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气氛下褐煤干燥及动力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7:15
热度:

甲烷气氛下褐煤干燥及动力学研究【摘要】:褐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褐煤的高水分、易风化、易自燃和低热值的特性严重影响其有效利用。褐煤经干燥降低水分含量,能够提高热值

【摘要】:褐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褐煤的高水分、易风化、易自燃和低热值的特性严重影响其有效利用。褐煤经干燥降低水分含量,能够提高热值及下游装置利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及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研究褐煤的干燥特性、干燥动力学及水分再吸收特性。采用以甲烷为干燥介质的固定床干燥,对霍林河(HLH)褐煤的干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考察温度、粒度、煤/甲烷比对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比(MR,t时刻水分含量与初始水分含量之比)随温度的增加、粒度的减小、煤/甲烷比的减小而降低。通过热重-质谱联用技术,发现干燥过程中有CO2气体逸出,这可能来自羟基、羰基和羧基官能团的分解。采用热分析方法及薄层干燥模型对褐煤干燥动力学进行解析,确定干燥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干燥过程的机理函数。实验结果显示,褐煤干燥过程符合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机理(n=2),薄层干燥模型为MR=a1exp(-kt)+a2,表观活化能随煤样含水量增加而增加,与氮气气氛下褐煤干燥相比,在甲烷气氛下干燥褐煤具有较低的表观活化能。 采用静态溶液法,分析HLH褐煤在40-50℃、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平衡水分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干燥煤的平衡水分低于原煤的平衡水分,褐煤干燥后吸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可能是煤中孔结构在干燥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崩塌和收缩。Chung-Pfost模型适合用于描述HLH褐煤平衡水分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不同吸附量对应的等温吸湿热的结果表明:随着平衡水分减少,吸湿热逐渐增加,分析表明褐煤干燥后的水分再吸收过程中水蒸气只是物理吸附在褐煤表面和毛细孔中,没有与表面官能团生成氢键。 【关键词】:褐煤 甲烷 干燥 动力学 热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文献综述9-21
  • 1.1 褐煤的特性及利用9
  • 1.2 褐煤干燥脱水技术9-13
  • 1.2.1 蒸发干燥11-12
  • 1.2.2 非蒸发干燥12-13
  • 1.3 褐煤干燥研究现状13-15
  • 1.4 干燥动力学理论15-20
  • 1.4.1 热分析方法16-18
  • 1.4.2 薄层干燥动力学18-20
  • 1.5 本文研究内容20-21
  • 2 实验部分21-24
  • 2.1 实验原料21
  •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21-22
  • 2.2.1 固定床干燥干燥实验21-22
  • 2.2.2 热重分析(TG)22
  • 2.2.3 热重-质谱联用(TG-MS)22
  • 2.3 样品分析22-24
  • 2.3.1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22-23
  • 2.3.2 FT-IR分析23-24
  • 3 褐煤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24-46
  • 3.1 褐煤TG-MS研究24-28
  • 3.1.1 氮气为干燥介质时气体逸出规律24-26
  • 3.1.2 甲烷为干燥介质时气体逸出规律26-28
  • 3.2 褐煤的干燥特性28-30
  • 3.2.1 温度的影响28-29
  • 3.2.2 煤样粒度的影响29-30
  • 3.2.3 煤/甲烷比的影响30
  • 3.3 褐煤干燥动力学30-44
  • 3.3.1 热分析方法31-42
  • 3.3.2 薄层干燥模型42-44
  • 3.4 褐煤干燥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44-45
  • 3.5 小结45-46
  • 4 褐煤的水分再吸收特性46-54
  • 4.1 实验结果分析47-49
  • 4.2 褐媒平衡水分模型49-51
  • 4.2.1 平衡水分拟合结果及分析49-51
  • 4.3 褐煤吸温的热力学解析51-53
  • 4.4 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0-61
  • 致谢61-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烤烟叶丝微波干燥特性研究    林玉红;闫亚明;罗登山;李桂贤;

丸粒化玉米种子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陈丽梅,刘伟荣,闫毅,刘梅,于海业,翟莲

谷物吸附与解吸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    文友先,张家年,张声华,刘俭英

热分析动力学处理方法现状及进展    沈玉芳,陈栋华,胡小安

脱水竹笋的等温吸湿特性研究    徐艳阳,张慜,孙金才,Arun S.Mujumdar

植物性含湿多孔介质在干燥过程中优化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    杨俊红

生物质热解的物理化学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    陈海翔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纳米燃速催化剂对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热分解的影响    张维,李杰,李晓萌,罗运军,谭惠民

纳米碳管对CL-20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于宪峰

煤的氧化和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何启林;王德明;

三氯化缬氨酸六水合铒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吴新民;刘建华;戚传松;李巍;

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胡照会;王荣国;扬帆;

有机硅橡胶SD-33粘结剂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高大元;何碧;何松伟;周建华;沈永兴;

防潮包装的研究方法    刘力桥,奚德昌

烟草包装保存期预测的数学模型    刘力桥,奚德昌

配合物Ln[(C_5H_(10)NS_2)_3(C_(12)H_8N_2)]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焦宝娟;陈三平;谢钢;高胜利;

喷动流化床生物质裂解液体产物的组成和燃烧特性分析    陈明强;王君;王新运;张学才;张素平;任铮伟;颜涌捷;

阻燃用氯氧化锑的制备、应用性能及阻燃机理研究    阳卫军

东北主要树种落叶松、桦木和柞木胶接性能的研究    程瑞香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锥式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研究    王述洋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    林起浪

