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混合藻藻类膜污水处理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8:39
热度:

混合藻藻类膜污水处理实验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而氮磷等营养因子是引起该问题的主要因素。藻类是自然水体中常见自养型生物,对氮磷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本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而氮磷等营养因子是引起该问题的主要因素。藻类是自然水体中常见自养型生物,对氮磷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本论文首先以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鞘藻的混合藻进行藻类膜培养,对藻类膜优势藻种和膜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和弹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进行静态人工模拟污水实验,以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进行静态湖泊水实验和动态人工模拟污水实验;最后研究有机碳源与光暗比对藻类膜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混合藻藻类膜培养及分析实验发现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鞘藻的混合藻在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和弹性载体上形成的藻类膜中优势藻种均为水华鱼腥藻;其中对半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进行SEM分析,发现藻类膜表面呈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其厚度约为100μm。 (2)静态人工模拟污水实验结果显示:软性载体上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4+-N、TP和COD的去除效果最好,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2.88%、83.42%和94.44%。静态湖泊水实验发现:藻类膜可明显改善水体质量,其对NH4+-N、 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2.19%、89.20%和84.44%。 (3)动态人工模拟污水实验表明:藻类膜与斜板沉淀池组合工艺对人工模拟污水处理效果显著且稳定,其出水中NHd+-N、TP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1mg/L、0.49mg/L和38.67mg/L。 (4)有机碳源及光暗比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藻藻类膜在添加有机碳源时的脱氮除磷效果优于未添加有机碳源时,NH4+-N、TP和T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6.27%、72.44%和96.34%;在光暗比为24h:0h时,混合藻藻类膜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25%、90.39%和76.12%,最低浓度分别为0.17mg/L、2.78mg/L和2.66mg/L。 【关键词】:藻类膜 COD 膜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概述11-12
  • 1.2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12-15
  • 1.2.1 A~2/O工艺12-13
  • 1.2.2 SBR工艺13
  • 1.2.3 氧化沟工艺13-14
  • 1.2.4 MBR工艺14-15
  • 1.3 藻类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5-17
  • 1.3.1 藻类悬浮脱氮除磷技术15-16
  • 1.3.2 藻类固定化脱氮除磷技术16
  • 1.3.3 藻类生物膜脱氮除磷技术16-17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17-19
  • 1.4.1 课题来源17
  • 1.4.2 论文技术路线17
  •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17-18
  • 1.4.4 课题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混合藻藻类膜培养及分析19-28
  • 2.1 材料与仪器19-22
  • 2.1.1 实验藻种19-20
  • 2.1.2 实验载体及装置20-22
  • 2.1.3 实验仪器22
  • 2.2 实验设计22-26
  • 2.2.1 培养基及污水制备22-23
  • 2.2.2 藻类膜培养23-25
  • 2.2.3 藻类膜生长状况及结构分析25-26
  • 2.3 结果与讨论26-27
  • 2.3.1 混合藻藻类膜生长状况分析26
  • 2.3.2 藻类膜SEM分析26-27
  • 2.4 小结27-28
  • 第三章 混合藻藻类膜污水处理效果研究28-39
  • 3.1 材料与仪器28-29
  • 3.1.1 实验材料28
  • 3.1.2 实验试剂28
  • 3.1.3 实验仪器28-29
  • 3.2 实验设计29
  • 3.2.1 静态污水实验29
  • 3.2.2 动态实验29
  • 3.3 结果与讨论29-37
  • 3.3.1 静态污水实验结果与讨论29-35
  • 3.3.2 动态实验结果与讨论35-37
  • 3.4 小结37-39
  • 第四章 有机碳源及光暗比对藻类膜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39-47
  • 4.1 材料与仪器39
  • 4.1.1 实验藻种与载体39
  • 4.1.2 实验试剂39
  • 4.1.3 实验仪器39
  • 4.2 实验设计39-40
  • 4.2.1 有机碳源实验39-40
  • 4.2.2 光暗比实验40
  • 4.3 结果与讨论40-46
  • 4.3.1 有机碳源对藻类膜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40-43
  • 4.3.2 光暗比对藻类膜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43-46
  • 4.4 小结46-47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47-49
  • 5.1 结论47
  • 5.2 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王淑芳;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周才扬,穆宏强

藻菌固定化去除污水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初步研究    邢丽贞;张向阳;张波;张彦浩;

倒置A~2/O工艺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黄理辉,张波,毕学军,马鲁铭

无厌氧池的氧化沟脱氮除磷功效分析    杨亚红;彭党聪;韩芸;史丽娟;王宝玉;王敦球;张华;

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含氮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李晔,李凌,张发有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黄境维;汤兵;

藻类膜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处理效果实验    魏群;刘明升;蔡元妃;

pH、溶解氧、叶绿素a之间相关性研究Ⅰ:养殖水体    黄岁樑;臧常娟;杜胜蓝;吴敏;高峰;林超;郭勇;罗阳;

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    樊树红;

城市污泥的一种全新处理方式    钱光毅;

聚合氯化铝(PAC)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昂,楼菊青

乡镇生活污水水体高效氨氮降解菌株的筛选    袁征;徐建平;

浅谈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    方文秀;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棉浆粕生产中的废水    杨洋;

马铃薯淀粉废水混凝预处理研究    郑圣坤;唐文浩;

洗衣粉中磷含量的测定    吴艳红;周福会;高智席;

造纸废水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余容;万金泉;

