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4:11
热度:

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摘要】: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为代表的污水生物处理以高效低耗的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然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以及高昂的

【摘要】: 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为代表的污水生物处理以高效低耗的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然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以及高昂的污泥处理费用已成为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最大弊端之一。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剩余污泥问题已成为当今环境工程界面临的挑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剩余污泥排放,从源头上降低剩余污泥产量的各种污泥减量技术已成为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具有代表性的好氧-沉淀-厌氧(OSA)工艺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污泥回流段增加污泥厌氧环节,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和贵重设备,有利于降低运行和投资成本,符合可持续污水处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好氧-沉淀-厌氧工艺污水处理效能和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探索了工艺污泥减量机制,首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荧光原位(FISH)技术分析了OSA工艺微生物种群特征、多样性以及运行条件变化对优势种群更替的影响。开发了具有内源反硝化除磷功能的污泥减量新工艺,探讨了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新工艺污水处理效能和污泥减量效果以及相关的影响因子,着重对工艺反硝化除磷效能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利用DGGE和FISH技术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微生物种群特征与工艺处理效能间的关系。 以传统活性污泥(CAS)工艺为参照,在分析探讨厌氧-沉淀-好氧(OSA)工艺污泥减量和污水处理效能以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OSA工艺污泥减量的内在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生物维持代谢和内源代谢增加引起的污泥衰减和慢速生长微生物是OSA工艺污泥减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大约2/3的污泥减量是由污泥衰减引起的,慢速生长微生物对OSA工艺污泥减量的贡献为23%左右;10%左右污泥减量是由能量解偶联机制引起的。 利用DGGE和FISH技术对OSA工艺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到OSA工艺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比CAS工艺更加丰富,增加有机负荷和废水水质复杂化都会使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微生物群落基本不受影响,OSA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OSA工艺具有良好稳定的运行效能。从DGGE优势条带中分离到的11个优势菌与GenBank中已有微生种属比对发现,其中7个优势菌与GenBank统计的在反硝化污泥、EBPR污泥中出现的种属相似性非常高,表明OSA工艺中插入污泥厌氧池为内源反硝化菌和生物聚磷菌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β-proteobacteria种属的微生物是OSA污泥系统的主要种群。 开发了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工艺,在好氧池有机负荷Ns约为0.87 kgCOD/kgMLSS·d,系统污泥回流比为25%,反硝化污泥回流比为35%的条件下稳定运行,污泥产量为4.78g/d,污泥产率为0.30gMLSS/gCOD,COD平均去除率为90%,NH4+-N、T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6%和84%左右,TP去除率达到80%左右。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缺氧反硝化聚污泥约占总聚磷污泥的35%~44%。提高SRT,可提高生物吸磷效率,增加污泥中磷含量,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剩余污泥排放量和TP去除率之间的矛盾。 利用DGGE技术,对代表性优势条带测序相似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微生物群落特征。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的微生物主要由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CFB-group bacteria、low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五大菌群构成,其中β-proteobacteria种属的微生物在整个工艺微生物菌群数量中占绝对优势,达到48%左右。以DAPI为背景,用PAOmix探针FISH杂交证实了聚磷菌在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缺氧污泥和厌氧污泥中都占有优势,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40%和33%左右。 【关键词】:污泥减量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 生物除磷 DG-DGGE FISH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9
  • 第1章 绪论19-37
  • 1.1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理论基础20-22
  • 1.1.1 维持代谢和内源呼吸污泥减量理论20-21
  • 1.1.2 解偶联代谢理论21
  • 1.1.3 溶胞-隐性生长理论21-22
  • 1.1.4 生物捕食理论22
  • 1.2 基于维持代谢和内源呼吸理论的污泥减量工艺研究现状22-24
  • 1.2.1 高溶解氧工艺22-23
  • 1.2.2 提高污泥停留时间的相关工艺23
  • 1.2.3 好氧-沉淀-厌氧(OSA)污泥减量工艺23-24
  • 1.3 能量解偶联污泥减量技术研究现状24-26
  • 1.3.1 投加化学解偶联剂工艺24-25
  • 1.3.2 高S_0/X_0比工艺25-26
  • 1.4 溶胞-隐性生长污泥减量技术研究现状26-29
  • 1.4.1 化学溶胞技术26-28
  • 1.4.2 物理溶胞技术28-29
  • 1.4.3 生物溶胞技术29
  • 1.5 生物捕食污泥减量技术研究现状29-31
  • 1.6 PCR-DGGE和FISH技术在环境生态学中的应用31-34
  • 1.6.1 DGGE应用于分析环境微生物31-33
  • 1.6.2 FISH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解析中的应用33-34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34-37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34-36
