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3:00
热度: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摘要】:作物秸秆原位还田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但秸秆进入土壤后,腐解缓慢,对耕作与农艺

【摘要】:作物秸秆原位还田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但秸秆进入土壤后,腐解缓慢,对耕作与农艺操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限制了其推广。本文进行了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应用研究,以期为加速秸秆腐熟还田提供菌株资源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15℃条件下,利用滤纸消解、刚果红染色及产酶能力比较等方法筛选到3株高效秸秆降解真菌,并构建了1个组合菌。其中,3株真菌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QSH3-3,尖孢镰刀霉Fusarium oxysporum DSH2-3和毛壳霉Chaetomium sp. YSH3-3,组合菌由Fusarium oxysporum DSH2-3与Chaetomium sp.YSH3-3组成。 3株降解真菌具有较强的产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能力,其中菌株QSH3-3具有较高的CMCase酶活力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26.78 U/mL、550.37 U/mL,菌株DSH2-3具有较高的漆酶酶活力,468.75 U/L,菌株YSH3-3具有较高的FPase酶活力,13.04 U/mL。20℃液态发酵实验表明,15 d后菌株QSH3-3、DSH2-3、YSH3-3及组合菌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率达到58%、48%、52%和53%,对照菌株AS3.3711高23.1~48.7%。其中,菌株QSH3-3对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最强,其降解率分别达到49%和46%,组合菌处理对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降解率达到32%。结合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秸秆的降解从破坏秸秆表面的蜡质层及致密结构开始,随着细胞壁出现大范围破损,菌株开始对秸秆内部组织进行降解,最终整个秸秆组织结构呈松散状态。其中使用菌株QSH3-3和组合菌处理的秸秆,其致密结构的破坏程度较高。 在10~25℃范围内,秸秆翻埋及覆盖还田盆钵模拟实验研究表明,与CK相比,施用供试菌株后秸秆的降解率显著提高;然而,供试菌株对不同作物秸秆的降解效果不同;对木质素的降解差异最为显著。在4种菌剂处理中,菌株DSH2-3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效果较好,50天后,秸秆降解率达45~53%;组合菌对水稻和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较好,秸秆失重率可达50~69%。 在10~25℃范围内,利用模拟小麦、水稻、玉米秸秆还田盆钵实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及N、P、K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的增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9.6~10.6%,比CK高10.3~17.8%;土壤腐殖质含量可达6.4~9.0%,比CK高4.5~21.6%。供试菌株的添加对土壤速效氮的消耗量较大,而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组合菌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143.6~200.0 mg/kg,较CK高2.25~28.1%;菌株YSH3-3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69.0~79.7 mg/kg,较CK高3.1~23.4%。 【关键词】: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 秸秆降解真菌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前言13-25
  • 1.1 秸秆综合利用及存在问题13-14
  • 1.2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14-18
  • 1.2.1 秸秆还田现状14
  • 1.2.2 秸秆还田方式14
  • 1.2.3 秸秆还田的良性效应14-17
  • 1.2.4 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7-18
  • 1.3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还田的影响18
  • 1.4 秸秆生物降解机理研究18-22
  • 1.4.1 秸秆组分18-20
  • 1.4.2 秸秆降解菌研究现状20-21
  • 1.4.3 秸秆生物学降解机理21-22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22-23
  •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3-25
  • 1.6.1 研究内容和方法23-24
  • 1.6.2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秸秆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25-36
  • 2.1 实验材料25-26
  • 2.1.1 样品来源25
  • 2.1.2 碳源及培养基25-26
  • 2.1.3 主要试剂和药品26
  • 2.1.4 主要仪器26
  • 2.2 实验方法26-29
  • 2.2.1 筛选方法26-27
  • 2.2.2 酶活力测定方法27-28
  • 2.2.3 菌株鉴定28-29
  • 2.2.4 ITS 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29
  • 2.2.5 菌株的生长温度特性29
  • 2.2.6 菌株兼容性实验29
  • 2.3 结果与分析29-35
  • 2.3.1 秸秆降解菌的筛选29-31
  • 2.3.2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31-32
  • 2.3.3 真菌的ITS 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32-33
  • 2.3.4 菌株的生长温度特性33-34
  • 2.3.5 菌株兼容性实验34-35
  • 2.4 结论35-36
  • 第三章 液态发酵条件下秸秆降解菌的秸秆降解效果研究36-42
  • 3.1 实验材料36-37
  • 3.1.1 供试菌株36
  • 3.1.2 秸秆类物质与培养基36
  • 3.1.3 主要试剂36-37
  • 3.1.4 主要仪器37
  • 3.2 实验方法37-38
  • 3.2.1 秸秆液态发酵实验37
  • 3.2.2 秸秆失重率、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测定37-38
  • 3.2.3 秸秆表面微观形态分析38
  • 3.3 结果与分析38-41
  • 3.3.1 液态发酵过程中玉米秸秆干物质量及各组分的变化38-40
  • 3.3.2 秸秆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的表面结构变化40-41
  • 3.4 结论41-42
  •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降解菌的秸秆降解效果研究42-56
  • 4.1 实验材料42
  • 4.1.1 供试菌株42
  • 4.1.2 土壤样品与作物秸秆42
  • 4.2 实验方法42-43
  • 4.2.1 模拟秸秆翻埋还田盆钵实验42-43
  • 4.2.2 模拟秸秆覆盖还田盆钵实验43
  • 4.2.3 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测定43
  • 4.3 结果与分析43-54
  • 4.3.1 小麦秸秆翻埋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43-45
  • 4.3.2 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45-47
  • 4.3.3 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47-49
  • 4.3.4 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49-51
  • 4.3.5 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51-52
  • 4.3.6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情况52-54
  • 4.4 结论54-56
  • 第五章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56-63
  • 5.1 实验材料56
  • 5.1.1 供试菌株56
  • 5.1.2 土壤样品与作物秸秆56
  • 5.2 实验方法56-57
  • 5.2.1 模拟秸秆还田盆钵实验设计56
  • 5.2.2 测定方法56-57
  • 5.3 结果与分析57-62
  • 5.3.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情况57-58
  • 5.3.2 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情况58-60
  • 5.3.3 土壤中养分含量变化情况60-62
  • 5.4 结论62-63
  • 第六章 全文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72
  • 致谢72-73
  • 作者简介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对策浅析    周扬;

