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鼓励重点城镇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鼓励重点城镇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垃圾发电网获悉,日前,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应用。以
垃圾发电网获悉,日前,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应用。以高效清洁利用为重点,推动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发电、沼气直接利用和生物天然气等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综合应用。在奈曼旗、开鲁县、科左中旗和库伦旗等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有序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围绕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鼓励重点城镇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量较大地区推进大中型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推广户用沼气、联户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带动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有机肥生产消费和清洁燃气利用的新兴产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村能源革命。
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有关企事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十四五”时期,是我市谱写现代能源经济新篇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关键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并将支持通辽在现代能源领域开展试点写入《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2019〕37号)文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将通辽市列为创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系统谋划我市未来五年能源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本规划以《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为根本遵循,在总结“十三五”时期能源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市能源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是指导通辽市新时期能源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煤炭、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能源行业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编。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形势和经济新常态以及能源供需矛盾的压力,全市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全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多元消纳途径,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能源项目,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五年的发展,构建了煤炭、天然气、火电、新能源“多能互补”供给体系。化解过剩产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现有煤矿15处,年产量5100万吨左右;积极开发电源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形势向好。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513.5亿千瓦时,“十三五”年均增速10.0%;发电量572亿千瓦时,“十三五”年均增速8.5%。电力装机容量123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2.3%。能源输送能力提高,天然气长输管道从无到有,年输气能力达18亿立方米。优化电网网架结构,电力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589.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由2015年的41.6%增长到47.9%;煤电装机比重较2015年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清洁供暖工程持续推进,启动实施了一批风电、光伏和生物质供暖项目,在全市1016个嘎查村实施了村两委光伏供暖工程。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百万风电外送基地和主城区供暖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能源设施建设稳步发展。扎鲁特—青州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奈曼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运行。积极争取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奈曼园区、霍林河园区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量配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双胜—通辽天然气管道项目投产达效,岷通天然气管道项目全线通气,形成了南北贯通主干管网,提高了管道天然气覆盖面。
能源惠民利民成果丰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和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补齐农村牧区电力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实施了偏远农牧区用电升级改造工程和贫困户生活用电“清零达标”专项工作,更好地满足偏远农牧户和贫困户用电需求。“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了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村级两委供暖等四批次光伏工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惠及贫困人口、壮大村集体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21万千瓦,完成发电量约8.2亿千瓦时,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323户;实施村级光伏扶贫项目8.7741万千瓦,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5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3796户,可实现年收益近1亿元。
(二)发展形势
当前我市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重要窗口”,在创建国家级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的实践中,我市能源发展既面临加快转型的重大机遇,又面临新的重大挑战。
1.发展机遇
国家重大政策机遇。通辽市区位优势突出,既可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又可享受东北振兴政策支持,为通辽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支持通辽在现代能源领域开展试点;在自治区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将通辽市列为示范市;同时,自治区能源局提出在我市北部地区打造“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尤其是近期国家能源和国家电网相继出台了系列新政,为建设百亿级能源示范产业集群提供了政策支撑。
