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甘肃现在发展怎么样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3:16:14
热度:

甘肃现在发展怎么样【专家解说】: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

【专家解说】: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甘肃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北山山地到陇南山区,分布着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绿洲、沼泽、冰川等。适于种植的农业土壤多达15种,人均耕地2.17亩,草地面积2.50亿亩,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6.57%,为全国第五大牧区,草地面积广,水草质量好。林地面积7731万亩,木材积蓄量近2亿立方米。近年来,人工造林逐年扩大,育用结合已经初见成效。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野生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多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其中"岷归"、"文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本省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甘肃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甘肃有野生动物650种,鸟类441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禽20多种,其中属于一类保护的有32种,二类保护的有36种,三类保护的有近50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河西走廊、祁连山区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带。陇南山区的野生动物,以大熊猫、金丝猴最为珍贵。 甘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个流域,9 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其中1 亿以上的河流有78条。全省已建成水电站29 座,黄河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2.5千瓦,全省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万千瓦,年发电量235.65亿度。 甘肃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贵金属尤为丰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经发现145种有用矿产,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蚊岩等11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锌、铬、铜、锑、重晶石、菱镁矿等15种分列全国2-5位,具有明显优势。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237.1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0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人口185.6万人,占8.3%,在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区位优势。省会城市兰州在中国西北处于连接陕西、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中心位置,并且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四条铁路干线和六条同道在这里交汇,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潜力。一是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顷。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西、黄河干流沿岸地区等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优势突出,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牛、羊品质好,商品量大。野生药用植物有1270多种,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麻黄、甘草等中药材的产量高,质量好,享誉国内外:三是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观,历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石窟艺术、民俗宗教、黄河文化、丝绸之路、三国遗址等人文景观。四是能源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煤电并举、水火电互补的优势,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青海、陕西、新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供开发利用。五是矿产资源丰富,有41个矿种的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镍、铅、锌、金、钨等特色矿产保有储量大,开发条件好,开发利用价值大。 工业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甘肃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西北的钢铁生产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原煤产量居第18位,发电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属中镍、铅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国第1位,钢和钢材产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实力。甘肃平均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148人,高于全国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干旱农业生态、碳基合物与选择氧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科研、教育机构。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环保技术、旱作农业、草原生态、防治荒漠化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大开发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人点,在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现代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托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形成适应甘肃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兰州为重点,以陇海(江苏连云港——兰州)线和兰新(兰州——乌鲁木齐)线为依托,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三大战略,即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使科技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改善投资软环境,推动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十五”计划(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8—9%考虑,由1999年的931.58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亿元。 ——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按40%左右考虑,五年累计力争达到3000亿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全国平均增长率以下。到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700万人,期间净增130万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镇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200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技术水平接近国际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生态、环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 ——城市化进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 到2015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进入西部中等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接近全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经济社会信息化初见成效;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现小康,并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农村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就业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有较大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之,计划经过10年努力,使甘肃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 近期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以公路为重点,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公路:突出高等级化建设和路网改造,建成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级以上公路,地(州、市)至县(市)通三级以上油路,乡镇通四级公路,村村通汽车,形成全省纵横交叉的公路网络。 铁路:实现陇海线、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争取建设兰州经广元至重庆、玉门镇至敦煌等铁路。 民航:重点抓好中川、敦煌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扩建、新建嘉峪关、庆阳、夏河等支线机场,做好天水、张掖、平凉等机场的工作。 管道:配合国家建设兰州经成都至重庆输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新疆经甘肃至上海输气管道工程,建设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陕西靖边至庆阳长庆桥输气管道工程。 水利: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搞好现有大中型灌区设施的维护、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统筹外流域调水,重点实施河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和东乡南阳渠丁程,建设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 。 能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黄河小峡和张掖黑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和长扫:上游水电开发,做好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等火电厂的改扩建和兰州燃气发电厂的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新疆和长庆的天然气。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兰州及其他省辖市的供水、供热、道路、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全省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 邮电:以全省公用通信网数字化为重点,加快国家干线光缆和省区光缆建设,加速专用网、数据网和通讯网“三网合一”,尽快完成高效、覆盖面广的邮电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从2000年开始用11年时间,在选择不同类型的地方搞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国有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林(草)业生态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河西地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建设、刘家峡库区流域绿化建设等工程,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实现初见成效。争取到2020年实现大见成效。 ——以提高竞争力为中心,大力推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切人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生产”二元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争创名牌农产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质牧草种籽,开发优质饲料,促进全省草业和饲料业的发展。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的草食畜牧业和优质林果业,把甘肃建成国家重要的草牧业基地。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主力军和“小巨人”。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突出一个改造,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把医药、电子等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关闭一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实施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重点开发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材料以及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对镍、铝、铅、锌、稀土、钢、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业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时,搞好生物制药与中药新剂型、重大国产化装备及其配套产品、计算机与数字通信等领域中的一批大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再造工业新优势。 规范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抓好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等50户大型企业,用几年时间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选择30户中小企业,把它们改造、培育成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小巨人”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甘当配角,与国内外大公司开展专业化协作。 三是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兰州、天水、金昌、白银等城市为中心,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特别是应用软件)、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景点、旅游地相互之间快速通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旅游战略,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规划发展旅游,大力开发敦煌、天水、夏河、兰州及其周围地区新的特色旅游景点和特种、特色旅游项目,搞好以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为龙头,包括丝绸画廊、大漠黄河、三国遗址、回藏风情四大旅游板块在内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技术含量,培育和发展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要加快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和区域性的批发市场体系。 五是以落实和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和非公有制工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使其尽快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六是按照“点线面’布局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兰州特大城市的综合功能,强化兰州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尽快成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把铁路、公路主干道沿线的中小城市、县城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继续实施再造河西战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奔小康。发挥各地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支柱经济。 ——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者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鼓励省内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省内企业与省外、国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在省内或省外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早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具有甘肃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整合国家在甘及省属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建20个了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30个具有特色的技术基地,为大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树立风险意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加速发展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甘肃需要的技术成果。 以人为本,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甘肃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引进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以项目和课题为中心,采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吸引人才特别是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参与甘肃开发。对为甘肃开发做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省内外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实施大经贸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大力扩大自营进出口,到境外办企业。修订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规划和措施,争取在5年内,以甘肃已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土畜产品、中医药保健品、铁合金产品、镍铝稀土有色金属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品和名优新特产品,逐步形成稳定的出口企业大户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扩大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陇货精品的出口为重点,积极调整出口结构。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形成外资、外经、外贸相互依托、综合开发国际市场的格局。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加大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外资利用力度,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借用国外贷款的规模,积极引导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参股,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可以进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符合甘肃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则,通过互为市场、技术转让、嫁接改造、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主动加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甘肃开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