基于HJ卫星IRS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秸秆火点提取模式研究    王玲;田庆久;包颖;

安徽肥东推广秸秆“田头窖”    

高效降解玉米和水稻秸秆菌株配伍研究    辛银川;张一折;周小龙;任玉霞;张亚捷;杨琦;陈继峰;

邢台市农业污染源现状与分析    李晓鹏;

秸秆微贮喂羊    濮存全;

浅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李晓梅;

浅谈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丁志芳;

草菇麦草栽培新技术    李荣刚;

变废为宝 全力推进秸秆粉碎还田工作——荆门市农机推广站在城郊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范仕勇;孙锐;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光磊:秸秆作燃料,让清洁和温暖进万户千家    刘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姜东升;邹尚伟;

基于AVHRR的地市级火情监测分析与应用    王福州;郭魁英;王国斌;石俊峰;孙仲毅;李喜平;

生物复合菌剂处理秸秆产沼气研究    石卫国;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小麦秸秆自然高效还田利用技术研究    顾志权;

提高认识立即行动强化措施 确保不再出现秸秆焚烧现象    记者 王庭君

应科学疏导秸秆焚烧行为    本报评论员

一堆办法不如一根火柴?否    本报记者 蒋德

解决秸秆焚烧,既要好技术更要好政策    本报记者 张会清 李玲 陈晓春 周静文 朱新法 赵晓勇

禁止秸秆焚烧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施琛耀

高科技可解秸秆焚烧痼疾    通讯员 志昕 本报记者 桂冕

全省推广秸秆降解技术会议在我市召开    记者 徐荣生

推广秸秆降解技术 实现大棚经济二次腾飞    本报记者 徐荣生

秸秆焚烧是一把熄不掉的火?    闫艳 李玉芳 高杰 原二军 (本报见习记者 闫艳 李玉芳 本报记者 高杰)

秸秆焚烧,真的难以制止?    张龙 陈永兴 秋冰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水稻转Bt基因对稻田土壤光合碳固定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刘微

稻草秸秆降解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作用及发酵新工艺    张秋卓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转Bt基因对水稻根际及残茬降解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研究    吕豪豪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高军

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徐杰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粒机数字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高微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小麦秸秆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    聂飞

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影响    王洪兴

降解作物秸秆的大球盖菇菌株选育及应用    刘本洪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    史央

秸秆二步混合发酵降解体系的组建及优化    黄茜

农业废弃生物质资源应用研究    冯素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