能源供给改革红利。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低碳转型成为我市能源行业发展必然选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任务更加紧迫。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然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拉动高端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通辽市风电、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发电产业以及能源服务产业等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区域能源资源优势。通辽市能源资源丰富,保有煤炭储量113亿吨。2020年,全市煤炭核定产能5615万吨;全市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2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项目技术可开发量为1200万千瓦以上,具备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发条件,本地区电网、燃气管网、交通路网、供水管网和可利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为建设百亿级能源示范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行业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全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2.存在问题
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加大。全市煤炭产量5000万吨左右,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保供东北的政策文件要求,每年向辽吉等东北地区销售保供煤炭2300万吨左右,煤炭外销比例过高导致市域内每年煤炭缺口均在2000万吨以上。全市油气资源匮乏,消费依靠省外、国外资源调入,对外依存度较高。全市公网新能源装机占比较高,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明显不足,电网调峰压力加剧。随着一揽子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全市电力负荷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缺电趋势。
能源消费依然倚重倚能。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新能源短时间内不足以替代传统能源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传统的煤炭、电力、煤电铝等优势产业仍属全市支柱产业,主要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或依赖于能源资源来发展,产业结构较单一、产业链条短,能耗偏高,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清洁能源发展受到制约。受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政策因素约束,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建设用地趋紧,土地因素将成为制约新能源开发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各类电源运行、用电方式和电力调度规则提出更高要求,能源体系不协调问题较突出。缺少调峰电源、缺乏电源补偿调峰机制,电网调峰能力亟待加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与电网安全、输送消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电网的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自觉主动在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和通辽市委、市政府聚焦绿色转型,聚力高质量发展思路下,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科学布局、统筹发展,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能源科技和体制创新,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速构建技术先进、产业高端、清洁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加快现代能源示范市建设进程,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可靠。巩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地位,围绕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强化能源兜底保障能力,提升能源供给质量,稳定能源外送能力,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夯实全区乃至全国能源供应保障的“压舱石”。
坚持绿色低碳。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融合发展新路径,以更大力度、更强措施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利用效率提升、新型产业培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用能模式,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塑造能源发展新优势。深化能源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促进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清洁能源配置范围,深化区域能源供给和产能技术合作。推进与周边地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能源贸易质量,构建开放发展格局。
坚持民生共享。补齐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短板,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普遍服务水平。将能源发展和惠民共享有机结合,建立能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规划思路
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着力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打造“四大产业”、实施“八大工程”。
“一个目标”就是要建成国家级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依托丰富的褐煤资源和风光资源开发优势,在能源生态融合发展、绿色能源保障供应、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新型产业培育壮大和能源发展创新驱动等领域取得突破、作出示范,推动我市由化石能源大市向清洁能源大市转变。
“三个转型”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数字、创新转型。把绿色低碳作为调整能源结构主攻方向,筑牢碳达峰基础,优化生产布局,促进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融合;发挥好煤炭、煤电安全保障兜底作用,规模化开发利用新能源,主要由新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大幅提升新能源占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促进能源发展“绿色转型”。以数字赋能为方向,加快“云大物移智链”等信息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提升能源行业治理水平;加快能源数字资源整合,培育壮大能源数字产业,推动能源数字经济发展,促进能源发展“数字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提升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效能;深化能源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能源发展“创新转型”。
“四大产业”就是着力打造风能、太阳能、氢能和储能等四大新型能源产业。依托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难得机遇,结合市场需求,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吸引新型能源产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壮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打造蒙东地区辐射东北、华北地区新能源产业高地。
“八大工程”就是着力实施新能源倍增、灵活电网、稳煤控碳、源网荷储、再电气化、数字能源、惠民提升、科技赋能等八项工程。
(四)发展目标
——能源安全保障。保持能源供应稳步增长,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4205.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褐煤和长焰煤)产量力争提升至6500万吨左右,电力装机达3170万千瓦。
——能源结构优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6000万吨以内,力争全市新增电力需求以新能源发电为主,新能源装机比重达到63.4%,发电量占比45%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比达到30%。
——能源效率提升。能耗强度比2020年下降1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低于自治区目标要求,支持有条件的旗县市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煤电机组供电煤耗下降到每千瓦时305克标准煤以下,全市燃煤发电机组力争完成灵活性改造300万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60~80万千瓦。
