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28:34
热度:

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摘要】: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的两件发生在美国,一件是1943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另一件是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这两大公害事件都是因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的。美国

【摘要】: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的两件发生在美国,一件是1943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另一件是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这两大公害事件都是因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的。美国国家和社会痛定思痛的选择是建立清洁空气法。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不仅帮助美国有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而且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清洁空气法建设中的学习样板。我国面临着大气污染防治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完善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借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的完成应当是由助益的。 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颁行于1955年,但美国与空气污染防治立法的历史并非自1955年开始。早在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开始了进行保护空气质量的立法尝试。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加工修改而形成的一个法律部门。仅就联邦层次的立法而言,它是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到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再到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后来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个法律规范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修改完善,美国的清洁空气法确立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其中包括:1、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是美国清洁空气法贯穿始终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空气质量标准由联邦政府制定,各州和地区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实现联邦政府的标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970年《清洁空气法》中,其主要的创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覆盖联邦各州的空气质量标准框架,由各州和地区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满足联邦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依据该原则所设立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目前主要涉及六种污染物质。分别为二氧化硫、空气污染微粒、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对于以上六种空气污染物质,经授权的联邦环境保护总署依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对污染标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制定保护公众健康的严格的“首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保护公共福利的“次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2、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是指各州政府根据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在其辖区内独立行使空气质量监管职责。依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联邦环境保护总署须要在“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主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次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各州政府对上述标准负有执行的任务,但州政府在执行中享有独立实施的自由。州政府可以对每一种空气污染物质制定具体的管理计划,可以在本州内自设“空气质量控制区”等。3、新源控制原则。新源控制原则是指在新建一项固定排放源企业或者对某项原有的固定排放源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改建”时,必须首先进行“新源排放分析”,并报环境监管机构备案,获取“预防重大危害”行政许可之后方可施工。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是确保新建项目能够切实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新源控制原则”的主要理念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清洁空气法》要求各州在依据“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建立的州政府管理计划中起草相应的条款用以减少新建空气污染企业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1972年联邦环境保护总署规定,各州应当对新建或者有重大改建项目的空气污染企业设立一定的前置许可制度,并应当将这一制度收录于州政府管理计划当中,供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审查。此后,国会又为“新源控制原则”设置了前置审批程序。“新源控制原则”的确立标志着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已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重在预防”的转变,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4、视觉可视性原则。视觉可视性原则是指在国家所规定的一级保护地区,以保护自然环境可视性为目的采取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措施,防止和减轻可视性的损害。“视觉可视性原则”实质上是以美感为标准的高层次的环境保护,是对空气清洁的较高水平的要求。1977年美国国会首次将“视觉可视性原则”纳入到《清洁空气法》中。国会为保护自然环境的可视性制定了一个“联邦可视性目标”。根据“视觉可视性原则”纳入到国家一级保护范围的地区,均详细规定于《清洁空气法》第162条a款,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大于五千英亩的国家人文公园、大于六千英亩的国家公园。 