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改良型A~2/O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39
热度:

改良型A~2/O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摘要】:本文以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良型A~2/O工艺的除污效果。原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合理分配用于脱氮和除

【摘要】:本文以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良型A~2/O工艺的除污效果。原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合理分配用于脱氮和除磷的碳源;厌氧池和缺氧池的出水进入好氧池;在好氧池和缺氧池中分别投加一定比例的填料,以稳定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一步提高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通过调整厌氧池和缺氧池的进水分配比6:4、5:5和4:6,研究了碳源分配对改良A~2/O的影响,结果显示COD和NH_3-N的去除基本不受进水分配比的影响,TN去除率随缺氧池进水分配比的增加而增大,但与之相对的TP去除率却因用于厌氧释磷碳源的减少而导致出水TP浓度上升。综合考虑,兼顾脱氮和除磷,厌氧池和缺氧池进水分配比为5:5是比较合适的。 在对回流比的研究中,发现在进水分配比5:5,污泥和混合液回流比分别为50%和200%的条件下,改良A~2/O表现了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85%、70%和90%以上;系统的硝化效果稳定,对NH_3-N的去除均在95%以上,出水COD、NH_3-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29.7mg/L、0.1mg/L、11.8mg/L和0.4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进水C/N比为4时,系统对TN的去除率约为60%,对TP的去除率也降至70%,碳源严重不足;只有在C/N比达到5.5以上时,系统才能表现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过高也不利于系统的除磷;为了更好的了解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分别采用序批试验考察了污泥的硝化及反硝化、释磷和吸磷性能,填料上生物膜的硝化和反硝化性能,结果显示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生物膜在脱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温对微生物的活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在本改良A~2/O工艺中通过投加填料和增加污泥回流比都大大降低了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进水温度为14℃左右的条件下,改良A~2/O仍然能够维持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在进水COD、NH_3-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269.5mg/L、33.74mg/L、42.31mg/L和4.94mg/L的情况下,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40.1mg/L、1.45mg/L、12.54mg/L和0.46mg/L,去除率分别达到85.10%、95.7%、70.37%和90.73%,出水可以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 【关键词】:改良 A~2/O工艺 多点进水 低碳源 脱氮除磷 优化控制 低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2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新理论13-19
  • 1.2.1 生物脱氮机理13-15
  • 1.2.2 生物除磷机理15-16
  • 1.2.3 生物脱氮新理论和新技术16-18
  • 1.2.4 反硝化除磷脱氮新理论和新技术18-19
  • 1.3 改良 A~2/O 的相关研究进展19-21
  • 1.3.1 A~2/O-BAF 工艺19-20
  • 1.3.2 生物与生态协同工艺20
  • 1.3.3 A-A~2/O 工艺20-21
  • 1.4 生物膜系统研究进展21-22
  • 1.5 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2-24
  • 1.5.1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2-23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3-24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4-28
  • 2.1 原水水质特点24
  • 2.2 试验装置及填料24-26
  • 2.2.1 试验装置24-25
  • 2.2.2 试验填料25-26
  • 2.3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26-28
  •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26-27
  • 2.3.2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27-28
  • 第3章 改良 A~2/O 工艺简介及启动28-34
  • 3.1 改良 A~2/O 工艺简介28
  • 3.2 改良 A~2/O 与传统 A~2/O 的异同28-29
  • 3.3 改良 A~2/O 的启动29-34
  • 3.3.1 改良 A~2/O 启动方法29-30
  • 3.3.2 启动过程中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30-32
  • 3.3.3 启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2-34
  • 第4章 改良 A~2/O 工艺的影响因素优化研究34-54
  • 4.1 进水分配比对改良 A~2/O 工艺性能的影响34-42
  • 4.1.1 进水分配比对 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34-36
  • 4.1.2 进水分配比对 NH_3-N 去除效果的影响36-37
  • 4.1.3 进水分配比对 NO3–-N 去除效果的影响37-38
  • 4.1.4 进水分配比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38-40
  • 4.1.5 进水分配比对 TP 去除效果的影响40-42
  • 4.2 混合液回流比对改良 A~2/O 工艺性能的影响42-48
  • 4.2.1 混合液回流比对 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42-43
  • 4.2.2 混合液回流比对 NH_3-N 和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43-46
  • 4.2.3 混合液回流比对 TP 去除效果的影响46-48
  • 4.3 污泥回流比对改良 A~2/O 工艺性能的影响48-50
  • 4.4 其它因素对改良 A~2/O 工艺性能的影响50-52
  • 4.4.1 泥龄50-51
  • 4.4.2 好氧池 DO51
  • 4.4.3 温度51-52
  • 4.5 本章小结52-54
  • 第5章 改良 A~2/O 工艺的脱氮除磷效能研究54-70
  • 5.1 进水 C/N 比对改良 A~2/O 工艺性能的影响54-57
  • 5.2 改良 A~2/O 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57-62
  • 5.2.1 污泥的生物活性57-58
  • 5.2.2 污泥的硝化和反硝化性能58-60
  • 5.2.3 污泥的释磷和吸磷性能60-61
  • 5.2.4 填料的硝化和反硝化性能61-62
  • 5.3 低温下改良 A~2/O 的除污性能62-67
  • 5.3.1 低温下改良 A~2/O 对有机物的去除63-64
  • 5.3.2 低温下改良 A~2/O 对 NH_3-N 和 TN 的去除64-66
  • 5.3.3 低温下改良 A~2/O 对 TP 的去除66-67
  • 5.4 改良 A~2/O 对浊度的去除67-68
  • 5.5 本章小结68-70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70-72
  • 6.1 结论70-71
  • 6.2 创新点71
  • 6.3 建议71-72
  • 参考文献72-78
  • 致谢78-79
  • 作者简介79-80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0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0-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悬浮填料内循环脱氮除磷效能分析    孔秀琴;王翥田;刘玉英;何乐萍;