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    张静霞;

紫外诱变选育高效降酚菌及其降酚性能研究    冯思琦;魏炜;张黎;

分段进水工艺对A~2/O工艺的升级改造    曹贵华;王旗军;

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    黄玲玲;张鹏;张旭东;

养殖水体内小球藻对鱼类密度制约作用的影响和生长特征    刘兴国;徐皓;顾兆俊;宋洪桥;

应用一体化生物脱臭装置净化污水泵站臭气试验研究    刘学欣;郭静;朱珂;邱中行;张海忠;曲扬;崔芳春;周理智;徐金凤;

农村非点源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赵倩;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振栋;

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的分析    田世洪;马文林;

脱氢酶活性检测水质毒性方法改进    陈莉;梁文艳;李炯;郭思远;杨硕;黎亮;

废水氮减排的控制要素研究——“十二五”期间氮减排控制指标分析    郑雄;李媛媛;陈红路;何志云;

城市污水厂能耗分布及消化液单独处理技术初探    孟春霖;常江;张树军;杨岸明;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崇明前卫村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基质研究    张小东

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    于富玲

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聚合氯化铝复合混凝剂的脱色性能研究    王元芳

基于水处理的壳聚糖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功能性研究    李海燕

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杰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钢铁工业综合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    张运华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    吴颖靖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厌氧折流板—好氧反应器处理染废水中试试验研究    呼冬雪

阜新矿区矿井水混凝及过滤优化研究    唐寿明

富营养化水体中三种水生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宋春春

不同类型溢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可行性现场中试研究    何云馨

固定化微生物对原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胡文稳

前置反硝化UBAF处理城市污水脱氮性能研究    陈利娜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酱油废水的试验研究    唐杰;伍健东;周兴求;黄仲均;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技术研究    卿春霞;张建民;同帜;

采用双泥系统的废水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杨志斌;黄勇;潘杨;

中国藻类污染状况和对策    赵玉宝

浅议精养鱼池水质和环境及其控制技术    袁宝山

蓝藻的综合防治技术    冯辉

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    聂熹;田曦;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    刘锦霞,顾平

城市污水除磷中的有关问题    黄晟,吴慧英,陈建红

碳氮磷比对菌胶团的影响与活性污泥膨胀的关系    刘之慧

SBR法DAT-IAT技术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王士平;张旭;冯大成;

Orbal氧化沟强化生物脱氮的中试研究    高守有

Carrousel氧化沟单沟脱氮优化条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刘艳臣

固定化栅藻对市政污水中氮、磷营养盐深度处理的研究    王冰

BIC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及运行控制研究    于淼

一种绿色藻类有可能成为氢的可再生来源    

水体中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龚玲;钟成华;邓春光;

流量对三峡库区嘉陵江重庆主城段藻类生长的影响    龙天渝;刘腊美;郭蔚华;李崇明;

嘉陵江出口段藻类生长与氮磷相关性分析    郭蔚华;侯亚芹;龙天渝;刘长文;

黄河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措施    帖靖玺;蒋蒙宾;刘海员;

藻类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左魁昌;左椒兰;胡智泉;朱菁萍;

珊溪水库藻类异常繁殖特征与成因分析    曾广恩;潘忠斌;陈秀珠;储媚;

抑制给水中藻类生长的实验研究    胡小兵

华北典型地表水藻类群落演替特征    范振强;崔福义;马华;何文杰;阴沛军;

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廖平安,胡秀琳

大连湾藻类生长控制的模拟    黄才胜;李英;周集体;

水位下降引起的微弱扰动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    龙天渝;李祥华;张腾璨;张翔;郭蔚华;

水库藻类监测与分析方法探讨    赵孟绪;周史强;钟秀英;林桂花;

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边归国;

利用炼钢渣促进藻类生长固定CO_2的研究    李远;林瑛;李宏;

室内模拟的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与溶解态有机磷的关系    宋春雷;Morten SΦndergaard;Theis Kragh;曹秀云;周易勇;

藻类监测在湖泊营养评价中的应用    张留柱;刘军燕;

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和主要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何恩奇;陈晓峰;周伟杰;钮伟民;周虹;

富营养水体中低价磷对水华优势藻类生长的影响    耿金菊;张娟;夏晓萌;

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固着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袁信芳;赵新燕;施华宏;金相灿;王晓蓉;

藻类油能替代石油吗?    刘刚 编译

藻类的双向炼金术    本报记者 杜悦英

安光所研制出藻类“生长潜力”测量仪    记者 汪永安

池塘的藻类定向培养    吴耀华 梁春桥

二氧化碳,我爱吃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

碳能助藻类生产更多石油    华凌

单胞藻类培养需讲求方法    单晓鸾

治理赶不上污染,“生态癌”在扩散    武勇 刘文国

多管齐下 遏制“生态癌”扩散    武勇 文国

力保水源地水质无恙    记者 王伟民

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    何少林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与群落演替特征研究    李哲

河流藻类叶绿素a浓度短时间尺度预测方法研究和应用    赵晓东

水文、气象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作用的试验研究    赵颖

三峡库区低流速河段流速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焦世珺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体中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龚玲

紊流脉动对藻类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雷雨

污水处理厂下游污染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罗滢

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周鹏瑞

多层营养盐协同作用的藻类生长模型研究    冉翊

环境因素对黄河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郭艳琴

镇江内江悬沙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田涛

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试验及应用研究    王建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