铝锂合金的析出相、各向异性与静电场的影响    魏齐龙

苯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氨基化/羟基化研究    陈彤

基于对二氧环己酮的脂肪族聚酯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杨科珂

异氰酸酯室温下与醇、水反应及较高温度下与纤维素反应的研究    高振华

非均质材料控制加热过程的组织演变与熔化行为    王晓颖

三唑酮及其盐的合成、结构、热分解机理、非等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及理论研究    马海霞

废轮胎回转窑热解工艺中试试验研究    黄景涛

碳酸铝铵热分解法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    要红昌

多组分水泥基材料水化特征与产物性质的研究    张立华

RDX的钝化和B炸药的改性研究    黄亨建

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    张淑华

ZrNbCuNiAl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及性能研究    李喜峰

微乳法合成纳米ZnCO_3、ZnO的研究    冯悦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阮艳莉

皮革高分子材料的通透性能和耐热性能研究    刘捷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星

竹笋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明木,陈青青,郑开明,林鸳缘,陈伟文

几种食品干燥新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张静,袁惠新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

煤的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及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陈建原,孙学信

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朱群益,李瑞扬,秦裕琨,孙恩召

粉煤灰平衡湿含量的研究    吕太,王雷,崔玉祥,孙军

煤的热重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赵凤杰;刘剑;

含湿毛细多孔体介质的传热与传质和热湿迁移特性测定方法的探讨    王补宣,方肇洪

热线法同时测定含湿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的实验技术    王补宣,虞维平

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测定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的方法    王补宣,虞维平

毛细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模型研究及应用    卢涛

温度积分及固体分解反应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唐万军

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    周强

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    刘全润

秸秆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雷廷宙

生物质热解的物理化学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    陈海翔

植物性含湿多孔介质在干燥过程中优化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    杨俊红

超细煤粉燃烧机理研究    魏砾宏

煤热解动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宋绍勇

粉煤成型机理研究    常鸿雁

煤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    降文萍

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    祝文杰

煤的热天平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肖三霞

煤、油页岩热解与共热解研究    何德民

脉冲式气流干燥器的操作与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郑晓冬

污泥干燥特性及干燥过程研究    易浩勇

石油焦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周军

过热蒸汽流化床内反应干燥制备MAP的实验研究    刘义明

高产突变微生物氨基酸产生的动力学    Mustafa zilgen ,刘序章

甲壳素碱介质非均相脱乙酰动力学研究    陈炳稔

在二异丙醇胺水溶液中CO_2吸收的动力学    钟秀仁;

镍对奥贝球铁中上贝氏体第一阶段转变动力学的影响    郭新立;苏华钦;刘传博;J.M.Schissler;

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合成反应动力学    翁元凯;黄山;曹良峰;

连续二级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姚俊婷,王爱华,金兵,郭益群

PdY_(8.5)Ru_(0.19)合金吸放氢氘特性    张桂凯,陆光达

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张芳,李光明,胡惠康,盛怡,王华

竹纤维的染色动力学性能研究    隋淑英;朱平;许长海;王炳;李汝勤;

溶剂气浮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初步研究    吕玉娟;李继贞;张雪利;刘剑洪;

O_3/H_2O_2降解六氯苯效能及机理解析    魏东洋;许振成;刘广立;贾晓珊;

钇基块体非晶合金等温晶化动力学    何世文;陈艺锋;

激光光散射研究支化淀粉在NaOH溶液中的内部运动    杨成;孟波;刘晓亚;陈明清;

基于虚拟样机的柴油机主轴径轴承动力学特性研究    王鹏;李明海;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王跃方;谷滨;

胶原吸附水分动力学    汤克勇;涂连梅;

莲藕切片机切削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韦思铸;雷恒群;孔祥次;胡建平;

一种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震动力平衡    荣辉;丁洪生;张同庄;

亚热带植物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激活调控的研究    邱凌;陈良华;钟雪;明艳林;童庆宣;陈清西;

对称两嵌段聚合物形成的球状胶束翻转动力学    邱枫;

“海立动力学院”揭牌    卢颖石林

动力学三大支拄的特性及其应用浅析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中学 向发明

要重视中医主体在知识动力学中的地位    韦以宗

我国首个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记者 金振娅 通讯员 马璟

张伟:在重大工程中探寻非线性动力学    向畅

国家海洋局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    记者  向杰 通讯员  孙银玲

自释釉形成的动力学初步分析    文进

揭示海洋环境动力过程和演变奥秘    通讯员 孙银玲

宇航动力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挂牌    原三虎 马璟 于莘明

美国公司公布创新垂直起落无人机设计    张洋

Nd-Al-Fe-Co大块非晶的非晶形成能力、磁性和显微结构研究    夏雷

碳纳米管负载钌催化剂上氨合成及氨分解的TAP研究    李忠来

高铝粉煤灰制备莫来石陶瓷的性能及烧结反应机理    李金洪

聚乳酸纤维织物染色性能研究    傅忠君

细胞附着的力学和动力学    胡石琼

苯酚羟基化反应新型催化剂与工程技术基础研究    顾晓利

由玉米浸渍水制取肌醇的方法研究    戴传波

并联数控刀具磨床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郭祖华

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    李伟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学研究    王连华

氧化物添加剂对两步法制备碳化铁的影响    何强

2-对氯苄基吡啶合成工艺研究    石晓华

催化精馏技术合成乙酸酯研究    闫瑞一

基于虚拟样机的门座起重机组合臂架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李端

水合物在反胶束体系中的生成特性及对反胶束含水量的影响机制    贺亚

混凝土泵车臂架强度分析与动力学仿真    李庆晖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和仿真    余纪邦

生物质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催化剂研究    张喜通

高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研究    尹若祥

生物质在下行流化床中快速热解实验研究    马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