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30:34
热度:

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研究【摘要】: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风的观察与认识,与人类进化相伴相随,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尧舜时代,已认识到搧动生风的原理,并开始将人造风应用于生产、生活;至迟在春

【摘要】: 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风的观察与认识,与人类进化相伴相随,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尧舜时代,已认识到搧动生风的原理,并开始将人造风应用于生产、生活;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认识到风是由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开始对自然风加以利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步深化,逐渐对风的产生、风向、风力等级,以及季风、台风等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 风能——自然风能和人造风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冶金、交通运输、军事等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有诸多重要、先进的工具发明。农业方面主要有木杴、竹扬杴、飏篮、簸箕、风扇车、风车等,用于谷物清选、提水灌溉及排水;风帆则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的航运及陆地运输;冶金鼓风机械有:皮橐、木扇式风箱、活塞式风箱、马排、水排等。此外,风扇是人们日常搧风取凉的主要工具,并有机械化的七轮大扇发明;风筝则被应用于战争,后来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并发展成我国一些地区的习俗。工具的发生发展,彼此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结构由简单到完善,技术由原始到成熟,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足踏式风扇车是古代人们发明的用于谷物清选的重要的工具之一,《王祯农书》对其有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结构图。但由于其视点选择的不当及绘图方法的不合理,致使后人对其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文字考释以及不同版本的足踏式风扇车图的对比分析,指出其错误,并进行了复原。 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驱力,我国古代对自然风的利用是人们对新动力源拓展的需要,对人造风的利用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风能利用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从间歇做功到连续做功的发展历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反映了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及规律,自成体系。古代风能的广泛利用,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代先民关于风能利用的探索和发明,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科技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风能的开发和利用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 风能 农业 冶金 交通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 选题意义7
  • (二) 研究现状7-8
  • (三) 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8
  • (四) 概念界定:风、风力、风能8-9
  • 1. 风8
  • 2. 风力8
  • 3. 风能8-9
  • 一 古代人民对自然风认识的历史过程9-17
  • (一) 对风的产生及其特性(风向、风级)的认识9-14
  • 1. 风产生机理的认识9-11
  • 2. 风向及其风向仪11-13
  • 3. 风力等级的认识13-14
  • (二) 对季风、台风的认识14-17
  • 1. 季风14-16
  • 2. 台风16-17
  • 二 我国古代风能利用主要的发明创造与技术17-51
  • (一) 古代农业对风能的利用17-31
  • 1. 用于谷物清选加工18-25
  • 2. 用于提水灌溉及排水——风车25-31
  • (二) 古代冶金业对风能的利用31-40
  • 1. 人力吹管鼓风阶段的设备及技术31-32
  • 2. 机械化鼓风阶段的机械设备及技术32-40
  • (三) 古代交通运输对风能的利用40-45
  • 1. 船帆40-44
  • 2. 车帆44-45
  • (四) 其它——扇子、风筝、飞行试验等45-48
  • 1. 扇子45-47
  • 2. 风筝47-48
  • 3. 人类的首次热力飞行试验48
  • (五) 足踏式风扇车图比较研究及其考释复原48-51
  • 三 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的特点、规律及意义51-57
  • (一) 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的技术特点及规律51-53
  • 1. 成就丰富,应用广泛,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1-52
  • 2. 渐变发展,做功由间歇到连续,反映了技术的发展脉络52
  • 3. 技术成熟,自成体系52-53
  • 4. 机械设备间互相借鉴、相互影响53
  • (二) 古代风能开发利用的历史原动力53-55
  • 1. 对自然风的利用是人们对新动力源拓展的需要53-55
  • 2. 对人造风的利用是生产及技术发展的需要55
  • (三) 我国古代风能利用的意义及新的历史条件下风能利用展望55-57
  • 1. 我国古代风能利用的意义55-56
  • 2. 新的历史条件下风能利用展望56-57
  • 四 结束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 后记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扇车类型考察与性能研究    黄兴;潜伟;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    方立松

“文竹海”轮风帆助航时船机桨帆配合操纵分析    杨烨

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    张柏春;田淼;

水力在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应用    闵宗殿;

我国古代渔船的源与流    王敬南;

原始渡具与早期舟船的考古学观察    王永波;

中国风帆出现的时代    文尚光;

从陶俑看四川汉代农夫形象和农具    史占扬;

山西芮城出土风扇车模型    赵家有;李天影;

中国风扇车小考    张鸷忠;

福建省霞浦县发现三国农具模型    黄亦钊;

中国古代立轴式大风车的考证复原    易颖琦;陆敬严;

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    林沄;

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    吉迪;张玲;余静;

牛河梁玉器墓的文化属性再考察    张星德;

二十世纪以来的周秦两汉舆制研究综述    谢南山;