  • 1.7.2 主要研究内容36-37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37-54
  • 2.1 实验废水水质37-38
  • 2.2 主要仪器和常规分析检测方法38-40
  • 2.2.1 主要仪器设备38-39
  • 2.2.2 水质检测指标及方法39
  • 2.2.3 污泥性能的检测指标及方法39-40
  • 2.3 微生物相分析方法40-42
  • 2.3.1 光学显微镜镜检方法40-41
  • 2.3.2 平板菌落计数法41
  • 2.3.3 微生物染色法41-42
  • 2.4 提取污泥中的总DNA42-44
  • 2.4.1 污泥预处理43
  • 2.4.2 污泥中总DNA的提取43-44
  • 2.4.3 总DNA的含量和纯度分析44
  • 2.4.4 总DNA纯化44
  • 2.5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44-48
  • 2.5.1 16S rDNA-PCR扩增44-45
  • 2.5.2 DG-DGGE45-48
  • 2.5.3 DGGE条带回收和重新扩增48
  • 2.5.4 DGGE条带的克隆和转化48
  • 2.5.5 DGGE条带测序和同源性比较48
  • 2.6 荧光原位杂交(FISH)48-54
  • 2.6.1 FISH杂交缓冲液和杂交洗脱液的配制49-50
  • 2.6.2 污泥样品预处理50-51
  • 2.6.3 显微镜玻片的准备51
  • 2.6.4 样品固定51
  • 2.6.5 杂交探针51-52
  • 2.6.6 FISH杂交52-54
  • 第3章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污泥减量效果及机制54-83
  • 3.1 反应器运行启动54-56
  • 3.1.1 连续流实验运行条件54-55
  • 3.1.2 间歇实验运行条件55-56
  • 3.2 OSA工艺污泥减量效果研究56-57
  • 3.3 OSA工艺污水处理效果及污泥性能的影响57-62
  • 3.3.1 污水处理效果57-60
  • 3.3.2 对污泥性能和污泥活性的影响60-62
  • 3.4 OSA系统抗冲击负荷效果62-65
  • 3.4.1 温度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2-63
  • 3.4.2 对硝基苯酚对系统冲击的影响63-65
  • 3.5 OSA工艺污泥减量影响因素及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65-72
  • 3.5.1 间歇实验设计65
  • 3.5.2 ORP对污泥产率的影响65-68
  • 3.5.3 回流比R对污泥产率的影响68-69
  • 3.5.4 厌氧污泥停留时间和厌氧污泥浓度69-70
  • 3.5.5 有机负荷对污泥产率的影响70-72
  • 3.5.6 废水水质类型对污泥产率的影响72
  • 3.6 OSA工艺污泥减量机制72-81
  • 3.6.1 间歇实验设计72-73
  • 3.6.2 污泥衰减73-78
  • 3.6.3 能量解偶联78-79
  • 3.6.4 低污泥产率厌氧反应79-81
  • 3.7 本章小结81-83
  • 第4章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微生物的群落结构83-107
  • 4.1 污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83-85
  • 4.1.1 微生物代谢选择的影响84
  • 4.1.2 动力学选择的影响84
  • 4.1.3 物理性选择的影响84
  • 4.1.4 工艺设计和运行方式对微生物选择的影响84-85
  • 4.2 OSA污泥和CAS污泥生物相及污泥特征85-88
  • 4.3 活性污泥总DNA提取结果分析88-89
  • 4.4 16S rRNA-PCR产物分析89-90
  • 4.5 DG-DGGE微生物多样性探讨90-95
  • 4.5.1 OSA和CAS工艺污泥微生物多样性90-92
  • 4.5.2 有机负荷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92-93
  • 4.5.3 废水种类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93-95
  • 4.6 DG-DGGE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微生物解析95-97
  • 4.7 原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解析97-103
  • 4.7.1 PHB染色和DAPI染色结果分析98-100
  • 4.7.2 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分析100-103
  • 4.8 污泥特征与系统污水处理效能间的关系103-105
  • 4.9 OSA污泥减量工艺的特点与不足105
  • 4.10 本章小结105-107
  • 第5章 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工艺107-131
  • 5.1 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工艺流程和系统启动107-113
  • 5.1.1 内源反硝化工艺流程107-109
  • 5.1.2 内源反硝化工艺特征109
  • 5.1.3 系统污泥培养及反应器启动109-113
  • 5.2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稳定运行效果113-120
  • 5.2.1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污泥产率113-115
  • 5.2.2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污水处理效能115-118
  • 5.2.3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污泥性能118-120
  • 5.3 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工艺的影响因素120-129
  • 5.3.1 SRT对内源反硝化工艺的影响120-122
  • 5.3.2 污泥回流比对内源反硝化工艺的影响122-126
  • 5.3.3 pH值对内源反硝化效果的影响126-128
  • 5.3.4 碳源类型对内源反硝化效果的影响128-129
  • 5.4 本章小结129-131
  • 第6章 内源反硝化除磷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131-153
  • 6.1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污泥特征132-134
  • 6.2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微生物染色结果分析134-139
  • 6.2.1 聚磷菌PHB染色结果分析135-136
  • 6.2.2 Poly-P颗粒染色结果分析136-139
  • 6.3 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DG-DGGE微生物多样性解析139-148
  • 6.3.1 污泥总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分析139
  • 6.3.2 DG-DGGE微生物多样性解析139-143
  • 6.3.3 DG-DGGE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微生物解析143-148
  • 6.4 FISH分析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148-151
  • 6.5 本章小结151-153
  • 结论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9-171
  • 致谢171-172
  • 个人简历1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环境友好型城市污水处理厂    袁栋栋;杨芳;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特性研究    窦娜莎

