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大道堂养生与节气养生的关系?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4:20:35
热度:

大道堂养生与节气养生的关系?【专家解说】:  大道堂养生文化与气侯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养生经典,其中阐述了人如何与

【专家解说】:  大道堂养生文化与气侯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养生经典,其中阐述了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的道理。《灵枢·本神篇》里提出,智者养生要做到“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心态的和谐,身体的和谐。   大道堂养生文化就是把《黄帝内经》的养生原理原则,运用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传统养生文化主要提倡人应该预防疾病发生,把人体健康的防护线前移,这正是传统养生的智慧和目的。自然气候对人的身体是有较大影响的。故《黄帝内经》将“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养生一大原则。顺四时,要了解一年的四季,了解24个节气。通过掌握节气的特点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起居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大道堂正是把宝物交给人民大众的,为人民服务的企业。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的身心健康,愉悦。使每个家庭和谐,使社会和谐。   主导天气变化的是“五运六气”,“五运”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往复的变化。除此之外每年按一阴一阳的顺序变化,2007年(丁亥)是阴运,2008年(戊子)便是阳运。2009年(己丑)年是阴运,   阳运是太过之年,阴运是不及之年。今年是土运不及之年。   “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六种气候,一年12个月,每两个月是一步气,   从大寒至春分60天是第一步气,叫厥阴风木;   春分至小满60天是第二步气,叫少阴君火;   小满至大暑60天是第三步气,叫少阳相火;   大暑至秋分60天是第四步气,叫太阴湿土;   秋分至小雪60天是第五步气,叫阳明燥金;   小雪至大寒60天是第六步气,叫太阳寒水。   这种固定的气变顺序,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角度变化形成的,被称为主气,犹如6个驿站。来到驿站的气叫客气。客气不是按照固定的顺序来,是经常变换的。   今年公历1月20日(农历十二月廿五日)进入大寒节气,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00度。大寒标志着戊子年第六步气,也叫“终之气”的结束。从这天开始进入己丑年第一步气,这步气共60天,至公历3月20日春分结束。在这段时间经历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 从整体上讲,这段时空的状况是春天的节气来的春天的气候,叫 “春行春令”;而戊子年的这段时空则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冬天的气候,使春季的植物受到冻害。今年春天的气候比较稳定,但木气偏盛,人的肝气也随之偏盛。因此,疏泄肝气是春分前养生的主题。 大寒至立春15天,天地间寒湿较重,易引起人腿脚酸痛而凉。在饮食方面,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1.怕冷的人,宜吃些温补的食物,有饮酒习惯的人可适量饮用白酒;   2.怕热的人,应吃偏凉性的食物,不宜吃辣味和温补之物;   3.上热下寒(即胸以上热而腰腿凉)的人,早上适当温补,中午之后应吃平性食物。   今年公历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立春,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15度。与2008(戊子)年“春行冬令”不同,2009(己丑)年的立春是“春行春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是春天的气候。去年春天,南方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是“春行冬令”的表现;今年春天节气与气候相合,天地间的气较为缓和,气候与季节均为春象。春主风,风能燥湿,故今年春天雨水偏少。 天地间气和,人与草木的阳气生发较快;如果阳生而无抑制,则会亏气。因此,立春至雨水期间,应以温补为主。凡是气虚者可吃温性食物,适当地吃些热性食物。 面色常红或呈绛色者,为气血瘀在头和上焦心肺,不宜温补,应多吃平性或凉性食物。 