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的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0:10
热度: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的机理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浙江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进行前期的机理研究。由于系统中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单元是整个系统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浙江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进行前期的机理研究。由于系统中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单元是整个系统物质与能量的基础,同时也是该近零排放系统实现制氢、发电、零排放的核心所在,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以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系统为对象。而这也是目前其它几种基于CO_2接受体法气化技术零排放系统研究的重点及热点。为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为了对后续研究制定试验工况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对该集成制氢系统可行性进行一个初步的理论验证,本文首先利用热力学平衡计算软件包FactSage 5.2,预测了气化炉运行压力、温度、[H_2O]/[C]比、[Ca]/[C]比对气化制氢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制氢的数量及浓度,得到了优化的气化炉操作参数;针对对燃烧炉中CaCO_3煅烧分解的要求,计算研究了纯氧和空气两种燃烧方式,不同压力下所需的最小煅烧温度。 在同类几种零排放系统研究中,有关煤中污染物的生成及迁移规律的研究还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污染物零排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缺乏相关污染元素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现状,热力学平衡角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为此,本文利用FactSage 5.2软件,计算研究了煤中硫、氮、氟、氯、汞、砷、硒等主、次、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该近零排放煤利用系统抑制污染物生成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煤气净化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各反应过程的试验研究,由于涉及的反应过程较多且类型不同,采用热天平进行机理研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本文的试验研究工作主要是在TherMax 500型加压热天平上进行,同时结合电镜扫描(SEM)等其它分析手段。 加压条件下煤焦的纯水蒸气气化是无氧制氢的主要反应。这里采用等温法,试验得到了气化温度和气化压力对煤焦加压气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温度对煤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比压力要更明显一些,提高温度比提高压力更有利于煤焦气化反应。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模型计算获得了不同压力下煤焦水蒸汽气化动力学参数。 针对燃烧炉气氛中富CO_2的特点,进行了煤焦在O_2/CO_2气氛下的加压燃烧特性研究。以着火温度及可燃性综合指标S为衡量参数,系统研究了总压、氧浓度、粒径、升温速率对半焦燃烧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三种典型烟煤半焦的燃烧特性。在此基础上,获得了O_2/CO_2气氛下半焦加压燃烧的动力学参数。 气化炉中CaO的碳酸化性能对于煤的无氧制氢具有直接的重大影响。本文采用等温法,研究了反应温度、总压、CO_2分压、粒径对CaO碳酸化过程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清晰的反映出了CaO碳酸化过程存在的快慢两段式特点,并且快速阶段,即化学反应控制阶段是决定CaO最终转化率的关键性阶段。利用n=2的Avram-Erofeev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机理函数获得了加压下CaO碳酸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燃烧炉中CaCO_3煅烧分解对于再生的CaO活性及产生高浓度CO_2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程序升温法研究了总压、CO_2分压、升温速率对CaCO_3煅烧分解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加压富CO_2气氛下,CaCO_3分解产生的CO_2从内向外的扩散是主要的速率控制因素。在动力学参数的求解上,这里对比分析了文献中几种常用的机理函数的优劣。发现,相比而言以单步随机成核机理函数的相关性最优,更加适合本文所研究的CaCO_3分解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鉴于系统中CaO是循环利用,研究CaO—CaCO_3多循环过程特性,对于探索CaO活性保持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本系统运行特点,本文分别研究了常压再生—加压碳酸化、加压再生—加压碳酸化及加压再生—水合活化—加压碳酸化循环中CaO活性变化规律。同时,利用电镜扫描(SEM),直观的反映出不同循环次数下再生的CaO的表面形态,揭示了CaO活性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气化炉中水蒸汽气氛可有效提高CaO碳酸化活性及耐久性。 为了综合考虑各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建立了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系统的动力学模拟模型。模型中系统考虑了加压条件下煤的热解、气化、CaO碳酸化、半焦燃烧与CaCO_3煅烧等子过程。该模型可用于评估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比例关系对反应产物的成分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采用所建立的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的运行特性。 设计、建造了一套最大工作压力为2.5MPa的小型压力双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完成了系统调试并进行了初步的冷态试验。 通过以上各部分的研究,将对煤无氧气化制氢过程的反应特性及内在机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为整个近零排放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早日实现做好了理论及试验的准备。 【关键词】:近零排放 制氢 热力学平衡 痕量元素 加压气化 加压燃烧 CaO碳酸化 CaCO_3分解 CaO多循环 压力双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 动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K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世界及中国能源现状12-13
  • 1.1.1 能源构成及消耗状况12-13
  • 1.1.2 煤炭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13
