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关于水务的文章,题目是:如果我是...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11:16:21
热度:

关于水务的文章,题目是:如果我是...【专家解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9.47亿,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爱卫会2004 a农村改

【专家解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9.47亿,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爱卫会2004 a农村改水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已建成自来水厂或供水站64.5939万座,其中绝大部分是日供水1000 t以下的小型水厂、水站,供应5.3625亿农村人口饮用水,占农村人口的56.64%,还有43.36%的农村人口处于饮水困难之中。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为7O%以上,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的安全饮水普及率水平大致为东部7O%,中部40%,西部不到4O%,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更为关注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考虑量的多,谈论质的少,大部分地区农民仅仅是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但仍未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很多农村还未喝上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令人担忧。 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随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饮水水质严重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十分突出,饮水水质恶化带来严重危害,长期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高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砷中毒等地方病。2005 a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透露,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另外,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腹泻病8.36亿人次,而农村儿童腹泻死亡率是城市的14倍。我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亿人,几乎占到世界蛔虫感染人数的三分之一,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尤其是农村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水源污染、水质恶化,还导致农村癌症及各种重大疾病患者的增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逐步重视起来,2005 a初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联合制定了《2005~2006 a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2005~2006 a解决212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中重度氟超标及砷超标1131万人、苦咸水200万人、血吸虫疫区207万人、局部地区严重缺水582万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集中式供水工程2.2万处、受益人口2088万;单户或联户的分散供水工程4.63万处,受益人口32万,新增供水能力约1.8×106m3/d。实施规划共需要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8.4亿元、地方配套31.0亿元、群众自筹8.5亿元(含投劳折资)。 2 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非常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水源地污染,饮用水输送、处理环节不当等。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虽然说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影响饮用水水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 ? 2.1 人为因素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与人为活动、农业化肥农药的释放、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排放、城镇面源污染等导致饮用水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关。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过量的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工业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了江河湖泊水源和地下水水源污染,农村饮用水水质的恶化给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1.1 农村水源地污染源类型 ①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水可使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及其他生物的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地表水水质恶化,通过地表水或土壤水的下渗也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目前,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接近20×109 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养猪业对水质的污染居首位,尤其是猪所排泄的粪尿,其次是家禽。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值达81000 mg/L,牛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值达36000mg/L,笼养蛋鸡场冲洗废水的COD值为43000至77000mg/L,氨氮浓度为2500至4000mg/L。 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将造成水质恶化。畜禽粪便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变黑、发臭,失去使用价值且难以治理恢复,造成持久性污染。 据有关统计资料,2001 a,我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273 kg/hm2,已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 kg的上限,并且,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仅30% 左右,而70%左右未被吸收的氮、磷元素,除部分被土壤吸附存留于土壤中外,大部分则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我国农药施用量达8.2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单位使用量,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 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农药的吸收率仅为30%~40%,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其他水体污染。 另外,农作物秸秆是农业主要固体废物之一。2001 a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为7.14×108t,这些秸秆大都没有经过综合利用,与生活垃圾一起四处堆放或沿河湖岸堆放,在雨水的冲刷下,其大量渗滤液排入水体或直接被冲人河道。每年大量农膜残存于耕地、土壤或流人沟河中,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城镇及工业污染源: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含有多种毒性化学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至水体,将严重地危害环境。工业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3 a,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1010 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1010 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1010 t;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6×107 t,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5.119×106 t,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106 t;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1.297×106 t,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4×105 t,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105 t。 大量的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 a度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3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家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4%,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3%。2003 a 地下水水质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恶化趋势。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污染区仍然以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为主,超标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pH值、氟化物、酚等。铁、锰和“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区均比较突出,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 ③生活污染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致病细菌较多,可以造成表面水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据估算,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约为1.082×1010 t。 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均日排放生活垃圾已达0.34 kg。 因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降雨时最终被冲刷进入水体,使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受到污染。 2.1.2 地下水水源污染途径 在供水水源类型方面,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相对良好的水质,成为农业灌溉、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污染源与地表水基本一至,但与地表水的污染途径相比,地下水污染途径更为复杂。 污染液从污染源不断地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面渗透,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地下水污染途径,污染液要到达地下水面以前要经过包气带,由于土壤的过滤、吸附等自净能力,可使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全部消除,只有迁移性强的污染物、再加上包气带厚度较小时,才容易遭到污染。 利用井、钻孔、坑道、或岩溶通道将废液、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是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是利用过滤、扩散、离子吸附、交换、沉淀等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如果排入废液太多,超过岩石的自净能力,则会污染地下水,有时会造成不可补救的污染危害。 