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发布!

来源:江南娱乐尤文图斯入口 网
时间:2023-09-13 09:01:19
热度:

《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发布!固废网获悉,山西省发改委印发《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目前,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呈现区位

固废网获悉,山西省发改委印发《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目前,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呈现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生物资源多样丰富、农业资源特色突出、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生物材料产业初具雏形、生物质资源来源稳定、生物质能利用基础坚实等特点,为生物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逐步形成以生物材料、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发展潜力较大。

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大力培育生物经济,既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变革趋势、实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省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选择,更是构筑竞争新优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生物经济是山西省抢抓生物经济时代机遇、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转型的必由之路。将生物经济打造成为新的重要增长极,对山西省长远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生物经济发展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生物安全更好保障的新期待,依据《“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大省、能源大省,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省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承受着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处于谋转型、找出路的关键时期。

目前,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呈现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生物资源多样丰富、农业资源特色突出、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生物材料产业初具雏形、生物质资源来源稳定、生物质能利用基础坚实等特点,为生物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逐步形成以生物材料、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发展潜力较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山西省实际,以建基地、培集群、育龙头、强支撑为着力点,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把推进先进制造业作为生物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升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构建生物经济集群生态圈,统筹生物资源开发和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扎实推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和全国重要的生物经济研发制造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科研与转化并举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紧盯生物技术前沿和产业需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不断推动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提升生物经济核心竞争力。

2.坚持集聚发展,企业与园区并进

以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支撑作用,以产业链为抓手、以创新链为纽带、以价值链为枢纽,汇集创新资源,吸引优势企业,推动企业与园区协同共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生物经济集聚发展。

3.坚持融合发展,生物与数字并驾

促进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赋能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巩固优势领域、突破新兴领域,推动生物经济相关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力提升生物经济集群能级。

4.坚持开放合作,发展与安全并重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国内外技术交流与人才流动,整合全球要素资源,不断积累生物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扎实推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生物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生物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生物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力争打造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到2030年,生物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生物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到2035年,生物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产业链条完善、技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突出的生物经济强省。

(四)重点领域

结合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重点推进生物材料、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探索生物制造与传统优势产业高效耦合发展。做大做强生物材料和生物农业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两大潜力产业,着力夯实生物资源和生物安全两大支撑基础,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2+2+2”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五)空间布局

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聚集约、协同推进原则,重点发展太原生物经济引领极,打造两条生物农业特色产业带,构建大同、运城、长治三个生物医药集聚区,促进生物能源多点示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生物经济“一极两带三区”总体空间格局。

打造太原生物经济引领极,以太原市为山西省生物经济发展核心,重点布局生物基尼龙等生物材料、生物法制乙醇及下游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两条生物农业特色产业带,依托吕梁市、晋中市、晋城市、临汾市等地,重点布局发展杂粮、中药材以及特色经济作物;依托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等地,重点布局发展杂粮产业、饲草种植、生物育种产业。构建三个生物医药集聚区,在大同重点布局发展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全省创新药物重要研发基地、仿制药主要加工基地;在运城重点布局发展特色中药生产基地和晋南新特药基地;在长治重点布局发展现代中药等产业。

三、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一)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

开展合成生物学技术革命性创新。围绕工业酶创制、工业菌种构建等,开展核心菌种计算设计、基因合成、高通量筛选等关键底层技术研发,构建重大人工生物体系,推动相关技术在药物开发、生物育种、未来食品、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应用。

开展计算生物学衍生技术革新。运用高通量测序、纳米操作、生物芯片等技术,构建多维度算法和模型,基于蛋白质功能及相互作用、化合物性质和基因点位等预测,加速人工智能制药、疾病研究、生物育种等领域发展。

突破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瓶颈。开展多种类生物质原料高效转化制乙醇、定向热转化制燃油、油脂连续热化学转化制生物柴油等系列技术研发。开展两相厌氧发酵中水解酸化应用研究,提升沼气产气效率。开展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和工业化发酵制氢技术研发。开展生物质能与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多元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实施生物制药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创新药设计与新靶点、新机制相关创新药物研发,支持开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开展靶向药物制剂等高端制剂产品研制,加快推进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等新药研发。