在“联邦可视性目标”的指导下,“视觉可视性原则”被赋予三项重要因素:(1)“视觉可视性原则”所适用的地区应当是国家所规定的一级保护地区,在这些地区视觉的可视性应当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可视性主要包括视觉可视的广度和地表附近空气的色度;(2)依据“视觉可视性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应当同时具有预防作用和补救作用,既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又可以对空气污染已经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所减轻;(3)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主要针对人为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并且既包括人类行为直接造成的空气污染,也保护间接造成的空气污染。 对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是美国清洁空气法规定的处于首位的管理项目。该法将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区分为三种,即(1)可供驾驶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卡车、公共汽车;(2)飞行器;(3)非用于交通而附有发动机的其他设备如:起重机和其他建设施工设备、拖拉机、除草机、电锯、可移动式马达发动机、摩托艇、轮船、铲车、机车运输设备等等。 美国联邦政府则于1965年发布了《机动车空气污染管理法》。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健康部、教育部、福利部可以对新生产的汽车设置一定的标准,要求其充分考虑开发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减轻对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 《清洁空气法》为加强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采取了分类管理的办法,设置了轻型汽车管理项目、重型汽车管理项目和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管理项目。轻型汽车主要包括普通轿车和轻型卡车。轻型卡车主要是指载重量低于八千五百磅用于运载货物的车辆、运载超过十二名以上乘客的车辆和供其他非公路使用的车辆。 《清洁空气法》第206条g款对于轻型轿车和载重量低于六千磅的轻型卡车设置了甲烷碳氢化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对于载重量超过六千磅的轻型卡车另行设置了较低的要求标准,并且要求以上车型应当在1996年达到标准。由于以柴油为燃料的机动车一直以来都较难实现标准要求,《清洁空气法》第202条g款和h款为此类车辆设置了更为宽松的标准,并且将达标期限延长至2003年。 199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第202条a款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重型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做出管理规定,而且既要节约成本,又必须运用尽可能先进的技术实现良好的减排效果。并且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可以依据载重量、马力等标准,对不同的车辆种类设置不同的标准。这就是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治理中的重型汽车管理项目。 《清洁空气法》1990年修正案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1998年之前,将重型汽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至每小时排放四克。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1993年依照法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且在1997年设置了更为严厉的标准,要求汽车制造企业自2004年起将重型汽车的低温一氧化碳的排放削减至每小时2.5克。 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非用于陆上交通而具有可移动性的发动机装置,如:起重机和挖土机等工程设备、拖拉机、割草机、电锯、可移动发动机组、摩托艇、轮船、火车头、机场移动设施等等。在1990年以前,国会并未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以上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做出管理。然而随着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越来越严格的限制,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的污染物质排放逐渐在空气污染物质总体排放中,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于是国会认为,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应当得到授权对于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的排放进行管理。1990年《清洁空气法》新增的213条规定,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应当在“未达标区”内测试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所排放的空气污染物质所占的比重,如果测试结果显示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所排放的空气污染物质在该区域排放总量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则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公众健康、公共福利等因素,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运用尽可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削减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对地表附近空气的污染。 联邦环境保护总署立足于从源头上防止超标排放车辆的生产,制定了认证制度、检测制度、减排配件应用制度等多项制度,以保证各类管理项目的落实。从而较好地控制了移动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也标志着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管理进入到较高层次。 美国清洁空气法在防治大气污染上非常注意从“源头”治理。其机动车使用燃油管理项目就是关注源头的一个项目。早在1967年的《空气质量管理法就要求机动车使用燃料的生产商公布燃料添加成分、使用目的等信息。1970年《清洁空气法》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为新型号的机动车使用燃料注册时应当进行人体健康影响测试。考虑到机动车使用燃料所含的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国会通过对《清洁空气法》第211条c款的追加,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燃料生产商的商业行为做出合理的规制。根据《清洁空气法》第211条c款的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含铅汽油的使用还是制定了一些的卓有成效的管理项目,其中包括禁止装配有“催化剂转炉减排器”的机动车辆使用含铅汽油、要求汽油生产商大量生产无铅汽油等。1990年《清洁空气法》第211条k款规定了“改良汽油项目”,目的在于削减汽油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质。在对挥发性污染物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燃料生产企业用于替代铅和辛烷的香欣型化学物质等,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国会认为如果用含有氧成分的有机化合物也即氧化剂,作为汽油添加剂的替代品的话,则可以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 为了改善机动车使用燃料,减少污染,美国清洁空气法还建立的氧化剂汽油项目。