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骚级战列舰(德语:Nassau-Klasse )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德语:Kaiserliche Marine)的第一级无畏舰,于1907">

首页 > 专家说

德国三级战舰为什么叫拿骚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0:59:41
热度:

德国三级战舰为什么叫拿骚【专家解说】:">拿骚级战列舰(德语:Nassau-Klasse )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德语:Kaiserliche Marine)的第一级无畏舰,于1907

【专家解说】:">

拿骚级战列舰(德语:Nassau-Klasse )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德语:Kaiserliche Marine)的第一级无畏舰,于1907年开工建造。按前后和两舷侧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径小于无畏号,射速较快。这种六边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侧船舷方向只能保证8门主炮同时射击。

该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为了与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对抗而建造的首级现代化无畏舰。共有四艘,分别以属于普鲁士王国(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的四个主要工业省份--拿骚/Nassau(在德国中部)、威斯特法仑/Westfalen、莱茵兰/Rheinland、波森/Posen(今波兰的波兹南尼亚地区)命名。

德意志帝国海军战旗该级舰加宽了舰体,而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在风浪中航行时横摇幅度过大。为应付数千米内的炮战,采用了较大口径的副炮,是与英国海军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不同之处。在动力方面,由于德国海军对大型蒸汽轮机的使用缺乏经验,拿骚级依然采用往复式蒸汽机,使用燃煤锅炉,全舰共有12台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布置在舰体中部的3个锅炉舱里,每台锅炉的蒸汽压力约15.75公斤/厘米2。最高航速19节,比无畏号少2节。往复式蒸汽机使该级舰在以最高速度行驶时,机构连续往复运动导致舰体发生剧烈颤动,以至影响火炮的瞄准、射击。到1915年,德国海军改为使用油煤混烧作为动力,也对拿骚级的锅炉进行了改装,取消4台燃煤锅炉,改装6台燃油锅炉。

拿骚级的载煤量为950吨,最多载煤量可达2,700吨,此外还可以装载200吨重油,用于喷洒在锅炉内助燃。该级舰秉承了德国战舰节省吨位用于加强装甲防护,抗损性能强的传统,不太重视舰只的适航能力和续航性能。波森号战列舰/SMS Posen拿骚级战列舰采用1907年设计的克虏伯11英寸45倍径SK L/45主炮,单炮重量53.5吨。其口径对外称为11英寸(279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1.1英寸(283毫米),虽然小于"无畏"号的12英寸主炮,但比英国海军的舰炮射速快,达到3发/分钟(比"无畏"号主炮射速快1倍)。炮口初速为844米/秒,主要发射302公斤穿甲弹,射管寿命为210发。火炮射程在发射角等于20o时为18900米,在1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英国的8英寸装甲。在发射炮弹时同时使用两部分发射药--前装的丝绸药包和后装的黄铜发射药筒,后者可以提高发射时的闭气作用。

主炮炮塔为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和日耳曼锻铁公司生产,然后经铁路运到船厂吊装,依靠自身重量安装在底座上。炮塔重量为394吨,主炮俯仰角为-6o~20o。与"无畏"号的液压驱动方式不同,拿骚级的炮塔旋转装置使用电力驱动,艏艉炮塔的射界为-150o~150o,舷侧炮塔为-80o~80o。在非装弹情况下,炮塔转速约为4o/秒。每门火炮储备75发炮弹。扬弹装置也为电力驱动,有装甲防护,从弹药库中提升炮弹的速度为4.5发/分钟。

拿骚级的副炮为12门5.9英寸(150毫米)SK C/16炮,左右舷各6门,炮塔射界为-150o ~150o,俯仰角为-7o~20o。副炮主要用于在近战中防御装甲防护较弱的巡洋舰或驱逐舰等轻型舰只。这种主/副炮搭配的思想和混装口径主炮之间本质性的区别是,前一种方式,副炮用于防御;后一种方式,小口径主炮用于进攻。虽然该副炮宣称口径是150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49.1毫米,发射45.3公斤穿甲弹,最大射程19400米,射速4~5发/分钟。

