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直接制甲烷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
煤直接制甲烷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摘要】:煤制甲烷对清洁转化利用煤炭、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煤、水蒸气、CO2吸收剂的气化反应体系,集成反应和分离、吸热和放热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221.11;TQ5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6
- 第一章 绪论16-4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6-19
- 1.2 煤制甲烷工艺研究现状19-28
- 1.2.1 蒸汽-氧气气化19-24
- 1.2.2 加氢气化24-26
- 1.2.3 催化蒸汽气化26-28
- 1.3 加氢气化研究进展28-32
- 1.3.1 煤制甲烷相关反应基础28-29
- 1.3.2 实验研究29-32
- 1.4 CO_2吸收剂在制氢领域的应用研究32-36
- 1.5 课题的提出36-38
- 1.6 研究内容38-40
- 第二章 煤直接制甲烷热力学平衡分析40-62
- 2.1 煤直接制甲烷反应条件探讨40-49
- 2.1.1 温度的影响41-42
- 2.1.2 压力的影响42-43
- 2.1.3 温度和压力的综合影响43-45
- 2.1.4 Ca/C的影响45-46
- 2.1.5 H20/C的影响46-47
- 2.1.6 Ca/C和H20/C的综合影响47-49
- 2.2 煤直接制甲烷反应系统热量平衡研究49-60
- 2.2.1 煤直接制甲烷反应器热量平衡研究50-55
- 2.2.2 双反应器系统热量平衡研究55-60
- 2.3 本章小结60-62
- 第三章 煤直接制甲烷的定容实验研究62-88
- 3.1 实验装置62-67
- 3.1.1 装置结构62-64
- 3.1.2 测量手段及分析64-66
- 3.1.3 实验步骤66-67
- 3.2 实验装置调试67-68
- 3.2.1 系统升温测试67
- 3.2.2 系统压力测试67-68
- 3.3 煤直接制甲烷实验结果与分析68-85
- 3.3.1 典型煤直接制甲烷工况分析68-72
- 3.3.2 煤直接制甲烷与其他工艺典型工况对比72-73
- 3.3.3 反应停留时间的影响73-74
- 3.3.4 温度的影响74-77
- 3.3.5 压力的影响77-80
- 3.3.6 Ca/C的影响80-83
- 3.3.7 H2O/C的影响83-85
- 3.4 本章小结85-88
- 第四章 煤直接制甲烷的固定床实验研究88-120
- 4.1 定压实验装置89-90
- 4.2 固定床实验系统调试与实验90-93
- 4.2.1 固定床实验系统调试90-91
- 4.2.2 固定床实验操作步骤91-93
- 4.3 煤直接制甲烷反应的单元分析93-102
- 4.3.1 煤直接制甲烷固定床典型工况实验93-94
- 4.3.2 煤热解固定床实验94-95
- 4.3.3 煤蒸汽气化反应95-96
- 4.3.4 煤与CaO反应96-97
- 4.3.5 气化合成气制甲烷实验97-98
- 4.3.6 煤加氢气化98-99
- 4.3.7 各反应工况实验效果对比99-102
- 4.4 影响煤直接制甲烷反应的因素102-117
- 4.4.1 压力的影响102-105
- 4.4.2 温度的影响105-106
- 4.4.3 加水方式的影响106-109
- 4.4.4 水蒸气分压的影响109-113
- 4.4.5 煤与CaO分层的影响113-117
- 4.5 本章小结117-120
- 第五章 煤直接制甲烷的流化床连续实验研究与分析120-136
- 5.1 煤直接制甲烷流化床实验装置120-125
- 5.1.1 流化床实验装置调试及改造120-123
- 5.1.2 流化床实验操作步骤123-125
- 5.2 典型煤直接制甲烷流化床实验125-130
- 5.2.1 不同水蒸气分压的影响125-128
- 5.2.2 不同Ca/C的影响128-130
- 5.3 煤直接制甲烷典型工况分析130-133
- 5.4 本章小结133-13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36-138
- 6.1 本文结论136-137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137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137-138
- 参考文献138-14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46-14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7-148
- 致谢14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王勤辉,沈洵,骆仲泱,岑可法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闫跃龙,肖云汉,田文栋,王峰
利用钙基吸收剂连续分离烟气中CO_2的双流化床实验研究 房凡;李振山;蔡宁生;
化学链燃烧制氢三联流化床冷态实验研究 薛志鹏;陈时熠;王东;向文国;
煤炭多联产技术和氢能技术 肖云汉,张士杰
加氢气化炉内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刘保林;崔彦亭;何伯述;
煤加氢气化的化学热力学模型预测 王丽俐;何伯述;魏国强;
Investigation of Coal Fueled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Using Fe_3O_4 as Oxygen Carrier:Influence of Variables
吸收增强式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研究 李振山;蔡宁生;黄煜煜;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江泽民;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中CO_2吸收剂的研究 乔春珍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的实验研究 王峰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中钙基吸收剂的改性研究 阳绍军
以CaO为吸收体的生物质无氧气化制氢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韩龙
中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 兰书彬
煤化学链气化制氢系统气化和焦燃烧特性研究 卢腾飞
生物质直接制氢的实验研究 武琛
煤加氢气化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数值模拟 王丽俐
煤加氢气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汞的形态演化机理研究与数值模拟 李鸣扬
高温钙基CO_2吸收剂的锆改性研究 黄绍兰
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
太阳能电池光谱性能测试系统 杨良;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清洁生产中的前景 严鸿彬,陈新,朱永荣
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张巍;李班;
从“低碳经济”谈江西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花明;谢青霞;
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概述 李承亮;张明乾;
硅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进展 李怀辉;王小平;王丽军;刘欣欣;梅翠玉;刘仁杰;江振兴;赵凯麟;
