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4:13:03
热度: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专家解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

【专家解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20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会继续调整。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加速了全球经济多极化进程,特别是中、印、俄、巴“金砖四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稳居第一。G20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场所,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变革。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欧元地位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加快上升。世界各国还就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共识,势必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均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已势不可挡。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缩小。 总的来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百年危机也为中国崛起创造了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 二、“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尽管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中国的加快崛起,关键在于自身。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阶段,要素供给条件较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仍能保持8%~9%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过度依赖外需、投资、资源和要素投入,直接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加快崛起的核心问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系统部署,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保增长和促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可以看出,“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替代“以增长促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不仅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规模将继续增长,但财政赤字会有所压缩,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重点是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投资资金将保持适度增长,但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新上项目会受到严格控制。可以预见,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节能汽车、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都会有大幅增长。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度微调。货币信贷投放规模会比2009年有一定下降,投放节奏也会更加平稳。投放结构会有较大变化,重点将加大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货币当局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动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主要通过信贷政策的动态调整等措施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投机性购房的信贷政策将会明显从紧。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在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继续落实国家已经确定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支出,加强公共服务。 作为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未来几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度改变,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三、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 总的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会好于2009年。初步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8.5%左右,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高位稳定。2009年新开工项目规模很大,投资增长惯性较强;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房建设将会加快,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将会大大增加,都有利于投资增长。但政府控制新开工项目,新增信贷规模减少和对重复建设的政策约束将对投资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初步预计,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和2009年大体持平或略有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3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持续较快增长。高储蓄率使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具有较强稳定性,就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政府采取一系列改善民生、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都会促进消费增长。但经济型轿车减税、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已经出现政策效应递减,尤其是汽车销售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又会制约消费的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略低于2009年水平。 外贸出口有望恢复正增长。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将实现正增长,我国外需环境将比2009年明显改善,国家进一步鼓励稳定外需,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都有利于出口增长。但由于世界经济只是低速增长,发达国家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国出口难以实现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增速在10%左右。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复苏,进口将更快增长,预计增速在13%左右。外贸顺差与2009年大体持平。 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总供求关系比较宽松,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不存在消费品价格大面积、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但综合考虑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水电气等产品价格改革的传导效应,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的压力较大,预计全年涨幅在3%左右。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会在适度增速中加快转型 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增长”与“转型”是一对共生的矛盾体。高增长,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政府选择了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以一个合适的速度保持增长。从理论上看,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增大,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5qo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像2003~2007年那样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的时期,恐怕不会再出现了。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伴随着这一基本特征的还有以下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会大大加快。“通过收入结构调整带动需求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整思路会更加清晰。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将会步入更快增长轨道,新兴产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会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力度也将大大增强。 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这预示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会加速,质量也会提高。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尤其是皖江城市带等中部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发展热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占领“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区域经济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国务院2009年共批复了9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中部地区低成本、接近市场的优势更加凸显,远离港口、物流成本高的劣势趋于弱化。东部地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内需导向型产业将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向重点城市和地区集聚。 如果说,中国的加快崛起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重大趋势,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中国崛起的基本内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