为了在海战中抵御鱼雷艇等小型战斗舰艇的袭击,拿骚级还安装了16门88毫米炮,艏、艉、艏楼和艉楼各4门。该炮最大射程11,390米,使用22磅爆破弹,射速达15发/分钟,用以对抗相对小巧灵活的鱼雷艇绰绰有余。

与同时期其它各国的主力舰一样,拿骚级也配备有水下鱼雷发射管,一共6具,使用450毫米施瓦茨科普夫(黑头)鱼雷。鱼雷发射管的位置是艏、艉中线上各1具,A炮塔和D炮塔下方左右各1具。实战经验证明,庞大而笨重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根本无法像小巧灵活的雷击舰那样迅速抢占有利阵势发射鱼雷,因此在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的主力舰上基本取消了这种"无聊"的装备。

拿骚级使用克虏伯公司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Krupp Cemented),全舰装甲重量约5800吨,占排水量31.2%("无畏"号占27.6%)。全舰装甲防护最强的地方是舷侧中部的装甲带,装甲厚度为300毫米,提供机舱和锅炉舱的防护。其次是主炮塔正、侧面和舰桥的指挥塔,为280毫米。为减轻重量,舷侧装甲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削减,至舰艏为203毫米,至舰艉为127毫米,整体较"无畏"号装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主装甲带上方和前后为203毫米舷侧装甲,水线以下为双层舰壳。由于在海战中弹道形状的影响,战舰舷侧中弹的概率和危险性要大于垂直方向,拿骚级的甲板装甲厚度为50毫米,上敷设76~150毫米的但泽橡木和柚木甲板覆盖。

主炮炮塔和弹药库的防护一向是战舰装甲布置的关键。拿骚级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为6层,炮塔侧面、正面和底座装甲厚度均为280毫米。炮塔底座构成280毫米的装甲防护圈,从第2层一直延伸到第4层,并与中部舷侧装甲带齐平,这里是炮塔的弹药库,防护最为严密。装甲防护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装甲厚度为178毫米,直到水密舱甲板。炮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90毫米。

全舰纵向一共划分为19个水密隔舱,其中主舰体划分为17个水密舱,舰尾2个水密舱。各水密隔舱之间使用电气控制的林奈式水密门,在有战损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所有的水密隔舱门全部关闭。水密舱之间的隔板装甲厚度为200毫米,舱内配置水泵、消防系统、沙袋和其他损管设备。弹药库内有消除火药粉尘的喷淋设备和紧急注水系统。舰底有金氏通海阀,在面临被俘、起火等危急情况下,可向各舱室内注水将舰体坐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4艘拿骚级战列舰隶属于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队第二分队,在夜战中均受轻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规定解散德国海军,并没收其主力舰只抵充赔偿。当时相对老旧的拿骚级和赫尔格兰级战列舰本不在引渡名单上,协约国允许德国海军保留这些战列舰,但在1919年6月21日,被引渡的德国主力舰队于斯卡帕湾集体自沉,协约国只得用拿骚级和赫尔格兰级充数。1919年11月5日,4艘拿骚级战列舰从德国海军名单上除名,次年7月,"拿骚"号被分配给日本,其余3艘赔偿给英国。日本引渡"拿骚"号后,发现其舰况不理想,若进行现代化改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于是又将其卖给英国。最后4舰均在20年代初卖给船厂解体拆毁。

拿骚级战列舰充分体现了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和日耳曼民族的一贯谨慎。首先是其出色的防护性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性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性十分优秀。如拿骚级的各个部门、机械和枪炮,在10多年运转中都始终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没有发生过因操作原因导致的重大故障。而作为老舰,拿骚级跟随装备蒸汽轮机的新战列舰一同参加日德兰海战,在锅炉和蒸汽机连续高速运转5天之后,竟连最普通的机械故障都没有发生,这与一战之前不断发生锅炉故障、蒸汽泄露和装甲板脱落等事故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鲜明对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