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化下有关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进展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3:34
热度:

全球变化下有关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进展【摘要】:大气中存在的卤代甲烷对臭氧层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其它气候现象,其动态变化对臭氧的恢复和地球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文章概述了全球变化下

【摘要】:大气中存在的卤代甲烷对臭氧层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其它气候现象,其动态变化对臭氧的恢复和地球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文章概述了全球变化下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情况并简单探索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几种卤代甲烷中,溴代甲烷源汇最复杂且对臭氧具有最强的破坏力,因此研究较多。已证明CH3Br的来源有:海洋、土壤、生物燃烧、陆地植物和沼泽地的释放等;CH3Br的汇包括:光化学分解、被土壤和植物吸收、在海洋中的化学和生物降解等。但事实上是已知汇远远大于已知源,且各个源汇的通量在不同研究中结果差异较大,归其原因是卤代甲烷释放与吸收机制的不确定性。虽然近几年的研究也应用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但卤代甲烷各源汇的具体贡献并不清楚。今后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与气体产生机制最密切的地下部分即“地下生态学”对其通量的影响,而同位素技术的改进及其在痕量气体研究中的应用也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关键词】全球变化 卤代甲烷 痕量气体 臭氧层损耗 源汇平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211008)
【分类号】:X51;
【正文快照】: 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又一次发生巨大变化。特别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踏遍全球,人成为主宰全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支力量,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全球的生态环境。随之而来就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国际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气气溶胶中碘形态研究进展    徐思琦;谢周清;李冰;

全球升温下中国温度区域变化的稳定性    卢爱刚;庞德谦;康世昌;王天明;熊友才;葛剑平;

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夏季降水量变化总趋势    卢爱刚;庞德谦;康世昌;王天明;熊友才;葛剑平;

地形对中国气温季节分布格局的差异影响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葛剑平;

中国降水量高度效应及全球升温对它的影响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葛剑平;

中国降水量区域变化稳定性研究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葛剑平;

1951—2002年中国降水变化区域差异    卢爱刚;

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    卢爱刚;

中国代际降水区域变化差异分析    卢爱刚;康世昌;权轻舟;

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    徐思琦

过渡金属氧化物与CH_3Cl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黄永飞

CH_3X(X=OH,Cl,Br,I)解离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陈艳丽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变化及其温度响应研究    陶玉龙

异源表达甲基转移酶基因对植物耐逆性的影响    孙靖

全球变化下的地下生态学:问题与展望    贺金生,王政权,方精云

陆地生态系统卤甲烷释放特点及其生态意义    刘振乾,骆世明,陈桂珠,段舜山,李明辉

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徐春荣;肖文军;

干热河谷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比较    彭辉;杨艳鲜;潘志贤;纪中华;方海东;岳学文;钱坤建;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    马文红;方精云;

草地造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降    刘畅;任艳林;贺金生;

10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形态特征的研究    陈积山;李锦华;常根柱;朱瑞芬;

关帝山亚高山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根系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杨秀云;武小钢;韩有志;

施肥对日本落叶松细根形态的影响    丁国泉;于立忠;王政权;胡万良;郑颖;金鑫;丁磊;徐庆祥;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关系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殷秀琴;刘继亮;高明;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动态    金钊;杨玉盛;董云社;齐玉春;陈光水;

大气中溴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彭炳先;吴代赦;李萍;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张卫建;冯金侠;陈长青;卞新民;章熙谷;

第二章 对土壤生态学发展的几点认识    董元华;

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    徐思琦

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    高运川

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的影响    王迪海

科尔沁沙地沙丘植物恢复进程中土壤肥力变化及线虫群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董锡文

呼伦贝尔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特征、土壤特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文都日乐

中国煤中溴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彭炳先

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    田云录

冬小麦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地下生物学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张彬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    张世虎

松嫩沙地固定沙丘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研究    辛未冬

湖北省21个典型树种细根形态结构比较研究    黄冬

过渡金属氧化物与CH_3Cl反应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黄永飞

栾树对锰矿区污染土壤抗逆特征研究    马玉娥

湖南4种人工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时空动态特征研究    李树战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对土传病菌的化感作用    朱文杰

三裂叶豚草对入侵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    殷萍萍

沙质海岸防护林黑松根系构筑型研究    张丹

IC及IC-ICP-MS测定化肥和大气颗粒物中的阴离子    吴勣

南极考察沿线海域大气边界层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    徐国杰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地上生物量研究    孜来汗·达吾提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苏珍,施雅风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气候变暖是玉龙雪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何元庆,章典

水中微量氯离子的微型测定    申海燕

用EOF分析方法研究强震前中国大陆水平位移场时空分布特征    方颖,牛安福,江在森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龚道溢,何学兆

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形成的机理——臭氧输送和化学过程    刘煜 ,李维亮 ,周秀骥 ,何金海