立春之后,早晨不宜再贪睡晚起。5点起床外出锻炼,有助于肝气通畅。有中考和高考的学生,如果复习功课24点睡觉早6点起床,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且睡眠的时间段不对;可以考虑改为21点左右睡,凌晨3-4点起床复习功课,以借助太阳之气,保证学习的精力与效果。   今年公历2月18日(农历正月廿四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雨水时节持续干旱的北方大部地区喜降春雪,天地间有了湿气,缓解了前一段时间持续的燥气,也缓解了人们血偏燥热的状况。 雨水到惊蛰15天,气候较为平稳,阳气生发仍然顺畅。当阳气生发顺畅时,人冬天储存的能量往往跟不上生发的需要,会出现气虚的状态。“冬主藏”,是说通过冬天“猫冬”储存春天阳气生发所需之能量。现代人冬天藏阳不足,耗气有过,因此春天会因阳气不足而发病。雨水时节已见水,春主木气,木见水则生发更快,也会使人的阳气出现不及。 在这个节气的15天中,养生的特点是注意补气,尤其是早上气虚时即补,直至午时。过午正(12点)不宜再补,如累了可用休息调整。如因气虚而心冷体寒,不论什么时间均应及时补气,以红糖姜水助之,至心不冷、背不寒时为界。人的阳气过于虚易发生“大汗亡阳”,即心里明白,但嘴不能说,手脚不能动,流出豆大的冷汗,命在旦夕。这是阳气过于虚,锁不住毛孔,心液渗出之故。 气虚之人早饭可吃温热性食物。血过热,气过盛的人应以平性、凉性食物为主。   今年公历3月5日(农历二月初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太阳视运动到黄经345度。蛰为虫类藏,惊蛰标志虫类从冬眠中苏醒。人体“肾主蛰藏”。惊蛰时节,肾冬季主藏的使命已结束,阳气将通过命门沿督脉上升进入春生阶段。己丑年春行春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春天气候。春气生发而无节制,人们感到气候宜人。这是件好事。老子教导人们:好与坏是一件事叫俩名。阳气生发而无节制,如同好车无闸。所以,今年春天与往年不同。通常情况下,春分前气候偏燥,春分后燥气渐消,木气生发。今年自1月20日大寒开始,春气生发无制约,天地间阳气生发过快,而人冬季储存的阳气显得不及,故导致许多人肝气不足,出现目倦神疲、腰膝酸软的状态。特别是公历2月26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指春天东方之气上升,从这天开始,许多人突然感到背和四肢寒凉,这是人气跟不上阳气生发的结果。   惊蛰至春分15天,阳气会进一步生发,人气易出现不及。在此阶段,人要补阳气。背凉补肾阳,四肢寒凉补肝阳,中气不足补脾阳。   气虚者往往白天气不足,夜里血燥热。一旦因血燥热而不眠时,可用凉血之法,促进睡眠。否则,夜不安眠,次日会更加气虚体力不支。   在这一段时间,早吃温热性食物,午吃温性食物,晚吃平性食物。但血热者应吃平性、凉性食物。   春分至小满60天是第二步气,叫少阴君火;经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四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其间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   今年公历3月20日(农历二月廿四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0度,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春分是全世界公认的节气。春分之后,中国北方地区大部分草木相继发芽。己丑年的春分,阳气生发向上,对草木的生长十分有利。“牛马年好种田”,这是中国农民对丑年利于草木生长的经验概括。今年从大寒至今,气候与节气一直保持着和谐状态。春分之后,伴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和谐会促进草木进一步生发向上。人与草木同属于生物。人们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身体充实的机遇。在此期间,只要温补适当,可填髓、实骨、壮肌肉,提高身体素质。   春分后的养生,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温补食物;行为方面应多接触阳光;情志方面切记不要发火、生气;起居方面一定要做到天明(5-6点)即起,走出室外,生发肝气。   春分之后,很多人会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应利用好这难得的温补机会,气虚时补肾气、养肝气,可化不利为有益。   今年公历4月4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九)。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15度。今年的清明气候缓和,清气上升,大地更明,一派“牛马年好种田”的欣欣向荣景象。   清明时节的养生最忌讳睡懒觉。一天24小时犹如二十四个节气,早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人应6点前起床,静坐或外出锻炼,7点才会头清目明。