  • 1.2 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及特点13-15
  • 1.3.零排放系统基本原理15-20
  • 1.3.1 IGCC系统加CO_2回收实现零排放系统15-18
  • 1.3.2 以CO_2接受体法气化制氢为基础的零排放系统18-20
  • 1.4 浙江大学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20-22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2-24
  • 1.6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以CO_2接受体法气化为基础的零排放系统原理及研究现状25-40
  • 2.1 美国零排放煤联盟的无氧煤气化零排放系统25-29
  • 2.2 美国GE能源与环境研究公司的AGC系统29-32
  • 2.3 日本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的HyPr-Ring系统32-34
  • 2.4 其它零排放系统34-38
  • 2.4.1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提出的煤制氢零排放系统34-36
  • 2.4.2 Lobachyov等人提出的一种高效煤发电系统36-38
  • 2.5 典型零排放系统对比分析38-39
  • 2.6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无氧气化制氢系统的热力学预测及其优化40-59
  • 3.1 热力学平衡模型描述41-42
  • 3.2 操作参数对气化炉影响规律研究及优化42-47
  • 3.2.1 压力的影响42-43
  • 3.2.2 温度的影响43-44
  • 3.2.3 [H_2O]/[C]比的影响44
  • 3.2.4 [Ca]/[C]比的影响44-45
  • 3.2.5 敏感性分析45-46
  • 3.2.6 煤种的影响46-47
  • 3.3 燃烧炉内半焦燃烧及CaCO_3煅烧分解过程47-49
  • 3.3.1 不同压力下燃烧炉最低运行温度研究47-48
  • 3.3.2 气化碳转化率对燃烧炉的影响48-49
  • 3.4 系统典型主、次、痕量污染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49-56
  • 3.4.1 计算方法及过程49-50
  • 3.4.2 结果分析及讨论50-56
  • 3.5 本章小结56-59
  • 第四章 煤焦无氧气化过程特性及反应动力学研究59-74
  • 4.1 热重动力学研究方法概述59-61
  • 4.2 半焦水蒸汽气化试样的制备61-62
  • 4.3 试验装置及方法62-63
  • 4.3.1 试验装置62-63
  • 4.3.2 试验方法63
  • 4.4 试验结果及讨论63-67
  • 4.4.1 气化温度的影响64-66
  • 4.4.2 气化压力的影响66-67
  • 4.5 煤焦气化动力学参数的求取67-73
  • 4.5.1 煤焦气化动力学模型的选择67-68
  • 4.5.2 煤焦气化动力学参数求取过程描述68-69
  • 4.5.3 煤焦气化动力学参数求取结果及分析69-73
  • 4.6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煤焦O_2/CO_2气氛下加压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74-88
  • 5.1 样品的制备74-75
  • 5.2 试验方法75-76
  • 5.3 煤焦O_2/CO_2气氛下加压燃烧特性研究76-83
  • 5.3.1 燃烧特性表征指标76-77
  • 5.3.2 总压的影响77-79
  • 5.3.3 O_2浓度的影响79
  • 5.3.4 粒径的影响79-80
  • 5.3.5 升温速率的影响80-81
  • 5.3.6 不同煤种的比较81-83
  • 5.4 煤焦O_2/CO_2气氛下加压燃烧动力学参数的求取83-86
  • 5.4.1 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描述83-85
  • 5.4.2 求解结果及分析85-86
  • 5.5 本章小结86-88
  • 第六章 CaO/CaCO_3加压多循环过程特性及动力学研究88-114
  • 6.1 加压下CaO碳酸化特性研究89-93
  • 6.1.1 试验方法及过程89-90
  • 6.1.2 反应温度的影响90-91
  • 6.1.3 反应总压的影响91-92
  • 6.1.4 CO_2体积比的影响92
  • 6.1.5 粒径的影响92-93
  • 6.2 加压富CO_2气氛下CaCO_3煅烧分解特性研究93-96
  • 6.2.1 试验方法及过程93
  • 6.2.2 总压的影响93-94
  • 6.2.3 CO_2分压的影响94-95
  • 6.2.4 升温速率的影响95-96
  • 6.3 多次循环过程中CaO活性保持特性及机理研究96-102
  • 6.3.1 试验方法及过程96-97
  • 6.3.2 常压再生—加压碳酸化多次循环后CaO活性变化规律97-98
  • 6.3.3 加压再生—加压碳酸化多次循环后CaO活性变化规律98-99
  • 6.3.4 带水合活化处理的多循环过程中CaO活性变化规律99-100
  • 6.3.5 多循环过程中CaO活性计算模型的修正100-102
  • 6.4 CaO碳酸化动力学参数的求取102-107
  • 6.4.1 CaO碳酸化动力学参数研究现状102-103
  • 6.4.2 求解方法及结果分析103-107
  • 6.5 富CO_2气氛下CaCO_3煅烧分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107-112
  • 6.5.1 动力学参数求取方法现状107-108
  • 6.5.2 求解过程及结果分析108-112
  • 6.6 本章小结112-114
  • 第七章 气化燃烧集成制氢过程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制氢特性计算114-139
  • 7.1 制氢系统物理过程描述114-115
  • 7.2 制氢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115-124
  • 7.2.1 煤热解子模型116-117
  • 7.2.2 焦炭气化子模型117-121
  • 7.2.3 CaO碳酸化子模型121-122
  • 7.2.4 半焦加压燃烧子模型122-123
  • 7.2.5 CaCO_3分解子模型123-124
  • 7.2.6 能量校核124
  • 7.3 程序设计124-126
  • 7.4 燃烧气化集成制氢系统运行特性预测126-137
  • 7.4.1 操作条件对气化炉运行特性的影响126-132
  • 7.4.2 操作条件对燃烧炉运行特性的影响132-136
  • 7.4.3 典型工况模拟136-137
  • 7.5 本章小结137-139
  • 第八章 加压双循环流化床试验台设计、调试及冷态试验139-154
  • 8.1.试验台设计原则139
  • 8.2 基本设计参数139-141
  • 8.3 试验系统介绍141-149
  • 8.3.1 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142-145
  • 8.3.2 承压外壳145
  • 8.3.3 给料系统145
  • 8.3.4 进气系统145-146
  • 8.3.5 排气系统146-147
  • 8.3.6 变压排渣系统147
  • 8.3.7 测温测压点的布置147-149
  • 8.3.8 控制系统149
  • 8.4 试验系统调试及冷态试验149-153
  • 8.4.1 试验系统调试149-150
  • 8.4.2 冷态试验150-153
  • 8.5 本章小结153-154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154-161
  • 9.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54-159
  • 9.2 主要创新点159-160
  • 9.3 进一步工作建议160-161
  • 参考文献161-169
  • 附录169-171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69-170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项目170-171
  • 致谢1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IGCC系统控制CO_2排放的研究进展    廖小花;陈海平;李京茂;

