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什么是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3:44:28
热度:

什么是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热心网友:一、资源的持续利用观 资源就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质。这里有必要做两点说明:首先,按国际惯例,目前讲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不包括信息资源、

热心网友:一、资源的持续利用观 资源就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质。这里有必要做两点说明:首先,按国际惯例,目前讲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不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观世界,而资源则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资源将随着人对自然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而发生变化。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亿万种,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来看,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大类。这里又需要做两点说明,首先,能源与多种资源互融,但按国际惯例列为一种;其次旅游资源则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分类学上有交叉。同时,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来看,对资源又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分类,就是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又有其相对性、可变性与多重性。相对性表现在如煤、铁和石油等矿产在人类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内(如10个世纪)是不可再生的。可变性表现在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资源的根源物种资源迄今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未来人类又可能克隆已经灭绝的物种。多重性表现在水资源中的大气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层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类别和性质的分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认识基础。(见下表)  不可再生 可再生土地资源 整体的不可再生性 局部的可再生,如围海,围湖造地海洋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物种等资源 其余部分森林资源 森林→草原→荒漠蜕变,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不可再生性 林木可再生,主要依赖于水资源草原资源 森林→草原→荒漠蜕变,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不可再生性 可再生,主要依赖于水资源矿产资源 不可再生 新材料科学高技术,可能替代材料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物种资源 不可再生 随着高技术发展克隆灭绝物种的可能性气候资源 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不可逆性 可再生旅游资源 自然与人文景观破坏的不可等价恢复性 综合高技术可修复从表中可看出,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十大资源,大都具有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重性。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我们应以如下观点认识资源。 1、资源的系统性 自然资源千类万种,千变万化,必须把人类已经和可能利用的自然资源看成一个系统,以系统分析的观点来配置资源,才有可能使不同类型的资源互补,才能使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资源拥有代际均衡(即当代人必须给下一代留下不少于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2、资源的辩证现 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传统工业经济所依赖的稀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既要对目前稀缺自然资源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又要相信人类通过知识创新利用无限自然资源的光明前景。 3、资源量与质的统一 任何一种资源都是量与质的统一,没有量当然谈不上质,没有质也同样谈不上量,例如超五类水量再大也不是我们目前可用的资源。因此为了持续利用必须实行质与量的统一的管理。 4、资源的层次性 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层次上是由浅入深的,从大块到小块,从分块到分子,从分子到原子直至原子核,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是知识经济利用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利用。 5、资源总量的动平衡资源要利用,也要保护;如何实现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呢?就是保持总量的平衡。一部分耕地被城市占用,应该相应地开垦荒地;一部分耕地被用来开矿,应该抓紧采矿后的复垦。而且,应该使开垦地和复垦地达到被占耕地的质量。 6、资源的开放性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在区域之间以至国际之间交流的,如矿产资源和作为木材的森林资源等,因此树立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但也有许多资源是难以或不可能交流的,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这类资源就要立足自有,倍加珍惜。 二、环境的保护观 环境就是自然资源的状态。更为确切地说,就是人类利用了自然资源以后,自然资源状态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产生影响的状况。目前国际上共识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环境污染,其污染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与核污染。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把资源以错误的数量,在错误的时间,放到了错误的地方。例如营养物质本来是人类需要的,如果你在污水中排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就把资源变成了污染。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应有如下的环境观点: 1、发展是硬道理 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资源,利用资源就要改变其状态,人类不可能在一开始就以百分之百准确的数量,把所有利用的资源都在百分之百准确的时间放在百分之百准确的地方,因此要发展就要有污染。我在1999年4月中美环境与发展研讨会的后续会议 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上讲:“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就没有今天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用环境问题来非议发展中国家是没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发展中以更高的认识和更大的努力来防止和治理污染。”得到在座美方专家的鼓掌拥护。 2、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发展生态型产业是根本 从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可以清楚地看到,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适量的资源,在准确的时间,放到正确的地点,这一准确度提高的过程就是污染防治过程的主体。