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哥本哈根会议资料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5:00:07
热度:

哥本哈根会议资料热心网友: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

热心网友: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热心网友:二,哥本哈根会议是研究什么的?哥本哈根会议的官方名称COP15

  COP15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官方名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缔约方会议(COP)是UNFCCC最高级别的会议,每年,环境部长们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公约的进展情况。

  【会议概况】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联合国气候会议一年召开一次,其前身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地球峰会的目的是协调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国际行动。

【会议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会议背景】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6.4度之间。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7℃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拥有影响气候、人为加速地球升温的破坏力。要阻止最可怕的暖化灾难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全人类携手采取最坚决的行动。

  人类的底线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甚至更低,一旦超过2℃全球变暖就会无法控制的继续,那时候即使人类想采取补救措施也没有机会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在2015年前得到扭转,这意味着从现在起留给我们拯救地球的时间只有6年!

  与此同时,最可能受到风暴、热浪、洪水和作物歉收等灾害的贫困国家和地区应当尽快得到支援。别的地区则需要在气候灾难到来前未雨绸缪。要实现这些事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需要有一个所有国家认可和参与的国际协议来划分责任,促进合作,这是人类携手对抗变暖的至关重要的平台。

  达成一个公平、及时、有效、科学、着眼长远的保护地球气候法律协议,这就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使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发达国家承诺到2012平均在1990水平上减少5%。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结束,但对抗变暖的努力需要继续贯彻并大大加强,因此关于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谈判要求尽快得出结果。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各国同意启动一个为期两年的谈判计划,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这个新的气候协议。

【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一)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授权,一是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二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哥本哈根会议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的机会。”

 三,会议前景如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9月底的全球峰会上表示:“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未能达成大致协议,在道德上将是不可原谅的,在经济上将是短视的,在政治上也将是不智之举”。

非洲国家联合抵制哥本哈根会议前景黯淡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7日报道 11月6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巴塞罗那会议遭到非洲国家集团的联合抵制,这意味着谈判两大阵营在此议题上的分歧正在严重加大,12月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可能性亦愈趋渺小。

抵制发生在会期第二天的11月3日。当天下午,来自55个非洲国家的谈判代表取消会议计划、集体离开非洲国家集团会议会场,并宣布联合抗议发达国家在大幅度减排目标承诺上停滞不前。

非洲国家集团“开火”

非洲国家的抵制行为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包括中国、印度和77国集团。在联合国的劝说下,非洲国家集团在数小时后返回会场。大会主席团迅速召集所有谈判代表团在主会场召开临时全体会议。

非洲国家在全会上强调说,发达国家必须在1990年基础上、到2020年至少减排40%。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环保组织的理想谈判目标。目前除了挪威40%和日本25%的减排承诺令人满意外,较为积极的欧盟将目标定在20%,美国目前的实际承诺只有4%,包括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伞形国家”则更乏善可陈。

“达成哥本哈根协议的最大困难,就是美国至今拿不出令人满意的减排承诺。”杨富强说,“这从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中很容易看到。”

绿色和平美国气候变化项目主任迪曼·莫伦(Damon Molen)在发给本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如果美国想摆脱对于化石燃料的严重依赖并加入国际社会制止气候灾难的行动中,奥巴马必须提出符合气候科学的承诺,而非屈从于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