该项目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以减少一氧化碳的形成。该项目要求所有一氧化碳“未达标区”的地区只能销售氧化剂汽油,所有进入一氧化碳“未达标区”的机动车必须使用氧化剂汽油。 美国清洁空气法有专门针对酸雨的管理项目。该项目是在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确立的。修正案确定的目标是将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削减至低于1980年的排放水平一千万吨以下,将氮氧化物的年排放量削减至1980年排放水平的二百万吨以下。实现该目标的法律措施主要有:(1)“排放配额”制调控排放总量;(2)采用新技术方法降低排放;(3)实行认证制度控制排放;(4)建立排放监测定期报告制度,监督排放;(5)用罚款、扣减下一年度排放指标等处罚督促企业减少排放、遵守管理制度。 针对酸雨的管理项目包括二氧化硫管理项目、氮氧化物管理项目。在二氧化硫管理项目中《清洁空气法》赋予了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向有关企业分配“排放配额”(Allowances)的权力,每一个“排放配额”准许排放一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可以交易。联邦环境保护总署还采用了奖励“排放配额”的方法,鼓励发电厂使用符合要求的能源节约手段和可再生能源。氮氧化物管理项目的内容是指:联邦环境保护总署通过要求燃煤发电厂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Low NO burner technology)和清洁燃煤的使用,使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应当在1980年水平的基础上削减二百万吨。 美国清洁空气法针对酸雨管理项目还采取了排放许可制度。根据《清洁空气法》第408条的规定,每个合法的酸雨污染物排放许可仅有五年的使用期限。在管理项目的第一阶段,申请者应当向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提交许可申请以及履行计划,将所有可能的污染影响进行预先合理的规划。 美国清洁空气法较早实施了针对同温臭氧层的管理项目。与简单的要求削减排放和强制安装一定的减排设备不同,该法规定,应当通过限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产量,进而逐渐将臭氧层破坏物质排出市场的办法,来达到最终保护臭氧层的目的。同时,《清洁空气法》第四章还规定了独特的与国际条约自动接轨的制度,即当《蒙特利尔议定书》得到新的修正,并且其要求的标准高于《清洁空气法》现有标准的情况下,将自动适用《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的新规定。 《清洁空气法》将限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排放分为过渡期和全面禁止期两个阶段。总的设计是通过“生产配额”和“消费配额”的分段调控,最终全面禁止生产和消费臭氧层破坏物质。《清洁空气法》第604条和605条详细的列举了过渡时期的减排限制要求,以及最终禁止生产和消费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时间表。此外,考虑到情势变迁,该法还赋予联邦环境保护总署缩短过渡期间、加快禁止进程的权力。该权力在局部以下条件时可以行使:(1)有科学证据证明有必要加速进程;(2)有足够的科学技术手段支持进程的加速;(3)蒙特利尔议定书经过修正要求加快禁止进程。 在针对同温臭氧层的管理项目中,美国清洁生产法采用了强制标示制度。强制标示制度要求所有装载第一类和第二类臭氧层破坏物质的容器、含有以上两类物质的产品、以及这些容器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都必须标注明显警告标示。此外还专门实施了机动车车载空调设备的管理项目。 美国清洁空气法不仅规定旨在减少污染空气排放的制度、项目等,也为法律的有效实施规定了一些保障措施。这主要包括行政保障措施、民事诉讼和刑事保障措施等。清洁空气法规定的行政实施保障措施有以下特点:1、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适用主体是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包括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和州政府。2、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性质是行政管理行为。3、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适用是主动性的。因为行政实施保障措施是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所在,主动执法是积极履责,反之则应因不作为而受到责任追究。4、具体行政措施的适用要受到司法审查。 根据《清洁空气法》第113条b款的规定,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可以向污染排放源的经营者和拥有者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民事制裁或者实施永久禁令。此外,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还规定了公民诉讼条款。公民诉讼的原告可以是公民、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就是说,任何人均可对违反环保法律的行为提起诉讼,而不要求与诉讼标的有直接利害关系。公民诉讼的被告有两类:第一,任何人。包括私人的和官方的主体;第二,享有管理权而不作为的执法管理机构。 美国清洁空气法规定的刑事实施保障措施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触犯刑法的行为,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和司法部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违法的企业和实体刑事责任的措施。其特点是:(1)追究的对象是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企业和实体及其负责人;(2)只能对法律明文规定的违法行为采取刑事执行措施;(3)是《清洁空气法》最为严厉的执行措施;(4)对《清洁空气法》所要求的各项报告、文件、证明作虚假陈述,也构成犯罪。 【关键词】:清洁空气法 美国法 大气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71.2;DD912.6
【目录】:
  • 摘要5-12
  • Abstract12-22
  • 第一章 《清洁空气法》的产生背景、演进和基本内容22-31
  • 第一节 《清洁空气法》的产生背景及演进22-26
  • 第二节 《清洁空气法》的基本内容26-31
  • 一、《清洁空气法》的指导原则27-28
  • 二、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排放规定28
  • 三、机动车使用燃料的一般规定28-29
  • 四、酸性沉积物质的管理规定29
  • 五、许可制度的特别规定29-30
  • 六、同温臭氧层的保护规定30
  • 七、《清洁空气法》的实施保障规定30-31
  • 第二章 《清洁空气法》的指导原则31-77
  • 第一节 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31-43
  • 一、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设立制度32-35
  • 二、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的程序和意义35-38
  • 三、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38-43
  • 第二节 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43-50
  • 一、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的适用规程43-46
  • 二、州政府在执行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作用46-49
  • 三、设立空气质量控制区的作用49-50
  • 第三节 新源控制原则50-69
  • 一、新源控制原则的含义和内容51-53
  • 二、新源排放分析制度53-54
  • 三、预防重大危害行政许可制度54-64
  • 四、关于泡泡政策的特别规定64
  • 五、对改建项目的司法界定及其意义64-68