从生产来讲应该从产品设计(包括材料选用)开始就考虑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使用过程和产品废弃时的污染问题的防止和解决,逐步改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传统产业模式,转化为资源循环的高技术生态产业模式。 3、污染的治理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 由于目前的生产不可能做到完全合理的利用资源,污染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必须防治,然而如何防治必须从实际出发,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都表明,只有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2000美元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污染治理。以最近调查的某地小铁矿为例,铁精粉的价格在1998-1999一年内从280元/吨降至185元/吨,而生产非人工成本达140元/吨,也就是说要在一年之内把已经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人工成本和薄利压缩68%!因此,非但企业自身无力添置环保设备,即使国家提供设备也难以运行,因为运行电费都在必须压缩之列,这样的厂家不能寄予希望于治理,只能根据地区情况和国家投入关停并转调整产业结构。 4、系统分析,统一治污是大势所趋 “谁污染、谁治理”,在防治污染初期起过积极作用,然而科学治污应该是在适当的大系统内做科学分析,合理配置,选择技术,统一治污。统一治污有如下优势: (1)理顺监督者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关系,(2)符合资源的系统规律,一个厂家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厂家的资源,可以形成资源循环,(3)治污系统化可以大大提高治污效率,并大大有利于采用高技术治污。 三、生态的动态平衡观 生态就是自然界中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依存关系。生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生态概念的核心是系统,联合国有关组织从生态学的观点把地球自然界分成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5个子系统,专门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课题和机构,把人也纳入了生态系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有如下的生态观点: 1、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也要求维护生态平衡。实践证明对于现有生态平衡的强扰动,强冲击,大改变,大破坏,只可以带来暂时的经济利益,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区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和古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的衰落或毁灭都极可能是由于经济的过度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而造成的。 2、生态学及其理论的不完整性与物理学和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生态学还是一门在本世纪才兴起的,很不完善的学科。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然而对于一个地区,其生态平衡究竞在何处?各种自然资源的大致分有应该如何?还都是生态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生态系统属于超复杂巨系统,甚至比市场经济系统更复杂,目前是计算机无解的,然而,我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生态系统的计算机解析是可能的。 3、生态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 生态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只要变化了,就不可能逆向恢复,这已经被科学理论和人类实践所证明。因此提出“恢复生态平衡”是不正确的,它不可能恢复;而且如前所述,人类并不知道过去和现在的生态平衡点在哪里?你如何恢复。 4、对生态系统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然而,以上观点并不是宣扬生态系统不可知论,只是强调人类应该对认知生态系统的现状有自知之明。对于生态平衡的认识应强调其科学性,原始生态平衡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内外城市中都发生砌衬河道或运河是否破坏生态平衡的争论。问题的解决要做定量分析,城市中有百分之几的河道砌衬是不会影响生态平衡的。国外许多人工运河都做了砌衬,因总量很小也不会影响生态平衡。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为了进一步认识生态系统,当务之急是生态系统分析的定量化,所有科学家都应为这一努力做贡献。联合国有关系统在这一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如确定地表水资源折径流探150mm为生态缺水的下限;对于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区域 25-50%为适宜的森林覆盖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粗线条的经验,不是理论计算值,也不能认为折合径流200毫米就不缺水,因为缺水还取决于蒸发量等多种因素。森林覆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人类正是由于森林退化,古猿人需要直立行走而产生的;当然,当务之急是森林锐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5、生态动平衡的维护观 显而易见,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实践服务。所谓生态动平衡的维护观,一是指人类发展要维护现有生态平衡状况,如占了耕地就应另行开垦补充;水资源的利用要考虑供需平衡,保证生态用水等等。二是指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不要过大,不对平衡产生强扰动。大规模改变现有生态状况的工程措施的实施,应经过全面论证,科学选证,周密计划,争取使不利的生态影响减到最小。 四、科技、教育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 全面地探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探讨人、自然和科学技术各自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限于本文题目,由于人的发展是三者中最复杂的,也由于我对人的发展没有深入的研究,在这里只简单地探讨科技、教育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使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生产,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西方传统工业经济生产模式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生产目的,掠夺性地耗竭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只有发展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努力开发富有自然资源替代稀缺资源,变传统工农业生产为生态工农业的知识经济,来改变主要依靠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以传统工业为第一支柱,用技术来破坏生态平衡、造成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工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高科技将可能解决目前重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其实,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受控热核聚变技术和太阳能技术的产业化,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相关高技术产业化尚未实现之前,而稀缺自然资源即将耗尽之时,世界有可能处于一个多种资源极端匮乏期,给世界的政治、经济以至文化都带来巨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从战略上高瞻远瞩,防患未然。