图像证史:运河上已消失的“翻坝”技术    史晓雷;

从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看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之西渐    潘吉星;

略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    郝二旭;

四川忠县三国铜佛像及研究    赵殿增,袁曙光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白云翔

吴晋时期堆塑罐功能探析    寻婧元;朱顺龙;

翻车链转,筒车轮济——浅析中国古代水车的起源与发展    帅威;陈坚;

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    郝二旭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    方立松

中国古代粟作研究    何红中

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    王晓毅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倪玉湛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纺织技术研究    李强

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    柴国生

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    武玮

金衢地区经济史研究:960—1949    王一胜

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    吴卫

炼铜技术对炼铁技术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2世纪)    许书理

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    刘进

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    李侃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    王太一

中国早期铜器研究    刘远晴

清代豫西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管理    常全旺

河南出土汉代陶塑动物研究    江屿

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    唐丽雅

知识、趣味与经验    胥瑾

楚国纪南城南垣水门的复原研究    苏莹莹

诱发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    王思明

论王安石议政咏物诗    李唐

物与符号——传统物文化与广告传播    邱戈;

明代徐贞明与京畿地区的水利及稻作史话    李增高,李朝盈

古代先民的水崇拜及其民俗透视    刘雅杰;

风帆助航实船推进性能分析    施润华;

中国沿海风帆助航节能的潜力    张仁颐;

犁的进步与农业经营规模的演变    陈惠雄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余也非

兰州水车文化    邓明

龙骨车与农民    田中正俊;鹤见尚弘;黄丽华;武铁兵;

明清时期皖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梁诸英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    罗丽

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评估    许云

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制度因素分析    李雪锋

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经济因素分析    邱颖萍

清代江西的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范文明

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器具设计研析    陈学献

东南稻作生产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朱敏

清代湖南的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龚政

基于翼型理论的风帆助航技术分析    王宏明;孙培廷;黄连忠;任洪莹;

浅析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及未来船舶发展趋势    谢伟;陆超;

风帆助航船舶典型航线能效营运指数研究    史战国

风帆助航船柴油机曲轴多体动力学分析    陈予

渔船的现代风帆助航技术研究    苏朝君

风帆优化及助航节能应用研究    郭帅

风帆助航船舶推进装置调速系统的研究    王迪

内河特定航道新型能源推进形式应用分析    林晞晨

船舶用风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马理胜

风翼实验平台建模与控制    于人生

中国古代立轴式大风车的考证复原    易颖琦;陆敬严;

龙骨水车在农村使用情况调查    杨昌雄;

唐代水车的使用与推广    唐耕耦

中国古代得宝故事(上)    程蔷;

视觉的阐释——中国古代帝王图像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用    丁勤;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孔雀纹饰    张咏梅

孙中山对中国古代考试历史经验的总结    王兴亚

测测您的音乐素质    赵寒阳;

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    王仁湘;

中国古代律体诗的形成原因    李继红

中国古代的组织决策    陈世陔;

空间中自由灵动的线——中国古代石窟造像对雕塑艺术史的贡献    张小册;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    詹福瑞

关于扎实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思考    刘志仁;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休闲旅游农业    朱丕荣;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休闲旅游农业    朱丕荣;

抓紧农业文物与民俗文物收藏    文先国;

搞好平原风沙区综合治理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左立新;王振山;周长岩;

未来环保耕作的发展模式与区位形成    牟金贵;郝企信;

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启示    何召顺;钟文;贾红卫;

甘肃省平凉市农户经济状况调查    李赋中;

沈阳市构建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的途径研究    赵迪;江新海;孟宪峰;

微生态制剂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    曹蕾;孙娟;

中华书局:老树发新芽    李岩

我与中华书局交往的四十年    安作璋

中华书局坚守品格    记者 曲志红

中华书局和台湾联经签署整体合作协议    蓝有林

中华书局:先天好也需后天功    沈致金(中华书局副总经理)

中华书局“两保证”铸造品牌市场    翁向红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市场部副主任

中华书局:坚持走大众出版之路    本报记者 李晋悦

中华书局突围    本报记者 王林

盗版《于丹<论语>心得》卖到出版社门口    孙海悦

梁启超与中华书局    顾晓光、张洁

货殖名物研究    王强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    李永林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简史    周鸿艳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    郑瑾

知识,传承与教化    李世宏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动感”研究    刘雁

宋代官员惩治研究    陈骏程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陈金生

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    魏郭辉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    高凯

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研究    柴国生

内蒙古自治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研究    陈仙林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对策    谌姿

论农业在泰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国英

寒亭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与优化调整研究    徐金明

湖北省四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    王凌华

新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研究    余璐

当代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刘蓉

国家农业学科信息门户平台设计实现    赵鹏举

杨凌农业技术标准推广模式研究    温晓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