  • 六、新源控制原则的功效分析68-69
  • 第四节 视觉可视性原则69-77
  • 一、视觉可视性原则实施的框架70-74
  • 二、视觉可视性原则实施的技术要求74-75
  • 三、视觉可视性原则的意义75-77
  • 第三章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项目77-100
  • 第一节 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管理项目的演进过程78-83
  • 一、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管理项目的初始阶段78-80
  • 二、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管理项目的第二阶段80-81
  • 三、利益集团对新机动车尾气减排规定的抵制81
  • 四、在利益博弈中不断完善和规范81-83
  • 第二节 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管理项目的分类规定83-92
  • 一、轻型汽车的管理项目83-88
  • 二、重型汽车的管理项目88-90
  • 三、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的管理项目90-92
  • 第三节 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标准的实施保障措施92-94
  • 一、机动车生产的认证制度93
  • 二、机动车生产线的检测制度93
  • 三、机动车销售市场的检测制度93-94
  • 四、机动车污染减排配件的应用制度94
  • 第四节 加利福尼亚州关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单行规定94-100
  • 第四章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机动车使用燃料的管理项目100-120
  • 第一节 机动车使用燃料管理项目的演进过程101-106
  • 一、机动车使用燃料管理项目的初始阶段101-103
  • 二、设立功效全面一致条款进行源头管理的新阶段103-106
  • 第二节 机动车使用燃料管理项目的具体规定106-120
  • 一、功效全面一致项目106-114
  • 二、氧化剂汽油项目114-120
  • 第五章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酸雨的管理项目120-134
  • 第一节 针对酸雨的减排管理目标及措施121-122
  • 第二节 二氧化硫管理项目122-129
  • 一、二氧化硫排放配额制度的构成及配额的发放123-125
  • 二、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交易的操作及效果125-126
  • 三、奖励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减排导向126-127
  • 四、直接销售和拍卖销售排放配额有序调控市场需求127-129
  • 五、对二氧化硫管理项目效果的分析129
  • 第三节 氮氧化物管理项目129-132
  • 第四节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酸雨管理项目中的许可制度132-134
  • 一、对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检测的规定132-133
  • 二、对污染企业进行处罚的规定133-134
  • 第六章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同温臭氧层的管理项目134-146
  • 第一节 臭氧层保护的主要手段——分阶段限制制度134-138
  • 一、破坏臭氧层主要物质135
  • 二、缩短过渡期的条件135-136
  • 三、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促进作用136-137
  • 四、第五章配额对美国的影响137-138
  • 第二节 强制标示制度138-140
  • 一、强制标示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138-140
  • 二、临时豁免强制标示的特别规定140
  • 三、强制标示制度中警示标志的要求140
  • 第三节 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排放限制及循环利用140-142
  • 第四节 机动车车载空调设备的管理项目142-146
  • 一、对机动车车载空调设备进行管理的第一阶段143-145
  • 二、对机动车车载空调设备进行管理的第二阶段145-146
  • 第七章 《清洁空气法》中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项目146-161
  • 第一节 《清洁空气法》中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现状147-152
  • 一、联邦政府的管理现状147-148
  • 二、环保组织的努力148
  • 三、争论的焦点和问题的症结148-149
  • 四、司法判例的启示149-150
  • 五、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50-152
  • 第二节 美国部分州政府对温室气体减排的管理152-154
  • 一、加利福尼亚州的单行规定152-153
  • 二、各州之间的区域性合作153-154
  • 第三节 美国温室气体管理项目的展望154-159
  • 一、减排管理方式的拟定154-156
  • 二、联合管理机制的设想156
  • 三、排放配额的分配制度156-158
  • 四、新能源的研发使用158-159
  • 第四节 美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的前景分析159-161
  • 第八章 《清洁空气法》的实施保障措施161-198
  • 第一节 《清洁空气法》的行政实施保障措施161-177
  • 一、美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161-163
  • 二、行政保障措施的实施163-177
  • 第二节 《清洁空气法》的民事实施保障措施177-192
  • 一、司法管辖与一般诉讼程序178-180
  • 二、《清洁空气法》中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180-191
  • 三、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对实施《清洁空气法》的作用分析191-192
  • 第三节 《清洁空气法》的刑事实施保障措施192-198
  • 一、直接违反《清洁空气法》规定行为的刑事处罚193-194
  • 二、对虚假陈述的刑事处罚规定194-195
  • 三、对危险空气污染物质排放的刑事制裁的专门规定195-198
  • 第九章 美国《清洁空气法》对我国的启示198-215
  • 第一节 美国《清洁空气法》对我国固定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的启示198-203
  •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质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分析与完善198-201
  • 二、我国大气污染物质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分析与完善201-203
  • 第二节 美国《清洁空气法》对我国移动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制度的启示203-208
  • 一、我国移动污染物质排放源排放标准制度分析204-207
  • 二、我国移动污染物质排放源使用燃料的管理制度分析207-208
  • 第三节 美国《清洁空气法》对改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保障措施的启示208-215
  • 一、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处罚措施209-211
  • 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公益诉讼制度211-215
  • 结语215-218
  • 参考文献218-230
  • 致谢23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历程    王占山;车飞;任春;徐舒;王晟;李琴;王宗爽;武雪芳;