二是高技术产业尽管其扩大再生产不以稀缺自然资源的消耗等比增加和环境污染等比加剧为条件,但也有在知识产权保护、科学道德和伦理观维护和高技术破坏(如毒、病转基因作物扩散)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口是对资源、环境与生态必须考虑的,离开了世界与我国处于人口重压的现实来考虑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也不能制定正确政策的。正是人类活动使许多原始生态不缺水的区域变成了缺水区,而人口的增加又加剧了这种情况。展望21世纪,人、自然与技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人多,而且人的素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水少,而且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供需失衡。解决这两个问题一靠教育,通过教育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二靠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科学的、统一的管理;而这种提高和管理的实现则依靠知识创新,这三者的结合就是今天已见端倪的21世纪知识经济。 然而,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资源开发观和物质消费观是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多少资源也不够消费,有多高的技术也无法根本地解决问题。 五、水、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 水具有滋生万物的能力,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土地一起构成地球上十大自然资源的母体资源,水是水生物种和旅游等多种资源的载体,又是土壤、森林和草原等多种资源的保证资源。水资源影响到气候资源。水本身又是能源。国际上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可能争水”和“21世纪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一看人,二看水”的说法,说明水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源制约因素。 同时,水还是少有可能为害的资源,深层地下水还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些都是水资源不可忽视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水资源的核心问题是水的供需平衡。水环境是指江、河、湖、库等水体必须能根据功能区划分对合理排污有自净能力。水生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必须具有涵养这些水源的能力。 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水给人带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洪水威胁;二是水资源供需失衡;三是水生态蜕变(包括水环境污染、湖泊萎缩和湿地干涸等)。 针对上述问题,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为指导,提出以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科学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的十项措施。 1、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指导思想,用生态系统的观点,补充新指标(例如人口压力系数、生态压力系数等),修订指标体系,对全国水资源进行全面勘察,综合评价,搞好各地区的水平衡分析。以此为基础,做好水资源的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如大西北开发利用规划,应以水资源规划为基础,全面、科学、周密地制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2、以流域为水生态系统,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针对洪水威胁、供需失衡和生态蜕变三大水资源问题,与有关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形成合力,采用经济的、生态的、技术的、行政的全面措施,把上述三大问题作为有机的整体提出阶段目标逐步解决。 3、洪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变,是非常规情况,洪水威胁和地震、战争一样,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安全问题,应该由国家按照紧急状态应对为主,包括动员军队。同时也应该考虑采取生态和经济措施,增强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应付突变的能力,如加强水土保持,建立切实有效的蓄滞洪区等。 4.水资源供需失衡是资源配置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水资源的供应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资源化,有条件的地区还包括区域间调水和海水资源化;水资源的需求包括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维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环境用水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用水。考虑水的供需平衡除了充分利用大气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学利用地下水外,还必须考虑努力使污水资源化,科技海水淡化和科学调水等开源措施。而需求必须保证环境和生态用水。为保证供需平衡,必须在供需系统内实行配水、取水和测量的监督管理和“谁受益、谁负担,谁受损,谁得到补偿”的原则。 5、水环境污染的根源是传统产业生产中把资源以错误的数量,在错误的时间放到了错误的地方。污染问题的根本是经济和生产问题。因此科学利用资源,建立资源循环的生态产业是治污的根本;在没有条件改变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必须对现有污染进行治理;在治污时应该对经济和技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对策,按“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尽可能在适当范围内采用高新技术统一治理。 6、水生态蜕变是生态问题。应该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靠国家宏观调控,在系统分析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应该科学分析现状和未来对区域生态平衡进行系统分析,订出科学规划,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水生态平衡,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 7、节约用水是水资源的关键问题,节约用水不仅改善供需平衡,还减少污染,其本身也是水源涵养。节水应根据产业技术经济情况建立标准与规定,通过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水资源净使用量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逐步建立节水型产业和节水型社会。节水应本着“谁节约,谁受益;谁浪费,谁受罚”的原则,节约用水单位可以有偿转让节约用水量的水权,缺水单位可以购买水权,国家可以根据缺水单位的节水情况予以补贴。 8、水价是调节用水的经济杠杆。水价应经过系统分析,适时、适地和适量地调整,如城市水价应至少调到国际工资等比价,逐步调到国际价位。制定水价应按资源和经济规律实行优质优价。水价的收入应流向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和利润、污水处理回用和节水技术开必等4个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流向比例,鼓励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的节水积极性。 9、对区域水资源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地区,水资源失衡问题只能靠调水解决。调水对调出和调入地区的生态平衡都有较大影响,对调水方案必须从长计议、科学选比、周密计划。既不能以经济代价大和对生态有影响而一概否定大范围调水;也不能不考虑调水的经济成本和生态影响。 调水的考虑应以经济成本(起码要低于节水)生态缺水标准和全球气候变迁为主。 10、科学技术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解决水资源问题既是高新技术最难应用的领域,同时也是最需高新技术的领域,必须根据条件在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各方面全面利用信息、生命和新材料等各大类高技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