实施生物医学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生物标志物发现技术、重大传染病检测的生物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核心技术,加快新型纳米生物材料植入装置、监测检测装备、多模态影像精确诊疗设备等技术产品研究。

实施生物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菌种创制,突破生物催化合成、发酵工艺、非粮原料与纤维素高效转化技术,以及食用微藻、食用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制造技术等。重点推动蛋白质表达系统、仿生萃取技术、生物合成与转化技术、生物分离技术等研发。开展生物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分子设计、超微结构解译、高分子功能化等机理研究、制备和表征技术攻关。

实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绿色高效生产等领域开展攻关。初步建立杂粮、油料作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培育高产节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高产适合轻简化生产谷子、高产优质多抗高粱、专用型马铃薯等农畜作物新品种,研制中低产田地力快速提升、主要作物水肥资源协同利用有机旱作关键技术。

专栏1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1.面向生物制造领域,围绕新型核心菌种、发酵技术等创新方向,打造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材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生物材料和助剂合成、性能改良、应用拓展等研发创新,以及生物材料认定与评价方法研究、产品标准与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发展生物材料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等。

2.面向生物农业领域,围绕杂粮种质资源禀赋和积淀,依托山西省后稷实验室(杂粮生物育种山西省实验室),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杂粮(山西)基地,推进农业农村部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主粮和重要畜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种源、林木资源等方向,建设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实验室、生猪生物育种实验室、特色植物油脂种质培育与绿色智造实验室、兽用细胞因子产品中试转化平台、动物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饲料营养重点实验室、生物肥料和中医农药重点实验室等。

3.面向生物质能领域,围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打造高效低碳污水污泥处理平台、烟气CO2微藻生物转化与综合利用平台、秸秆综合利用及生物能源研发中心。

4.面向生物医药领域,围绕重大疾病防治、临床精准医疗、新型生物药、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等方向,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

四、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体系

(一)做大生物材料

1.推动特色生物基尼龙规模化发展

重点发展生物基戊二胺和尼龙5X材料产业链。提升生物基聚合级戊二胺工艺技术水平,优化基于戊二胺的尼龙5X合成技术,推动尼龙5X规模化发展,延伸发展降解型膜级和纺丝级聚酯酰胺切片等特色产品,构建以农产品和省内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以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单体合成为核心,发展尼龙5X高分子材料,以及超纺棉、生物基纺织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等丰富产品体系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

2.创新发展高性能生物基降解材料

创新发展二元酸二元醇共聚物。打通生物基丁二醇产业化工艺路线,进一步降低生物法丁二酸生产成本。推动单体聚合技术产业化,实现生物法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可降解聚酯共线生产。打造以全生物降解聚酯法、共酯化法等为主要工艺的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餐饮用品、环保地膜等生物基降解塑料产业链。

3.探索特色高附加值生物医用材料

发展特色人源胶原蛋白。重点发展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料及化妆品和相关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构建以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为核心,延伸上游人源原料生产,中游III型胶原蛋白支架、凝胶、敷料、纤维、植入剂等高端医疗终端产品,下游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医疗美容等新型医疗产业链。

拓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规模化生产、可吸收医疗器械新产品开发与3D打印定制化医疗器械产品开发。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开发基于羟基脂肪酯的抗菌材料、体表敷料用天然多糖基功能辅料;探索发展基于镁、锌、钙等元素组成的可降解吸收医用镁合金、有机/无机复合骨科植入材料等产品。

4.运用生物技术促进煤炭清洁利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回收处理,经生物发酵生产乙醇,替代传统粮食发酵路线,延伸突破低成本、高效脱水转化制乙烯生产下游合成材料产品。创新煤基烟气微藻生物转化多联产蛋白和碳纤维等高值生物基产品产业链。发展煤焦油轻组分精细分离,生产萘系列产品和医药中间体。鼓励粗苯精深加工生产尼龙系列新材料及生物降解材料等产品。

专栏2 生物材料创新发展工程

1.发展基于生物基戊二胺的新型生物基尼龙材料体系。开发低成本高效赖氨酸脱羧酶,发展以赖氨酸为原料高效生物合成戊二胺,开发聚合级戊二胺精确分离提取工艺;以戊二胺为原料,开发尼龙5X合成技术,开展尼龙5X纤维和纺织材料技术研究,推动纤维级5X切片中试和产业化建设;推进生物基丁二酸、癸二酸、十二碳酸、呋喃二甲酸、丙二醇、丁二醇等化合物产业化发展,带动生物基PBAT、PBS等特色可降解聚酯产品规模化发展,逐步建立高品质生物基聚酯酰胺膜、纤维及其纺织材料,以及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等特色产品链。

