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讽刺破坏村建设的短文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1:48:25
热度:

讽刺破坏村建设的短文【专家解说】: 这不是破坏,是建设? 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提口号,希望短期内建成新农村。计划用5年至10年建成新农村,这对一个贫困村来说,很难

【专家解说】:

        这不是破坏,是建设?

     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提口号,希望短期内建成新农村。计划用5年至10年建成新农村,这对一个贫困村来说,很难令人相信。某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只落实“改路”资金10万元,却包给工程队30万元的“改路”工程。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耳不遐接。这次利用新农村建设做文章,更非什么新创意,只不过是“政绩工程”的一个新由头罢了。如一些官员就片面地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推倒旧村建新村,鼓动农民修新房,否则就体现不出新农村的“新”。

     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追逐的样板。例如某地某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号召农民建起了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村旦却因此欠下****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

      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有了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为此,这些官员一味依靠行政力量指导新农村建设,把有限的财力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或脱离实际,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来堆砌出诸多“盆景”式的“政绩工程”。

      让农民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农民过不上安生的日子,更不是新农村。因而新农村建设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能让农民再付出过多的学费了。农民是最容易折腾的,也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更是最不能反复折腾的。如果为了“政绩工程”,也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之举,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同时,杜绝“政绩工程”还必须要通过制定相关具体的制度,赋予农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事情的发言权。例如在农村要实行一项于农民有直接关系的项目,就明确规定在立项时必须要有2/3的农民同意,否则不予立项或开工。这实际上是赋予农民对政绩工程的“否决权”,只要是农民拥有了这种权力,“政绩工程”就不可能在农村大行其道。

     西汉董仲舒有句名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意思是说,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莫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

 看到当地农民随意在刚收割的麦田里焚烧秸秆,浓烟滚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表示不知道“禁烧令”。农民们为抢抓农时、图省事,对处理下来的秸秆未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往往将麦田里秸秆一烧了之,留下的浓烟滚滚冲向天空,污染着周边空气环境,影响着交通安全,也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关键是加重了城市雾霾产生。

  秸秆年年有,年年照天烧。既然焚烧秸秆危害极大,可为什么农民兄弟还要继续焚烧秸秆呢?根子还在于秸秆不值钱,或者说值钱不多。其实,责任不全在农民,而在于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对秸秆的再利用没有加以有效引导。仅仅几道“禁烧令”,张贴几张标语,往往没有多大用处。荒野、山区、堰塘角落里,往往利用夜晚一把火机会,就把秸秆偷偷地处理掉了。看不见、找不着下家的现象,甚至不知道“禁烧令”,对劳动力不强、留守的老人、妇女无法处理的尴尬现象。

  “秸秆是个宝,就是没人要,农民田里烧,干部要发毛。”这则顺口溜就是禁烧秸秆的现状,也是对秸秆如何处理的一种无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文规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等区域露天焚烧秸秆。

  如何让秸秆焚烧现象销声匿迹?如何将禁令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做好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是必经之路。其实,秸秆有许多利用价值。比如:可以用来小型火电厂发电、以肥田、长瓜;秸秆等生物质直接转化为生物油;将秸秆用于猪、牛垫栏,然后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使秸秆发挥其多种用途和功能;秸秆成为生产一次性纸质餐具或草帽制品的原料;加大秸秆的饲料加工推广,还可以用于造纸、编织工艺品等,这些事如果真的都做出来了,走进了老百姓生活中间,秸秆变成了“黄金”,让农民认识到秸秆的潜在价值,他们还会把成捆成捆的秸秆烧掉吗?重视为农民提供秸秆收购信息,让秸秆真正成为农民手中的“香饽饽”,商家眼里的“抢手货”,秸秆“照天烧”就不会年复一年地上演。

  解决秸秆焚烧难题,需要政府部门宣传、引导,用“堵”的办法,更关键学学其它城市的做法。为了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不少省市对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力度和扶持力度。比如:安徽合肥规定,对午季小麦、油菜和秋季水稻、玉米秸秆实施机械化还田、堆腐还田和搬运离田,按种植面积会给予30元/亩补助。

  解决秸秆焚烧难题,需要政府需要转化思路,不能“中国多地出现灰霾天气官方称皆为焚烧秸秆所致”,更不能“焚烧秸秆全是农民违法规定”,不能只靠严厉措施“堵住”农民焚烧秸秆。面对焚烧秸秆的困惑,推进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想办法解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为此,只要政府部门处处想着百姓,坚持不懈干实事、做好事,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探讨出把秸秆变废为宝的更多模式并付诸行动,增加农民的收入,那么,秸秆禁烧这个多年老大难的问题就会得到妥善解决,有着许多农民的参入,并诸之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也不是一句空话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