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蒸汽重整反应本征动力学及微通道反应器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0:13
热度:

甲烷蒸汽重整反应本征动力学及微通道反应器性能研究【摘要】:燃料电池是高效、节能和环保的发电方式,在可移动及小规模电源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氢源制备是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的关键。

【摘要】: 燃料电池是高效、节能和环保的发电方式,在可移动及小规模电源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氢源制备是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的关键。甲烷资源丰富且容易获得,是碳氢燃料重整制氢中首选的燃料。在甲烷重整制氢方式中,甲烷蒸汽重整具有反应温度相对较低、产氢率较高和产物中一氧化碳含量低等优点,是解决燃料电池氢源的一有效途径。 目前,对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活性催化剂的开发上。甲烷蒸汽重整反应是强吸热过程,该反应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因受热质传输的限制,存在动态响应慢、催化剂利用率低等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具有良好传热传质性能的微通道反应器。但微通道尺度小,采用颗粒催化剂容易堵塞通道且压降较大,催化剂的利用率低,所以催化剂涂层的制备是微通道反应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催化剂涂层制备方法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存在涂层附着力不强、容易脱落及堵塞通道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冷喷涂技术制备了可用于甲烷蒸汽重整的镍基催化剂涂层,对催化剂涂层上甲烷蒸汽重整的本征动力学及其在微通道反应器内的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创新性地采用冷气体动力喷涂技术在铝基板和不锈钢基板上制备了镍基催化剂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催化剂颗粒、基板及催化剂涂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喷涂颗粒在铝基板和不锈钢基板上实现了有效的沉积,催化剂涂层与基板结合紧密,其组成和催化剂成分相近,催化剂涂层中没有新的相生成;冷喷涂技术制备的镍基催化剂涂层基本是单层沉积,对于易碎、不规则、氧化物聚合体的镍基催化剂颗粒来说涂层质量优劣不仅和颗粒沉积速度有关,还和其破碎特性有关;与铝基板上沉积的催化剂涂层相比,在不锈钢基板上沉积的催化剂颗粒更小,这对催化剂涂层上的甲烷蒸汽重整反应是有益的。 (2)在冷喷涂技术制备的镍基催化剂涂层上首次进行了甲烷蒸汽重整的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得到了双速率方程的本征动力学模型。甲烷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速率指前因子为1.08×108 mol/(h.g.kPa0.89),活化能为178.98kJ/mol;甲烷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指前因子为1.73×104 mol/(h.g.kPa2.06),活化能为139.00kJ/mol。F统计检验所得本征动力学模型的复相关指数大于0.9,且F统计量大于置信域为99%的临界F统计量的10倍以上,结果表明此模型是显著的、可信的。 (3)对甲烷蒸汽重整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反应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数值计算,并对实验后的催化剂涂层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表明:较小的甲烷空速或较高的反应温度可提高甲烷转化率和产氢率,较高的反应温度或较低的水碳摩尔比时产物中一氧化碳的选择性较高;催化剂涂层表面因甲烷裂解而产生了积碳,且是以不会造成催化剂失活的胡须状积碳为主;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总体在15%以内,因此采用CFD的有限速率模型对微通道中的甲烷蒸汽重整进行数值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然后首次考察了微通道结构参数对甲烷蒸汽重整性能和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通道高度能够减小反应物在通道中的扩散时间,较长的反应通道长度能够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甲烷转化率和产氢率提高;通道长度线性地影响微通道进出口压降的大小,而在通道高度小于0.4mm时,通道高度显著地影响进出口压降的大小;综合考虑微通道的重整性能和进出口压降等因素,通道高度在0.4~0.6mm之间较为合适。 (4)针对甲烷催化燃烧为甲烷蒸汽重整反应供热的平板型微通道反应器建立了二维的耦合模型,分析了反应条件、通道长度对反应器重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甲烷催化燃烧侧催化剂的分段布置对反应器的温度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微通道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除进口附近外,隔板两侧的反应通道近似等温;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可实现平板微通道反应器中甲烷催化燃烧和甲烷蒸汽重整两侧热量的良好匹配;反应通道长度增大,重整侧甲烷转化率和产氢率提高,反应器最高温度和出口温度降低;最后通过对甲烷催化燃烧侧催化剂的分段布置,在甲烷转化率和产氢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反应器的最高温度,有利于减少催化剂烧结及积碳的发生,且反应器在流动方向的温差减小。 【关键词】:冷喷涂 催化剂涂层 甲烷蒸汽重整 本征动力学 微通道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M91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主要符号表8-14