超声联合碱促进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产物研究    康晓荣

停留时间及pH对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影响研究    徐丽圆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脱氮特性及群落结构分析    施群燕

pH对乙酸废水剩余污泥产率和特性的影响    丁霆

MLSS、pH及NO_2~--N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王亚宜,王淑莹,彭永臻

污水强化生物除磷的生化模型研究进展    彭永臻;刘智波;Takashi MINO;

气相色谱法分析厌氧反应器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    刘艳玲,任南琪,刘敏,王爱杰,李建政,吴忆宁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梁鹏,黄霞,钱易,丁国际

Characteristics of anoxic phosphors removal in sequence batch reactor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含氨废气的生物滤塔中微生物多样性    殷峻,陈英旭,刘和,王远鹏

垃圾填埋场细菌种群空间分布及组成多样性研究    陈红歌,胡元森,贾新成,吴坤

TGGE分析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高平平,晁群芳,张学礼,王凌华,赵立平

PCR-DGGE法用于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解析    刘新春,吴成强,张昱,杨敏,李红岩

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DNA的快速提取及其PCR-DGGE分析    滕应 ,骆永明 ,赵祥伟 ,李振高 ,宋静 ,吴龙华

PCR-DGGE技术在环境微型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吴利;余育和;冯伟松;

利用微生物促进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动态    张华;

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王世农;

改性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李彦锋;赵光辉;马鹏程;周林成;叶正芳;

菲降解体系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段佩玲;王振宇;赵更丰;刘国生;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黄勇强;厉晶晶;

造纸废水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余容;万金泉;

微生物对污水的生物处理作用    付丽丽;

新型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付丽丽;

短程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    张少辉;姜应和;

A2N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葛安东;牛明芬;

用DGGE技术分析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分布    姜昕;马鸣超;李俊;李力;钟佐燊;

浅析我国水体污染现状、来源及治理措施    王皓;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    徐成斌;黄斐;

颗粒污泥MBR中的胞外聚合物    李延军;李秀芬;华兆哲;陈坚;

几类二次资源高附加值利用的探讨    张悦;杨合;薛向欣;

浅议城市中水回用技术    孔祥吉;张毅敏;

胞内有机聚合物PHB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王红武;樊金红;吴德礼;刘志刚;刘燕;

污水中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离子色谱法分析    江伟;张代钧;艾海男;

生物膜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会中;单欣;赵琛琛;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大棚蔬菜连作障碍机理研究    闵红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    李坤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    肖升木

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含氮污水的研究    肖晶晶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    汪林

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消毒处理的研究    张景丽

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立研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生物膜法对淋浴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和氨氮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沈一村

亲油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在溢油污染潮间带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吴亮

对虾池塘精养环境的综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陈爱玲

城市污水混凝预处理及污泥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明磊

悬浮载体SBR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李茜

碱度和碳源对硫酸盐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健

悬浮填料生物转筒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晁聪

生物砂滤工艺用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试验研究    徐宇峰

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性能参数的研究    杨文澜;

填料对曝气生物滤池影响的概述    付丹;刘柳;

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邵军;孙海美;孙卫玲;李振山;

pH值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溶出物的影响    高永青;张晶宇;彭永臻;王建龙;巩有奎;

A~2O-BAF联合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    彭永臻;王建华;陈永志;

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发展与现状    张薇,史开武,孔惠

富底物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合成-能量代谢理论    刘雨,杨学富,陈光浩

城市污泥超声波处理技术    张光明,吴敏生,张维昊,张锡辉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减量新技术    王启中,宋碧玉

