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6:14
热度: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摘要】: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

【摘要】: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种耕作处理,重复3次。使用定水头法分层测定0~80cm土壤导水率,测定分析各处理80cm处土壤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NT0~80cm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CT提高了63.14%,NT铵态氮、硝态氮渗漏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措施使早稻耕作覆水初期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从全年淋失总量估算结果来看,各处理铵态氮渗漏量约是硝态氮的2倍。总之,相对于耕作处理,免耕会使氮素淋失量增加,而长期淹水条件下稻田铵态氮渗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农业局;
【关键词】秸秆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 保护性耕作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11JS072)
【分类号】:S511.42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少免耕和秸秆还田为代表的耕作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少免耕技术具有省工、省时,减少生产成本等优势[1],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进程的推进,少免耕是必然的趋势,而稻田少免耕技术的发展已然走在了前列。少免耕由于对土壤的扰动不同,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灌溉对大麦/玉米带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影响    叶优良,李隆,张福锁,孙建好,刘生战

淹水稻田中氮素损失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试验研究    高效江,胡雪峰,王少平,贺宝根,沈铭能

稻田中氮肥损失途径研究进展    尹娟,勉韶平

上海郊区水稻田氮素渗漏流失特性及控制对策    邱卫国,唐浩,王超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章秀福;王丹英;符冠富;李华;

污水地表漫流处理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曾扬,陈长太

大田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    陆敏;刘敏;茅国芳;黄明蔚;屈璠;

上海郊区稻田氮素流失研究    黄沈发;沈根祥;唐浩;陆贻通;

中国氮肥消费状况及其发展展望    王利;杜森;王激清;高祥照;张卫锋;马文奇;

灌溉模式对稻田氮磷损失及环境影响研究展望    朱成立,张展羽

天然降雨条件下水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梁新强,田光明,李华,陈英旭,朱松

两种土壤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系统的氮素利用及环境效应影响    冯涛,杨京平,孙军华,施洪鑫,郑洪福

减少稻田氮素损失的水肥管理措施研究    高效江,胡雪峰,陈振楼,许世远,王少平

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氮素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卢萍;单玉华;杨林章;韩勇;

宁夏银南灌区稻田控制排水条件下氮素淋失的研究    尹娟;费良军;勉韶平;

成垄压实条件下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赵允格

水稻氮素行为及施氮优化模拟研究    陈杰

上海市郊旱作农田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研究    姚春霞

农田土壤氮素平衡动态模拟模型研制与SISNDB信息系统开发    黄志珍

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郝庆菊

不同地力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精确施氮参数影响的研究    刘艳阳

苏南稻麦轮作农田系统土壤中磷氮的流失    谢学俭

旱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及其控制途径研究    曹林奎

基于数字流域系统的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与应用    王鹏

水旱轮作农田系统氮素循环与水环境效应    陆敏

川中丘陵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非点源氮污染研究    陈克亮

稻田分次施氮对田面水和渗漏水中氮素变化特征的影响    王强

上海旱地农田氮磷流失过程及环境效应研究    黄宗楚

结合水稻生长及氮环境影响的施氮优化模拟研究    冯涛

基于GIS杭嘉湖地区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研究    田平

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生理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陈乐梅

太湖流域典型圩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产污规律及模型研究    徐爱兰

利用Vensim动态模拟软件模拟水稻田氮素迁移动态过程    徐伟

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甸土壤种子库及土壤性质初步研究    徐宁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钾素平衡的影响及钾肥效应研究    谢奎忠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鲁向晖;隋艳艳;高鹏;王飞;穆兴民;

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孟庆秋,谢佳贵,胡会军,王晓春,王秀芳,吴巍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丁昆仑,M.J.Hann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陈明灿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何进;李洪文;高焕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友军;吴金芝;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尹光华,刘作新,李桂芳,梁海军,蔡崇光

不同类型氮肥与施氮量下夏玉米水、氮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易镇邪;王璞;刘明;吕丽华;魏凤桐;

不同供肥条件下水分分配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亚军;李生秀;田霄鸿;李世清;王朝辉;杜建军;

控释氮肥调控水稻光合功能和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聂军,郑圣先,戴平安,肖剑,易国英

上海青紫泥土壤氮素淋溶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    王少平,俞立中,许世远,程声通

上海农业生产中的自身污染与对策    庞金华,钱永清,金遐良,周建平

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1968~1997年的时间变化分析    晏维金,章申,王嘉慧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连续免耕对中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朱炳耀,黄建华,黄永耀,刘建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吴华山;陈效民;叶民标;吴华强;

试论水环境中的氮污染行为    冯绍元,黄冠华

土壤持水性及孔性的影响因素浅析    艾海舰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罗珠珠

加强杂交谷子在新疆的开发利用    李力;

施氮水平与模拟降雨pH值对玉米冠层NO_3~--N淋失的影响    王丽梅;李世清;邵明安;

夏大豆免耕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李铁牛;

伊犁河谷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黄乃欣;

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素浓度变化与迁移特征    易军;张晴雯;杨正礼;

保护性耕作技术专家解读    

浅析山西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特点    王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存在问题    田慧;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姜涛;

    

麦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夏玉米播种质量和前期生长的影响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张一;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李成文;马文萍;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李成文;马文萍;

讨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刘巽浩;

浅谈玉米收获与农艺    许兵武;田超洵;

彰武地区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吴仕宏;李宝筏;

山东省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试验与研究    杨振立;赫慧云;王健;

北京市大兴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典型材料    

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邓怡国;李明;王金丽;黄晖;宋德庆;连文伟;

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邓怡国;李明;王金丽;黄晖;宋德庆;连文伟;

玉米秸秆还田过六关    巨鹿县农业局 朱敬霞 武墨广 卢爱铃

耕作制度的倒退与耕作制度的革命    许继光 (作者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山西省农机局副局长)

小麦畸形苗 需标本兼治    涿州市农业局 马玉杰

我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记者 徐文君

山西保护性耕作分区推进    记者 王洪伟

旱魔肆虐 科技急动员    

2010年秋季种麦技术指导意见    衡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懒汉种田”法省力省钱不减产    记者 吴志远、特约记者 马良平、实习生 曹咏

提高播种质量 把好小麦高产第一关    吴桥县农业局 程俊峰 赵凤娟

麦苗黄枯为哪般 亡羊补牢并不晚    馆陶县农研会(057751)王智广

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董勤各

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榨菜—玉米轮作氮素去向研究    姚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