——能源创新变革。能源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倍增,氢能、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率先突破,全市能源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能源惠民服务。城乡居民生活人均用电量达900千瓦时以上,力争实现长输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清洁取暖覆盖率超过80%,以“获得电力”为代表的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5年,能源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加快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步伐,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全面升级,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外送煤炭和电力保持相对稳定,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地位更加巩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开发与生态融合发展,清洁能源基本满足80%以上新增用能需求,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能源行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风光氢储产业和数字能源经济初具规模,能源研发投入显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力量更加强大。能源惠民利民水平显著增强,能源开发收益惠及更多群众,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清洁用能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三、发展风光氢储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抢抓新能源跨越发展有利契机,推动能源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着力打造风能、光伏产业集群,扶持培育氢能、储能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规模体量大的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风能产业集群。借助我市及周边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资源开发牵引作用,支持科尔沁区打造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5MW以上高参数、高可靠性、低度电成本、智慧化的大型风电机组,力争实现发电机、齿轮箱1500台套以上产能;新增80米以上叶片产能800套以上,新增塔筒产能20万吨以上,新增控制系统2000台套以上,新增轴承3000台套以上。
着力打造光伏产业集群。依托硅砂资源,加快引进光伏玻璃项目,力争新增产能150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发展高效光伏电池组件、高效率电池片,力争形成电池组件产能150万千瓦,新增高效率电池片产能150万千瓦。培育光伏EVA胶膜项目,新增产能200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光伏背板项目,新增产能1000万平方米以上。发展高效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引进兆瓦级逆变系统项目,力争新增产能100万千瓦。建设光伏用铝边框项目,新增产能10万吨。建设光伏用银浆项目,新增产能1万吨。
扶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抢抓绿氢经济发展机遇,引进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展新能源制氢试点和氢能源装备生产制造,科学规划建设加氢设施,在公共交通、环卫、物流、采矿等领域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氢气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绿氢生产基地,发展绿氢经济。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装备,实现新增产能200台套。以大容量、低能耗氢储运设备制造为方向,发展储氢容器装备制造业,新增氢气储运装备生产容量达300吨。研发氢能运输管道相关技术和装备,发展管道材料、压缩机和计量表等加氢、运输设备。
扶持培育储能产业集群。结合新能源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容量密度、长寿命储能电池,电池容量达到280安时以上,容量密度351瓦时/升以上,系统循环次数6000次以上,力争新增储能设备产能150万千瓦。加快高安全性能的液流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零缺陷电芯生产品质管理工艺,发展电芯级、Rack级、系统级储能软硬件安全保护控制系统,着力突破储能系统用高性能绝缘材料技术、防爆技术、消防技术。
专栏3 风光氢储产业集群
风能产业集群:以科尔沁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引进风机总装、关键核心零部件及配套原材料龙头企业落地,形成优势突出、科技领先、系统完善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绿色、智能、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光伏产业集群: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引进电池片、电池组件、背板、光伏玻璃、EVA胶膜、逆变器等项目,打造光伏全产业链集群。
氢能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科左中旗花土古拉工业园区氢能产业园,培育引进氢燃料发动机等氢能装备制造项目。
储能产业集群: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储能控制系统,培育发展配套产业。
四、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促进能源转型发展
聚焦“两率先”“两超过”目标任务,坚持集中和分布开发并重、自用和外送消纳并举,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推进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到2025年,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09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3.4%,年减排二氧化碳3500万吨左右,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做出贡献。
推进就地消纳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绿色电力。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火电灵活性改造建设,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等促进新能源本地消纳项目的建设,提升本地电源支撑,有效缓解供电缺口,推动局部新能源就近消纳。建设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基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就地消纳。开展柔性负荷清洁供暖应用示范,实现风光弃电率的有效降低的同时,扩大风光装机规模。积极推进扎鲁特汇集站配套电源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比例外送。
推进新能源分布式开发。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老旧城区改造,在公路沿线服务区和边坡、医院、学校、新建楼宇等地,鼓励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推进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和就地消纳。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牧区建设“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电站,结合供电和供热需求推进风光农牧互补综合能源项目建设,鼓励自发自用,助力乡村振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鼓励聚合可调节负荷资源、储能和分布式新能源,发展供需智能互动的虚拟电厂,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直接交易机制,破除制约分布式发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应用。以高效清洁利用为重点,推动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发电、沼气直接利用和生物天然气等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综合应用。在奈曼旗、开鲁县、科左中旗和库伦旗等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有序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围绕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鼓励重点城镇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量较大地区推进大中型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推广户用沼气、联户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带动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有机肥生产消费和清洁燃气利用的新兴产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村能源革命。
