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0:54
热度:

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摘要】:为探明渭北旱塬免耕秸秆覆盖对春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明确该区

【摘要】:为探明渭北旱塬免耕秸秆覆盖对春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明确该区免耕覆盖的适宜年限,于2001—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设置了不同年限处理:1年(S1)、3年(S3)、5年(S5)、8年(S8)和10年(S10)的免耕秸秆覆盖定位试验,以常规耕作(CK)和10年免耕不覆盖(CK0)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S3、S5、S8和S10处理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分别提高7.6%、13.5%、25.4%、48.6%和79.0%;LOC分别提高40.1%、51.5%、102.4%、78.4%和75.3%;CMI分别提高49.4%、61.2%、126.8%、85.4%和75.3%。春玉米产量、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分别与LOC和CMI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TOC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LOC和CMI较TOC更能快速准确地反映不同年限免耕覆盖对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作为渭北旱塬免耕秸秆覆盖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且该区覆盖年限以5~8年为宜。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河南省农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免耕 秸秆 覆盖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春玉米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29B03)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随着土壤碳素循环(Lal,2010)和节水农业理论(Huixiao et al.,2002)的发展,免耕秸秆覆盖已逐渐成为中国旱区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节水培肥型旱作栽培模式(籍增顺等,1994;张志国等,1998;孙建等,2009),其不仅能蓄水保墒和抵御旱灾(籍增顺等,1994),且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旱地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原因初探    樊军,郝明德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潘庆民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土壤水分研究    籍增顺,王盛霞,洛希图,张象俊,武金芳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沈宏,曹志洪,王志明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徐明岗;于荣;孙小凤;刘骅;王伯仁;李菊梅;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王晶,张旭东,解宏图 ,朱平,姜桂敏

菌肥、有机肥、尿素配施对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常会庆;洪坚平;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

天山北坡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赵世伟;卢璐;刘娜娜;吴金水;苏静;杨永辉;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王绍强,刘纪远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供氮特性研究    田育军

免耕栽植机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耿端阳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徐秋芳

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    刘立晶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    王启现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    刘云慧

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    文倩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    张丽娟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土肥力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古巧珍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演变特征    闵红

河西内陆河灌区覆盖免耕储水灌溉节水技术初步研究    姚宝林

新疆保护性农业保证性政策的研究    邓琳

土壤可见—近红外光谱响应测量分析系统的试验与研究    杨凌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谢龙莲

免耕在农业机械化作业中的可行性及效益的研究    王延好

京郊山区果园典型蓄水保墒技术试验研究    于波

河北坝上地区滩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黄亚丽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    王兰英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影响因素    徐国伟,常二华,蔡建

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昌全,魏成明,李廷强,孙凤琼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    张甲珅,陶澍,曹军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周萍;张旭辉;潘根兴;

渭北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静;常庆瑞;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有机碳变化规律    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刘淑霞,齐小宁,王洋,王国平

免耕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姜勇,梁文举,闻大中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沈宏,曹志洪,徐志红

米亚罗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张于光;张小全;肖烨;

毛乌素沙地高等植被调查与研究    李志熙

土地利用方式与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赵鑫

小麦秸秆覆盖对玉米幼苗和马唐等杂草的化感效应研究    贾春虹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樊丽琴,南志标,沈禹颖,高崇岳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旱地表土耕作效应研究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王树东

旱稻夏季地膜覆盖栽培的生态学效应    杨艳敏,刘小京,孙宏勇,李伟强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中NO_3~-—N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孙克刚,姚健,朱洪勋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严洁,邓良基,黄剑

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成穗动态与气候生态条件关系的研究    汪永钦,陈运华

京郊山地旱作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李玉义,周宪龙,张海林,陈阜

引滦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    陶澍,王永华,刘文新,林滨,冯泉,沈伟然,王君,张文具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

向农民朋友介绍秸秆快速堆腐三项新技术    刘薇

秸秆单施或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供应氮磷特性的影响    娄运生,徐本生,杨建堂,任丽轩

果园深埋秸秆施肥方法    郝英素

利用生物菌种快速沤制优质有机肥    徐瑞英,于文涛,修翠波

秸秆制作有机肥最新技术    王小涛

乡村采风    

STQ-A型秸秆切碎还田机设计分析    王永刚;

作物秸秆土壤侵蚀与植物养分之间的关系    R.F.Holt ,卫中平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综述    李秀荣;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赵建波;王春平;仇祝臣;王忠太;

秸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张杰云;万广华;

秸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万广华;张杰云;

秸秆制取氧化腐植酸研究    孙明强;姜剑平;王志进;郭玉荣;周骏;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综述    杜延红;阎振元;滕健;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水旱轮作条件下长期免耕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熊鸿焰;李廷轩;

秸秆可作清洁能源    李玉芳 闫艳 高杰

2015年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率将超80%    亚婷

全国首家秸秆生产人工土壤基地落户济南    李剑桥 王道玉

秸秆能源化需要添“薪火”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彭娟

沙雅用秸秆造“绿煤”    杨涛利 石麟

市民革大力引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    记者石柳萍

秸秆粪便均可制肥    记者 刘林 特约记者 蔡金保

我省120万吨秸秆变废为肥    农村新报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王巍 杨文兵

突破关键农艺配套技术 秸秆轻松还田增收增效    见习记者 李渊 本报记者 顾磊

新朝阳推广免深耕和免耕肥获得成功    记者 朱永坤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霞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不同高度麦茬环境微气候特征及除草剂喷洒方法的研究    王秀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    陈学文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张磊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    于建光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    罗红燕

长期免耕对北方旱地土壤碳和氮库的影响研究    Saba Ghirmai Teclemariam

不同施氮水平对免耕农田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    席春艳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    黄梅

自然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肖剑英

秸秆原位降解菌选育与应用及其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卜元卿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陈蓓

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郑万里

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水肥动态影响的研究    苏子友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逄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