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8-17 08:53:05
热度: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专家解说】:民企联村 以人为本 ——浙江省海宁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浙江省海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积近700平方公里

【专家解说】:民企联村 以人为本 ——浙江省海宁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浙江省海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众多,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等美誉。 海宁市下辖8个镇、4个街道,共182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2006年以来,海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切实把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海宁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联合社会民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财政引导、金融互动、民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克服新农村建设资金压力大的困难;注重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开发,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海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美化环境 构建整洁农村 海宁农村环境分两部分抓:大力整治道路,集中处理垃圾。 随着海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宁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认真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出实施“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推进水利设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设、村庄建设、饮水工程、学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截至2005年底,海宁市的乡村康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现在已有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有65个村完成整治工作。该市累计完成通组达户道路900多公里,桥梁改造881座,治理河道近200公里。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横七纵二连”的干线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1073公里,村内路面“硬化率”达到了100%。同时,海宁市近两年来一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购置空调车191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路路有公交。 在农村垃圾整治方面,海宁182个行政村明年将全面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现已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有效改变了农村的环境面貌。 海宁市在5月下旬召开了全市现场会,明确了凡是已通过示范村和整洁村考核验收的村今年必须全面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偿服务,明年将全面覆盖。 实行农村垃圾有偿服务,彻底解决了保洁资金投入问题,使村干部扔掉了思想包袱,使原先保洁人员数量不足以及因工资不高、岗位吸引力不强,保洁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马桥街道平均每165户农户配一名保洁员,保洁员工资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全部为全职人员。这一机制还强化了对保洁工作的监督———向农户收费后,在农户与保洁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劳动雇佣关系,使农户由原来的“不管事”变成了主动参与监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此外,在实施农村垃圾有偿服务之后,各村都已先期开展了集中整治,共集中清扫垃圾2000多吨。据统计,实施有偿服务以来,全市街道保洁道路134.8公里,保洁河道19.8公里,基本清除了白色污染,改变了“四边一点”、垃圾成堆的状况。 民企联村 助农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海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补助方式。海宁市立足本市实际,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在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通过继续深入开展“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为民企回报社会建立了一个机制,也解决了农村建设资金紧张的难题。 从2004年开始,海宁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文明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全市407家文明单位与182个行政村结对,做到“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化活动共抓、社会治安共管、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做”,有效促进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民企联村、关爱‘三农’”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联村结对资助,帮助农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一批连村、通组、达户道路,开展一次“为农民兄弟送健康”活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培训等等。具体内容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细节则由各镇村自行确定,尽可能地使活动既能围绕全市的工作重点和群众的需求开展,又能因此制宜,各展所长,增强了活动的综合影响力。 在开展“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过程中,海宁市注重促进产业发展,根据各镇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或者进行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为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就有177个企业与102个村结对,今年上半年以来社会力量投资、捐资新农村建设的数额有781万元,两年来共获得企业资助资金达2000多万,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多元筹资方式作了有益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开发新能源 建设“生态家园” 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利用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几年来,海宁在实践中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宁特色的新能源推广之路。 2001年,在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海宁市袁花镇东风村创建了全省首个农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点。2002年6月,海宁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县(市),并确定袁花镇东风村、马桥镇利众村、斜桥镇金石村、许村镇永福村和硖石三联养猪场“四村一场”为全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建设示范点。2003年~2005年,海宁市结合“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陆续在丁桥镇民利村、周王庙镇建农村等村(社区)开展了“生态家园”建设。同时,该市针对城郊新村生活污水处理难的情况,又在城郊新村推广建设无动力净化池,实行雨污分流,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生态家园”建设把沼气建设与农村改厕、改猪舍、改路以及道路绿化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生态家园”建设已覆盖全市64个村(社区),受益农户1万多户,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到2005年底,海宁市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了三个“突破”,即“生态家园”受益农户总数突破万户大关;沼气池建造数量突破1000个,总容积达3.26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总数达到13.62万台,覆盖率突破75%,继续保持全国县级市领先地位;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池1625组(处)。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使用,已在海宁市显现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倡文明新风 建“文化家园” 文化阵地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海宁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提高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逐步营造一种科学、民主、健康、向上的文明新氛围。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活动,现在农村也有了,这项活动让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4年,海宁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设好十个镇级文化中心、百个文化特色村、千户文化示范户),市、镇(街道)、村3级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目前,已有7个镇的文化中心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了农民群众“教育有课堂,交流有地方,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的预期目标。 一、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组建了市、镇(街道)、村3级文艺团队共752支。其中,镇、街道文体队伍136支,3655人;村级文体队伍585支,8050人。 二、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从2005年6月开始,历时8个月,举办了海宁市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共设民间艺术表演、“同在蓝天下”外来建设者文艺晚会等11个项目。 三、各镇(街道)及市有关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艺术周、职工文化艺术节、青年艺术节等系列文艺活动,并组织市、镇(街道)、村3级业余艺术团下乡开展巡回演出。据统计,去年以来共演出1500余场次,播放电影1549场次,观众近70万人次。 四、积极推行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在切实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入实施“万名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海宁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至2005年底,已累计培训农民11.4万名,其中务工农民1.35万人,发放专业技能证书6989份。 据统计,海宁市目前182个村共建起228个文化阵地,大力实施了“文化强市”工程,有效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