专栏4 新能源发展总体布局
在通辽北部地区:结合增量配电网建设,规划在北部地区的扎哈淖尔产业园、鲁北产业园和霍林郭勒产业园,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火电灵活性改造、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系列工程,打造通辽北部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鲁固直流通道和国家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
在通辽中部地区:依托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用能特点,布局风、光、储、氢、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促进热电气暖多联供,实现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供需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清洁低碳替代,打造开鲁玉米生物科技低碳智慧园区。
在通辽南部地区:依托奈曼工业园区镍铬合金等主导产业负荷侧响应、增量配电改革,开发奈曼旗、科左后旗、库伦旗等南部地区风、光资源,就近接入消纳,打造绿色产业园区。
五、实施灵活电网工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围绕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安全保障,实施灵活电网工程,推进电源灵活性提升、主干网架结构优化、区域供电系统重构、灵活交易调度机制应用,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提升电源灵活性。推进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燃煤机组由主体保障功能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功能转型。积极推进热电机组“热电解耦”运行,鼓励30万千瓦级以上纯凝机组实施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自备燃煤机组参与系统调峰,并具有不低于20%机组额定容量的调峰能力。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模式,支持鼓励已并网的新能源项目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在电网末端、工业园区、供电中枢、能源基地等推进储能规模化应用,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根据调节能力实际需要,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扎实推进扎鲁特旗乌兰哈达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
优化调整电网网架。加快升级域内骨干电网网架,围绕满足负荷增长、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汇集、送出和消纳需要,构建结构清晰、分区合理、网架坚强、运行灵活的电网500千伏主干网,探索应用柔性直流或直流背靠背实现区域内电网异步互联,着力解决电网结构性问题,提升新能源消纳送出能力。加快500千伏、220千伏电网向末端延伸,推进汇集大规模新能源的局域电网建设,着力解决局部供电不足问题,提升局部电网自我保障能力,形成局部自我平衡、分区相互救济、上下相互支援的多层次供电体系。
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推进智能作业、智能监测、智能巡视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提升电网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配电网运行的集中控制和就地控制,提升配电网多元化供电服务承载能力。推进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构建智能电网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管理和应用,提升智能化运行效率。着力打造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示范,有序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建立灵活调节机制。构建智能化电力调度,提升大电网运行调度水平、多种能源协同互补能力、发电单元与用电终端之间快速交互能力,建立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调度运行体系。完善电力现货、电力容量、辅助服务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信号,引导形成灵活性电源参与调峰,需求侧灵活响应,电动汽车和电供暖等可中断负荷灵活用电的智慧高效供需互动模式。鼓励聚合智慧楼宇、智能家居、用户侧储能、工商业负荷和蓄热式电锅炉等可调资源,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辅助服务供应商、能源聚合商等多元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交易,打造虚拟电厂生态体系,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力争2025年形成占全社会最大负荷5%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专栏5 灵活电网工程
电源灵活性提升:优先推进北部地区火电灵活性改造,全市力争完成火电灵活性改造规模300万千瓦。
抽水蓄能电站: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扎实推进扎鲁特旗乌兰哈达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
优化电网结构:加快构建蒙东电网“两纵八横”500千伏主干网架,解决电网结构性问题。重点建设巴林—金沙—阜新(内蒙段)、平川、珠日河、铝都—平川等输变电工程。
电网智能化建设:推进通辽奈曼500千伏变电站等智能化改造,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建立灵活调节机制:提高电力调度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升大电网的调度水平;完善电力现货、电力容量、辅助服务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
增量配电网建设:继续推进霍林郭勒园区、奈曼园区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已纳入试点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建设。
六、实施稳煤控碳工程,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煤炭开发布局,科学调整煤矿产能,适时新建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资源整合一批小型露天煤矿,有序引导一批资源枯竭长期停产煤矿,有效破解“产煤缺煤”供需矛盾,保障域内和东北地区用煤需求。
优化煤炭生产布局。“十四五”期间,根据我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消费需求,统筹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煤矿开发项目,全力推进霍林河矿区内1号、2号、4号和包尔呼顺井田开发建设,除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保供任务外,新增投产产能全部实现就地转化消纳,缓解北部区“产煤缺煤”问题;积极做好优质煤矿项目储备,加快推进霍林河煤田3号井田开展前期工作。合理优化煤炭产能结构,推进以宝发煤矿(45万吨/年)为主体,联合邻近丰阳煤矿(30万吨/年)和巨日河(30万吨/年)煤矿进行资源整合;有序引导科左中旗宝龙山煤矿(90万吨/年)和霍林郭勒市满都拉(30万吨/年)等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
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矿区,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等环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采用先进环保理念和技术装备,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融合智能技术与绿色开采技术,新建煤矿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生产煤矿要逐步升级改造,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以国有大型煤矿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无人绿色零碳矿山示范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井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和地下水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鼓励露天煤矿探索新能源替代方案,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拓展换电重卡、宽体车、百吨级自卸车应用,开展氢能重卡、无铁芯电机研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吨煤生产综合能耗。