2.发展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料、化妆品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提升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料规模,延伸发展支架、凝胶、敷料、纤维、植入剂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以及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医疗美容等新型医疗产业。

3.发展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推进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规模化发展,布局高附加值医疗器械产品基础材料,逐步开发生产可吸收医疗器械新产品、3D打印定制化医疗器械、羟基脂肪酯抗菌材料、天然多糖基功能辅料、体内可降解吸收医用合金等前沿产品。

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煤基新材料特色产品。推动大型焦化升级改造,发展萘系列产品和医药中间体,推动粗苯精深加工生产尼龙系列新材料及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发展生物化工固碳产业,发展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温室气体催化减排与综合利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等技术攻关及转化应用,推动生物技术与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

(二)做强生物农业

1.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分类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充分挖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推动资源及信息充分共享、高效利用。

开展育种联合攻关。聚焦主要粮食作物、特色杂粮、抗旱耐盐碱油料作物、特色果蔬、道地中药材和主要畜禽品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宜机化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畜禽新品种(品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育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和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推进种业基地建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农作物,建设一批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展示评价基地。根据猪、羊、牛、鸡等品种改良与产业化发展需要,推进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和核心种公畜站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推进黄河鲤、黄河鳖等省级特色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

2.做强做优酒和食醋酿造产业

依托清香型白酒原产地及“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吕梁产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汾阳产区”等核心优势,推进“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建设,打造以汾酒为主的清香型白酒集聚区、以竹叶青为主的中国露酒集聚区、以中国汾酒城为主的储酒集聚区,构建清香型白酒特色产业集群。

鼓励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稳步增加基酒酿造能力,提升智能化酿造生产水平,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优质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紧跟白酒消费新趋势,做大名优中高端白酒“大单品”和主打品牌,开发“新生代酒品”。加大白酒酿造生产和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构建以酿酒生产为主导,集绿色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生态综合区,打造国内酒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黄酒、养生保健酒及果酒。依托代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蕴与物质文化载体,在代县规划建设代州古城黄酒主题文化街区,打造“名酒·名关”酒旅融合示范区。

大力开发功能性饮用醋、果醋饮料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强山西老陈醋中国醋业第一品牌。加快推进“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建设,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食醋酿造基地。

3.做精做特杂粮加工产业

打造杂粮生产特色优势区。重点围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马铃薯、甘薯、酿造高粱、富硒黑麦、富硒小米10大杂粮品种,在吕梁山、太行山和雁北冷凉等地区杂粮主产县,高标准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杂粮生产加工布局。

突破杂粮发展技术瓶颈。实施优势杂粮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积极探索杂粮品种与其他作物品种的搭配种植模式,提升小杂粮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效益。加快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推广,提高杂粮机械化作业水平。

加快开发杂粮功能产品。依托杂粮龙头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杂粮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杂粮产业园区。瞄准预制菜消费趋势,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功能食品加工园,开发主食化、菜单化、熟食化、方便化、功能化杂粮产品。推进藜麦标准生产示范区建设,开发藜麦功能产品。

积极培育杂粮市场知名品牌。依托“忻州中国杂粮之都”“中国杂粮强市-朔州”“中国藜麦之乡”等品牌优势,不断提高“晋”字号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忻州杂粮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4.做大做强乳制品产业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有序扩大优质牧草种植,建设高产优质苜蓿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奶牛适度规模化生态养殖,稳步提升原料乳供应。培育乳业领军企业,提升省内乳制品领军企业加工技术水平,加大区域化、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开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塑造面向山西省、辐射中西部的知名品牌。

5.做亮做响肉制品产业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等畜禽优良品种,研发推广生物饲料,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优化屠宰加工工艺。制定牧草种植、饲料生产和畜禽饲养、屠宰、加工等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推动肉制品高标准产出。加快引进大型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提升肉制品精深加工比例,开发肉食预制菜产品。打造“平遥牛肉”“上党驴肉”“雁北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搭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模式。