A-A~2/O工艺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除磷脱氮效果    周爱姣;陶涛;张太平;张勇;

MBR中DO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邹联沛,张立秋,王宝贞,王琳

运行温度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吴成强,杨金翠,杨敏,吕文洲

曝气生物滤池应用和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李军;刘伟岩;杨晓冬;马文瑾;王春荣;

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李雨霏;韩洪军;张凌瀚;

A~2/O—曝气生物滤池深度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分析    陈永志;彭永臻;王建华;孙洪伟;霍明昕;杨武;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污水的研究应用进展    杨玉旺

生物-生态协同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    陈秀荣;周琪;张杰;

SBR法中耗氧速率的在线检测及误差分析    高春娣,彭永臻,高凯,殷波

交替式A~2/O系统碳源量对去除氮磷途径的影响    窦月芹;吕锡武;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提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凯;彭继峰;

微氧条件下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朱灵峰;王哲;李新宝;吴波;明海涛;张玉萍;

不同pH值和溶解氧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    马秀兰;田娇;曹国军;王晓龙;

1株高效聚磷节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聚磷特性研究    陈燕;杨小龙;曹郁生;

再生水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甄月惠;张洪燕;章文姣;

污水处理厂运行温度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杨淑萍;

固体碳源填料床生物反应器去除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罗国芝;赖才胜;谭洪新;孙大川;李平;黄霞峰;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微污染原水挂膜过程研究    耿英慧,张明,徐亚同,史家梁,王绍祥

强化预处理阶段渗滤液处理效能研究    段秀举;刘亚丽;

四种填料对自然水体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的研究    刘景明;于洋;徐岩;俞晟;王爱辉;

膜分离技术与水资源和水再用    高从堦;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条件研究    王琴;王辉;

利丰食品公司(水果罐头加工)废水的厌氧-好氧生化处理    王建华;曲基成;徐成斌;孟雪莲;

CASS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设计与应用    李春来;刘康怀;赵文玉;张华;覃许江;司圣飞;

浅议城市中水回用技术    孔祥吉;张毅敏;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路畅;

改进A~2/O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吴若愚;李勇;陈宇;

电晕放电与光催化协同净化室内空气研究    黄丽萍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智能化控制SBBR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学研究    金云霄

不同生态因子下LMBR处理制药废水运行效能及数学模型    白羽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中N_2O的释放机理与减量化控制研究    胡振

复合膜生物反应器地下水脱氮技术研究    张立辉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微生物效应及生态模型研究    修海峰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混凝-Fenton法及白腐真菌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牛菲菲

高浓度污泥分区机理及适用组件研制    李明明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A~2/O~2在工艺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脱氮试验研究    李石磊

