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影响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5:03:31
热度:

影响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热心网友:楼主你好!影响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自然条件是 地形条件!###热心网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遵循自然规律

热心网友:

楼主你好!

影响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自然条件是 地形条件!

###

热心网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防范和减轻农业风险,既有利于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也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还有利于保护城乡广大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农业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6.2%,其中旱灾2073.8万公顷,洪涝灾800.3万公顷,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近500万公顷。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二)采取综合措施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  1、工程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的特点,今后要把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进一步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视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区安全建设,提高江河防洪标准。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流域和地区,要建设一批新的水库和灌区,扩大灌溉面积。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区,要搞好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利用上,要防止过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对下游生态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加快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实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在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改善水、肥、气、热等要素在农田的耦合条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机运水平。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运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同时,要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节水节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和气化等新技术的农业机械。  四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主要是巩固成果)、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五是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积极实施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监督、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系统。积极有效防控蝗虫、稻飞虱、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动植物病害。同时还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  2、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一些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严重,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生产规模小、多为野外作业等原因,使得农业保险的承保、定损、理赔难度大,而且农业保险的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支持,仅靠市场机制难以较快发展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农业保险使生产风险减少,有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农作物产量。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对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近几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稳步推进,2006年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风险保障700多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积极试点,探索经验,比如: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并于今年首度安排约10亿元支农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保险,采取“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原则,在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区试点。四川省成都市,在8个区(市)县开展水稻保险试点工作,首批参加水稻保险试点的种植面积约2万亩,成都市、县两级政府给予了6.2元/亩的保费补贴,农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亩的保费,这种水稻保险的实施,对防范风险、促进生产、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非常有利。为有效降低能繁母猪养殖风险,鼓励能繁母猪生产,2007年7月,国家决定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由政府负担大头,养殖户(场)负担小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差额补贴。今后要在总结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并建立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2007年9月,国家又决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补助。  3、科技创新  新的时期,我国农业正逐渐向着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已取得重大进展,为种质创新、生态保护、农业灾害防治等创造了新的条件。3S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向“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当前,以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生物农业发展很快。一些技术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如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10年间增长了50倍,2005年达到9000万公顷。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生物农业。根据《生物质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要重点加强农业良种、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科技研发与应用。  4、加强农业气象工作  农业与气象关联度高。要坚持把气象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来利用,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天气和气候预测预报、粮食产量评估和预报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该总结经验,完善设施,提高水平。同时,在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测实时服务,利用卫星遥感和相关技术开展旱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潜力,应该进一步提高设施和服务水平。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在与其他业务结合的同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充实、完善设施和创新机制。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的细化工作。  第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积极开展飞机、火箭和高炮增雨作业,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