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31
热度:

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摘要】: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因污水中碳源匮乏而导致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开

【摘要】: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因污水中碳源匮乏而导致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优化碳源有效利用和强化脱氮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十分必要。研究将分段进水工艺与好氧生物膜法相结合,使该系统具有节省内回流设施、无需外加碳源、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及增加系统生物量等优点,通过理论分析、中试试验结合小试试验研究等手段,对组合工艺处理效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该工艺在高效脱氮污水领域的应用推广和类似工艺的污水厂升级改造提供指导。 为确保组合工艺反应器整体处于推流状态,通过示踪剂流态实验对反应器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同时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模拟,证实改造后的反应器推流状态明显,为实现后续生化试验提供了合适的反应器流态。 通过对HRT、温度、进水流量分配比、污泥回流比及缺好氧区容积比等因素对组合工艺处理效能影响的研究,系统研究组合工艺的特点和优势,优选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发现组合工艺系统相对于单纯活性污泥系统抗击外界冲击能力明显。在低HRT的情况下,采取增加曝气和减少排泥的措施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对于TP采取化学方式予以去除;对于温度的变化,为了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主要采取调整污泥浓度和DO浓度来实现。根据试验城市污水水质条件分析,得到分段进水分配方式为逐级递减。污泥回流比对组合工艺脱氮影响不大,从不影响脱氮效能又能减少能耗的角度出发,采用50%~100%的回流较适宜。在采用最佳进水分流比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缺氧区所占容积可以提高系统TN去除率。 组合工艺好氧区出现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通过小试实验可以发现,各级好氧区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能存在明显差别,第一级脱氮效果最佳,第二级次之,第三级最差。同时发现投加填料有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能力的提升。在综合考虑各水质指标处理效果情况下,中试反应器在采取梯级曝气溶解氧搭配为0.5mg/L、1.0mg/L、1.5mg/L的工况下运行时,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得到了最合理的发挥,并从进水方式和生物膜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组合工艺的脱氮机理。 采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系统运行阶段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发现组合工艺的生物相较为丰富,活性污泥与生物膜污泥生物相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分析了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特性及微生物固定化机理。组合工艺在试验期间污泥的表观产率基本上在0.12~0.21kgMLSS/kgCOD之间,明显低于常规活性污泥法。采用环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污泥絮体及生物膜内外均存在供物质交流的孔洞和通道,为组合工艺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生创造了物质和环境条件。组合工艺反应器各级活性污泥及生物膜上微生物的SOUR和DHA均呈下降趋势,生物活性还受温度和碳源的影响,系统的污泥活性与所处环境中的有机质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系统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分析,每一级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多样性指数相比较,生物膜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活性污泥,说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种群更为丰富。同时生物膜样品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活性污泥,这与生物膜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更高有关。 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是一种节能、高效和稳定的污水处理工艺,可运用到新建及改造的实际工程中,并通过调节各运行参数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工况,提高出水水质。 【关键词】:多级A/O+好氧生物膜 生物脱氮除磷 同步硝化反硝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26
  • 1.1 我国水环境及水污染处理现状12-14
  • 1.2 多级 A/O 分段进水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14-17
  • 1.2.1 多级 A/O 工艺提出及其特点14-15
  • 1.2.2 多级 A/O 工艺研究现状15-17
  • 1.3 生物膜法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17-18
  • 1.3.1 生物膜法的提出及其特点17-18
  • 1.3.2 生物膜法的研究现状18
  • 1.4 活性污泥与生物膜组合工艺研究现状18-20
  • 1.4.1 组合工艺国内研究现状19
  • 1.4.2 组合工艺国外研究现状19-20
  • 1.5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研究现状20-21
  • 1.6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21-25
  • 1.6.1 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21-22
  • 1.6.2 课题的提出22
  • 1.6.3 研究内容22-24
  • 1.6.4 技术路线24-25
  • 1.6.5 课题来源25
  • 1.7 创新点25-26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26-36
  •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26-29
  • 2.1.1 实验装置26-28
  • 2.1.2 实验填料28-29
  • 2.2 试验水质及测试方法29-36
  • 2.2.1 试验水质29-30
  • 2.2.2 试验仪器设备30
  • 2.2.3 一般测试项目及方法30-31
  • 2.2.4 微生物特性检测31-36
  • 3 流态试验及组合工艺反应器启动36-62
  • 3.1 流态试验36-44
  • 3.1.1 试验方案36-39
  • 3.1.2 试验结果39-43
  • 3.1.3 试验讨论43-44
  • 3.2 基于 FLUENT 的组合工艺反应器流态研究44-50
  • 3.2.1 三维湍流模型的选择44-46
  • 3.2.2 模型的简化及边界条件设置46-47
  • 3.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47-50
  • 3.3 反应器的启动50-55
  • 3.3.1 活性污泥启动方案50
  • 3.3.2 污泥接种培养结果50-54
  • 3.3.3 活性污泥培养讨论54-55
  • 3.4 生物填料挂膜55-60
  • 3.4.1 挂膜方式55
  • 3.4.2 填料填充率确定55-56
  • 3.4.3 挂膜结果56-60
  • 3.4.4 处理效果讨论60
  • 3.5 本章小结60-62
  • 4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处理效能研究62-94
  • 4.1 HRT 对处理效能的影响62-68
  • 4.1.1 不同 HRT 对 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63-64
  • 4.1.2 不同 HRT 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64-66
  • 4.1.3 不同 HRT 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66-67
  • 4.1.4 不同 HRT 对 TP 去除效果的影响67-68
  • 4.2 温度对处理效能的影响68-78
  • 4.2.1 温度对 COD 去除效能的影响69
  • 4.2.2 温度对 NH3-N 效能的影响69-73
  • 4.2.3 温度对 TN 去除效能的影响73-76
  • 4.2.4 温度对 TP 去除效能的影响76-78
  • 4.3 流量分配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78-85
  • 4.3.1 进水流量比对 COD 去除效能的影响79-80
  • 4.3.2 进水流量比对 NH3-N 的影响80-82
  • 4.3.3 进水流量比对 TN 的影响82-84
  • 4.3.4 进水流量比对 TP 去除效能的影响84-85
  • 4.4 污泥回流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85-88
  • 4.4.1 污泥回流比(R)对硝化效能的影响85-87
  • 4.4.2 污泥回流比(R)对 TN 的影响87-88
  • 4.5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88-91
  • 4.5.1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硝化效能的影响88-89
  • 4.5.2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 TN 的影响89-91
  • 4.6 本章小结91-94
  • 5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94-118
  • 5.1 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的证实94-95
  • 5.2 强化好氧区 SND 脱氮措施的必要性95-97
  • 5.3 溶解氧对 SND 影响的小试研究97-112
  • 5.3.1 溶解氧对第一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98-103
  • 5.3.2 溶解氧对第二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103-107
  • 5.3.3 溶解氧对第三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107-111
  • 5.3.4 三级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差别111-112
  • 5.4 溶解氧对组合工艺好氧区 SND 影响研究112-116
  • 5.4.1 不同 DO 浓度搭配工况下的 SND 脱氮效果112-114
  • 5.4.2 反应器中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探讨114-116
  • 5.5 本章小结116-118
  • 6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生物特性研究118-142
  • 6.1 组合工艺系统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及污泥减量118-126
  • 6.1.1 活性污泥微生物相及数量118-120
  • 6.1.2 生物膜微生物相及数量120-121
  • 6.1.3 组合工艺系统微生物结构对污泥减量的作用121-126
  • 6.2 污泥活性及沉降性能研究126-132
  • 6.2.1 污泥活性研究126-130
  • 6.2.2 污泥沉降性能研究130-132
  • 6.3 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污泥结构表观特征研究132-135
  • 6.3.1 活性污泥结构表观特征132
  • 6.3.2 生物膜结构表观特征132-135
  • 6.4 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污泥菌群结构分析135-140
  • 6.4.1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总 DNA 提取结果分析135-136
  • 6.4.2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 PCR 扩增效果136-137
  • 6.4.3 PCR 扩增产物 TGGE 分析137-138
  • 6.4.4 系统菌群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析138-139
  • 6.4.5 系统菌群相似性分析139-140
  • 6.5 本章小结140-142
  • 7 结论与建议142-144
  • 7.1 结论142-143
  • 7.2 建议143-144
  • 致谢144-146
  • 参考文献146-156
  • 附录156-157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56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156-157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1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    陈声贵,许木启,曹宏,周可新,徐军,杨向平,甘一萍,翟家骥,刘伟岩,邵永怡