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张剑波

我国有毒空气污染物防治立法研究    黄博雅

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申竹冰

日本东京大气污染诉讼及启示    陶建国;

国外大气污染控制经验    薛志钢,郝吉明,陈复,柴发合

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珍妮;

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及状况    任洪岩;

美国实施清洁空气法的效益与启迪    曹凤中,周国梅,吴迪,李玉琪

重庆环保实行按日计罚的立法与实践效果分析    刘春焱;张建宇;秦虎;

以《清洁空气法》为例简析美国环境管理体系    秦虎,张建宇

构建未来国际气候秩序    刘军红;

环境危机:阴影下的希望    田磊;

“看得见的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分析    王明远;

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理思考    杨斐;

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    何志鹏;

税收法律关系研究    翟继光;

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    吴亚平;

法理学教改的基本思路——从素质教育谈起    强昌文;

经济法责任研究    翟继光;

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    何志鹏;

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    杨兴;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法理念    周娉

WTO框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法律冲突与协调    张荣芳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    张仁泉;

刑事和解与公诉权浅论    史建泉;

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    姜素红;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杨珊珊;

企业绿色经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张太海;

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    衣文静;

预算法:宪法之下的财政基本法——从预算法的修订说起    戴激涛;

从排污交易制度透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刺激措施    关阳;