煤常压化学链气化制氢的热力学研究    卢腾飞;胡松;向军;石金明;许凯;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氟利昂-12预混合燃烧水解研究    高红

湿生物质定向气化制取高浓度氢气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黄浩

以CaO为吸收体的生物质无氧气化制氢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韩龙

无氧气化过程中生物质热解及半焦燃烧的实验研究    马强

煤化学链气化制氢系统气化和焦燃烧特性研究    卢腾飞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研究——建模部分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王勤辉,沈洵,骆仲泱,岑可法

CaCO_3分解机理的研究    郑瑛,陈小华,郑楚光

碳酸钙热分解的机理研究    范浩杰,章明川,吴国新,姚强,曹欣玉,岑可法

碳酸钙热分解机理的热重试验研究    齐庆杰,马云东,刘建忠,曹欣玉,岑可法

用快速加热热天平研究煤的可燃性指标    韩洪樵,王涤非,唐林

煤制氢零排放系统    肖云汉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闫跃龙,肖云汉,田文栋,王峰

碳制氢过程的比较及直接制氢分析    乔春珍,肖云汉

煤燃烧试验中着火点确定方法的探讨    喻秋梅,庞亚军,陈宏国

煤粉在高浓度CO_2下的燃烧与气化    刘彦丰

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毛玉如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    刘耀鑫

半焦加压燃烧特性研究    谷小兵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沈洵

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系统动力学研究    蒲学森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溴化聚苯乙烯协同三氧化二锑阻燃PA66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徐晓楠;王芳;华菲;