Hadley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    周波涛;王会军;

生物标志物在全新世古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南极气溶胶特征    汪建君

卤代甲烷甲基转移酶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及中华补血草LsNHXs基因的功能研究    李维焕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痕量卤代烃的初步研究    张芳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尘中痕量元素溴和碘    吴晓伟

合肥地区大气汞的形态、浓度及影响因素    王玉锁

1961~2008年临沂降水变化特征的气候分析    吕学梅;高安春;王新;申培鲁;

1961~2006年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张成娟;王延朝;常禹;

大连市近6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赵冬艳;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Trends and Altitude in China    

近38年安徽省夏季降水日数和强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黄勇;张红;冯妍;

基于DEM聚焦分析的旬平均气温与地面高程的相关性定量研究    杨凤海;郭欣欣;高凤杰;常显显;周峰;

薄盘光滑样条插值中三种协变量方法的降水量插值精度比较    刘正佳;于兴修;王丝丝;商贵铎;

有机溴化物的溴同位素测试技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指示意义    单慧媚;马腾;刘存富;刘玲;杨杰;

无机多元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李冰;周剑雄;詹秀春;

福州市1961-2006年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吴永红;

祖厉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研究及典型人类活动事件的响应    韩通;陈少勇;乔立;

6月西太平洋副高对河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    向亮;刘学锋;安月改;于长文;李强;王高磊;

基于GEOS-Chem模型的大气二氧化碳循环模拟研究    杨艳

三倍体毛白杨生长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赵雪梅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研究    杨凤海

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蒋伶仙

基于GIS的中国大豆潜在适宜种植区评价及其未来变化趋势    何文莹

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设置的合理性研究    巫明娟

黄土高原地区53年来降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万龙

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赵晓川

湖北省近47年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汪高明

早白垩世鄂尔多斯南部沙漠起源与演化:志丹群磁性地层年代及沉积物磁化率测量    黄永波

基于M-K法的安徽省气候变化趋势特征R/S分析及预测    朱良燕

黄土高原不同时空尺度降水空间变异性研究    李敏蕊

两种分析法方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碘量的研究    董贵斌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    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郑向东,周秀骥,陆龙骅,郭松

平流层中臭氧耗减化学研究进展    王振亚,李海洋,周士康

混交条件下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张彦东,沈有信,白尚斌,王政权

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加深及其可能的影响    刘煜,李维亮

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进展    黄建辉;韩兴国;陈灵芝;

水曲柳苗木地下竞争与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    王政权,王军邦,孙志虎,范志强,韩有志

落叶松根际土壤磷的有效性研究    张彦东,白尚斌,王政权,王庆成

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    李英年

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    陈宜瑜

国际陆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    M.Herlin,JYamamoto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    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巢清尘

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简介    彭少麟,任海

全球变化研究的新内容与方向    邓军文,聂呈荣,汪跃华,温玉辉

加事大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孙成权,施永辉

浅谈全球变化    周藕林,卢卫忠

中国东部主要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彭少麟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叶笃正,符淙斌

中国样带研究    周广胜;周莉;王玉辉;许振柱;白莉萍;

中国湖泊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    李世杰;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论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景才瑞;

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    严盈;万方浩;

巨灾风险防范—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史培军;

全球变化与全球化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    李文华;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交叉    彭少麟;

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

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王爱军;

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危害    潘俊杰

气候成为热门话题是好事    本报记者 王晓映 周静文 陈晓春

加强我国全球变化协调集成研究迫在眉睫    记者 陈磊

徐冠华黄河讲坛解析“全球变化及其影响和对策”    记者 刘湍康 实习生 刘璐

研究表明英国花越开越早    何晨 译

宣讲全球变化应对之策    记者 付洪军

大跨度交叉 多尺度纵深    采访人:本报记者 丁继武 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葛全胜

目前地球物种灭绝速率高达千倍    记者  罗晖 游雪晴

尹飞虎出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黄玉萍

国际青年科学家全球变化会议闭幕    丁继武

罗布泊现代盐湖沉积与近两千年气候变化遥感研究    谢连文

草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同位素示踪研究    陶贞

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刘苹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    郭李萍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    许泉

基于植被和冻土协同影响的江河源区水循环研究    胡宏昌

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吴华林

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    张于光

中国东部海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    邓兵

北大西洋北部全新世气候及海洋环境演变    冉莉华

异源表达甲基转移酶基因对植物耐逆性的影响    孙靖

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度研究    闫军辉

基于TDLAS技术的痕量气体乙烯的检测分析系统    陈迎迎

全球变化视野中的中学地理探究型课程构建研究    张晓燕

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    王晓冬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    胡小晖

用Markov模型揭示岱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游广永

区域气候模式中陆面水文过程优化及应用研究    张明珠

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关系    马丽娟

上海成灾台风的气象特征及灾害风险评估    孟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