水位有所降低,水位变化幅度也减弱。大风时段水位有进一步地下降,并与风速风力成正比。考虑波浪之后,对近岸流的流向基本影响不大,但流速有明显减小,这与波浪波动对表层流的扰动效应有关。波浪的影响在西路寒潮中表现为大风时段风生流方向保持不变,流速显著增大,波浪的存在削弱了潮流周期变化的效果。因此增加对波浪的耦合,FVCOM-SWAN模式能更合理的模拟近岸海洋要素的变化和对环境因子影响的响应。 两次寒潮过程均造成长江口杭州湾地区海水表层温度显著下降,北路寒潮造成长江口SST最大降温2。C;西路寒潮造成杭州湾口SST最大降温约1.5。C。寒潮过程造成海水上冷下暖不稳定结构,引起海水垂直混合,导致海洋水团性质和温跃层位置变化。在近浅海地区风场作用显著,风应力及波浪促使海水加快垂直混合。外海海水水层深厚,风应力影响的层次相对浅,且气温影响过程相对慢,整体层化现象明显。通过计算海水温度槽脊区内海水质量输送,调查寒潮过程对海水热力场与动力场配置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寒潮降温的冷槽区,质量输送量值显著增加,在等温线呈辐散状的温度脊区,质量输送量值减小。整体上,质量输送方向符合密度非均匀梯度流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探讨了寒潮引起的沿海局域海流能和温差能的演变特征。在长江口杭州湾,海流能一般在夏季较为丰富,冬季较差,可能与径流的冬季枯水期和夏季洪水期的流量差有一定关系。在寒潮天气下影响下,区域海洋的海流能将增加,应与寒潮大风驱动海流速度增加有关。区域海洋温差能也存在冬季弱夏季强的特征,这应与冬季近海海水混合增强,温差小,而夏季海水层化特征强,上下层温差大有关。由此对于寒潮天气,不仅有其灾害性的一面,也有其增加海洋能的一面,对寒潮过程的趋利避害,将有利于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长江口杭州湾 寒潮大风降温 海洋热力动力要素 海洋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引言11-12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1.2.1 研究背景12-13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14-19
  • 1.3.1 海气热传输研究进展14-15
  • 1.3.2 寒潮过程研究进展15-16
  • 1.3.3 近海数值模拟研究进展16-17
  • 1.3.4 海流能及温差能调查研究进展17-19
  • 1.4 本文讨论及拟解决的问题19-20
  • 1.5 论文结构20-21
  • 第二章 区域海洋模式(FVCOM)介绍21-31
  • 2.1 环流数值模式21-25
  • 2.1.1 模式特点21-22
  • 2.1.2 两种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22-24
  • 2.1.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24-25
  • 2.2 海浪数值模式(FVCOM-SWAVE)25-29
  • 2.2.1 模式控制方程组25-27
  • 2.2.2 白帽破碎27-28
  • 2.2.3 数值离散28-29
  • 2.3 耦合模型29
  • 2.4 本论文模式设置29-31
  • 第三章 模式验证及热动力要素模拟31-38
  • 3.1 FVCOM模式验证31-33
  • 3.1.1 模式地形及网格31
  • 3.1.2 计算模型配置31-32
  • 3.1.3 模拟过程描述32-33
  • 3.2 区域海洋热动力要素模拟33-37
  • 3.2.1 水位验证34
  • 3.2.2 潮流验证34-35
  • 3.2.3 温度检验35-37
  • 3.3 小结与讨论37-38
  • 第四章 寒潮天气统计研究及典型个例分析38-48
  • 4.1 我国沿海寒潮概况38
  • 4.2 影响长江口、杭州湾的寒潮38-42
  • 4.2.1 资料和方法39
  • 4.2.2 寒潮特征39-42
  • 4.2.3 典型寒潮的选取42
  • 4.3 两种典型寒潮诊断分析42-46
  • 4.3.1 降温实况42-43
  • 4.3.2 大尺度环流背景43-44
  • 4.3.3 主要影响系统发生发展44-45
  • 4.3.4 局地强降温各影响因子比较45-46
  • 4.4 小结与讨论46-48
  • 第五章 两种典型寒潮对区域海洋要素的影响48-69
  • 5.1 试验方案48-51
  • 5.2 两种典型寒潮对水动力要素影响51-57
  • 5.2.1 对水位的影响51-54
  • 5.2.2 对海洋环流的影响54-57
  • 5.3 两种典型寒潮对热力要素的影响57-64
  • 5.3.1 海水表层温度58-61
  • 5.3.2 温度垂直传输特征61-62
  • 5.3.3 寒潮影响的海水质量输送62-64
  • 5.4 波浪驱动的影响64-67
  • 5.4.1 波浪对水位的影响65-66
  • 5.4.2 波浪对环流的影响66-67
  • 5.5 小结与讨论67-69
  • 第六章 两种典型寒潮对区域海流能及温差能特征的影响69-79
  • 6.1 近海海洋热动力要素的时空分布69-72
  • 6.1.1 海流时空分布特征69-70
  • 6.1.2 海水温度时空分布特征70-72
  • 6.2 寒潮对近海区域海流能资源分布的影响72-75
  • 6.2.1 海流能的特征量的计算73-74
  • 6.2.2 近海海流能功率密度的季节分布74
  • 6.2.3 典型寒潮过程海流能功率密度分布74-75
  • 6.3 寒潮对近海区域温差能资源分布的影响75-77
  • 6.3.1 温差能的特征量计算76
  • 6.3.2 近海温差能功率密度季节分布76-77
  • 6.3.3 典型寒潮过程时温差能功率密度分布77
  • 6.4 小结与讨论77-79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9-82
  • 7.1 主要结论79-80
  • 7.2 存在问题和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7
  • 作者简介8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长江口斜压诊断模式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龚政,张长宽,金勇,张东生

