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1:32:05
热度: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专家解说】:1988年,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的第

【专家解说】:1988年,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的第一位因素;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有利于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的推动力量;第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人力资源.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意义.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第二,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第三,是对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加明显,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哪一个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哪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科学技术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们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文件中,已经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提了出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已经制定“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要求 们敏锐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 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们正在努力按照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使科技在 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呀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当今,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近10年内,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的90%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有关。由于科技知识的加速增长和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形式就是突破与融合。突破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战略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最终结成了具有确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论的新学科和新领域,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系列。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还表现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科学研究的信息化等认识论特征。三是科学技术与人文杜会科学的结合。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一种精神生产力,而当其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 即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把后一个方面视为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根中途径。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的这一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在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民群众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第四,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奉献,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共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样才能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眼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第二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第三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后工业国。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就超过50%。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更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产业的高科技化程度、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密集程度、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是衡量生产力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在19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年到30年之间,到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集成电路只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有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当代一般为60%-80%,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