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的制备及CO甲烷化反应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6:55
热度:

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的制备及CO甲烷化反应的研究【摘要】:天然气是一种低碳、清洁和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国内需求量逐年增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利用CO和H2合成天

【摘要】:天然气是一种低碳、清洁和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国内需求量逐年增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利用CO和H2合成天然气不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且可以减少碳排放、提高热量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使用气相辅助水热法制备了勃姆石纤维,并以勃姆石纤维为模板制备了氧化锆包覆的氧化铝1维复合材料;以复合材料为载体,使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镍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吸附脱附(N2adsorption-desorption)、扫描电镜(SEM)、程序升温还原(TPR)、热重-差热(TG-DTG)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的物相、表面、孔结构、元素组成、活性组分以及催化剂的积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在温度300-5000C、压力0.1-0.8MPa范围内,空速为10000-16000h-1,H2/CO为3-4.5条件下,使用管式反应器考察了催化剂的CO甲烷化催化性能,并筛选出性能优良的催化剂,用无梯度反应器考察催化剂的本征反应动力学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氧化锆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氧化铝纳米纤维上,形成具有网络状大孔结构的纳米复合载体。氧化锆纳米晶粒负载在氧化铝纳米纤维骨架上,产生了新的间隙孔,形成了比较大的比表面积。负载在氧化铝纤维上的氧化锆能够以稳定的四方相存在,氧化铝纤维具有稳定氧化锆晶相的作用。 2.负载活性组分Ni之后,与对应载体相比催化剂孔结构变化不大,但比表面显著下降;镍物种以氧化镍的形式存在;氧化锆在复合物载体上的分布状态和含量可以影响活性组分镍的表面分散与还原状态,当氧化锆含量超过15%后,对镍的还原和分散影响不大。 3.采用γ-Al2O3@ZrO2纳米复合氧化物作为载体时,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CO转化率、CH4选择性以及CH4生成速率。随着载体Zr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氧化锆含量超过15%后,催化反应性能相近;Ni/γ-Al2O3@ZrO2-15在400℃表现出最佳的CO转化率和CH4选择性,但该催化剂对温度过于敏感,高于或低于该温度均表现出CO转化率和CH4选择性的急剧下降;在350-450℃范围内,Ni/γ-Al2O3@ZrO2-30表现出了稳定和较高的CH4生成速率,是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 4.对Ni/γ-Al2O3@ZrO2-30催化剂,在450℃、0.1MPa. H2/CO=3:1(体积比)的条件下进行活性测试,发现随着空速的增加,CO的转化率和CH4的选择性都呈减小的趋势,而CH4的生成速率则一直增大,说明空速的增大有利于加快CH4的生成,但由于CO转化率和甲烷选择性的下降,工业生产中气体循环量会增大,所以存在空速优化问题。 5.测定了锆含量为30%的Ni/γ-Al2O3@ZrO2-30甲烷化反应动力学数据,确定了适合本催化剂的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参数估值得到模型如下:rg1CH4=(dNCH4)/(dW)=0.11exp(-(24818.3)/(RT)PCO0.50PH20.24-0.27exp(-(46363.1)/(RT))PCH40.16 【关键词】:CO甲烷化 镍基催化剂 活性 转化率 本征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4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3
  • 1.1 引言11-12
  • 1.2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12
  • 1.3 甲烷化工艺发展现状12-15
  • 1.3.1 Lurgi甲烷化工艺技术12-13
  • 1.3.2 托普索甲烷化循环工艺(TREMP~(TM))技术13
  • 1.3.3 DAVY公司甲烷化技术(CRG)13-14
  • 1.3.4 法国煤气公司的(METHIO)方法14
  • 1.3.5 国内工艺14-15
  • 1.4 甲烷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15-17
  • 1.4.1 甲烷化反应机理15-16
  • 1.4.2 甲烷化动力学研究16-17
  • 1.5 甲烷化催化剂研究现状17-19
  • 1.5.1 活性组分的影响18
  • 1.5.2 载体的影响18
  • 1.5.3 助剂的影响18-19
  • 1.6 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19-20
  • 1.6.1 浸渍法19
  • 1.6.2 沉淀法19-20
  • 1.6.3 溶胶凝胶法20
  • 1.6.4 机械混合法20
  • 1.7 国内外甲烷化催化剂20-21
  • 1.7.1 国外甲烷化催化剂20-21
  • 1.7.2 国内甲烷化催化剂21
  •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工作21-23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3-33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23-25
  • 2.1.1 实验试剂23
  • 2.1.2 实验仪器23-25
  • 2.2 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25-26
  • 2.2.1 勃姆石(AlOOH)纳米纤维的制备25
  • 2.2.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5-26
  • 2.2.3 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的合成26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26-30
  • 2.3.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装置26-28
  • 2.3.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方法28-30
  • 2.4 分析方法30
  • 2.5 数据处理30-31
  • 2.6 催化剂的表征31-33
  • 2.6.1 X射线衍射(XRD)分析31
  • 2.6.2 BET比表面积测定31
  • 2.6.3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31
  • 2.6.4 扫描电镜(SEM)分析31-32
  • 2.6.5 热重(TG)分析32-33
  • 第三章 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制备及其CO甲烷化反应性能研究33-48
  • 3.1 Zr含量对纳米复合载体及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33-42
  • 3.1.1 纳米复合载体扫描电镜(SEM)的分析33-34
  • 3.1.2 XRD结果分析34-38
  • 3.1.3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38-39
  • 3.1.4 比表面积(BET)的测定39-42
  • 3.2 Ni/γ-Al_2O_3@ZrO_2的活性研究42-47
  • 3.2.1 温度对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CO甲烷化反应的影响42-45
  • 3.2.2 空速对Ni/γ-Al_2O_3@ZrO_2催化剂CO甲烷化反应的影响45-46
  • 3.2.3 催化剂的热重(TG)分析46-47
  • 3.3 小结47-48
  • 第四章 本征动力学的研究48-58
  • 4.1 甲烷化动力学实验研究48-51
  • 4.1.1 实验设计48-49
  • 4.1.2 实验流程49-51
  • 4.2 幂函数型本征动力学模型51-55
  • 4.2.1 r=k_0exp(-E/(RT))P_(CO)~aP_(H_2)~b模型51-52
  • 4.2.2 r=k_0exp(-E/RT)P_(CO)~aP_(H_2)~bP_(CH_4)~cP_(H_2O)~d模型52-53
  • 4.2.3 r=kP_(CO)~aP_(H_2)~b-kP_(CH_4)~cP_(H_2O)~d模型53-55
  • 4.3 模型适应性检验55-57
  • 4.3.1 方差分析55-56
  • 4.3.2 残差分析56-57
  • 4.4 小结57-58
  • 第五章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6
  • 符号说明66-67
  • 致谢67-68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李丽波,徐国林