  • 1 绪论14-32
  • 1.1 能源发展状况14-16
  • 1.1.1 能源消费状况14
  • 1.1.2 燃料电池研究现状14-15
  • 1.1.3 氢源的选择15-16
  • 1.2 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国内外研究现状16-30
  • 1.2.1 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及工艺16-17
  • 1.2.2 反应机理、动力学及催化剂研究进展17-23
  • 1.2.3 微通道反应器研究进展23-27
  • 1.2.4 催化涂层制备方式及冷喷涂的研究进展27-30
  • 1.3 论文主要目的30-31
  • 1.4 论文主要工作31-32
  • 2 冷喷涂技术制备镍基催化剂涂层32-48
  • 2.1 试样制备和实验方法32-35
  • 2.1.1 冷喷涂喷枪及实验系统的设计32-34
  • 2.1.2 实验材料和试样的制备34-35
  • 2.1.3 催化剂颗粒、基板及催化剂涂层的表征35
  • 2.2 镍基催化剂颗粒的表征35-37
  • 2.2.1 催化剂颗粒的SEM 形貌及EDS 分析35-37
  • 2.2.2 催化剂颗粒的XRD 分析37
  • 2.3 铝基板上催化剂涂层的表征37-42
  • 2.3.1 喷涂前铝基板的SEM 形貌及EDS 分析37-38
  • 2.3.2 喷涂后涂层的SEM 形貌及EDS 分析38-39
  • 2.3.3 XRD 分析39-40
  • 2.3.4 讨论40-42
  • 2.4 不锈钢基板上催化剂涂层的表征42-47
  • 2.4.1 喷涂前不锈钢基板的SEM 形貌和EDS 分析43-44
  • 2.4.2 喷涂后涂层的SEM 形貌和EDS 分析44-46
  • 2.4.3 XRD 分析46-47
  • 2.5 本章小结47-48
  • 3 催化剂涂层上甲烷蒸汽重整的本征动力学实验48-72
  • 3.1 实验体系48-53
  • 3.1.1 实验原料及试剂48-49
  • 3.1.2 实验系统49
  • 3.1.3 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49-52
  • 3.1.4 微型反应器设计和结构52-53
  • 3.2 实验分析方法53-57
  • 3.2.1 产物分布定性分析53-54
  • 3.2.2 产物分布定量分析54-57
  • 3.3 本征动力学实验57-63
  • 3.3.1 气-固相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的步骤及本征动力学实质57-58
  • 3.3.2 空白试验58
  • 3.3.3 涂层催化剂的装填及气密性检验58
  • 3.3.4 催化剂还原58-59
  • 3.3.5 预备实验59-61
  • 3.3.6 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的采集61-62
  • 3.3.7 实验后的涂层分析62-63
  • 3.4 本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63-68
  • 3.4.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64-65
  • 3.4.2 实验数据处理65-66
  • 3.4.3 本征动力学速率模型的形式66
  • 3.4.4 参数估计策略66-67
  • 3.4.5 目标函数的建立67-68
  • 3.5 动力学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与检验68-70
  • 3.5.1 动力学模型参数估计结果68
  • 3.5.2 本征动力学模型的检验68-69
  • 3.5.3 讨论69-70
  • 3.6 本章小结70-72
  • 4 微通道中甲烷蒸汽重整实验及数值分析72-90
  • 4.1 实验研究72-78
  • 4.1.1 实验装置72-73
  • 4.1.2 性能测试73-78
  • 4.2 数值分析78-82
  • 4.2.1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78-80
  • 4.2.2 化学模型80
  • 4.2.3 数值计算方法80
  • 4.2.4 结果分析比较80-82
  • 4.3 微通道结构参数对甲烷蒸汽重整性能和阻力特性的影响82-88
  • 4.3.1 通道高度对甲烷蒸汽重整的影响82-84
  • 4.3.2 通道长度对甲烷蒸汽重整的影响84-86
  • 4.3.3 通道长度、高度对微通道阻力特性的影响86-88
  • 4.4 本章小结88-90
  • 5 甲烷催化燃烧供热的平板微通道反应器90-105
  • 5.1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90-93
  • 5.2 反应机理和动力学93
  • 5.3 结果分析及讨论93-100
  • 5.3.1 反应条件的影响93-99
  • 5.3.2 反应通道长度的影响99-100
  • 5.4 燃烧侧催化剂涂层的优化布置100-103
  • 5.4.1 物理模型的建立100-101
  •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101-103
  • 5.5 本章小结103-105
  • 6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105-107
  • 6.1 结论105-106
  • 6.2 后续工作建议106-107
  • 致谢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7
  • 附录117-11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化学回热器的设计技术研究与性能分析    张婷