起床晚于6点,则会引起头晕目眩或头懵脑胀。 清明时节的饮食还是以补阳为主。主食尽量是精白面,可以适量饮酒和吃辣味,早晨可用温热性补品。但是,血热、血粘、血稠的人尽量不吃上述食物,以平、凉性食物为主。   清明时节要多见阳光。清明之后蓝天、白云、阳光,大地一派春意盎然。太阳是生命的充电器,给予人的能量是其他形式不可代替的。春天多见阳光,可减轻人头昏脑胀,减少抑郁情绪。   清明时节宜外出活动。清明过后,草木陆续发芽,适量的户外活动可促进人的阳气生发。人和草木同属于生物,人的阳气春不生发,夏天就不长,秋冬也就不会有充足的收藏。北方的草木以霜降为界,此前阳气未足,种子就不会饱满,冬天就会受到寒气的侵袭。今年的清明气候宜人且难得,常在阳光下,早睡早起,必有好“收成”。   今年公历4月20日(农历三月廿五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0度。   今年谷雨时节的气候,会引起大部分人血过热,主要表现是:浑身发热、心浮气躁,后半夜醒了难以再入睡,脚要伸出被外。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感冒,如果人突然大热时脱去外衣,热向外走,寒往里去,待凉爽时就已经感冒了。   今年的谷雨时节还会有人肝气不足(主要表现是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也会有人气虚与血热兼而有之。对待血过热的问题,在饮食方面忌吃温性、热性食物,如:羊肉、鸡肉、海虾、辣 椒等。应多吃些凉性食品,如:海带汤、冬瓜汤,生冬瓜块加白糖,西瓜皮去掉外皮生吃,纯净水加蜂蜜饮等。   公历5月5日(农历四月十一日)立夏。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45度。   己丑年的夏天与其他年份夏天一样,是阳气由生转为长的季节,生物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呼应,进入成长的阶段。不同的是,今年夏天木气旺而无制约。草木旺,年景好,庄稼丰收无疑。人与植物同属于生物,也会在这种气候下茁壮成长。但是,好与坏是一对矛盾,在木气旺的同时,立夏之后气虚和血热又会给人带来不适。   气虚分为肝气虚和肾气虚。肝气虚四肢偏凉;肾气虚腰背酸凉,甚者腰痛。对于虚证,立夏之后应补在寅时(3-5点),过了寅时补气要减量,否则会虚火上行。   血过热会向上向外臃聚。臃在头则头晕、眩、胀,甚者头痛。臃在外则周身闷热。血过热的同时,体内虚空又会导致腰背酸痛,气虚乏累。针对血过热可采取食补凉血的方法,如煮海带汤喝;血糖不高的人可吃香蕉、西瓜、梨等水果;亦可用冬瓜、莴笋、西瓜皮生拌凉菜或蘸白糖食用。血热的人勿吃羊肉、鸡肉、虾和辣味等温补之物。   立夏之后有饮酒习惯的人可适当喝点酒,但中午最好不饮酒。午时心经最旺,酒入心脑,会引热上臃而致头胀。晚饭适量饮酒较好,17-19点为酉时,肾经最旺。 “酒”字是水和酉相加,有酒入肾之意。   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要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肚子大的人饭量应减半。脾胃主肉,胃动则肉气动,可促肉中粘稠物质脱落从二便走掉,还人以轻松自然。   己丑年的夏季是会令人难忘的,注意凉血补气和早睡早起,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公历5月21日(农历四月廿七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60度。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概述了类似己丑年“太阴湿土司天”的气候、物候和疾病变化的大致情况,其中春分(公历3月20日)至小满(公历5月21日)之间,“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是说这两个月中,会出现流行性疾病,会相互传染,涉及面广,涉及的人群不分老少。   小满至大暑(公历7月23日)两个月,是己丑年的三之气。这两个月的气候特点是“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即气候湿热交融。原因是地气热,而天气阴湿,二者相交产生大量湿气,湿气过大上升为云,云落下为雨,导致凉气袭人。这种天气会引起“民病身重胕(fū)肿,胸腹满”,即人易出现下列不适:脾湿亏气不主肉,身体沉重乏而无力,腹部和腿部会出现浮肿,胸闷腹胀,不思饮食,便不干而难下。小满之后的养生主要是去湿降热。饮食方面可以选择精白面等偏温热或平性食物,过湿者可适量食用辣椒等热性食物;尽量不吃过寒凉食物。起居方面注意通风,晾晒衣被;洗头后要及时吹干。出现浮肿等不适.   公历6月5日(农历五月十三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这段时间养生的主题是凉血。此间地气热,天气阴湿。人与大地同气相求,会出现血热;热往上升,遭遇阴湿,令人头脑不清爽,或懵、或胀、或晕、或痛。避免血热一定要控制饭菜的量,超过人体需要的部分营养,将转为多余的热化入血中,血热则蒸,导致血粘稠。血液流速过慢,使人出现慢感现象,即郁郁不乐,重则抑郁。除控制饮食量外,还应尽量吃平性、凉性食物;过热者可吃寒性食物。   