煤制合成天然气工艺中甲烷化合成技术    晏双华;双建永;胡四斌;

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    张殿奎;

煤制天然气项目经济性分析    陈显伦;

CO与CO_2甲烷化反应研究进展    张成;

镍基完全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李丹丹;刘志红;郭奋;程易;

费托法合成液体燃料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陈建刚,相宏伟,李永旺,孙予罕

几种煤制气方法的技术现状及工艺比较    张震;

城市煤气甲烷化低镍催化剂的研究    康慧敏;蒋福宏;王大祥;

煤制天然气(SNG)技术现状    钱卫;黄于益;张庆伟;杜铭华;解强;

由煤制乙炔经羰基化反应合成丙烯酸的研究进展    张新民;周喜;

城市煤气甲烷化研究综述    于广锁,于建国,潘惠琴,于遵宏

煤制合成天然气工艺中甲烷化合成技术    晏双华;双建永;胡四斌;

浅谈煤化工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李永霞;陈晓峰;杨超松;

国内外煤制烯烃的发展    高亚楼;贺杠;张慧;

气相色谱法测定黄磷生产尾气中的CO_2    高建国;陈桐;

煤制天然气项目甲烷化废热锅炉系统的技术探讨    张明;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张明;

Fischer-Tropsch合成钴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纪玉国;赵震;余长春;段爱军;姜桂元;

CO与CO_2甲烷化反应研究进展    张成;

几种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催化合成研究    李晚谊

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及应用研究    高文学

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    房玉真

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及浆态床反应器数学模拟    钱炜鑫

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赵安民

热液条件下CO_2与H_2反应产烃的实验研究    季福武

熔铁催化剂超临界费托合成及超临界氨合成    唐浩东

糖类模板下介孔氧化铝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研究    许本静

CO+H_2O系统中褐煤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    徐熠

费托合成催化剂反应动力学研究与反应器数学模拟    鲁丰乐

载体酸碱性对CO_2/CH_4重整反应用镍基催化剂的影响    郭芳;储伟;黄丽琼;谢在库;

纳米CaCO_3/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龙盛如,黄锐,杨杰

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李丽波,徐国林

化肥行业天然气供需现状与前景展望    汪家铭;