拓展煤炭清洁利用途径。全面落实能耗“双控”,实施控煤减碳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合理控制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推动煤制聚乙醇酸、煤制合成氨、煤制乙二醇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产品向高端专业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提高附加值;坑口电厂优先安排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加强粉煤灰在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鼓励煤矿煤矸石、煤泥、矿井(坑)水及其他与煤共伴生物的资源化、产业化利用。
专栏6 优化煤炭产能重点项目
释放优质产能项目:加快推进霍林河2号井田(产能600万吨)、霍林河1号井田(产能600万吨)、霍林河4号井田(产能500万吨)和包尔呼顺煤矿(产能300万吨)等
煤矿项目开工建设,释放优质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合理分类处置长期停产煤矿,计划退出产能165万吨。其中,有序引导退出产能120万吨,分别为产能90万吨/年的宝龙山井工矿和产能30万吨/年的霍林郭勒满都拉井工矿,均因资源枯竭退出;资源整合后退出产能45万吨,以宝发露天煤矿(产能45万吨/年)为主体,整合丰阳露天煤矿(产能30万吨/年)和巨日河露天煤矿(产能30万吨/年),整合后产能为60万吨/年。
储备优质产能项目:将霍林河3号井田(产能600万吨)作为储备项目,积极推进开展前期工作。
七、实施源网荷储工程,探索供需匹配模式
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围绕负荷需求增长,实施源网荷储工程,通过优化整合电源、电网、负荷资源要素,创新电力生产消费模式,探索供需匹配新途径。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为切入点,在负荷增长快、新能源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优化整合电源、电网和负荷等资源要素,辅以储能、“云大物移智”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在霍林郭勒市、开鲁县和奈曼旗等地区建成投产园区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在工业园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结合增量配电网建设,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开展工业园区绿色供电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试点,实现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消纳。
推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项目建设。结合新能源资源条件、互补特性和市场需求,合理优化电源规模、结构与布局,因地制宜实施存量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探索增量风光储多能互补。在新能源资源较好的输电通道起点地区,根据受端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改造挖掘配套煤电调节性能,配置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与储能项目,实施存量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建设,提升新能源输电比重。
专栏7 源网荷储工程
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结合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和奈曼工业园区产业特点以及负荷情况,计划实施一批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火电灵活性改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风光火储一体化工程:建成明阳“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项目,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推进一批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示范项目。
八、实施再电气化工程,推进能源消费转型
以能源消费转型为导向,实施再电气化工程,积极推进工商业电能替代,因地制宜发展电供暖,加大充放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初步建成,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
加快推进交通领域电能替代。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改造和新建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停车及充换电设施。力争将城市公交、出租车、作业车、物流车、公务车等行车路线较为固定的车辆,全部进行电动汽车替代,将充电站与高速服务区加油站进行一体化建设,开展霍林河重(矿)卡电能替代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市各类充电设施力争超过1000套,充电枪超过3000个,保障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加快工商业领域再电气化进程。在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工业电能替代示范园区,推广工业电锅炉、电窑炉、热泵、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电动液压锤代替蒸汽锤应用等,对采矿、食品加工、设备制造等生产流水线进行技术改造,使用高效电动工具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和用能产品。
加快打造推广清洁取暖模式。结合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展可再生能源供暖试点示范,推广采用电采暖技术和厨炊散烧用煤(柴)电厨具替代。开展绿色社区建设行动,在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航站楼、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承担城镇居民工作生活服务的大型公共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屋顶光伏发电、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等设备技术。
专栏8 再电气化工程
充换电基础设施:在科尔沁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霍林河重(矿)卡电能替代示范项目。
清洁取暖工程:在科尔沁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未实现清洁供暖区域进行全面清洁供暖改造,探索实施农村能源革命示范类项目。
九、实施数字能源工程,增强能源治理能力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施数字能源工程,推动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全环节数字化改造,培育数字能源新业态,提升能源数字价值创造能力,着力打造全区乃至全国领先的数字能源经济典范。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生产、储运、消费领域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的建设布局,加强数字化硬件支撑,着力实现各类资源可观、可测、可控与灵活互动。建设5G、光纤能源数据信息传输专网,加强能源信息通信能力建设,鼓励能源企业共享杆塔等设施,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能源信息网络覆盖面积。到2025年,覆盖全市的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能源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基本建成。
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改造。推进“云大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在能源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能源生产质量效率优化。全面推动能源开采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条智能决策,全面建设智慧煤矿、智慧电厂,推进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气网、热网改造建设,着力实现能源供需智慧友好互动和“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到2025年,产能300万吨/年以上大型煤矿实现智能化改造,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智能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电网、天然气管网、热网全面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基本普及水、气、热、电智能终端表计。