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反应器硝化能力的研究    李桂平,周增炎

SBR法处理还原段DSD酸废水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严媛媛;孙力平;冯雷雨;

消化污泥脱氢酶活性检测的若干问题    尹军

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结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    刘俊新,丛丽,王宝贞,J.W.vanGroenestijn,H.J.Doddema

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杨鲁豫,王琳,王宝贞

堵塞对复合垂直流湿地水力特征的影响    詹德昊,吴振斌,张晟,成水平,傅贵萍,贺峰

昆明的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    马培舜,王海玲,成丽华,郑兴灿

一体化氧化沟的三维流场模拟与分析    罗麟,李伟民,邓荣森,何泽超,王涛

分点进水脱氮除磷新工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张雁秋;李昂;李燕;杨燕舞;

污水处理厂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进展    王夙;刘峻;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动力学模型    程小文;张文艺;蔡建安;

ANAMMOX滤池的启动及运行研究    韩晓晶;郑俊;孟海玲;陈慧娣;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张启寿;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

离心式杂质泵蜗壳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徐振法;王银凤;唐铃凤;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影响因素分析    凌琪,王敏

简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丁士杰;冯守志;

微生物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作用    鲍立宁

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理方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桂轶;孙世群;

水压双喷嘴挡板阀先导阀的CFD分析    孙春耕;罗璟;张利;何敏;

