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资料和图片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3:21:50
热度: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资料和图片热心网友:1.图片:小T同学,你好,你把你从小,到大,的照片相比,就OK了2.资料:看图说话###热心网友:中国的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使我国

热心网友:1.图片:小T同学,你好,你把你从小,到大,的照片相比,就OK了2.资料:看图说话

###

热心网友:中国的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 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与困难,当前比较突出的是: (1)新旧体制并存,转轨缓慢, 特别是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经营不力、效益低下,改革面临巨大困难,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处于危机之中。 (2)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速度型为主,资源配置不合理, 规模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大, 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4)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 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可预见的变化,综合考虑我国未来资源供给、人口变动、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它定量方法,对我国1996年~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见表1)。 表1 1996年~2050年我国gdp增长(%) 阶段 gdp 增长(%) 1996年~2000年 9.4 2001年~2010年 8.0 2011年~2030年 6.0 2031年~2050年 4.5 注:按1995年人币不变价计算,我国1996年的gdp总量为6.4万元,2000年为9.09万亿元,2010年为19.8 万亿元, 2030年为62.3万亿元,2050年为153万亿元。 我们的结论是:到2000年,我国经济总规模将比1980年增长约6 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将可能提前20年于2030年前后实现;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最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的主要依据是: (1)经济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未来50年的产业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6年的19.7∶49.6∶30.8变为2000年的17 ∶52 ∶31 ,2010年的14∶52∶34,2030年的9∶48∶43和2050年的6∶42∶52。基础产业将继续成为投资重点,一产稳定发展,比重下降,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作用和比重不断上升。 (2)消费结构明显变化。 在此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渐提高,2010年~2030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处于大变化时期,其中城镇将早于农村进入大变化过程,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而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则明显上升。 (3)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积累率。 由于中国经济对资金的强烈要求和中国政府的传统政策,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并将持续下去,同时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和投资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当然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 (4)大国优势。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 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5)后发优势。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 可以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节约成本,如果能再充分利用劳动力人格便宜等优势,就必然会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6)改革效应。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效应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

热心网友:20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世纪。回顾这近百年的变迁,我们印象最突出的是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由物质文化发展而引发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调适性变化。20世纪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率发生。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的交通通讯手段和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很不同于100年前的物质环境之中。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使这两者在调适压力下随之发生变化。我们所关心的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化就是在这样一幅大图景中发生的。 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何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让我们挑出几个方面稍作深入一点的考察。 变化之一:专业分工愈来愈细,造成人的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大工业生产导致非常精细的专业分工,这种分工只要求生产者具有非常单一的能力,并在该项能力方面有特别的发展。对这种生产来说,生产者最好是只具有某一功能--譬如专门焊接一批固定焊点--的"机械手"。他的思想、情感、创造性等等都变成了多余的累赘。从心理生活的丰富性,心理机能发展的全面性来比较,一位狩猎社会的猎人甚至要比一位在流水线上作业的现代工人要幸运得多。一位猎人要有灵敏的视、听,嗅、想象和思维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要有独立拼搏、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有合作、助人的品质。他的环境也提供了充分的压力和刺激让他发展这些机能和品质。而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呢?社会要求他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对金钱的需要,二是娴熟地拧螺丝的技能。看看今天中国经济特区的"打工仔"、"打工妹"的生活情形,便可知此言不虚。 变化之二: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由于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迅速向作为工商业中心的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对密度的急剧增加,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机率大大增加了。大量社会学调查都表明,人口密度与暴力、犯罪等严重人际冲突有高相关。更大量发生的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人际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有限的晋升晋级机会,有限的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各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竞争催生冲突。它们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 变化之三: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传统家庭担负着多重功能,如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比较牢固地得以维系。但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的功能日益萎缩,其它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如教育功能转移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移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发展。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稳定性下降。由于性爱成分在维系家庭上的作用相对上升,加上避孕技术的进步和性道德观念的淡化,使家庭不稳定的趋势更加突出。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离婚率上升现象,就是这种变化的证明。 联系家庭生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来看,家庭历来都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支持、维护成员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引起冲突和压力,造成心理困难。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总的说来家庭的积极作用仍然大于消极作用,但两种作用成份却发生着令人担心的消长:支持、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下降,相反的作用在上升。 变化之四: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发生畸形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是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大至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对教育进行评价的尺度越来越单一地集中在对生产力的开发方面。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愈来愈变成一句空话。在今天的学校(还有家庭)里,体育、美育要么受冷落,要么就单单对那些较有天赋的孩子进行重点教育,以便让这些孩子日后以体育或艺术谋生。 教育畸形的结果,一是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二是让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变化之五: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大量倚重各种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借助这些先进手段,人的行为半径可延伸至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结果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发现满世界都是同类,又互不相知,每个人周围都是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变化之六:价值观的变化。价值观的演变是演变着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反映。这里不拟谈论当代社会价值观转变的方向及其好坏,咨询者更关心的社会价值取向改变的速度和深刻程度。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膻变。中国社会近十多年里的价值转变更时时使人"觉今是而昨非"。在一个价值尺度变动不已,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社会里,个人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知道,个体的价值观作为个性因素之一,对其认知、体验和行动有重大影响。价值冲突和混乱必然造成心理困难。对此,实际从事咨询的人上恐怕都有切身感受。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253

###

热心网友:1、 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中国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3、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其间的广告引导人们的消费。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它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4、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

热心网友:FT中文网曾经搞过一次改革开放30年的图片征集活动,建议你去这个网站搜索一下。

###

热心网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

热心网友:小T同学你把你从小到大的照片放上去就OK

###

热心网友:因为改革后,变态的人很多!

###

热心网友:看看你生活中的人和事 问问身边的老人 你就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