6.积极培育发展饮品产业

引导和推动饮品、药茶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生产浓缩果汁和低糖型、多维型、功能型果汁饮品。推动药茶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功能验证、作用原理等基础研究,增强产品稳定性、生物可及性的配方工艺开发。制定发布与规范执行饮品和药茶相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专栏3生物农业强基培育工程

1.实施生物饲料研发推广。开发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酵母源生物饲料、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等,向大中型养殖企业推广;培育生物饲料龙头企业或引导大中型养殖企业开发外销产品,开发适用于中小养殖户的生物饲料工具包。

2.开发杂粮功能产品。围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马铃薯、甘薯、酿造高粱、富硒黑麦、富硒小米10大杂粮品种,在杂粮主产县布局建设产业园。以谷子、荞麦、燕麦等为重点,以婴幼儿、孕产妇、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等为目标人群,开发食药同源产品和功能产品。

3.创新发展功能农产品。加强功能原料育种、功能栽培及功能加工研究。挖掘特色农产品、道地中药材、杂粮等功能性成分,开发具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质量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和具有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作用的功能农产品。加强西部富硒杂粮、东部富硒水果,沙棘、黑枸杞等高标准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建设。探索开发合成淀粉、油脂、功能蛋白,生产基于生物蛋白的新产品,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三)开发生物能源

1.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和清洁供热

加强秸秆原料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秸秆原料收集、储存、运输、预处理到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产业链。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和生物质热电联产。在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地区,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提供可再生清洁热力。

2.稳步推动生物天然气示范应用

在粮食主产区、林业三剩物富集区、畜禽养殖集中区等种植、养殖大县,开展生物天然气循环经济示范应用,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气消费、有机肥利用和环保监管体系。

3.配套发展生物能源装备产业

着力突破生物质高效低氮燃烧、气化耦合发电等生物质转化关键技术,重点研制生物质锅炉等关键设备以及前期处理设备,逐步推进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及系统配套设备研发制造,大力发展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及成型设备,建立健全生物质发电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专栏4生物能源开发保障工程

1.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供热。在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区、县,以及散煤消费较多的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为村镇、工业园区及公共和商业设施提供可再生清洁热力;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在城镇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探索建设以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为主的工业园区。有序开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试点示范,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户用炉具”、集中式生物质锅炉供暖等不同类型应用。

2.建设生物天然气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肥及有机肥,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气消费、有机肥利用体系。推进生物质发电机组、汽轮机与锅炉三大生物质发电设备以及生物质发电前期处理设备研制及制造。

3.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联产生物蛋白。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工业废气通过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示范,稳步提升生物燃料乙醇应用规模,联产生物蛋白。

4.积极发展生物能源技术服务。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能源技术综合服务商,提供多种类生物能源项目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及后续维修、生产保运等一站式服务。建设生物质能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

(四)培育生物医药

1.做优做特现代中药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材良种选育。推进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完善动态监测机制。以党参、黄芪、远志、黄芩、连翘、柴胡等为重点,加强高产、多抗、药效明显、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种选育研究,提升省内道地药材育种水平,合理规划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技术突破,建设一批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人工繁育基地。

提升中药材生产规模和水平。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保护道地中药材品种,培育山西省中药材品牌。发挥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作用,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做精中药饮片和中药提取物。着力优化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提升。发展特色中药提取物,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中药提取物用于防治农业病虫草害。

开发中成药及其延伸产品。挖掘开发验方资源,加快现代中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开展传统优势产品的二次开发,开展疗效与作用机制、临床循证及评价研究,开发新剂型,拓展新适应症。支持道地药材精深开发,加快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开发特殊用途化妆品。

2.稳步发展化学制药

开发作用机制新颖、长效高效、用药便捷、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新型单、复方化学药物制剂。重点开发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耐药微生物感染等重大临床需求以及罕见病治疗需求的特效化学药物制剂。

3.创新发展生物药品和生物制品

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创新生物药品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类疾病、病毒感染、高血脂等疾病的新型抗体药物,新一代免疫检测点调节药物,多功能抗体、抗体偶联药物;新靶点创新生物药以及采用长效技术、新给药途径的已上市生物药的升级换代产品;针对新靶点、新适应症的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产品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提升既有壳聚糖、海参氨糖、大豆肽、氨基酸、硫酸软骨素、生物多糖等产品市场竞争力;着眼养生和医美等领域,进一步开发生物活性多糖、多肽类产品。