中国近海锋面时空特征研究及现场观测分析    刘泽

强潮河口三维无结构网格盐度数学模型    王志力;陆永军;左利钦;

长江口污染物运动轨迹模拟    王振华;唐军;李春良;刘忠波;

徐六泾控制节点污染物运移轨迹模拟    吴德安;严以新;谢锐;

高盐度湖泊艾比湖风生流三维数值模拟    韩龙喜;陆东燕;李洪晶;张德敏;张芃;

大亚湾放射生态学及海洋生物转移与卷载效应的研究    孔令丰

长江口附近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    陈斌

长江羽流混合与扩散过程和南海海平面低频变化研究    荣增瑞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水动力及污染物运动轨迹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振华

长江口北槽潮汐环流的分析与三维数值模拟    倪智慧

大亚湾核电液态排放的潮流污染扩散及海洋生态转移研究    苏柯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拉格朗日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邹涛

沿岸上升流和沿岸急流的一个半解析理论    巢纪平,陈显尧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

东海黑潮锋面涡、暖丝和暖环    郭炳火;

台湾东北海域冷涡及其变异的遥感信息研究——Ⅰ.冷涡的季节性变化    修树孟,王克,孙培光

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    孙湘平,修树孟

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区的M2潮波    张东生,张君伦

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的分析    孙湘平,修树孟

EVIDENCE FOR A COUNTER-WIND CURRENT IN WINTER OF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管秉贤

ADI BAROTROPIC OCEAN MODEL FOR SIMULAT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CHINA SOUTHEASTERN WATERS    方越,方国洪,于克俊

The variability of eddy ki/netic ener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duced from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陈更新;侯一筠;储小青;齐鹏;胡珀;

长江口三维斜压流场及盐度场数值模拟    龚政

广西三月寒潮天气预报的环流特征及指标    黄香杏,苏荣在

阻高型寒潮天气预报方法    李改花,李姝霞

天文潮汐在特定地区与寒潮天气发生的关系    王兴荣

天祝县寒潮天气分析预报    齐高先;

锡盟地区寒潮天气自动预报系统    王玉金

库车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彭江良,卢英,杨志亭

早春一次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林运源,杨吉祥

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的诊断分析    尚正强;陈雪珍;李新生;

利用ECMWF48小时数值产品作昌吉市寒潮天气预报的探讨    何广林;

泸州市春季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    周家德

淮北地区一次秋季强寒潮天气的诊断分析    沈伟;徐春阳;赵燕华;丘文先;林炳文;

1058的记忆    张振晓;

江苏省2008年12月20-22日寒潮天气分析    韦莹莹;王群;平海波;周璇;陈菲菲;盛也;

“2010.1.18~20”新疆石河子地区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刘兰;

2009年2月11日新疆石河子寒潮天气分析    刘兰;刘莉;

宿迁地区近50年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沈伟;徐春阳;赵燕华;范佳平;

2009年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李芷霞;

东营一次初冬寒潮天气的降水相态分析    张立;王晖;张志鹏;

黄、渤海区寒潮大风及天气形势    吕师军;周立佳;蔡东明;

一次春季寒潮天气浅析    孟妙志;王仲文;

早准备 早检查 早安排 早落实    驻京记者 谢宗惠

山东海事全力应对寒潮大风    驻鲁记者 殷玉香 通讯员 旭东 志强 国富 远林

天津海事从容应对大风恶劣天气    本报驻津记者 曹玲

寒潮带来的变化    本报记者 王夕

什么是寒潮天气    谢世俊

“寒潮”中的“暖流”    本报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张铁军 鲁建民

寒潮天气考验各地供暖    

做好低温寒潮天气防范工作    记者 林阿玲

滚滚寒潮从何而来?    王奉安 中国气象局协办

去年江苏水上搜救挽回经济损失近7亿元    李世刚

渤海寒潮风暴潮增水风险的数值研究    赵鹏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械关键技术研究    刘宏伟

欧亚大陆关键区阻塞高压及其与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    李艳

寒潮天气对区域海流能及温差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周雨

表面不平整突体升坎水力特性与海流能转换器的试验研究    张旭

偏流作用下海流能转换器的技术研究    王立

海流能转换器水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汪洁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组关键部件载荷分析及其试验研究    吴少龙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装备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磊

中国沿海风特性研究    宝乐尔其木格

江苏沿海低层风场精细化分析模拟研究    李星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械水动力性能的研究    辛小鹏

上海市气象灾害预警改革研究(2000-2010)    杨毅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