山东省东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代杰瑞;杨恩秀;庞绪贵;王增辉;胡雪平;郑伟军;

中国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王琨;谢立斐;董洪璞;

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吴旅燕

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    薛磊

解雇权限制研究    李国庆

后代人权利论批判    刘卫先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贾欣

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    石欣

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    杨凡

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    朱晓燕

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    袁日新

我国滑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谷化铮

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邵江婷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    杜国宏

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胡小伟

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吴薇

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朱汉明

胶州湾湿地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段鹿杰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窦会静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    董海宁

后京都气候变化协议的构建研究    丁丽

孝妇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丛忻

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探讨    包玉华;胡夷光;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邵冰;

低碳经济:国际发展动向与中国的行动    陈柳钦;

日本如何推进建设低碳社会(下)    陈柳钦;

论我国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庞淑萍

美国有毒化学品的规范走向及其启示    于杨曜,傅利英,唐荣智

论建立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    李蜀庆,张香萍

市场失灵与市场自矫正机制    吴开超,白莹

城市低碳经济的治理体系——来自澳大利亚与中国台湾的经验和借鉴    姚德文;

建立与排污权交易相适应的环保体制    袁江;赵有声;

美国环境法史论    尹志军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董冬

关联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刘建慧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草案)》的说明    毛如柏;

美国的环境标准    周扬胜,安华

环境保护在美国法院所遭遇的挑战——“绿色反弹”中的重大法律之争    韩铁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    顾树华,王白羽

美国环境标准和最佳实用技术实施的启示    曹凤中

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政策框架研究    张粒子;李才华;罗鑫;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经过程和我国的政策取向    梁志鹏

中国可再生能源现状 障碍与对策——开发利用现状    王庆一

关于建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任东明

可交易的空气污染权——以美国《清洁空气法》为中心    谢雯;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问题探讨    夏少敏;谷毅博;

论我国清洁空气法的差别责任原则    楚道文;

重构经济法的独立性——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启示    郭琛

环保署因提议新污染标准被指责蔑视高院    刘晶;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武宏杰;

从“马萨诸塞州诉环境保护总署”案谈美国公民公益诉讼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梁睿;

国外“环境罪”案例分析    刘必琥;

从“马萨诸塞州等诉环保局”案看美国环境法的新进展    李艳芳;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诉前通知    杨亚辉;

衍生/色谱-质谱法鉴定几种醛、酮化合物    魏晓兵;范国梁;周维义;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罗丽;

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蔡守秋;

政府剥夺、限制排污权及其程序规制——以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为例    栾志红;

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制度架构    欧阳令全;

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立法的进展与影响    曾文革;袁振华;

中美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之比较    李铮;

天然气低压吸附贮存    肖锦堂;

律师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    胡屏西;

试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从美国的排污权交易透视中国的公害控制    陈雯;黄明健;

美国环保局指定20个州电厂减排    鞠美

二氧化碳限排 燃煤电厂受控    By Housley Carr

解读美国矿山地质环境标准    李虹

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在各国应用普遍    别涛 王彬

美国环境政策发展趋向    李剑译

汽车排放温室气体政府须管制    常纪文

就环境政策起诉布什政府    青泽

能源之都多元发展    马小宁

排污权交易非万能 企业是否守约存变数    本报记者 邱登科

伦敦治理空气污染历史简介    欧远

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    梁睿

美国环境法史论    尹志军

中国环境污染与投资、贸易、GDP的关系    郑宇植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的系统研究    陈盛樑

广州市环境氡及应用研究    魏勇作

广州大气颗粒物不同组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徐海娟

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    高知义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排污权交易有效性研究    安丽

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窦晨彬

我国清洁空气法律制度研究    王晓伟

国际减排制度探析    史金晶

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李阳春

地方政府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职能研究    陈刚

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刘学松

国际气候制度及其贸易措施框架研究    闫碘碘

完善中国工业废弃物处理政策的对策建议    崔爱红

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申竹冰

论排污权及其法律性质    郭蓓蓓

美国排污权交易——理论、实践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孟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