4.积极培育医疗器械

进一步提升山西省在麻醉面罩、医用导管等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输液器、注射器及关联产品,做强医用不锈钢换药车、服药车、治疗车等常规医疗器械产品。发展家用护理、诊疗、监测和康复设备,加快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拓展全自动大型临床诊断仪器、床旁即时检测系统、远程患者检测系统和常规诊断设备产品。鼓励新型支架、骨修复材料等微创植入体,基于3D打印技术的人工器官、组织及其组合产品,植入、介入、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研发和产业化。

5.延伸拓展商贸物流

建设生物医药商贸物流园区与配送基地。支持大型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批发零售一体化经营,培育大型现代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全省性、区域性物流园区和配送基地。

专栏5 生物医药转型提升工程

强化现代中药和化学制药两大优势产业,扶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医药商贸物流三大潜力产业,形成“2+3”优势与潜力产业协调并进的产业格局。

1.依托恒山、太行山、太岳山、管涔山、晋南边山丘陵5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努力打造中药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壮大山西省老字号,开展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小儿葫芦散、丁桂儿脐贴等优势产品的二次开发。

2.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研究、14C标记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药物,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耐药菌和病毒感染)等治疗用化学药。

3.开发放射性创新药。发挥我省在放射性创新药物临床前评价、临床应用转化等方面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围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和诊断,加速推动放射性创新药物的研发。

4.推动仿制药开发。鼓励企业仿制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药品,开展对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首仿工作,加强对非专利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

5.围绕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前沿创新和关键技术,加快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放射性药物、新型重组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干细胞技术与产品等新型诊疗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6.引进发展快速检测和精准医疗等体外检测设备及检测试剂,重大疾病急救、治疗、康复设备及高值耗材,智能化、网络化、便携化的智能动态监测设备和治疗仪器与智慧化辅助诊疗系统等产品。

五、强化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生物安全治理水平

(一)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

制定山西省生物资源目录,开展省内农作物、森林、草原、畜禽水产、中药材、农业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普查工作,全方位掌握地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种群变化规律;完善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抢救性收集保存稀有生物遗传资源。健全省内生物资源监管制度,提高生物资源监管层级,将生物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进行监管,提升生物监测防控水平。

(二)健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建立省级生物资源科学评价体系,推动生物资源由收集、监测向全面评价和综合利用转变;建设种质资源筛选平台,加强优质基因的繁育利用及品种改良。发展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探索省内生物资源“收集-储存-成型-消费-处理-再利用”一体化模式;发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智能化生产加工、模式动物繁育技术。优化种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对重要种质资源和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机制

加强生物资源安全管理,强化生物资源安全监管,研究建设省级生物资源数据库,规范生物资源分级分类应用;完善生物资源信息预警机制,保障生物资源安全和动态稳定。探索建立省内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临床诊疗等领域稳慎应用;推动省内生物资源数据集成及连接,提高省内生物资源共享和生物数据高效利用能力。

(四)参与维护国家生物资源主权与生物安全

严格保护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等重要生物资源。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促进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公平公正获取和分享利用,防范生物剽窃和掠夺,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有效防控生物事件风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生物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健全各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地方规划、有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切实抓好规划的落地实施。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把生物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扶持

围绕生物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强部门政策协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加大资金、研发、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政策支持,优化重点项目的用地、用能等要素资源配置,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三)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引进国内生物经济领域行业领先、技术前沿的企业入驻我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科技创新、供应链条等资源,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产业链相关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促进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建设生物经济产业园区,加速产业、企业、人才集聚,促进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智力支撑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组建一流专家智库,研究提出推动我省生物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推进生物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生物产业创新研发人才群体。完善生物经济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开展研发创新、集成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应用。

(五)加强科普宣传

加强生物技术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认知接受程度,营造有利于公众理解生物技术的人文社会环境。大力宣传生物资源保护重要意义,提升全民生物资源保护观念。探索与国家高端智库、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合作,提高我省生物经济影响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