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节能减排如何“倒逼”绿色发展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14-06-05 10:10:15
热度:

节能减排如何“倒逼”绿色发展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减排压力最大的当属氮氧化物。按照“十二五”规划,氮氧化物要减排10%,但是3年下来,实

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减排压力最大的当属氮氧化物。按照“十二五”规划,氮氧化物要减排10%,但是3年下来,实际减排只有2%。按照国务院刚刚下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今明两年氮氧化物要逐年下降5%以上,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加快推进全国的节能减排应从哪些方面着手?5月,全国人大环资委率“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专题,赴安徽和河南两省,采访报道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落实和完成。

减排压力“倒逼”政策出台

为减排氮氧化物,安徽在2013年全面实行了脱硝电价

在国电集团蚌埠发电有限公司中控室,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显示:两台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的脱硫效率分别为96.89%、94.05%,脱硝效率分别达到87.73%、86.15%。

公司副总经理吴海告诉记者,该厂两台机组与脱硫系统同步建设并投入运营,2012年、2013年又先后对1、2号锅炉进行了烟气脱硝技改,两台机组脱硫、脱硝各分别安装一套烟气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并委托第三方运行维护。

火电厂采取脱硝措施是减排氮氧化物的关键。在汇报会上,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缪学刚介绍了安徽省的减排工作进度:“与2010年相比,2013年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7.2%、7.7%、6.8%、5%,完成‘十二五’减排总任务的100%、78%、111%、51%。”

可以看出,COD、二氧化硫减排均已提前完成目标进度,氨氮指标符合进度。“‘十二五’前3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第一年不降反增,第二年实现零增长,第三年才开始削减下来。”缪学刚表示,氮氧化物减排压力很大。

但国家给的压力更大。缪学刚透露:“环保部给安徽省下达了任务,要求提前一年达标,在今年完成‘十二五’减排总任务目标。”环保部希望安徽能为全国的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多分担一点”。这意味着,安徽要在年内完成剩下的近半目标任务,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82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9.8%。

总量减排的压力倒逼政策的出台。2013年2月底,安徽全面实行了脱硝电价,并坚持“绿色调度”,在发电计划分配上向脱硝机组倾斜。“以前之所以减不下来,甚至不降反增,是因为没有实行脱硝电价补贴政策,企业从成本考虑,脱硝的积极性不高。”缪学刚解释减排遇到阻力的原因。2013年,安徽新建成火电机组脱硝设施23台,脱硝机组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42%提高到71%,2013年新增发电量几乎全部优先分配给脱硝机组。

不过,对于氮氧化物的另一个“排放大户”——水泥企业而言,还没有感受到政策的阳光。因为没有脱硝补贴,加上具有强制性的水泥行业新国家标准要到明年1月才开始实施,使得这个水泥大省对脱硝普遍处于观望状态。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干部张国平反映他们在执法检查时,一些企业甚至表示,脱硝装置只有在检查时才会开。

2013年,安徽设立3500万元总量减排专项资金,对水泥脱硝及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工程实施以奖代补;环保部对海螺水泥等大型水泥企业也专门进行了挂牌督办。2013年,安徽新建成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硝设施37套,脱硝生产线比例由8%提高到61%。

缪学刚坦言,下一步结构性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安徽省沿淮地区近年来发电能力增长很快。“已拿到路条的火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为1382万千瓦,其中2/3分布在沿淮地区。”

环境治理“倒逼”循环经济

为改善环境质量,农业、工业都在向绿色转型

安徽省颍上县六十铺镇经纬循环农业有限公司的葡萄园里,当地村民朱丽正忙着给葡萄藤掐尖。将自家的十多亩地租给公司,让她每亩地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由于不施任何化肥和农药,这里的葡萄品质不错,一斤能卖8到10元。

公司总经理郭长勇告诉记者,2000年他拿着1万多元,从面粉制品厂起家,发展到年产值1.51亿元、利税80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经济实体,正是一步步被“倒逼”着走上循环经济之路:公司生产面粉筛选出的1000吨次麦没法处理,就加工成饲料养猪;为解决养猪的粪便,建起1400立方米的沼气池发电;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变成了蔬菜、瓜果的肥料……生态循环模式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还降低了企业成本。

生态农业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而环境治理的重任也让工业企业不得不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探寻绿色发展之道。

从合肥市东南的滨湖风光带看去,远处的巢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市民观景、休闲的兴致。将一个年产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联碱、100万吨复合肥的大型化工企业,放在距巢湖十几公里的地方,无疑对当地政府和企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种考验。

在“敏感区域发展敏感的产业”,要转变人们对化工污染严重的印象,中盐红四方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合理的工艺路线,通过产品链的相互衔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做到“吃干榨尽”,实现“变废为宝”和生产无害化,成为新型绿色工业基地。公司副总工程师高俊岭介绍:“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废水100%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100%得到有效处置,废气排放量达到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原厂区下降30%以上。”

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河南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也初步形成。长葛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地,年回收利用废旧金属200万吨,产值450亿元。“十二五”以来,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685家,利用废渣1.9亿吨。

瓶颈制约“倒逼”自主创新

为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转型升级

在蚌埠采访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时,工作人员挡住了记者的镜头。原来,这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对外保密。

对于玻璃工业这样的传统行业来说,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现象并存,可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作为玻璃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安徽华光采用的全氧燃烧技术是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也是生产高端玻璃的技术保证。

“传统技术只有21%的氧气参与燃烧,其余78%的氮气不仅不参与燃烧,还携带大量的热量和废气进入大气。”副总经理陈国良表示,采用全氧燃烧技术,不仅工艺更加稳定,而且能耗降低20%以上,熔化能力提高16%,废气排放量减少60%以上,废气中氮氧化物下降80%以上、烟尘降低50%以上。面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如何保持经济以合理速度增长?只有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安徽、河南有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何使其“变废为宝”,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庐江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质燃烧最先进的技术。“利用秸秆、稻壳等农林废弃物近30万吨,年发电2.1亿千瓦时,为当地农民增收约1亿元,创造利润近1500万元。”凯迪电厂燃料采购经理王政说。

“利用秸秆生产纤维素燃料乙醇,能显著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乙醇汽油能提高汽油标号3个百分点,减少汽车尾气颗粒物排放约6%。”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甲申说,中粮集团投巨资研发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8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6吨秸秆即可产出1吨燃料乙醇”。目前该公司年产生物燃料乙醇50万吨。

使用非粮木薯和秸秆代替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先进生物质能源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发展方向。据统计,2013年我国生产和消费燃料乙醇200万吨,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中粮集团占约50%的份额,调配车用乙醇汽油2000余万吨,占当年汽油消费总量的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