化学回热系统仿真研究    王孝军

在钯/耐热合金催化剂上低温催化点火的研究    郑菁英,王守兰,马小茹,杨惠玲

Ni/α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王金刚,杨立英,刘辉,李成岳

Ti基底的预处理对TiO_2光催化膜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张丽;张彭义;陈崧哲;

Pt/Al_2O_3涂层金属蜂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选择性氧化催化性能    张建国;郏景省;张纯希;王树东;

甲烷重整制氢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杨修春;韦亚南;

超音速冷喷涂Cu-Al_2O_3复合涂层特性    王锋;漆波;陈清华;崔文智;李隆键;梁大镁;

燃料电池距我们有多远?    赵国英;

燃料电池用微通道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胡林会,胡鸣若,朱新坚,王明华

微反应器中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三维模拟    王锋;李隆键;崔文智;辛明道;

蓄热式催化重整氢发生器的研究    李晶,傅维镳,侯凌云,龚景松

罩式炉内罩外表面产生黄绿色薄膜原因分析    张本尊;李斌;吴振宇;

水产动物越冬能源分析与评价研究    李蔚超;高天一;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王绍梅,李惠云,袁小勇

常用低合金耐热钢使用温度的电子理论分析    师瑞霞;丁立波;王冬至;

氢能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陈海清,王金全,薛洪熙,王文平,王强

CH_4-CO_2转化制合成气催化反应及其进展    叶青,陈永宝,金钧,王道

LB型中温变换催化剂本征动力学研究    张力峰,李建伟,陈标华

Ni/α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王金刚,杨立英,刘辉,李成岳

钢材热浸镀铝抗高温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郑毅然,李国喜,谢鹏飞

高铬镍基合金超音速活性电弧喷涂涂层性能的研究    董重里,李尚周,余红雅,聂铭,谭永源,丁红珍

聚变经济学分析初探    袁润;李亚洲;胡丽琴;王芳;王家群;顾晓慧;汪进;FDS团队;

人工代谢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胡扬;桂卫华;

基于NIWVP-PSO的沉铁过程铁离子浓度软测量    李勇刚;李浩;阳春华;王莎;

喷涂层结合强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宋亚南;徐滨士;王海斗;朴钟宇;

巷采矸石充填围岩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马占国;李玉寿;朱发浩;赵国贞;

(WC-Co/NiCrBSi)耐磨钎焊涂层及堆焊层的比较    陆善平;郭义;陈亮山;许先忠;朱仲为;

能源安全观与《能源法》的理性建构    林安薇;

关于中国农业可再生能源及其管理问题的讨论    朱建国;

超音速电弧喷射Ag-Cu共晶熔滴的快速凝固    秦国义;蔡洪中;王剑华;赵怀志;陈亮维;

超高温服役的奥氏体耐热钢焊缝失效分析    吴佑明;范崇显;杨世柏;

K4104镍基高温合金渗A1高温防护涂层性能的研究    王俊一

电场作用下液体乙醇微细尺度层流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    徐涛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无控制Ⅱ型动量交换型径向流反应器催化剂封和床层流场行为的研究    李瑞江

钛基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系物有机废气的研究    俞丹青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    徐飞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魏永刚

新型NZP族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祝琳华

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    张博亚

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燃料转化技术研究    徐长松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20kW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系统研究    石非

基于外部可获得性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    李跃

煤自然过程与临界着火条件的模拟研究    孙宗贤

PCBN刀具车削镍基高温合金切削性能研究    宋庭科

基于SOPC的模糊PID程序升温控制系统    高苗苗

Mo,W/HZSM-5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及甲烷活化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邢双英

温度影响下煤矸石内铁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祥雨

利用钢厂赤泥和碱厂白泥研制燃气(H_2S)脱硫剂    王志涛

遗传算法在管箱式翅片管换热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刘云,徐伟福,赵伟,周昆颖

Ni/α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王金刚,杨立英,刘辉,李成岳

纯低温余热锅炉和热水闪蒸技术在余热发电中的应用    虞煜磊;罗莎;任强;

甲烷水蒸汽反应动力学的研究——Ⅱ.动力学方程    邱家明,吕绍洁,邱发礼,冉隆林,张量渠,傅锡玉

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效率与传热性能    张慕瑾,史美中,杨贤骏

套片式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空气流动阻力性能试验研究    谭月普;欧阳新萍;

乙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催化剂NiO-CeO_2/ZnO研究    朱跃辉;吴锋;吴川;

闪蒸技术在余热发电中的应用    胡滨海

冷凝器百叶窗翅片的传热和几何参数优化    李夔宁,赵剑刚,罗宏

多管排大管径翅管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唐凌虹;曾敏;韩武涛;黄军;王秋旺;

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    任松保;张桃;

