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全球高温的影响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3:51:00
热度:

全球高温的影响热心网友: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

热心网友: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

热心网友:一是全球暖化会融化冰川,冰川一化,大地得到解脱,就会发生地震。二是地球再暖化的话,天气会变得很恶劣,那时,人类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

热心网友:冰川融化,会造成海水的升高,淹没陆地

###

热心网友:全球暖化会融化冰川,冰川一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末大地

###

热心网友:与全球趋势一致,我国近百年地表气温增暖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温略高;近50年降水量则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 3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等均呈增加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有重要影响的灾害的变化将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3.1 华北干旱长期变化明显 20世纪后期我国特别是北方干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干旱范围逐步扩大,持续时间也由单月、单季、单年向连月、连季、连年增长,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粮食产量损失加大。1951-2006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为2 175.4万公顷,2000年受旱面积最大,为4 054万公顷;80年代以后,受灾、成灾面积均趋于增加。干旱从以影响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工业、城市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南方暴雨洪涝趋于增加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长江流域有近1/3的地区是洪涝灾害高脆弱地区,频繁发生的暴雨洪涝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业、交通、通讯和水利设施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继续变暖的21世纪,气温升高造成水循环加快,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增大,发生百年一遇旱涝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3.3 强台风增多、影响加剧 50多年来,登陆我国台风的中心气压降低了约10百帕,呈现强度逐年增强的趋势,2005年平均强度达到最强。2006年出现了近50多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7级,中心最低气压920百帕)。1949-2006年间,有522次台风登陆我国,年均9次,其中4级以上台风总数184次,年均3.2次。登陆我国的4级以上台风数从1990年末开始一个上升周期,2001年进入了多台风登陆期。1975-1990年登陆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为10个,而1991-2006年则为16个。2001-2006年的6年中,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登陆个数已达8次。尤其2005年有6个强台风登陆,为1949年以来最多。 3.4 频发的高温热浪成为影响国民健康 极端高温热浪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威胁更大。从全球范围看,因高温热浪死亡多为城市弱势群体,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问题反映更为突出。独居老人、长期慢性病患者、降温设施不足的低收入群体以及户外作业人员往往成为高温热浪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此外,持续高温造成供电紧张,同时还会带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物资供应紧张的连锁反应,如处理不当,甚至引发严重的油荒、电荒等社会问题。持续高温对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影响巨大,同时高温又加重旱情,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连年大范围的高温热浪,会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3.5 霾和雾等环境灾害的影响, 空气混浊的霾日在我国出现持续明显增多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增多趋势尤为明显。2003-2006年,连续4年为196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霾日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霾已成为气候变暖形势下我国工业化阶段频率增长最快的灾害性天气。 霾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非常差,大气中悬浮物比较容易携带各种细菌、病毒潜入人体,造成呼吸系统感染, 我国雾日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1954-2004年,全国平均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2004年的雾日数仅有50年代中期的一半。雾引发的交通事故高出其他灾害性天气2.5倍,伤、亡人数分别占事故伤、亡总数的29.5%和16%。遇大雾天气,部分城市早高峰上班时间交通流量增大20%,交通事故增加30%。浓雾往往使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陷入停顿。 8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加速退缩,约80%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据初步估算,到2030年我国西部冰川将明显退缩,冰川融水持续增加,到2050年达到峰值。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冻土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多年冻土地温升高、面积缩小、下界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我国北方主要积雪区的积雪面积呈增加或稳定状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灾害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将增加。冰冻圈变化将会对我国气候、水资源、生态和环境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冰川融水是西北干旱区绿洲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冰川退缩、人类活动加剧,破坏了这种冰川?蛳绿洲系统的天然平衡,导致内陆河流尾闾萎缩,生态恶化。冻土退化对水文循环、沼泽湿地、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有较大影响。冰冻圈变化影响高原的能量、热量平衡,导致海陆温差变化,进而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是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雪灾、雪崩、冰湖溃决、凌汛等灾害影响交通、通讯、农牧业、旅游

###

热心网友:影响气候的变化,影响人们的心情,影响人类的生存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