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寒冷地区小城镇污水的管道处理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26
热度:

寒冷地区小城镇污水的管道处理试验研究【摘要】: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对水环境的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小城镇地区的污水处理逐渐展开,由于小城镇水质水量的波动性大,对污水厂运行影响严重,尤其是

【摘要】: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对水环境的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小城镇地区的污水处理逐渐展开,由于小城镇水质水量的波动性大,对污水厂运行影响严重,尤其是高寒地区受温度的影响,污水处理难度加大。如果利用排水管网污水处理技术消减污染物,将会降低后续污水厂的负荷,提高污染物总体消减量,从而达到保护小城镇水体环境的目的。本实验针对寒冷地区小城镇污水特性展开管道处理实验研究。通过添加填料的方式对排水管道污水中微生物的生化处理能力进行强化,采用混合运行模式和推流式运行模式,研究两种模式对管道污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及各种影响因素。 混合运行模式通过水泵回流的方式使进水与回流水混合,同时管道末端污水回流增加了污水在管道中的停留时间,研究停留时间对排水管道生物处理技术的影响;推流运行模式,采用牺牲流速的方式确保实验装置中两个检查井间的停留时间符合实际管道中两检查井间的停留时间,以此研究污水流过固定长度排水管道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混合运行模式下,常温时,实验温度维持在25.6℃~30.1℃之间,管道内充满度为0.65,溶解氧含量维持在0.8~2.8之间,进水COD浓度为312mg/L,在运行4个小时后出水COD浓度降低至103mg/L,COD去除率为67.1%,单位时间COD去除量为52.25mg/(L·h);低温时,实验温度维持在11.2℃~14.7℃之间,管道内充满度为0.65,溶解氧含量维持在0.8~2.8之间,进水COD浓度为353mg/L,在运行4个小时后出水COD浓度降低至153mg/L,COD去除率为56.8%,单位时间COD去除量为50mg/(L·h)。 推流运行模式下,常温时,实验温度维持在25.6℃~30.1℃之间,管道内充满度为0.65,溶解氧含量维持在0.8~2.8之间,进水COD浓度为365.46mg/L,单位时间COD去除量为159.12mg/(L·h);低温时,温度维持在11.2℃~14.7℃之间,管道内充满度为0.65,溶解氧含量维持在0.8~2.8之间,进水COD浓度为349.23mg/L,单位时间COD去除量为121.68mg/(L·h)。 以污染物的一维对流扩散模型为基础,结合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建立与实验相对应的排水管道水质转化模型。并用实验室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模型验证分析,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离散系数Ex,经数据处理后得到离散系数Ex20%,说明模型与实验的吻合程度较好。表明本模型可为排水管道污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及水质评估提供指导,也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相应的水质设计参数。 排水管道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可有效解决高寒区小城镇污染治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同时对城市的污水处理提供污染物进一步消减的新方式,使得寒冷地区的水体污染情况得到缓解,也使得区域水体污染情况得到控制,进而消减了汇入流域的污染物,为整体水系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撑。排水管道污水处理技术不但对水环境的保护起到作用,由于其针对寒冷地区小城镇的现有问题,解决了寒区小城镇污染治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又因为起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还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寒冷地区 小城镇 污水处理 排水管道 水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课题背景11-12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 1.2 排水管道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国内外排水管道水质转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外排水管网水动力研究现状13-14
  • 1.2.3 排水管网的净化技术分析14-17
  • 1.3 小城镇水质变化特性17-19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19-20
  • 1.4.1 课题来源19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9-20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0-24
  • 2.1 实验装置及主要仪器设备20-22
  • 2.1.1 实验装置20-21
  •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21-22
  • 2.2 实验污水及填料性质22-23
  • 2.2.1 实验污水及污泥的来源22
  • 2.2.2 填料的选择22-23
  • 2.3 实验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23-24
  • 2.3.1 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23-24
  • 第3章 混合运行模式工艺特性研究24-47
  • 3.1 常温混合运行模式的实验结果及分析24-33
  • 3.1.1 常温反应器的启动24-25
  • 3.1.2 COD 去除特性及分析25-27
  • 3.1.3 N、P 的去除特性及分析27-28
  • 3.1.4 流量冲击负荷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28-30
  • 3.1.5 水质冲击负荷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30-32
  • 3.1.6 DO 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32-33
  • 3.2 低温混合运行模式实验结果及分析33-40
  • 3.2.1 低温反应器的启动33-34
  • 3.2.2 COD 去除特性及分析34-36
  • 3.2.3 流量冲击负荷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36-37
  • 3.2.4 水质冲击负荷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37-39
  • 3.2.5 DO 对混合运行模式的影响39-40
  • 3.3 常温、低温条件下混合运行模式实验结果的比较40-44
  • 3.4 混合运行模式条件下 COD 变化分析44-45
  • 3.5 本章小结45-47
  • 第4章 推流运行模式工艺特性研究47-63
  • 4.1 推流运行模式下取样点的选择47-48
  • 4.2 常温推流运行模式的实验结果及分析48-54
  • 4.2.1 常温反应器的启动48-49
  • 4.2.2 COD 去除特性及分析49-50
  • 4.2.3 N、P 去除特性分析50
  • 4.2.4 流量冲击负荷对推流运行模式的影响50-52
  • 4.2.5 水质冲击负荷对推流运行模式的影响52-53
  • 4.2.6 DO 对推流运行模式的影响53-54
  • 4.3 低温推流运行模式的实验结果及分析54-59
  • 4.3.1 低温反应器的启动54-55
  • 4.3.2 COD 去除特性及分析55-56
  • 4.3.3 流量冲击负荷对推流式运行模式的影响56-57
  • 4.3.4 水质冲击负荷对推流运行模式的影响57-58
  • 4.3.5 DO 对推流运行模式的影响58-59
  • 4.4 推流运行模式条件下 COD 变化分析59-61
  • 4.4.1 推流运行模式条件下 COD 变化分析59-60
  • 4.4.2 推流运行模式与混合运行模式的比较60-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水质转化模型63-72
  • 5.1 水质转化模型的建立63-69
  • 5.1.1 模型变量63
  • 5.1.2 温度效应63-64
  • 5.1.3 模型中的生化反应过程64-66
  • 5.1.4 水质模型中参数的估值66-67
  • 5.1.5 水质模型的离散和求解67-69
  • 5.2 模型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69-71
  • 5.3 本章小结71-72
  • 第6章 技术经济分析72-77
  • 6.1 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分析72-74
  • 6.2 推流式运行模式技术经济分析74-75
  • 6.3 混合式运行模式技术经济分析75-76
  • 6.4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77-79
  •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83-85
  • 致谢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下水道中微生物反应及水质转化的数值研究    冯良记;唐军;