污染地表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通过含水层渗透才能达到地下水源地,在这过程中由于岩石的自净作用,会使其浓度降低。污染地表水侧向渗入污染地下水的特征是:污染影响带仅限于地表水体的附近呈带状或环状分布。污染程度决定于地表水污染程度,沿岸地表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因素。 开采封闭交好的承压含水层时,顶板之上如果有被污染了的潜水,则对承压水来说是一个浅在的污染源。 地下水水质研究在国外开展比较早,地下水水质己具有大量而广泛的监测数据,关于地下水水质的原生和次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目前已基本成熟。近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己经转向地下水包气带及含水层的防污性能研究,国内地下水水质的研究,早在五六十年代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地下水质检测。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在广大的平原地区,由于人为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差的约占55%。现在,地表水在饱受污染的同时,人为因素在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所占比例也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加强地下水水源的检测和治理保护刻不容缓。 2.2 地域性的自然因素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2.2.1 自然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概况 目前,严重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三大隐患水质类型为: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前两项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另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2000 a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在45个水质为Ⅳ类、Ⅴ类的水源地中,有24个属于人为污染性水质问题,其他的都属于自然水化学指标导致的水质问题。可见,自然因素在水质问题中所占比重相当大。 自然因素主要是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均、地质地形条件差,以及部分水源中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等。有些地表或地层中岩石土壤含有微量有毒有害化学元素,逐渐侵蚀而溶人饮用水水源中,比如氟、砷等。根据2000 a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对17项地下水水质检测项目(包括必评项目和选评项目)超标情况的统计,其超标率前八项顺序依次为总硬度、氨氮、矿化度、锰、铁、氟化物、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有五项属于主要受天然因素影响的指标,分别为矿化度、总硬度、铁、锰、和氟。可见我国地下饮用水水质先天不足。 2.2.2 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检测项目及地域分布特征 氟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造成我国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高。农村饮用高氟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致使家庭贫困。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1.4 m,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 砷(俗称砒箱)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或工业高砷废渣、废水的污染,我国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砷含量高。农村饮用高砷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目前已发现、待解决的病区人口为173万,随着水质检测工作的深入,饮用高砷水的人口尚有增加的可能。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砷及砷化合物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已确定的致癌物。 苦咸水是指水中溶解性总固体(俗称含盐量)超过了一定的含量,就会伴有苦涩或咸的感觉。根据调查,溶解性总固体超过2.5 g/L的苦咸水,很难直接饮用,会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我国的苦咸水分布较广,农村饮用苦咸水(矿化度一般在2 000~5 000 mg/L)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目前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约有3800多万。苦咸水造成饮水安全问题相对要轻一些,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用苦咸水灌溉还可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除上述自然因素导致水质问题外,许多省(自治区)尚存在高铁锰水的问题,铁锰超标的饮用水,色、嗅、味等感官性状差,严重的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2.3 供水方式以及水处理设施薄弱环节对水质的影响 2.3.1 供水方式上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农村,饮用水供水方式分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包括水厂自来水和一村集中共用一口井的非自来水,分散式供水则是指一家一户用一口井的不同水源取水方式。不管是集中式供水还是分散式供水基本均无任何防护措施,而且水源在饮用前均未经任何的消毒处理,所谓的自来水实际上只能算是方便水。分散式供水主要的卫生问题是村民缺乏安全意识为图方便在自家庭院里设井,没有考虑水井周围厕所或粪坑、牲畜圈、污水沟等的污染,地表的污水通过渗透或直接流入井中,农民喝了受污染的水而发生疾病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这种污染途径往往被村民所忽视。集中式供水如果水源受到污染,若无其他防护措施,就可以引起水传染病的暴发,这种不安全的集中式供水较之分散式供水的危害更为严重。 2.3.2 饮水工程建设以及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和运作存在薄弱环节 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设施不完善,水质检测不规范,有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建设比较粗糙,漏项多,管理设施考虑不周,尤其是极少考虑水质分析化验室的设置,注重了水量的解决,忽视了水质的科学分析。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使用年代较久,其供水管道的老化严重,有的自来水管路工作时间高达数十年,这些管路已腐蚀老旧,年久失修,致使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污染严重。另外,农村供水工程缺乏规范管理,生命力不强, (特别是村级水厂),由于经济条件和管理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工程建成后不能保证供水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作为农村供水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乡镇水厂由于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消毒问题,大部分水厂投产时没有消毒设施,因此水厂投产后只是解决了方便水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安全和卫生问题,在水质管理上几乎为一片空白,没有建立水质化验室,有的既使有也基本成为摆设,管理上没有水质监测制度,制水工艺流程十分简单。乡镇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状况另人担忧!? 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是水质消毒方式为氯消毒工艺,这种传统的消毒工艺消除病毒的效率极低,并且不稳定,有时还会出现负去除,再加上管道的二次污染,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数量不减反加。严重时会造成病菌或病毒性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例如:国内外一些地区爆发甲肝、红眼病、阴孢子虫病等就是由于当地自来水有关病毒病菌污染造成的。另外的安全问题来自于氯消毒工艺本身,我国水厂基本上采用氯杀菌消毒,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而在氯化过程中可能生成多种多样的有机氯化物包括卤甲烷(THMs),并占到饮用水中合成有机物的绝大部分,三卤甲烷这些物质基本上属于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三致物质,长期饮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农村相关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必要培训,如果操作不当,更会放大其中的安全隐患。 另外,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宣传相对薄弱,用水人群对饮用水卫生认识水平偏低。这一方面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饮用水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的开展力度有关。应加大饮水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当生活条件好了,并从认识上注重饮用水安全,才能从根本上的带动水质处理相关产业的发展。 3 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的保障对策及建议 重视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工作。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促进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加速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政府的环保、水利、医疗等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应该很好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供水一体化。对整个区域的供水进行有效管理,在整个区域内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供水水源的监测,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系统,全面、科学的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评价。水质社会化、公开化,可以对农村水质提高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因地制宜建设饮用水工程。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标准。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完善供水设施,逐步提高集中式供水管理水平,提高农村饮水卫生质量。加强饮水消毒工作,注重配套消毒设施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提高饮水卫生质量。对于农村水厂的管理,要逐步树立水的商品意识,可以适当通过价格杠杆来体现水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促进人们形成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水源防护方面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走从源头上遏制水源污染的治污思路。 4 结语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是当务之急,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乡镇的集中供水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成就,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大趋势的必然要求,而进一步提高水质标准则是供水从业者下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严格控制净水工艺的关键点之外,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同样重要。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大投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安全问题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