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预处理对麦秸生物产沼气的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43:17
热度:81

预处理对麦秸生物产沼气的影响研究【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且种类多、分布广,这给秸秆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困难。将作物秸秆厌氧生物产沼气是满足农村清洁能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且种类多、分布广,这给秸秆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困难。将作物秸秆厌氧生物产沼气是满足农村清洁能源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合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2010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达2425.7万公顷,年产麦秸达1.5亿吨,按可收集系数0.7计算,年可收集麦秸1.05亿吨。木质纤维是麦秸的主要有机组分,其中木质素和结晶态纤维在厌氧条件下很难被厌氧微生物分解,是影响麦秸厌氧生物产沼气的主要因素。通过预处理方式破坏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可提高其厌氧生物降解性,本文在秸秆预处理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具体如下: (1)以3个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后的秸秆为原材料,获得新鲜、风干10天、烘干样,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麦秸营养成分和厌氧生物产气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干燥后麦秸中碳含量呈下降趋势,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干燥方式对麦秸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麦秸干燥后其厌氧生物产气潜力下降,刚收割的麦秸产气量最高,烘干样次之,风干10天样最低;尽管麦秸经风干10天后厌氧生物产气潜力下降,但产气中平均甲烷含量增加,增加幅度达5.23%,发酵后麦秸中纤维素含量与发酵前相比下将了24.06~47.70%,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19.91~59.07%,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木质素相对含量上升了38.28~127.22%。 (2)秸秆贮存是秸秆沼气工程长期运行的重要保障,本实验拟将预处理技术耦合于秸秆贮存过程中。研究了打捆麦秸贮存与预处理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了麦秸预处理后打捆贮存前后麦秸理化特性、物质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麦秸直接打捆后贮存120d,对麦秸理化特性、物质结构及产气性能的影响均不明显,影响最大的是堆体上层麦秸,但产气量也仅下降了7.40%;将麦秸NaOH处理后打捆贮存对提高麦秸干物质(total solid. TS)产气量有一定促进作用,麦秸TS产气量较未贮存麦秸和直接打捆贮存后的麦秸(CK)分别提高了7.02%~8.31%和5.68%-16.96%;麦秸经尿素处理后打捆贮存,不利于麦秸后续产沼气,麦秸TS产气量较CK下降了2.8~7.71%;麦秸贮存过程中,将麦秸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对麦秸有机物的保存及后续产沼气利用均不利,但影响并不显著,CK和尿素处理堆体上层麦秸TS产气量分别下降了7.40%和4.25%。 (3)堆肥预处理可破坏麦秸的木质纤维结构,提高其厌氧生物产气速率和产气量,但堆肥时间太长会造成有机物的大量损失,影响产气量。本实验首先将麦秸进行堆肥预处理,以堆制不同时间的麦秸为原料进行厌氧生物产气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堆肥启动6.8h后堆温即上升至30℃,随后分别在13.5h、19.5h、23.0h、44.8h达到40℃、50℃、55℃和60℃,最高温度达70℃,之后缓慢下降;堆肥预处理后,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麦秸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木质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厌氧发酵后,30℃、40℃、50℃、55℃、55℃以上2天、55℃以上5天、55。C以上9天麦秸TS产气量较CK均下降,下降幅度为4.16%-21.72%,可以看出堆肥时间太短和太长均不利于麦秸产沼气,堆肥55℃处理对提高麦秸产气量有一定促进作用,较未堆肥麦秸产气量提高了7.56%;各处理产气中甲烷含量相差不大,与未堆肥麦秸相比,除55℃以上9天下降3.2%外,其它处理有0.4~1.52%的上升,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4)为研究堆肥预处理影响麦秸产气的内在机制,以辐照灭菌后的麦秸为原料,以堆肥预处理堆温变化的数据为基础,在实验室模拟堆肥实验,以排除微生物对麦秸堆肥过程的影响,模拟堆肥后的麦秸用于厌氧生物产沼气,研究模拟堆肥温度对麦秸理化特性及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辐照处理后麦秸中三大菌数量均大幅降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辐照前相比分别降低了99.70%、99.22%和99.73%;模拟堆肥实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麦秸中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氮含量在温度预处理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纤维素含量逐渐上升,半纤维素含量逐渐下降,与CK-F相比,纤维素含量上升了9.17%~18.850%,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4.840%~9.06%,木质素含量下降了12.84%~23.71%,表明温度处理对破坏秸秆中木质纤维结构有较好的效果,而55。