我国小城镇水污染现状与趋势    张芹芹;刘媛媛;李霞;

城市雨水管道计算模型    岑国平,詹道江,洪嘉年

城市下水道污水水质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江峰;李适宇;

重庆市典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王晓丹;龙腾锐;丁文川;高祥;

利用下水管网系统净化城市污水的模拟试验    王西俜,李旭东,王廷放,刘之慧

我国水环境现状研究    张桂杰;康健;包化国;

数学模拟技术用于生物絮凝——再生工艺参数优化    赵二燕;刘绍根;刘娟;

运用活性污泥一号模型对缺氧—好氧生物废水处理工艺的模拟    胡晓东;

活性污泥3号模型对实际工艺的模拟与分析    赵玲;彭党聪;朱南文;

硝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祖波;祖建;

上海南区污水输送干线世博期间排水安全保障    王娟;张新颖;许越;朱垚;王子龙;白涛;

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优化控制初探    仝勋伟;崔莉凤;刘载文;程志强;

造纸厂SBR污水处理过程仿真应用研究    龙周;沈文浩;陈小泉;

基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城市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刘武艺,邵东国,贺新春

ASM-CN模型中主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研究    刘芳,陈季华,顾国维

沉淀池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严晨敏,张代钧,卢培利,李振亮

微氧条件下煤气化废水脱氮途径及机理    张雷;钱大益;陈凯华;潘建通;

城市污水COD组分划分、测试与标准化表征    张代钧;卢培利;

污水中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离子色谱法分析    江伟;张代钧;艾海男;

在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设计中剩余污泥量计算方法探讨    范举红;

小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小议    苏诚;刘康怀;史奇峰;司圣飞;张钦库;

基于ASM1的单池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实现    王晓华;于筑国;胡敏;殷剑宏;余增亮;

城市雨洪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晓霞;徐宗学;

底栖动物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池仕运;胡菊香;高少波;马沛明;

活性污泥模型COD组分测定方法研究——Verziano污水处理厂C线进水COD组分测定    智朋丹;Luca Massafra;李风亭;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    汪林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    杨跃

玉米深加工过程废水处理及回用模式研究    高磊

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    罗宁

排除厌氧富磷污水ERP-SBR除磷脱氮工艺研究    吉方英

螺旋升流式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豆俊峰

城市设计暴雨及雨水径流计算模型研究    任伯帜

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    苑宏英

西安市第四污水厂水质分析及分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研究    王社平

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诊断及优化运行研究    肖伟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济南水质净化二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苏强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小城镇生活污水CFIBR工艺的调试运行及其特性分析    孙伟