B/BaCrO_4延期药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梁鎏鎏;马红卫;胡坤伦;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T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效应动力学研究    丁爱武;黄茂芳;李普旺;高天明;曾宗强;

氯化钙对一氧化碳还原分解磷石膏的影响    杜亚雷;马丽萍;郑绍聪;牛学奎;王建英;

烟叶的燃烧特性研究    钟仙芳;刘春波;陈永宽;王亚明;缪明明;刘志华;

配合物K_3〔Al(C_2O_4)_3〕·3H_2O与K_3〔Cr(C_2O_4)_3〕·3H_2O的热分解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    何飞刚;

焙烧条件对废干电池中汞的释放影响研究    林辉东,王德汉,黄建林,李小建

燃煤烟气汞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沈伯雄;左琛;

基于热重法的电缆材料热解动力学研究    杨玲;钮英建;

含能材料安定性的动态真空安定性研究方法    张同来;刘芮;杨利;周遵宁;

过氧化月桂酰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臧娜;钱新明;

硝酸异丙酯热性能研究进展    王晓君;许博;刘吉平;

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范文武;

昆明地区16种阔叶树种叶的热重分析    张宏宇;葛巍巍;唐朝纲;李世友;

TDE-85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冯驰;吴晓青;李嘉禄;

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

聚氟乙烯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王成忠;李玲;宋云华;黄丽;

基于均匀设计研究在球磨机中制备表面改性空心微珠    崔健;陈国需;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    杨敏建

g-HA/PLA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佳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研究    高传慧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王文涛

新型稀土配合物橡胶防老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谢婵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    刘江燕

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    梁运涛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攀

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    郑艳敏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紫外照射对皮胶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王堃

兖州天池矿采空区防火阻化剂优选    郭龙娇

长沟峪煤矿煤层注水技术及试验研究    张磊

平庄古山矿煤层自燃特性的热重动力学实验研究    张丽娜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温室气体控制一体化原理    金红光;

燃煤锅炉低NO_x燃烧器的类型及其发展    吴碧君,刘晓勤

O_2/CO_2气氛下石灰石煅烧分解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毛玉如,方梦祥,骆仲泱

最小能量函数法求解多元相平衡    杜建华,胡雪蛟,刘翔

燃煤电站CO_2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黄斌;刘练波;许世森;丰镇平;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生物质快速热解过程中产物的在线测定    张军,范志林,林晓芬,徐益谦

具有CO_2分离的煤气化化学链置换燃烧初步研究    向文国,狄藤藤,肖军,沈来宏

中心风对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燃烧的影响    王磊,吴少华,李争起,孙锐,秦裕琨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2)——计算结果及分析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记者 刘晓星高杰

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谭洪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中CO_2吸收剂的研究    乔春珍

单分子反应理论研究和势能面的构建    王玲

植物性含湿多孔介质在干燥过程中优化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    杨俊红

固体热载体法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新工艺研究    魏立纲

大气化学中若干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田燕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中钙基吸收剂的改性研究    阳绍军

几类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杨磊

煤的部分气化及半焦燃烧系统集成研究    王俊琪

多旋流合成气燃烧室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宋权斌

熔融碱(盐)分解CFC-12研究    邹金宝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沈洵

生物质在落下床中热解和气化制富氢气体    朱慧

生物质及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化学平衡分析    吕文贻

氟利昂燃烧前预混合水解资源化初步实验研究    倪玉霞

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研究    狄藤藤

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热重研究    胡军印

生物质与煤气化过程热力学分析    吴志斌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综合利用系统分析与优化    孙登科

生物质发电气化过程机理分析与建模研究    张瑞祥

生物质热解条件对生物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陈奎;胡小芳;

钙基CO_2吸收与再生机理及工艺流程研究    吴福儿;黄德中;

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火用分析    司春强;刘小朋;林楚桂;肖杨;

利用热分析研究海拉尔褐煤的热解特性    孙丽娜;高豪杰;陈海军;杨丽;朱跃钊;

微波脱水改性对我国典型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葛立超;张彦威;王智化;闫科;周俊虎;岑可法;

煤直接制甲烷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    程晓磊

CaSO_4载氧体应用于CaO再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樊腾飞

城市生活垃圾原位水蒸气催化气化制备富氢燃气    王晶博

燃烧前捕集CO_2的IGCC发电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张曦

城市污泥热解及残渣气化制备富氢燃气    张艳丽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氢工厂的模拟与优化    赵亮