着力培育数字能源新业态。充分发挥数据的关键生产要素作用,扶持培育数字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为能源经济带来增量发展空间,形成拉动地区能源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实现能源项目建设、运行、安全“数字一张网”,提升能源行业公共服务和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积极推进能源产业与信息、交通、房地产等行业深度融合,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储能设施共享等“能源+”共享经济模式发展。推进能源数据资源资产化应用,规范能源数据格式。充分挖掘能源数据经济附加值,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城乡发展、区域经济集聚、企业复工达产、产业链上下游景气等能源数据咨询服务。
十、实施惠民提升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惠民提升工程,完善城乡能源基础设施,提升能源有效供给水平,推进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自治区百姓,树立福祉共享新典范。
加快城乡配电网改造升级。推进城镇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广智能化配电设备和数字化应用,支持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和增量配电网建设。以适用化、标准化和差异化为原则,通过精准改造升级,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低、电压稳定性差问题,提升农村电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城乡配电网,居民生活人均用电提高至900千瓦时左右。
推进气化通辽行动。依托现有气源管道,加快长输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推进旗县市区供气支线、工业园区供气支线和大工业用户供气专线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园区全覆盖。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未覆盖地区,鼓励通过LNG、CNG和生物天然气等多气源保障地区用气需求。因地制宜布局城镇燃气应急LNG、储气库等调峰设施,构建多层次储气调峰系统,提升储气调峰能力。
提升农村牧区用能质量。启动实施“千家万户驭风沐光行动”,在偏远农牧区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推广风光互补、农光互补供电系统。因地制宜发展风、光、生物质、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供暖,充分利用农村牧区丰富的禽畜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发展户用沼气,构建绿色、灵活、安全的农村牧区供能体系。
提升城乡用能服务水平。深化能源“放管服”改革,建立客户聚合、业务融通、数据共享的网上服务平台,推广能源申报审批事项一体化线上服务,实现能源基础服务业务“一网通办”。全面推进电力行业“三零”“三省”服务,通过持续优化电营商环境,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整体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用能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用能普遍服务和能源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能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要素资源收益分配机制,推动被征用土地、草牧场的农牧民以土地、补偿费、劳动为纽带,参与风光等能源资源开发,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能源集体经济,鼓励嘎查村集体承包经营能源企业餐饮物业、复垦绿化、运输施工等业务,丰富能源开发收益方式。加强现有光伏扶贫电站安全运维和全额并网消纳保障工作,确保持续发挥扶贫效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十一、实施科技赋能工程,塑造振兴发展优势
应用推广成熟技术,示范试验前沿技术,集中攻关影响能源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营造能源创新发展环境,抢占能源新技术应用高地,打造创新驱动试验田。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我市科研院所、高校和能源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鼓励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通辽市重大能源科技项目,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能源企业。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培育一批能源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
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坚持战略需求导向,加强应用牵引,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重点围绕煤炭勘探开采、风光高效开发、氢能安全利用、储能经济应用、电网智慧运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领域,推广应用一批应用已趋成熟的技术,试点试验一批应用有待验证的技术,集中攻关一批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加速将能源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装备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加快形成装备自主成套能力,推动风光氢储上游制造升级,提升全产业链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能源市场需求较大和应用前景广泛的优势,用好用足扶持政策,重点在井下机器人开采、矿区无人驾驶、风光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氢、氢气高效储运、先进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电力调度、虚拟电厂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工程,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
十二、紧盯重点领域,确保能源安全
加强煤矿生产、电力运行和油气长输管道保护等重点领域管控,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着力构建牢固健全的能源安全监控体系。
(一)加强煤矿安全生产
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稳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定级,加强动态监管,对事故煤矿、安全管理滑坡煤矿,降低或取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等级。深化煤矿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推进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持续提升。
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建立煤矿生产能力等相关生产要素信息管理档案,及时更新信息。依法依规核查煤矿生产能力、证照、生产条件等相关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生产煤矿严格按照核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坚决杜绝煤矿超能力生产。
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基地建设,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制,强化重大灾害超前治理。推进煤矿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清除事故隐患的责任和管理体系,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二)加强电力安全运行
加强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电力设施安全保护,加快数字化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电网结构,提高消纳新能源发电能力,完善电网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全面提升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能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积极发挥分布式能源支撑保障作用,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灾难抗灾能力。
