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建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7:39
热度:

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建构研究【摘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力”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已有显著提高,然

【摘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力”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已有显著提高,然而“软实力”的增强却不如人意。公共外交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家提出并重视,然而对公共外交相关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尚未解决,如:公共外交的内涵、公共外交的主体、公共外交信息的有效传播等。这些都有待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国际舆论大环境,如何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消除彼此的误解,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本文认为公共外交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的传播,一套成熟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可以使我国的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更加有效。 本文以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为研究对象。作者首先从公共外交及其信息传播机制的概念及发展进程入手,对我国现有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运行结构、运行方式和相关制度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现行机制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公共外交机构职能分散、媒介组织影响力有限、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不高、网络媒介竞争力不强、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等;在深入分析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作者从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和制度建构三方面提出了建设和完善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建议和具体措施。在研究中,本文借用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搜集分析文献资料,了解与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将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与其他国家相关内容的横向比较,吸收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认为解决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中的问题,需要遵循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公共外交机构,合理统筹国内的媒介组织和民间公共外交组织,使其各尽其职,以形成合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制度,使我国的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有法可依、依法传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公共外交视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首先对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梳理了我国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机制。通过借用传播学中关于信息传播的理论系统的分析了现有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公共外交 信息传播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1
  • 1.1 问题由来及研究目的7-8
  • 1.2 研究综述8-9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9-11
  • 1.3.1 研究方法9-10
  • 1.3.2 研究思路10-11
  • 2 公共外交及其信息传播机制概述11-17
  • 2.1 公共外交的产生11-13
  • 2.1.1 公共外交与宣传11-12
  • 2.1.2 公共外交概念的变迁12-13
  • 2.2 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内涵13-15
  • 2.3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与发展15-17
  • 3 我国现有的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17-27
  • 3.1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组织结构17-21
  • 3.1.1 公共外交机构及其职能17-19
  • 3.1.2 主要对外媒介组织19-21
  • 3.2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运作方式21-24
  • 3.2.1 大众传播方式21-23
  • 3.2.2 人际传播方式23
  • 3.2.3 网络传播方式23-24
  • 3.3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相关规制24-27
  • 3.3.1 新闻发言人制度24-25
  • 3.3.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5
  • 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25-27
  • 4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7-35
  • 4.1 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7-30
  • 4.1.1 公共外交的职能机构过于分散27-28
  • 4.1.2 公共外交机构缺乏信息采集职能28-29
  • 4.1.3 国内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有限29-30
  • 4.1.4 民间组织的力量尚显薄弱30
  • 4.2 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0-33
  • 4.2.1 大众传播的可信度不高30-32
  • 4.2.2 人际传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32
  • 4.2.3 网络传播处于劣势32-33
  • 4.3 相关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35
  • 5 我国公共外交信息传播机制的建设与完善35-41
  • 5.1 完善信息传播机制的组织结构35-36
  • 5.1.1 建立主导型的公共外交机构35
  • 5.1.2 促进媒介组织的良性发展35-36
  • 5.1.3 合理合法地统筹民间组织36
  • 5.2 优化现有信息传播机制中的运作方式36-38
  • 5.2.1 加强对受众的研究36-37
  • 5.2.2 积极联合海外华人的力量37
  • 5.2.3 借助国外媒介组织的力量37-38
  • 5.3 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机制的配套制度38-41
  • 6 结论41-43
  • 致谢43-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公众外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公众外交研究综述    周蕾;

21世纪中国公众外交初探    田建民;

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    唐小松,王义桅

方法与应用:话语分析与美国公众外交    李菁华;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策略研究    栾轶玫;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高飞

电视外交:一种软实力的构建    赵鸿燕;徐扬;

对当前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再认识    赵雪波;张键;

浅析公共外交与国际政治的理论契合点    单成现;

毛泽东、斯诺与“公共外交”    周幼马;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    宋黎明

试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董竟

论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杨静

软权力与中国公共外交    罗奕帆

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单绍萍

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    刘霞

中国当前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    蒋红

CCTV重大事件报道传播力研究    孙志隆

关于日本NGO/NPO对日本外交决策影响途径的研究    毛莉

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温利鹏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可可

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    唐小松,王义桅

软权力争议问题分析    屈潇影;

中欧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认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宋黎磊;陈志敏;

从模式演变看冷战后公共外交的转型    周庆安;

德国对华公共外交:以“德中同行”活动为例    蒋蓓;伍慧萍;

电视频道专业化及其在当代电视产业中的作用    许莹;

浅谈报刊读者的分化问题    王冬燕;

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及其影响    周厚虎;

当代农民阶层社会角色变化分析——《人民日报》25年来相关报道透析    曹玲娟

受重视与受歧视的二元悖论——报纸广告视野中的女性    项国雄;赵敏;

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    汪莹;

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    魏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    熊富标;

“公众对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态度”调查数据给我们的启示    雷绮虹;葛霆;赵连芳;

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    畅引婷;

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    李倍雷;徐立伟;

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    魏婷;

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    王珊珊;

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    李建伟;

“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    赵婧;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    舒盛芳

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    赵学森

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    卢玲

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胡洁

外宣翻译研究    仇贤根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杨雪莲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朱蓉蓉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    廖文婕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    江依妮

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    隋伟

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尤永

“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梁丽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高冬梅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    杨帆

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    郑俊杰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赵广香

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    陈欣跃

隐秘的参与    石实

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    李钊

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    陈曼

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    庄琴芳;

全球市民社会与国家:一种功能分析    胡学雷

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张小劲

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    唐小松,王义桅

悄然崛起的中国软实力    邓显超;

试析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的基本经验    黄大熹;

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刘焕成;刘永;

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    李志斐;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    刘依卿;

西藏事件与国际舆论引导    毕研韬;

    宗河

    本报记者陈海 江华

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吴玉荣

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    严功军

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    廖宏斌

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    张衍前

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郑长忠

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    姚德权

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变革研究    张朝阳

我国政府传播论    高波

中国文化外交研究    缪开金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侯松涛

新中国宣传网制度述论    王炎

建国初期政治传播研究    黄家勇

新时期共青团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魏微

新时期强化工会维护职能问题分析    陆璐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行为主体分析    黄华莉

官办社团,官办性与纠纷解决——从工会参与解决纠纷的角度    张艳

一个组织传播的视野    陈爱华

中国公共外交析论    程亮

21世纪中国公众外交战略研究    田建明

论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    朱秀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