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燃料转化技术研究    徐长松

化学回热循环水系统仿真研究    张松

化学回热器的设计技术研究与性能分析    张婷

MSF系统建模与仿真    冼海珍

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分析    李岩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及压降特性的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    杜雪伟

船舶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仿真    郭卫勇

化学回热系统仿真研究    王孝军

热脱附谱图的理论分析    王吉祥,谢筱帆

重稀土助剂改善甲烷水蒸汽转化催化剂抗析炭性能的机理研究    刘光明,邱发礼,郭慎独

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LONG CHAIN ALKANES IN SUPERCRITICAL PHASE    

添加碱金属助剂对负载型铂锡催化剂长链烷烃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邱安定,范以宁,马永福,吴沛成,陈懿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Methanol Autothermal Reforming    

CuZnAlZr催化剂上甲醇氧化水蒸气重整制氢 Ⅰ.催化剂组成的优化    余立挺,马建新

KBH_4还原法制备超细Pd/-γAl_2O_3催化剂及其在蒽醌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王寰,李伟,张明慧,陶克毅

LaAl_(1-x)Fe_xO_3/Al_2O_3/FeCrAl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烷燃烧的催化性能    陈能展,季生福,银凤翔,赵丽萍,王伟,李成岳,刘辉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NiO-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及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张媛;李增喜;闻学兵;刘源;

Ni/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路勇,邓存,丁雪加,沈师孔

微通道换热器在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杨俊兰,马一太,管海清

微通道内液体核沸腾时气泡形成的条件    彭晓峰,胡杭英,王补宣

平板微通道壁面粗糙度对流场影响的摄动分析    王昊利,王元,刘江

丹佛斯公司扩大微通道换热器生产业务    董天禄;

电加热叠板式微通道蒸发器实验研究    李金恒;胡志华;肖慧;

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的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    邓梓龙;陈永平;张程宾;施明恒;

矩形微通道内流动沸腾压力降实验研究    黄卫星;王冬琼;帅剑云;石尔;刘强;

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    甘云华;杨泽亮;

转轮除湿器微通道形状对除湿性能的影响    蒋祚贤;代彦军;王如竹;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研究进展    张鹏;付鑫;王如竹;

微通道技术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微球    刘畅;兰文杰;徐建鸿;骆广生;

微通道换热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王卫东;贾建援;王洪喜;

全周期气候性能(LCCP)法及其在微通道管冷凝机组系统上的应用    贾少波;

电泳芯片微通道中分子传递效率的比较研究    刘笔锋;骆清铭;Shigeru Terabe;

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

局麻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    刘建和;李炯明;陈戬;张劲松;姜永明;贾万健;王光;张海燕;曲彦坤;

B超定位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肾盏结石    屈卫星;程永毅;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李炯明;刘建和;陈戬;姜永明;张劲松;贾万健;王光;张海燕;曲彦坤;

运用微通道技术制备氧化锌材料    王玉军;毕元春;赵斌;骆广生;

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比较    郭剑明;王国民;徐志兵;朱延军;胡晓轶;杨渊峰;刘宇军;徐凯;林文耀;

微通道,有木有?    记者 程亮

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    本报记者 陈杰

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    张亮

三花-丹佛斯落户杭州    王磊

高平均功率DPL技术获重要突破    通讯员 陈门雪 记者 刘晓军

加拿大科学家成功研发出“芯片实验室”    新华

生物芯片面面观    全军生物芯片技术重点实验室 陈忠斌 王升启

构建和谐 民心“大合唱”    陈文罗斌彭易

抓住电子商务的灵魂    

直接果断:红外技术使通讯变得更简单    

基于微通道内表面张力控制和驱动的分析新方法研究    刘江疆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    季喜燕

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    范晓光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气泡行为研究    付涛涛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    金庆辉

微通道内稳定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及沸腾不稳定性研究    王国栋

磁动力微流控芯片内磁珠动力学行为及其强化混合与分离机理研究    吴信宇

基于MEMS加工工艺的复杂结构微通道散热器研究    王艳

微通道内溶液吸收H_2S传质特性的研究    苏宏久

微通道电泳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的研究    陈继锋

微通道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微生物生长及传输特性    高晓玉

微通道气体流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李萌萌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微通道热沉研究    徐安怀

微通道电泳芯片和DNA芯片系统中的信号处理与分析    李铁

实用化硅微通道红细胞变形性测量系统及流路测控技术研究    李金

十字交叉沟通微通道芯片的微液滴生成研究    马晓东

高密度组装微通道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王迎昆

激光加工石英微通道技术的研究    彭长屏

微通道冷凝换热实验研究    王勋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列阵散热技术的研究    唐裕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