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统筹推进主网架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电网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新能源和中小电力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提升极端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源网荷联动机制,支撑源网荷的全面互动和协调平衡,建立健全新能源、常规能源和电网的协调管控机制。
(三)加强油气管道保护
健全管道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督导管道企业建立、健全本企业有关管道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宣传管道安全与保护知识,履行管道保护义务,保障管道安全运行。
健全完善管道巡护体系。加强管道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管道保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抓好隐患排查治理。督导管道企业建立健全管道完整性管理制度体系,推进管道完整性管理,并建立、健全管道巡护制度。
健全管道保护监控体系。加快高后果区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加强信息数据采集、共享、使用和管理,提高管道保护信息管理水平。强化高后果区管理,加快高后果区管道保护视频动态监控建设。严格控制高后果区增量,原则上禁止在管道事故影响范围内新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密集场所。
十三、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十四五”期间,通过贯彻落实“一个目标”“三个转型”“四大产业”“八大工程”,全市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13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3500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0.78万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0.80万吨、烟尘年排放量约1590吨,环境效益显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节约和替代大量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对通辽市环境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增长。
环境保护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项目能评、排污许可等制度要求,严格实施相关能源环境治理措施,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预防和减轻能源开发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重点解决地下水渗透、地表塌陷和积存尾矿等问题,做好土地复垦、塌陷地整治利用和水土流失工作;持续优化煤炭运输系统,进一步提高“公转铁”和点对点直达输送能力,减少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煤炭储备设施要重点加强防尘集尘、预防自燃措施。加强油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完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优化油气管网布局,推进管道共建、廊道共享和委托代输,减少土地占用和建筑物拆迁,及时组织复垦,保护地形地貌。电力行业要严格新建机组环保准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督,完成在役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开展碳捕捉示范,加快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试点;加强煤渣、脱硫副产品、脱硝副产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与处置,减少对水体、土壤等的影响;降低风机运行噪音和电网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
十四、保障措施
完善落实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全方位衔接,注重全产业链挖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开展经常性的督查,督促规划执行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考核体系,细化年度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
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要求,对接社会经济、生态环保、国土空间等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同步完善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和电力等分领域专项规划。建立健全规划落实衔接协调机制,推动压实有关地区和部门的规划落实责任,推进工业园区、企业等投资主体以规划为依据有序开展能源领域项目建设,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目标落地见效。
完善支持政策。落实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分布能源等发展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的绿色高载能示范项目配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发展。加强信贷政策和能源产业政策衔接配合,鼓励能源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能源投资多元化提供便利。加强能源项目要素保障和政策协调,进一步提升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守好安全底线。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统筹化石能源供应和新能源发展,协同推进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完善能源保供预案,建立健全能源储备调节体系,提升能源供应体系的韧性。密切跟踪研判能源供需形势,加强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保持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加强能源行业安全监管,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重大风险安全防范,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
《贵州省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坚持煤炭工业绿色发展2022-10-26
-
山西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2022-10-25
-
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有关工作2022-10-24
-
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 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300万千瓦以上2022-10-17
-
盈峰环境、宇通重工等上榜!工信部公布第5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车型目录!2022-10-12
-
内蒙古:1-7月份全区新能源发电稳步增长2022-08-23
-
可再生能源 如何“落户”超大特大城市?2022-08-15
-
长治市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煤炭绿色开采的意见 加大生态修复治理2022-08-14
-
上海:通过政策补贴、 环卫定额研究等 加速新能源环卫车推广应用!2022-08-03
-
安徽省第二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培育企业和重点合作园区名单2022-08-01
-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提标提质工作方案:鼓励企业提供新能源环卫车辆租赁服务2022-07-28
-
工信部:加快节能与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推广应用 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2022-07-25
-
河北省:关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和煤炭替代方案落实情况“双随机”抽查工作的通知2022-07-24
-
太原市招商引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生物质发电最高补贴500万元!2022-07-21
-
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制度对赴欧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影响及应对建议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