C以上9天与CK-F相比,纤维素上升了7.32%,半纤维素下降了27.51%,木质素升高了27.52%,差异显著(P0.05),说明高温不利于三素的保存;产气的结果表明,50℃和55℃处理均可提高麦秸的产气量,较对照提高了8.10%~9.12%;CK-F、初始、30℃、40℃、50℃、55℃、55℃以上2天、55℃以上5天、55℃以上9天各处理产气中平均甲烷含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温度处理对提高麦秸厌氧生物转化率有有一定效果。将不同温度处理和堆肥预处理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堆肥预处理后麦秸的TS产气量均下降,只有55℃上升了1.22%,而不同温度预处理后,50℃和55℃处理较对照提高了8.10~9.12%,其它处理也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秸秆堆肥预处理中,温度是影响其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麦秸 沼气 预处理 厌氧消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216.4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缩略语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4
  • 1.1 农作物秸秆概述14-17
  • 1.1.1 农作物秸秆的资源概况14
  • 1.1.2 农作物稻秆的利用及养分还田状况14-15
  • 1.1.3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15-16
  • 1.1.4 秸秆资源化存在的问题16-17
  • 1.2 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技术研究状况17-19
  • 1.2.1 预处理方法17-19
  • 1.3 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原理19-23
  • 1.3.1 厌氧消化过程机理19-21
  • 1.3.2 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微生物学机理21-22
  • 1.3.3 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酶22-23
  • 1.4 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23-24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23
  • 1.4.2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麦秸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24-32
  • 2.1 材料与方法24-25
  • 2.1.1 试验材料24
  • 2.1.2 试验方法24-25
  • 2.1.3 试验装置25
  • 2.1.4 分析方法25
  • 2.1.5 数据分析25
  • 2.2 实验结果和分析25-30
  • 2.2.1 不同干燥过程麦秸理化特性的变化25-26
  • 2.2.2 不同干燥方式后麦秸厌氧发酵特性的比较26-28
  • 2.2.3 麦秸产气特性分析28-29
  • 2.2.4 不同干燥方式麦秸发酵前后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变化29-30
  • 2.3 小结30-32
  • 第三章 预处理对打捆麦秸贮存和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32-42
  • 3.1 材料与方法32-34
  • 3.1.1 实验材料32-33
  • 3.1.2 实验方法33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33-34
  • 3.1.4 数据分析34
  • 3.2 结果与分析34-41
  • 3.2.1 不同贮存方式对打捆麦秸的影响34-36
  • 3.2.2 不同贮存方式对打捆麦秸产气特性的影响36-41
  • 3.3 小结41-42
  • 第四章 堆肥预处理对麦秸产气特性的影响42-56
  • 4.1 材料与方法42-44
  • 4.1.1 实验材料42
  • 4.1.2 实验方法42-43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43-44
  • 4.1.4 数据分析44
  • 4.2 结果与分析44-54
  • 4.2.1 堆肥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变化44-47
  • 4.2.2 堆肥预处理对麦秸理化特性的影响47-48
  • 4.2.3 堆肥预处理对麦秸产气特性的影响48-51
  • 4.2.4 堆肥预处理对麦秸厌氧发酵过程中VFAs的影响51-52
  • 4.2.5 堆肥预处理麦秸浸提液中细菌数量和区系的变化52-54
  • 4.3 小结54-56
  • 第五章 温度预处理对麦秸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56-66
  • 5.1 材料与方法56-57
  • 5.1.1 实验材料56
  • 5.1.2 实验方法56-57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57
  • 5.2 结果与分析57-65
  • 5.2.1 辐照预处理对秸秆灭菌效果57
  • 5.2.2 温度预处理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变化57-60
  • 5.2.3 温度预处理对麦秸产气特性的影响60-64
  • 5.2.4 温度预处理对麦秸厌氧发酵过程中VFAs的影响64-65
  • 5.3 小结65-6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6-70
  • 6.1 结论66-67
  • 6.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67
  • 6.3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67-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个人简介及发表文章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堆肥预处理对生物质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李冰冰;肖波;胡智泉;刘畅;