基于ASM2D的A~2/O工艺数学模拟和优化策略研究    王宁

人工降雨模拟地表污染物冲刷规律及初期效应分析    何流

某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许云富

基于数据的城市污水泵站系统建模与控制应用研究    张学同

城市排水系统建模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金波

基于神经网络的排水管网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邬玲懿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郭劲松,杨渊,方芳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    王琳,杨鲁豫,王宝贞

小城镇发展现状与水污染问题    陈长太,阮晓红

城市排水管道污水水质的变化过程    张涛;周丹;

河网水动力及综合水质模型的研究    张明亮;沈永明;

下水道中污染物质的转化过程    孙力平,马耀平,侯红娟,仇雅琴,李毓

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现状及机遇    余德辉

拉萨市城市生活污水的水质监测分析    胡霞,傅永胜,傅强,李湘梅,张天华,张永泽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陈宜菲;

介绍一种较适合我国的城市雨水径流模型——伊里诺斯城市排水模型的检验    岑国平;

城市排水管道水质数学模型及模拟    朱学兵

利用下水道管渠处理城市污水技术模拟研究    田文龙

DO对催化铁内电解预处理混合化工废水的影响    王红武;闵乐;马鲁铭;曾小勇;

复合生物反应器低溶解氧同步脱氮除磷    王建龙;王淑莹;彭永臻;高永青;孙治荣;

序批式膜反应器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特性    李军;顾国维;韦苏;彭永臻;

塔式曝气装置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试验研究    李宗辉;唐文浩;

不同构型湿地氧分布及脱氮效果对比    黄娟;王世和;钟秋爽;鄢璐;

生活污水的好氧反硝化研究    张智;杨华仙;张晓卫;浦军毅;

溶解氧对一体式悬浮载体膨胀床生物脱氮的影响    高艳玲;吕炳南;王立新;吴燕国;

硫化物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刘先树;黄盼;

纯氧曝气用于污泥高温好氧消化的研究    董宇玮;宋玉栋;胡洪营;John Billingham;戴朝辉;姚海峰;

间歇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    田晓燕;吴晓燕;张剑锋;叶龙;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溶解氧浓度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    韩广;乔俊飞;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特性研究    金建华;刘建广;王仰仁;孙书洪;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赵永坤;朱昌雄;李良生;于化泓;

基于过滤分级的生物出水残余COD组成分布研究    曹臣;韦朝海;

A~2/O系统运行规律研究    任俊智;韩绍瑜;周杨;李娟;敖家强;翟春宏;李伟;王磊;

低氧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金建华;孙书洪;王仰仁;

臭氧氧化法处理叔丁醇废水试验研究    张树德;李婷;高伟杰;

铁炭微电解法对双甘膦废水的降解    颜兵;尹晓爽;刘瑛;唐永明;杨文忠;

化工污水工艺运行的优化探讨    杨清华;孟宪权;宋冬梅;高秦;

棉浆制浆废水物化处理试验研究    黄德喜;

环己酮废水处理新技术使COD减九成    记者 彭展

COD、SO2像“商品”一样买卖    徐伟 王蔚 程伟虹

山西明确新增生活COD减排目标    记者 原建猛

多方协调确保首府COD减排任务    市环保局污控二处 张欣

我市全面推进COD治理减排项目    董静

攻下COD减排“拦路虎”    本报记者 衣琼

COD减排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 阮冰莹 实习生 张思翰

COD高速路上没交警    本报记者 姜蓉

2010年 我省COD减排22636吨    记者 刘宇男

我省COD削减率位列全国第一    吴艳荣 苏雪峰 孙曙光 白丁 (记者 吴艳荣 实习生 苏雪峰 孙曙光)

高盐渗滤液COD降解优势菌的筛选及相关基因消减文库的构建    郭立

藻菌共生生物膜系统修复煤炭矿区污染水体的研究    梁丽华

不同生态因子下LMBR处理制药废水运行效能及数学模型    白羽

超高盐榨菜废水微电解—电解预处理工艺研究    渠光华

城市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及粪便污水合并处理技术研究    余建恒

基于臭氧氧化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海水化学需氧量(COD)现场测量仪研制    刘岩

折流板管状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产电特性研究    李贺

海洋钻井平台废弃税基泥浆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杨知勋

连续流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曲有鹏

化工合成制药废水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周莉莉

寒冷地区小城镇污水的管道处理试验研究    李博

超临界水氧化含油污泥技术研究    霍维晶

生物膜法A~2/O~2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COD、NH_3-N试验研究    潘磊

胜利油田陈庄稠油污水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缪巍

高铁酸钾处理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OD的研究    谢淳

藻类对造纸废水中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董芳芳

水产养殖溶解氧监控系统的设计    朱亚明

基于Grail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水体溶解氧检测分析设计    李梦飞

接触氧化工艺对污染河道的脱氮性能研究    王曼

玉米乙醇废水分阶段好氧处理工艺研究    刘海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