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论文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3:42:14
热度: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论文热心网友: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获得稳固的地位,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重要的一步骤,也或许只有

热心网友: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获得稳固的地位,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重要的一步骤,也或许只有把这些工作完成了,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才算夯实了。  我们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偏向是需要纠正的。我们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注重财富的创造却并不太顾及财富的再分配,正如有学者所感叹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类似的计划使国民财富同步增长。”我们知道从最终需求上看,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居民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可支配收入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这也就决定了消费是一种对于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越多,消费增长得也就越快。但在我国现在实际的情况却是,国民反而成为改革成本的长期承担者,这也正是我国国内市场为什么迟迟不能够建立起来,而不得不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根本原因,并因此留下内需不振、经济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后遗症。  另一点则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财富的创造的只是注重政府的主导,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见的: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在积极地财政政策下,通过国家财政所进行的投资是低风险的,而由此带动的民间投资投资(无论其资金来自于自有或者资本市场譬如证券市场的融资或者银行借贷)都是有风险的。从而无形中对民间资本形成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由政府举公共工程或援助私人企业的法,只能适得其反。原因是政府筹措资金,势必加重资本市场和纳税人的负担,进而必然会妨碍私人企业的活动。而这些因素的集合,自然是于总体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  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只够开采230年,石油只够开采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62年。中国地大而物不博,人均煤炭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1/15,形势就更为严峻。按照现有消耗速度,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80多年,石油储量只能开采11.4年。  但中国的能源浪费现象又非常严重。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投入,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国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数总效率仅约10%,高达90%的能源在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正在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正面的,世界工厂,白猫;二是负面的,世界最大的污染排放国,黑猫。中国的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均为世界第一,单位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只占9.9%。中国发电量的83%依赖于煤炭(火电),但火力发电厂也是污染排放大户。火力发电厂每发1度电,要排放1.2千克二氧化碳、9克二氧化硫、4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国火力发电量为29814亿度,污染是极为惊人的。所以中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核电和水力发电比重。  而且中国火力发电厂整体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到33%之间。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可高达45%,中国火电厂提高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火电中的小火电机组占了相当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发电机组低10%以上,对环境的污染也更惊人。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小火电),一手抓节能减排(大中型机组),在很长时期内是中国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但传统能源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才是正道,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情非得已。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未来能源资源一定会卖成天价以体现其稀缺性,届时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显而易见的是,未来哪个国家对能源资源的依赖越低,哪个国家就可以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掌控的话语权。这方面发达国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国为例,2009年英国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气需求减少7.5%,净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75%。德国和北欧国家更是公认的“低碳经济”先驱。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四层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尽量节约资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尽量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三是投入产出最大化,尽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技术,尽量减少碳排放。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长列为首要任务,上了很多大项目。据周生贤部长透露,四万亿计划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达到2100亿元,加上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应对气侯变化的资金3700亿元,绿色投资比例达到14.5%。这体现了中央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固然可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85.5%的资金与节能减排关系不大,与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矛盾。绝大部分投资以扩大产能为中心,为保证如此巨额的投资万无一失,采用了最成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但这些技术绝大多数已达到了现有生产方式的极限,客观上加重了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愿景背道而驰。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改进工艺技术,甚至意味着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将化为乌有,并不象抑制产能过剩那么简单。比如目前全国钢铁产能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2亿吨。真要用低碳标准改造,对象就不是那过剩的2亿吨钢铁,而是整整7亿吨钢铁!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即便从绿色消费的角度出发,大上产能也是与低碳经济相矛盾的。比如大量生产小汽车而不是自行车,但汽车却是大气主要污染源;大上造纸产能而不是无纸化公,无谓的大量消耗了木材;大量生产空调而不是改变奢侈的生活方式,满足于夏天将空调定在26℃,冬天将空调定在18℃,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  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将为“碳排放权”埋单。中国并不掌握“低碳经济”的核心知识产权,很有可能走上“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但真正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很长时期内中国必然处于“低碳经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传统产业中,中国正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爬到中端环节,有些已到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以家电为例,从CRT电视到平板电视,中国家电一直在引进生产线和技术,并将CRT电视做到了极致。虽然目前中国还不掌握平板电视核心技术,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技术传承,也有一些吸收消化再创新。但“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从头再来,意味着传统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将无以为继。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42种技术中国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这意味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用巨额财富“进口”。如果再不用铁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在“低碳经济”时代恐怕仍然是个代工命。

###

热心网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一是靠出口,二是靠投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