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公维佳;李文哲;刘建禹;

小麦秸秆氨化中尿素氮水平对其品质的影响    吕贞龙;陈后庆;尹召华;邢淑芳;徐庆龙;俞步清;

天然植物秸秆制备两性纤维素PCGD的研究    万顺,郝红英,邵自强

不同收获和贮存时间对高油298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赵丽华,余汝华,莫放,张晓明

城市有机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    陈杰;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宋颖琦,刘睿倩,杨谦,宋金柱,杜金哲

微波预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    冯磊;李润东;Bernhard Raninger;Martin J. Gehring;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    席北斗,刘鸿亮,孟伟,李捍东,王庆生

堆肥处理过程中猪粪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    高伟;郑国砥;高定;陈同斌;韩晓日;张义安;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生物可降解型自控缓释尿素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张文君;郑福丽;王梅;宋效宗;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李淼;吴跃进;余增亮;俞汉青;吴李君;姚建铭;花日茂;汤锋;邱志芳;宋立言;韦朝阳;骆永明;赵其国;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李振东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堆肥预处理对生物质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李冰冰;肖波;胡智泉;刘畅;

京郊作物秸杆的利用现状    朱姝青

复合化学处理对玉米秸复合颗粒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蒋林树,陈斌,王晓霞,路苹,王建立,吴跃明,刘建新

复合化学处理提高作物秸秆营养价值的研究    毛华明,朱仁俊,冯仰廉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_4~+-N的拮抗作用    李亚新,董春娟,徐明德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    王丽宏,张立峰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吴树栋

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梁存柱,杨海军,周守标

精料水平与秸秆氨化对绵羊瘤胃纤维降解的影响    孟庆翔;熊易强;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现状与探讨    朱德文;陈永生;

基于提高麦秸厌氧消化性能的碱预处理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庞云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枣中糖类物质    赵仁邦

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郑万里

玉米秸秆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高志坚

沼气发酵生态系统与残留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王金花

农村沼气发酵及其残余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评价    谢涛

稻草中温高效厌氧消化生产生物气的实验研究    康佳丽

堆沤预处理提高稻草厌氧消化产气量的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    方文杰

德国沼气工程技术考察及思考    杨世关;张百良;

沼气工程惠泽于民    薛彦棠;

沁水县户用沼气低使用率的分析与建议    闫沁阳;王光;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沼气专业委员会筹建“北京沼气产业化展示厅”    

环保型生物能源“沼气”    王洪伟;李春;王永礼;

台州市沼气工程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建伟;李飞;胡金舜;

中国“产业沼气”的开发前景看好    

发展沼气是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薛立兵;

德国沼气工程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Markus Dicke;

我国沼气工程标准化发展现状    董保成;赵凯;贾照良;

关于加快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沼气研究和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赵新波;祝诗平;

浅谈生物质能——沼气    王威;罗清威;樊占国;

价值链管理视角下的沼气工程系统控制战略研究    刘英;

评价生态型沼气工程的“四项指标”    李长生;

沼气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吴兆流;

沼气工程固液分离机和发电机及经济分析    贾治中;

沼气产业新论    曹曼;

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发展前景    王滨杰;贺立三;贾兵;

牛场沼气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初探    田宁宁;钱靖华;余杰;

真抓实干扎实推进 做好沼气建设工作    赵天清

大同县沼气建设进度快    李喜郑文君

鄂前旗1150多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    尉光明

让沼气点燃新农村文明之火    本报记者 游银华

加快沼气建设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村沼气    高俊才

节能减排环保 农村沼气魅力无限    师晓京

三方算账,沼气建设最划算    川文

发展农村沼气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晓云

元古村:小沼气产生大效益    高彧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陈豫

沼气产业化基本理论与大中型沼气工程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王丽丽

餐厨垃圾制沼及膜法沼气提纯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    尼姝丽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王兰英

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林斌

农户沼气使用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来自恩施州的证据    张嘉强

沼气制备车用燃料的实验研究    黄黎

人粪便厌氧处理工艺优化和沼气贮气膜气密性研究    尹福斌

沼液农田施用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张笑千

基于智能鸡舍的太阳能沼气工程的技术研究    赵梅娟

随州市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制约因素及潜力研究    冯大功

江苏省农村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    李莉莉

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标准化技术研究    王淮东

车用沼气纯化装置试验研究    周磊

晋北农村沼气推广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势研究    侯向娟

太阳能沼气工程无线监测系统设计    薄军

基于钻石模型的安徽沼气产业竞争力研究    解蒙蒙

农村校园沼气管理专家系统研究    周曼

双层充气膜沼气储存柜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张儆伦

8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