不同阴离子在生物质发酵产氢中的作用研究    马欢;刘伟伟;王秀菊;刘士清;李建昌;张无敌;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循环水养鱼高效水处理技术研究    战培荣;刘伟;卢玲;

密闭空间内丙烷泄漏燃烧爆炸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鲁建英;陈朗;

事故条件下~(239)PuO_2气溶胶微粒在室内小环境扩散的三维数值模拟    王国庆;昌旭东;付广智;

浅谈微生物絮凝剂(MBF)物质组成和应用    刘涛;

多区域网络模型在高速列车通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刘福生;谭鲁志;王刚;

流体自控振荡器的模拟研究    孙赫晨;赵静野;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李克勋;

气膜孔几何结构对涡轮叶片气膜冷却的影响研究    戴萍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旋流自吸泵设计及内部流动研究    王春林

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    付强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    秦统福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陈小光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烟道气微生物脱硫反应器研究    马岩岩

通风方式对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模拟研究    王高飞

基于FLUENT的干法磁分离机理的数值模拟    王发辉

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    侯建军

输送石灰石悬索桥钢索塔抗风性能研究    王春磊

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苏超

山区风特性参数与自锚式悬索桥的静风稳定性研究    王珺

泥布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研究    马杨

土壤渗滤处理小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    田立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处理城市废水的现状与发展    周琪,胡纪萃,顾夏声

建设生态示范区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李爱贞

生态塘——简易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设计应用    王宝贞,王琳,杨鲁豫,万玉衡

生物脱氮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高艳玲;许春生;

城市污水处理能耗能效研究进展    高旭,龙腾锐,郭劲松

循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同时硝化反硝化实验研究    石利军;王旭江;杨凤林;王炳钧;张兴文;

淹没式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及运行    王宝贞,李高奇,王琳,王黛,曹向东,司朝晖

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结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    刘俊新,丛丽,王宝贞,J.W.vanGroenestijn,H.J.Doddema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魏源送,樊耀波

活性污泥的基质代谢脱氢酶活性测定    尹军,付瑶,王翠兰,荐志远,韩键,闫钰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传质过程模拟及实验研究    李宇

膜曝气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生物膜脱氮的数学模拟    赵旭东

介绍Bhnke的吸附活性污泥两段生物法    

海藻酸钠包埋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固定化技术    赵亚乾,杨镭,李康敏,黄晓晖 ,方志健

气提式循环反应器生物膜与游离活性污泥的对比试验探讨    李探微,韦苏,SillkeBen,AngenikaBan

关于影响活性污泥沉降因素及设计沉淀池应注意问题的研究    江树志

SBR法废水生化处理简介    陈吉庆

废水活性污泥生物处理中的丝状细菌    许宏良;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污泥中金属元素含量    卓琳;傅敏;陈盛明;

活性污泥高质量总RNA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    黎秋华;李平;陈忠正;吴锦华;梁世中;

耐盐微生物的培养与高含盐废水处理的研究    余宗学;严学亿;安立超;

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    王发珍;李天增;

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运转效能的生物评价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徐军;

低rbCOD及VFAs下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    崔成武;

活性污泥生化法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运用    杨芸;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膜生物反应器中同时硝化反硝的研究    王源;孟凡刚;周忠波;黄国城;高贵和;

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光伟;刘和;云娇;陈坚;

活性污泥凝絮体的形成过程    李培睿;李宗义;王振宇;王海磊;贾蕴丽;

生物除磷糖控制(CHC)工艺的试验研究    冯生华;刘延华;

磁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    易洋;周勉;曾茂军;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研究    陈声贵;许木启;周可新;曹宏;

从污水中找出“钱景”    薛燕 胡敦明

制药污水成为湖北环保新难题    邓国军

追踪污水变清的奥秘    本报记者 来洁

“机器人”吞污泥吐肥料治蓝藻    记者 燕冰通讯员 蔡晓臻

什么是秸杆微贮饲料    何锐

市污水处理厂通过省环保专项验收    李平

活性污泥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夏昕

污水处理全过程    陈希

节能减排靠人力资源保障    阮莉珠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变革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冯艾

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    陈杰云

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    卢永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多段进水A/O生物膜脱氮工艺运行性能研究    胡博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中N_2O的释放机理与减量化控制研究    胡振

分点进水A/O工艺及其模型与分点优化的研究    李若谷

基于生物捕食的剩余活性污泥减量研究    陈晓飞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翔

厌氧/好氧生物床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的研究    刘灵辉

基于A/O工艺的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活性污泥培养的实验研究    刘小江

海洋好氧生物膜对金属腐蚀的抑制行为研究    杜向前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赵振

循环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CAS-BT)污水处理设备的优化设计    黄平

磷钙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选择试验    石小锋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范石美

基于ASM3的活性污泥模型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李玉新

高压静电场促进活性污泥絮体沉淀和改善其活性的研究    朱现信

海洋好氧生物膜在不锈钢电极表面的附着与腐蚀行为研究    刘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