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全固态电池新突破:超600Wh/kg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9-14 12:30:19
热度:2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全固态电池新突破:超600Wh/kg维科网锂电获悉,8月29日,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官方消息,该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近期开发出基于硫化锂正极的高比能长循环全固态锂硫电池,该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600Wh

维科网锂电获悉,8月29日,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官方消息,该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近期开发出基于硫化锂正极的高比能长循环全固态锂硫电池,该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600Wh/kg。

据称,与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新开发的全固态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1倍有余。并且,因不使用稀有金属,彻底解决了锂电正极材料的高成本难题。

该硫化锂正极显示出1165.23 mAh g-1的高比容量,接近理论值1167 mAh g-1,并且在常温下循环6200次后,其容量仍可保持84.4%。搭配商业化的Si-C负极组装全电池后,常温下循环400次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初始容量的97%以上。这些重要发现表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及广泛的市场前景。

image.png

双掺杂硫化锂正极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图/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官微)

消息显示,研究组针对硫化锂正极全固态电池存在的导电性差和动力学缓慢的问题,提出了利用Cu+、I-离子共掺杂策略来提高硫化锂正极的导电性及反应活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u+、I-双离子共掺杂能够显著降低锂离子扩散能垒,促进锂离子扩散,从而提高双掺杂Li2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XRD、SEM、Raman光谱、原位XPS等表征手段证明,Cu+和I-分别取代了Li2S中Li位点和S位点,进入硫化锂正极的晶格中形成了固溶体结构;Cu+作为氧化还原介质能够大大改善反应动力学,形成了锂离子传输的“高速通路”;I-掺杂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同常规硫化锂正极相比,双掺杂硫化锂正极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提高了5个数量级,电子电导率提高了2个数量级,从本征上解决了硫化锂正极的绝缘性问题。Cu+、I-双掺杂的协同作用共同提高了硫化锂正极的导电性及反应活性,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倍率及循环性能。在室温条件下,改性的硫化锂正极在0.02 C时显示出的高放电比容量是原始Li2S放电比容量的6.65倍。双掺杂硫化锂正极在0.2 C倍率下循环500次容量不衰减,在2 C高倍率下循环6200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显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与无锂负极(Si-C负极)组装全电池后,常温下0.05 C放电比容量高达1082.7 mAh g-1,0.5 C循环400次亦具有良好的容量保持率。

此外,根据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此前消息,研究表明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锂作为正极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液态锂电的两倍(超过600 Wh/kg);未来采用硫正极匹配金属锂负极,可实现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高达800 Wh/kg)。因此,硫化锂和硫是全固态电池未来正极材料的最优选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