凉血的食物以海带和西瓜皮较为便捷。海带泡好之后,可炒可炖。海带性寒,不仅可以凉血,还可以化因热而生的肿瘤;此类肿瘤之初小如针尖时,吃些海带或许就可化掉。西瓜皮性凉,去掉外皮切片炖汤,放些虾米或虾皮,味道鲜美,一可凉血,二有利于环保。此间勿吃辛辣,少饮或不饮酒,因这些食物易加重血热。   南方多雨地区引起脾湿者,要注意健脾祛湿。饮食忌吃生冷之物;能承受辛辣者,可适当吃点辣味以祛湿气。芒种15天后便是夏至。夏至标志夏天过了一半,也是天气热到最盛。因此,在这段时间合理饮食防止血热和脾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今年公历7月23日(农历六月初二),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120度。 大暑是个重要的节气,因气候变化较大。今年大暑前的两个月,天气阴湿,地气火热,使人胃热、血热,易头懵或眩晕。大暑至秋分两个月的气候与之前相反,即天气火热,地气阴湿,使人脾虚、脾湿、胃阴凉,肌肉酸懒无力,部分人中气不足,长嘘短叹,或腹胀、腿肿,不思饮食,这是脾湿停运的结果。脾主运化,即协调水的代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恶湿,在地气湿的气候下,脾易受困。 在秋分前的两个月中,脾胃虚弱的人应尽量避开生、冷之物,饮食以精白面为主,每天适当地吃些山药;血不热和脸上不长痘、肝火、胃火不旺的人,如嘴唇白、舌胖大,可适量吃些辣味,以祛湿气,但不可多吃,因为天气是火热的。近两个月不宜喝白酒,防止引起湿热之证;可喝常温下的啤酒,不宜冰镇,避免伤脾。 大暑15天后即是立秋。秋主收,在秋收之前多晒后背,可助体内阳气的生长。尽量于晚9点睡觉,以使身体在秋收前增强免疫的力量。   公历8月23日(农历七月初四)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150度。处暑的“处”字可理解为“去”,处为止,标志着暑期结束,天气转凉。这一时节将呈现出“早晚凉、中午热”的气候特点。 今年处暑与往年不同。己丑年的中运是太阴湿土,即阴湿天气当家;9月23日秋分前,地气也处于太阴湿土阶段,导致天地间气候偏湿。“脾喜燥恶湿。”在气候阴湿的状况下,会使人出现脾湿、脾虚之证。脾气虚主肉不利,人会肌肉散懒,心肌、肺肌、胃肌、肠肌、肾肌、膀胱肌的拉动(收缩)能力下降,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可能会发生心、肺、肾等脏器的衰竭。脾气不足还会引起“脾统血不利”,出现“血溢”的现象,发生在肠胃、泌尿系统即为血便、血尿,发生在头颅内即为脑溢血。 这段时间养生的主题是补脾、暖胃。在饮食方面:主食尽量吃精白面;血不热、脸不长痘的人,可适当吃些辣;有饮酒习惯的人,晚上可适当饮酒(可饮补酒);可吃人参蜂王浆、阿胶之类补品;忌吃生冷食物,除桂圆、荔枝、芒果、甜橙、樱桃、木瓜之外,其它水果易伤脾而引起人脘腹胀满。在起居方面:除了早睡早起,还要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受风寒邪气。一旦胃部凉而腹胀,即时用姜糖水配补脾的食品祛寒祛湿。 处暑时节脾气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公历9月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165度。此时太阳直射的位置南移,处于北半球的我国区域日照时间变短,得到的热量渐少,夜里温度较低,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于草木上为露水。因其色白,故这一节气称为“白露”。 今年白露至秋分的15天,地气为湿,天气为热,为秋行夏令,即秋天时节来的夏天的气候。这种气候会形成昼夜温差大的状况,易引发人感冒。人们要注意视情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前段时间气候过于湿,养生以补中气、健脾为主。白露之后,尽管人仍处于易脾湿、中气不足的阶段,但由于天气转凉,人的体表温度下降致毛孔收缩,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内热过盛。因此,补中气应适当,恰到好处可增加热量御寒;补得太过则会形成内火,引起牙痛、眼痛、唇干、溃疡等症,重则感冒。 秋分前冷暖空气相搏,气候变化多端。人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要适度调节食物的属性,总的来讲:以补为主,但不宜补过;仍需忌生冷食物,防止伤脾,原则上不吃或少吃水果之类生冷食物。秋分后湿气褪去,燥气来临,人则要逆而行之,多吃水果润燥,少吃补品以防燥热。   掌握了气候,选择合适的食物,用食物的偏性升降补泻,让人体保持平衡,可食之物皆有药性,凡是食物都分为温,热,寒,凉,平的五种属性,大道堂养生为人民提供了食物的预报,使人民合理的符合自然的安排好自己的饮食。这是一门可以广泛应用的科学,是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科学,是于国家和社会有益的科学,是古老的文化与时俱进的科学。   你可以上www.DADAOTANG.COM查相关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