煤制合成天然气工艺中甲烷化合成技术    晏双华;双建永;胡四斌;

以我为主发展现代煤化工    潘连生;

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    张殿奎;

非晶态Ni合金催化剂用于低温甲烷化反应的研究    吴浩,潘智勇,宗保宁,沈师孔

CO与CO_2甲烷化反应研究进展    张成;

工业Fe-Cu-K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Ⅰ)——基于机理的动力学模型    马文平,李永旺,赵玉龙,徐元源,周敬来

CO作原料的光明前景    PhilipM·Kohn;杨志明;

流化床中CO还原1~3mm铁矿粉研究    庞建明;郭培民;赵沛;

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CO释放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殷艳飞;王浩雅;向海英;邱晔;王建;

从CO变换工艺的演变看等温变换的历史性贡献    王文善;

橡胶配合加工技术讲座 第11讲 氯醚橡胶(CO)    郭守学,刘毓真

高Co稀土热作模具钢析出相沉淀析出的研究    刘树勋,李培杰,黄相全,曾大本,安运铮,卢翠芬

铅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CO水合制低碳醇    季德春,钱新华,刘盛林,徐龙伢,王清遐,张士博

Co基金刚石串珠胎体中W添加剂的作用    郭桦;苏钰;陈剑章;张延军;陈锋;徐西鹏;

Co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其直径对磁性的影响    苏轶坤;汤皎宁;李钧钦;

易自燃煤层大采高工作面CO异常超限防治技术实践    王星伟;祁永杰;

CO/CO_2活化制备ACF及其孔结构    黄正宏;康飞宇;沈万慈;

无线自组网技术在钢厂煤气柜CO监控中的应用    李恩华;董铁柱;

由三唑-羧酸混合磁桥构筑的CoⅡ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及磁行为    张喜盈;杨恩翠;赵小军;

具有类CsCl拓扑的Co~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    林健斌;陈小明;

国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试剂中S/Co比值作用的探讨    李兰娟;马伟杭;严力行;朱发明;励晓涛;庄辉;

~(60)Co集装箱检测系统探测器输出信号的等效统计时间研究    谈春明;

2000~2003年CO柱总量的分布规律分析    方圆圆;赵春生;周伟;李成才;

具有二重穿插拓扑结构的手性Co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卢静;王素娜;窦建民;

具有[Co_(24)]大环的多核钴化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    韩松德;宋伟朝;赵炯鹏;刘遂军;卜显和;

金纳米粒子对CO电化学催化氧化的稳定性研究    张大峰;刁鹏;王静懿;项民;张琦;

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    刘燕庐

电厂烟气CO_(2)捕集工程为奥运增绿    陈国兴

食品级CO_(2)装置实现国产化    胡琪

太阳能生产水泥 可实现CO_(2)零排放    李承荣

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    王芳

日本设CO_(2)经理文凭    符祝慧

GL推出CO_(2)指数范本    记者 胡晓峰

CO金枪鱼被判“死刑”    龙 行

今年单位能耗和CO_(2)排放量均降3.7%以上    本报记者 王晓岚 程宇婕 于欢

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    叶子

竹材Co~(60)γ射线辐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孙丰波

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    房玉真

富氢气氛中CO选择氧化用纳米铜铈催化剂的研究    刘志刚

金属氧化物对铜铈催化剂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    龚磊

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    沈悦欣

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张普

CO和超临界CO_2钝化金属铀的原子分子机理    薛卫东

CO催化偶联反应机理和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    高正虹

负载型γ-Al_2O_3催化剂上CO还原SO_2的研究    王学海

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CO低温氧化催化性能    王永钊

不同寄主植物栗瘿蜂mtDNA COⅠ和COⅡ基因部分序列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陆鹏飞

硫氧芴-co-芴类聚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邹清华

以提高化学发光强度为导向的碳量子点的功能化及其对Co(Ⅱ)高选择性的传感    石婕暄

CO低温催化氧化Pd-Fe催化剂的研究    蔡丽莉

富氢中CO优先氧化的CuO/Ce_(1-x)Zr_xO_2-Al_2O_3催化剂    李嘉

Co掺杂ZnO纳米粉体的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周旋

负载型Fe-Pt/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CO反应机理的研究    吴平

CeO_2-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低温CO催化氧化应用    侯晓东

CO选择插入反应和硅烯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赵俊凤

高温高压合成的Co_3O_4+AO_2(A=Zr、Ce)复合物中Co离子价态研究    苏玉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