污泥臭氧化减量技术的影响因子    何圣兵,薛罡,王宝贞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氨氧化菌及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王晓慧

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    苑宏英

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姜苏

微波能作用下污泥脱水和高温热解的效能与机制    方琳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    刘晓玲

碱和超声波预处理技术促进污泥厌氧消化效能及机理研究    杨洁

SBBR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及其微生态特性研究    秦宇

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处理低有机质剩余污泥效能研究    张立国

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    曹艳晓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特性研究及工艺改良    邱珊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细菌多样性研究    窦娜莎

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研究    张恒

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发酵产酸耦合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烷酯的研究    吴海云

EBPR系统PAOs与GAOs相互竞争机制研究    钟晓

污水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试验研究    卓英莲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水力特性及流态模拟研究    杜金海

蚯蚓与污水土地处理试验研究    吉方英,罗固源,周健,刘鸿霞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魏源送,樊耀波

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    王亚宜,彭永臻,王淑莹,李勇智,潘绵立

城镇污水处理最佳实用技术新进展    俞庭康,杨健

利用填埋层内生物代谢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    邹庐泉,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乙酸钠为碳源时进水COD和总磷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阮文权,邹华,陈坚

污泥减量技术    王琳,王宝贞

大旱后对城市缺水的思考    鲍宪枝,王佐洁,周向争,周彤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的脂肪酸    齐凤兰,韩英素,赵金海

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白酒与发酵液中的低沸点有机酸    胡家元,李家明

浅谈污泥处理技术    赵宇,王晓飞

城市污泥的处理及污泥制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于遵;任爱玲;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集中式处理与利用    郝桂珍;李社红;吴永强;

污泥好氧消化工艺的分析与研究    张峥嵘;黄少斌;

欧洲固废管理与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分析    王宗德;

我国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研究——兼论仙居县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案的选择    杨俊琦;

农村城镇污泥处理和农用技术规程    彭智平;李文英;黄继川;于俊红;杨林香;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工作 组织实施示范项目    

石油化工污泥处理技术的新发展    孙华;滕宇欣;

中国制革污水、污泥处理的现状分析    丁绍兰,章川波,俞从正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    唐建国;

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张健;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关系    唐建国;

污泥加钙二级处理的工艺基础与应用    张健;章菁;U.Leidel;高世宝;

利用烟气余热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印染污泥    翁焕新;马学文;苏闽华;孙峰;

冷轧不锈钢板带生产过程酸洗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赵俊学;李小明;曾媛;李菲;

郑州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探讨    汪立飞;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    王贤圣;王林;

上海市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污泥液、回用水处理系统工艺技术    胡维杰;

污泥改性深度脱水推进资源化利用    王煦;

破解污泥处理题    记者 杨永芹

杭州污泥处理技术通过鉴定    钱江

年内,让污泥变沃土    记者 彭磊 实习生 栾方 通讯员 胡信

污泥有望变水泥    通讯员 刘莉娅 记者 肖琼

化工行业应为污泥处理找出路    本报记者 吴金慧

可年处理有害污泥54万吨    记者 赵维光

污泥转为全封闭处理    本报记者 蔡新华

杭州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工作    周兆木

新鲜!污泥里面提取蛋白    记者 孙刚 苏晓梅

污泥变身工业蛋白市场前景广阔    记者李青 见习记者吴熹

纸浆污泥纤维素酶水解糖化与增效工艺及机理的研究    吕健

污泥混煤燃烧热解特性及其灰渣熔融性实验研究    刘亮

污泥生物净化与土壤化利用技术研究    王布匀

基于节能减排的改良型氧化沟流场优化与污泥制备建材的探索    杨晓

~60Coγ-ray/H_2O_2法与化学法对污泥蛋白发泡液性能的改善研究    相玉琳

污泥吸附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李昂

市政污泥热解减排技术的研究    李钢

城市生活污泥的蚯蚓堆肥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徐轶群

污泥间接式干化机理及处置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邓文义

复合硫杆菌与MT基因工程菌对污泥重金属的联合生物淋滤    张弛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小球藻处理生活污水及污泥提取液的试验研究    司建伟

紫穗槐幼苗在污泥影响下的生理特征与重金属吸收特征研究    张灿

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动态试验研究    刘丽芳

污泥农用对作物生长和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研究    康少杰

污泥溶胞一水解酸化-CAS减量工艺中试设计及研究    郭幸丽

生物毒性测试法的研究与应用    陈月华

新型填料—污泥粉煤灰陶粒在生物滤池中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研究    韩术鑫

壳聚糖接枝共聚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污泥脱水性能    高明

污泥固化和焚烧及其重金属浸出的试验研究    邹升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