拉瓦尔喷管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甲烷、氨气制取氢气的实验研究    孙晓明

生物质与石油焦共气化特性研究    余维高

不溶性有机胺强化富钙镁离子溶液固碳试验研究    郑艳丽

广州市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沈超青

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    倪维斗,李政

石灰石与SO_2直接硫酸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的研究    钟秦

焦油主要组份的热裂解    吕俊复,岳光溪,汪安琪

人工燃气能源利用现状及节能对策    汤敏,毛雪敏,柴虹亮

减少CO_2排放量的分离与固化技术    李满林

O_2/CO_2气氛下石灰石煅烧分解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毛玉如,方梦祥,骆仲泱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及其在美国的发展    姜秀民,孙键,秦裕琨,张靖波

飞灰循环流化床脱硫试验及模型    邱宽嵘;金保升;蓝计香;章名耀;

PFBC-CC发电技术的进展及创新发展    蔡宁生,章名耀

煤的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及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陈建原,孙学信

煤粉在高浓度CO_2下的燃烧与气化    刘彦丰

煤中氟赋存形态、燃烧转化与污染控制的基础和试验研究    齐庆杰

钙基脱硫剂反应性能评价体系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刘妮

生物质中热值热解制气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    许明

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    吕小兰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沈洵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固化炉开发与试验研究    曹建峰;白兆兴;蔡世林;

发电厂实现零排放的节水途径    吴继品;

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济钢水循环模式    孙大超;孙占旗;李成名;

日本借八国峰会展示其零排放房屋    

“零排放”概念环保房屋    

GE水处理应用“液体零排放”解决方案    

零排放生态房    龚宝良;

图解奔驰通往零排放之路    禾丝;陆雪;

臭氧氧化污泥工艺的剩余污泥零排放理论可行性研究    徐韦明;孙力平;赵乐振;郭建;刘艳辉;

沈阳机床集团搬迁过程中达到淬火液及冷却水零排放    卯石刚;宿新天;范双喜;王伟;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零排放系统新思路    马文会;戴永年;杨斌;王华;谢刚;

普及绿色化学教育,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    佟亚非;

造纸废水处理中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刘永红;周孝德;贺延龄;梁继东;

污染零排放与生物质利用    翟帆;刘汉儒;史云娣;刘赞;王军;

我国化机浆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房桂干;

无相变重金属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黄益平;叶易春;古共伟;夏伟;

焦化污水处理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何莉;

焦化厂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实践    王世军;

化机浆发展现状及黑液零排放可行性分析    钟树明;多金环;戴永立;

远程监控秾窠微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法的研究与应用    刘波;朱昌雄;郑雪芳;蓝江林;林营志;叶耀辉;周宏伟;潘莫;林斌;

略钢工业水零排放工程全面启动    纪军

辽阳石化PTA装置实现“零排放”    胡九思

东风日产有望实现零排放    钟奇振

“零排放”养殖法在桓台启动    陈秀云董兆云

山船重工实现二氧化硫零排放    特约记者 王寒植

东丰县洋明化工污水实现零排放    杨力 张立刚 记者 刘晓峰

浙江新丰养猪实现“零排放”    记者 胡立刚

“三废”零排放节能辟新径    新春 陈薇

雷诺欲争零排放第一    本报专稿 李捷

零排放造纸纸浆工艺研发成功    苏讯

从化钽铌冶炼厂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钟金松

海水淡化系统能量综合利用与经济性研究    邓润亚

分散染料微胶囊的研制及其无助剂免水洗染色    钟毅

青海松树南沟金矿矿床成因成矿预测及选矿关键技术研究    肖晓林

基于鱼草共生生态原理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植物滤器研究    泮进明

超声破解对污泥特性的影响机制与零剩余污泥排放工艺研究    王芬

以CaO为吸收体的生物质无氧气化制氢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韩龙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    李强

利用堆肥处理规模化猪场粪污实现零排放研究    谭小琴

上海化学工业区“零排放”系统研究    展程

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研究    王康林

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废水零排放研究    徐德亮

火电厂水务管理    刘波

有色冶炼石灰中和净化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处理研究    袁林

火电厂水平衡试验与废水零排放研究    杨春雨

勘探三号钻井平台作业环保技术应用研究    蒋文星

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水循环优化研究与对策    刘洪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