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09:23:37
热度: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专家解说】:184天的上海世博之旅已经开启,随着开启的,是一场人与城市的精彩对话,也是一场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寻之旅:

【专家解说】:184天的上海世博之旅已经开启,随着开启的,是一场人与城市的精彩对话,也是一场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寻之旅: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怎样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世博会首次旗帜鲜明地将“城市”作为主题,被公认为一个创举,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带 来新的思维。这不仅仅是世博对世界的启示,更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打开的一扇窗:在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城市化发展迅猛的中国,探寻一条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城市化路径,对于13亿人而言意义非凡。   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植入“先进理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因为其迅猛和规模而产生影响: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4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显示,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包括23座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但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   人们对城市化一向爱恨交织:一方面,城市是文明的花朵,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膨胀、交通堵塞、污染严重、人情冷漠等“城市病”的逐步蔓延,人们愈发感觉到,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城市无形中成为束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牢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未来城市”进行探索。   184天,世界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7000万人次,将在上海完成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思想风暴”。漫步世博园,如何为当下的城市解困,怎样描绘未来城市图景,是每个场馆都试图回答的问题:在卢森堡馆,森林与城堡有机结合,植被与流水浑然天成,不由让人惊叹:原来我们眼中的钢筋水泥也是可以和大自然如此贴近;意大利用庭院、小径等传统经典的城市符号传递着“人之城”的理念;非洲联合馆“从农村看城市”的视角同样独到:城市将从农村社会的传统经验中获得教益…… 一个场馆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一个场馆代表一种全新的理念。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如是概括世博会的核心理念——“进步、创新与交流”,由此可知“交流”的重要性。美国馆的一波三折过程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我们的世界缩小了,一台电脑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非常必要,只有通过亲自触摸、多方交流、深切感悟,人类灵感的火花才能真正被激发。从这一点看,以世博会为契机,充分吸取全球对于城市化的经验,并且避免全球在城市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于中国未来推进城市化将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可以借鉴的模板   城市化发展,不仅要理念先行,还要有实践指引,而本次世博会首创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国未来城市化可供借鉴的模板。   在这个占地15公顷的园区里,每栋小楼、每条街道、每个细节都是展品,灯光、自行车道、遮阳系统、花园都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的生活形态,旨在向参观者展示全球80个城市在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在这里,从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到德国不来梅市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再到上海的“沪上·生态家”和成都的“活水公园”,汇聚的都是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想象,更是可以复制的城市模式,可以延续的城市梦想。   西班牙人移植来的“空气树”,是一座十边形的钢结构建筑,顶部安装太阳能板,实现能源自给,建筑内部自动开启的百叶窗和直径7米的引风机,将营造出一个气候控制空间,无需空调,可以使“树”内外温差达到近8摄氏度,“这项技术应用于未来的城市,将为城市居民带来一块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工作人员兴奋地说。   成都活水公园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污水从园中流过,竟变成了清澈的活水。据介绍,现实中的成都活水公园对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水和污水进行有效收集,通过生物自净功能进行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向人们展示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启迪人们珍惜水资源。   此外,被竹皮包裹的马德里“竹屋”、青枝覆盖的法国水幕太阳能建筑、积木叠加般的德国汉堡馆,无不处处散发着生态环保气息,让人遐思良久。一位工作人员说,“在这里展示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给未来我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对于城市实践区带来的模板效应,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虽然在很多未来城市的模板中,高科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高技术化,“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有内生于自身发展中的经验和知识,这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而各城市的这种“软实力”,可以实现城市“低技术、低成本”发展。“结合自己本土性知识来发展城市,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继承或者创新本土性知识,这对于中西部地区,甚至于东部地区都是有意义的。”   对此,丹麦奥登赛展区的总策划师唐子来就很赞同,他给记者讲述了奥登赛市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了鼓励更多的人骑自行车,该市不仅设置一条专门修建的自行车道,还在这条道路的沿线设置饮水喷泉、轮带充气站等设置,并提供舒适的停车场所等。这些细节,促使奥登赛市中心26%的人使用自行车出行,50%原来用汽车出行的市民改用自行车出行,如今奥登赛已经建成了超过550公里的自行车道网络。“这对于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在却以交通拥堵闻名于世的中国,无疑有着很深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依靠科技发展还是依靠软实力,也许,从城市最佳实践区汲取合理的营养,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国情、特点,才是比较明智的中国城市化之路。   为我国城乡和谐发展指引方向   在中国,关注城市化,意味着不仅仅关注城市,还要关注农村。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城市人的美好追求,更是8亿农村人的强烈愿望。在未来几十年,将有数亿农民涌入城市,如何让这些人在城市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城市化必须解决的命题。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有一个唯一入选的乡村实践案例——浙江宁波滕头村。其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实践了“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有人说它身后代表了8亿中国农民和波涛翻滚的农村城镇化进程。翻开历史,滕头村以前靠种粮为主,而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从第一产业跨越到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城乡互动的范例。“滕头村案例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城市有返璞归真的要求。”文化学者陈勇认为。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响亮地提出:中国的城市化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既要注意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同时也要保持“城”“乡”之间的差异,寻求二者的共同繁荣与和谐,走中国特色小城镇化之路是比较好的一条路径。   但无论怎么走,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城市,要想让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而这其实也是上海世博会给人的最大感触。无论是荷兰馆的“快乐街道”,或是西班牙馆中洋溢的对生活的激情,还是瑞士馆中人们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穿梭,无不体现了“人,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核心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上有过积极的探索:北京市不久前出台政策,农民工如获得全国劳模称号,或取得高级工、高级技师职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在北京落户;广州则准备采用“积分制”办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租住房等公共服务和入户城镇问题,推动优秀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而江苏则努力探索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小区集中等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4000余万农民跟城里人一样,普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在江阴新桥镇,工业产出99%源自工业集中区,农田90%实现了生态化规模经营,超过70%的农民住进了镇上的花园式公寓。而“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更是通过完善的规划促进三产齐发展,使全体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   无论是滕头村的成功实践,还是我们对城乡统筹的有益探索,都在践行中国特色小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城镇与乡村的深入融和与交叉互补”。虽然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仍没有彻底消除,城市本身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对美好城市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本报记者 郑晋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