中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结构因素分解法的分析 赵晓丽;洪东悦;
我国能源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综述 全伟;
生物质茜素类染料结构改性及其无助剂染色 戚益;顾钰;安冬;徐倩倩;杜鹃;罗艳;
新型吸附制冷机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龚丽霞;王如竹;夏再忠;
北京市能源消费特征和节能降耗途径研究 王军;吴万标;周锐;方秀玉;薛婷;
国际水电发展情况及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贾金生;
Green Development and China Energy Security——An Analysis based on PSR Mode 姜姝;
中国CO_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田甜;
大容量化学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邓浩;张宁;冯哲圣;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应对措施 谭柏平;
煤常压化学链气化制氢的热力学研究 卢腾飞;胡松;向军;石金明;许凯;
离心泵叶轮设计与流动分析 曹树良;谭磊;桂绍波;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铂铝合金粘结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宋鹏
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 朱继保
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 李社锋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 徐飞
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 吕明
典型危险废物在两段式回转窑焚烧系统内的热处置和结渣特性研究及其应用 李春雨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魏永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姜星莉
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研究与应用 郑慧涛
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燃料转化技术研究 徐长松
高能燃料燃烧流场的数值模拟与结构设计 张哲衡
奥镁公司隧道窑余热回收项目管理案例研究 李俊峰
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纤维的合成和应用 张瑞芝
SnO_2基陶瓷半导体热电材料的研究及制备 曹恒淇
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制造项目财务分析 亓金双
能源安全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颜志强
义和公司6万吨船用曲轴项目财务分析 张庆才
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 徐楚锟
(Y_2O_3·CaO)-ZrO_2超细粉的制备及条件对粒径的影响 陈汝芬,宋秀芹
四原子氮有机胺三乙烯四胺吸收CO_2的研究 宿辉;胡明星;
喷氨法吸收燃煤电厂CO_2的可行性分析 胡志光;叶秋生;程立国;
洁净煤发电技术综述 柳青,王燕,许谷任,陈辉,杨华
洁净煤技术的应用领域 熊一权;
介孔Ni/CaO-ZrO_2纳米复合物催化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 刘水刚;李军平;赵宁;魏伟;孙予罕;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苏阳;胡树兵;郑扣松;肖建中;
SOFC复合阴极的研究进展 刘扬;高文元;孙俊才;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煤气化过程的分析和选择 王洋;房倚天;黄戒介;马小云;吴晋沪;
O_2/CO_2气氛下石灰石煅烧分解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毛玉如,方梦祥,骆仲泱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中CO_2吸收剂的研究 乔春珍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的机理研究 关键
煤的部分气化及半焦燃烧系统集成研究 王俊琪
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 吕小兰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沈洵
IGCC联合循环系统建模与设计优化研究 迟全虎
改性纳米氧化钙高温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及评价 吴嵘
CaO基高温CO_2吸附剂研究 李清辉
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热重研究 胡军印
热重法研究煤焦-CO_2的催化气化反应性 陈亚妮
煤直接制甲烷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 程晓磊
上一篇:我国水电项目后评价运作模式探讨
-
煤制甲烷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进展2024-08-18
-
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零排放2024-08-18
-
利用太阳能生产水泥可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4-08-18
-
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废水零排放——专访天津万利天然纤维薄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长华,总工程师刘恩湖2024-08-18
-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造纸生产用水零排放2024-08-18
-
新型CO_2近零排放中低温太阳能化石能源互补系统研究2024-08-18
-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的新观念——动态平衡短流程循环零排放技术2024-08-18
-
新奥集团实施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项目2024-08-18
-
红外在线分析仪器在新奥煤基清洁能源零排放试验中心的应用2024-08-18
-
上海世博会零排放园区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2024-08-18
-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带来“零排放时代”2024-08-18
-
活塞杆镀铬生产中含铬漂洗废水零排放的清洁生产对策2024-08-18
-
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工程实例及清洁生产2024-08-18
-
清洁能源零排放 分布资源再利用 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2×200MW级燃机工程——天津华电福源热电有限公司2024-08-18
-
建立零排放车辆积分制度 推进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产业发展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