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9:43
热度:

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摘要】: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对照(CK)、2 Mg/hm2(FeⅠ)、4Mg/h

【摘要】: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对照(CK)、2 Mg/hm2(FeⅠ)、4Mg/hm2(FeⅡ)和8 Mg/hm2(FeⅢ)铁炉渣施加后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K、FeⅠ、FeⅡ和FeⅢ样地甲烷产生量分别为0.06—8.87、0.12—8.28、0.15—7.84、0.17—7.82 mg·m-2·h-1,平均产生量分别为4.68、3.92、3.14、2.76 mg·m-2·h-1;甲烷氧化量分别是0.02—1.27、0.09—0.95、0.09—1.54、0.09—2.79 mg·m-2·h-1,平均氧化量为0.46、0.47、0.59、0.55 mg·m-2·h-1;甲烷排放分别是0.04—7.99、0.03—7.33、0.06—6.30、0.08—5.12 mg·m-2·h-1,平均值分别为3.11、2.29、1.76、1.59 mg·m-2·h-1。铁炉渣的施加降低了甲烷产生量和排放通量,提高了甲烷氧化量。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
【关键词】铁炉渣 甲烷 产生 氧化 排放 稻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00209) 福建省公益类研究所专项(2011R1037-5) 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fjsdky2012007)
【分类号】:S181
【正文快照】: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100a尺度上的高效的单分子增温潜势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3倍[1],使之成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2]。稻田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排放量为20—100Tg/a[3]。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稻生产也将不断扩大,相应的甲烷排放量也会随之升高,这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福州南台岛地热前景浅析    陈世亮;

水稻耕种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    张数标;吴华聪;张琳;

添加铬、铁及葡萄糖对土壤中异化铁还原的影响    曲东,毛晖,曾辰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韩兰芝;侯茂林;吴孔明;彭于发;王锋;

转sbk和sck基因提高水稻Dular的抗虫能力    张启军;李聪;虞德容;孙永华;吕川根;

稻田甲烷代谢及其对电子受体的响应    林德华;赵娜;李鹏飞;王维奇;

大螟人工饲养技术的初步研究    韩超;彭于发;侯茂林;陈法军;翟保平;韩兰芝;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王静;曲东;易维洁;

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闽江河口区地下水输入    章斌;郭占荣;高爱国;袁晓婕;李开培;马志勇;

转Cry1Ab和Cry1Ac融合基因型抗虫水稻对田间二化螟和大螟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李志毅;隋贺;徐艳博;韩兰芝;陈法军;

铁炉渣在稻田甲烷减排中的应用    蒋米亮;李鹏飞;王维奇;

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养分动态的影响    曾从盛;王维奇;赵娜;王纯;

Fe(III)的微生物异化还原    贺江舟;曲东;张莉利;

硫酸盐作为共存电子受体对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的影响    王静;曲东;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王静;曲东;

双价Bt抗虫水稻的培育和转基因水稻回交效应分析    杨宙

Cry1Aa-CpTI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斜纹夜蛾杀虫活性研究    王胜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地杆菌科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由焦化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厌氧粘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    夏淑红

二化螟和大螟对Bt水稻耐受性差异研究    韩超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及其对铬(Ⅵ)还原的影响    毛晖

不同电子供体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的影响    贺江舟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对Cr(Ⅵ)还原的环境化学效应    李松

重金属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的影响    刘贝贝

异化铁还原对水稻土中苯系物降解的强化作用    刘硕

电子传递物质对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    李丽

锐劲特和三唑磷混用防治单季稻主要害虫的效果与技术    祝春强,刘明熙,韦永保,杜桂丽

高效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与开发    朱祯

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水稻Cry1Ac杀虫蛋白的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的毒杀效果    赵红盈,张永军,吴孔明,赵奎军,彭于发,郭予元

纯培养条件下不同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能力    曲东,Sylvia Schnell

转sck/cry1Ac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效果    李冬虎,傅强,王锋,姚青,赖凤香,吴进才,张志涛

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处理对二化螟和大螟幼虫体内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    黄诚华;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

转cry1Ac和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大螟的致死效应及田间螟虫构成的影响    高玉林;傅强;王锋;赖凤香;罗举;彭于发;张志涛;

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抗性检测    刘雨芳,王锋,尤民生,汪琼,胡斯琴,刘文海,赵士熙

中国甲烷排放现状    张仁健,王明星,李晶,杨昕,王秀玲

前茬季节稻草还田时间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徐华,蔡祖聪,贾仲君,鹤田治雄

减少农业甲烷排放的技术选择    林而达

海水烟气脱硫初探    陈秋则,顾印玉,张大年

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处理的工艺研究    陈亮,林少宁,黄如娜

氧化—吸附法治理硫醇恶臭气体    张寿柏,韩瑜

气相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    李琳

黄磷诱发氧化破坏苯环结构的反应途径    王怡中,陈庆昕,胡克源

混凝氧化法处理精研精抛清洗废液    冀滨弘,孙寿家,李大鹏

荞麦皮处理产物的结构测定    董绮功,金小铃,贾婴琦

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木薯淀粉废水的启动运行特性研究    冼萍;潘正现;钟莉莹;

基于一种稻田新型耕作制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应分析    刘建;

不同氮源对红壤性水稻土中六氯苯脱氯降解的影响    刘翠英;蒋新;

UAFB/缺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    高大文;安瑞;陶彧;李昕芯;

富氧条件下Mn/H-FBZ上CH_4选择还原NO的研究    刘于英;张金桥;贺勇;李瑞丰;

稻田水体微生物及大肠菌群对大气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特征和相关机理    郭嘉;户其亮;朱建国;张卫建;

浅论重庆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王莉玮;赵中金;曾荣;王正奎;

稻田氮素的环境归趋及其面源污染控制    李程碑;彭世彰;徐俊增;

稻田土壤氮素溶解特征及其流失机制的研究    赵峥;张翰林;闻轶;曹林奎;

大气中甲烷及有机物的分析    潘旭;

长三角稻田锐减潜伏生态隐患    包永辉

长三角稻田锐减孕育巨大生态隐患    包永辉

甲烷:气候变化的引爆器    本报记者 黄永明

长三角稻田锐减孕育生态隐患    包永辉

二氧化碳“变”甲烷    

海淀万亩稻田将变草场    通讯员 陈厚舜 常兴发

甲烷对全球气候构成威胁    记者 卞晨光

延庆县4千余亩稻田变林地    本报记者 黄涛 通讯员 蒋希云 刘振东 朱宏兴

趣看南京垃圾“生”电    本报实习生 高磊 陈艳婷 本报记者 陆峰

稻田甲烷排放不增加温室效应    林万涛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徐仲均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烟气脱硫添加剂对正盐生成促进的实验研究    汪黎东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释放研究    张晋华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非脉冲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有机染料及对苯二甲酸合成研究    颜军

城市有机生活垃圾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及沼渣综合利用研究    吴满昌

主要生物因子与稻田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关系    李华

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    刘全润

珠江三角洲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地气交换通量研究    易志刚

大气中的稀土元素及稀土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章玮

施加铁炉渣对稻田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    林德华

改性尿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荆瑞勇

折流板反应器厌氧处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试验性研究    黎展毅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稻—鸭生态种养减排甲烷和改善稻田环境的功能研究    王华

农田土壤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蒋静艳

稻田土壤对甲烷的吸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弛

利用LED检测甲烷浓度的实验研究    孙晓峰

青枯灵的HPLC分析及其在稻田环境中的行为研究    赵卫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