基于PLC与模糊PID的混凝投药复合控制系统的研究    李翠云

生物膜法对淋浴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和氨氮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沈一村

对虾池塘精养环境的综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陈爱玲

采用工业焦粉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李娅

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的活性研究    肖文胜,徐文国,杨桔才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季民,杨造燕,薛广宁,郭静,宋亚文,李清雪

生物膜法A/O/O工艺城市污水脱氮处理的挂膜启动    李亚新,张宏伟,连瑛秀,张培骏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一种新型填料——悬浮填料    刘翔,高廷耀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的性能    马建勇,张兴文,杨凤林,张捍民,刘毅慧,古川宪治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郝晓地,张自杰

污水厂耗氧量的测定及控制    于忠民

生物处理法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邓志光

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滏阳河微污染源水    薛记中

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的进展    曹国民,赵庆祥,张彤

关于对淮安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工艺改进的建议    刘益浩;叶红;

甲醇为碳源时生物滤池去除二级出水中氮、磷的研究    袁敏;周琪;杨殿海;李树苑;张怀宇;何飞;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高碳源废水的利用    黄理辉,马鲁铭,张波,毕学军

垃圾渗滤液为碳源时A~2/O法的脱氮除磷研究    袁敏;周琪;杨殿海;李树苑;张怀宇;朱建国;

添加碳源对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    谭洪新;刘艳红;周琪;杨殿海;

SBR工艺特点及SBR脱氮除磷技术    朱其兆;

低碳源、低能耗型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研究    杨殿海;宋拥好;谭巧国;杨企星;

以红薯浸泡液为碳源的生物反硝化    梅翔;占晶;沙昊;谢玥;朱瑾;

污染水体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    邵留;徐祖信;尹海龙;

碳源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    吴莉娜;彭永臻;王淑莹;张树军;罗萌;

倒置A~2/O工艺处理城市低碳源合流污水    张硕;邹伟国;张辰;

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

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

碳源对裂蹄木层孔菌菌丝体生长及其液体发酵的影响    丁伟;冷蕾;赵晨;黄芳;宋爱荣;

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中的新型碳源研究    张伟;李娇妍;王红梅;刘玉文;

白灵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    万鲁长;单洪涛;黄春燕;张柏松;孙树凯;宇仁娥;

巴音布鲁克草原雷蘑的碳氮营养源研究    林辰壹;吴永霞;张娟;

以秸秆为缓释碳源的SRB处理AMD模拟研究    陈天虎;刘畅;王进;

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

防腐剂纳他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魏昭;亢春雨;苏旭东;樊喜福;马小燕;李英军;张会彦;张伟;

CO2:二十一世纪的新碳源    施云海 房鼎业

脱氮除磷哪些不能忽视?    本报记者 陈湘静

建立以省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    记者 史芳 杨振威

万元GDP净碳源量不断下降    李雪林

进水相机检修体会    黑龙江 王立家

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    筱薇

东西河坝年进水可达700万立方米    记者宝玉

点“气”成“金”    苏 林

温州污水或增“洋管家”    记者 夏晶莹

上海“碳天平”趋向平衡    记者 李雪林

基于碳源因素的倒置/常规A~2/O工艺性能比较研究    康兴生

A~2/O工艺脱氮除磷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    吴昌永

A~2/O工艺脱氮除磷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    吴昌永

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    陈旭升

温度对A~2/O系统的影响特征及脱氮除磷强化技术研究    金羽

地下水硝酸盐原位生物修复固相碳源及磷源性能研究    张建美

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    曹艳晓

基于A/O/A运行模式的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姜欣欣

分点进水A/O工艺及其模型与分点优化的研究    李若谷

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作为生物脱氮除磷碳源的研究    佟娟

改良A~2/O碳源分流比及外加黄水补充碳源可行性研究    余灿

改良型A~2/O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杜国帅

胞内碳源对A~2/O工艺脱氮除磷影响研究    王蕴杰

倒置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王珍珍

A~2/O工艺处理系统脱氮除磷优化研究    唐致文

基于不同碳源类型条件下倒置A~2/O工艺与常规A~2/O工艺脱氮除磷机理及微生物代谢活性对比研究    曲艳慧

以丙酸为碳源的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观元

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及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分离    杨勇光

沼液无土栽培氮污染控制实验研究    孙雅丽

改良型A~2/O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效果研究    刘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