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合成氨厂变换炉节能控制装置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1:51:55
热度:

合成氨厂变换炉节能控制装置【摘要】:本文在总结变换炉传统的调节系统——用水蒸汽和半水煤气流量比值与变换炉热点温度串级调节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基础上,推导出用添加蒸汽后混合半水煤气

【摘要】:本文在总结变换炉传统的调节系统——用水蒸汽和半水煤气流量比值与变换炉热点温度串级调节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基础上,推导出用添加蒸汽后混合半水煤气的总压与温度组成水碳比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触媒层温度变化的数学关系式;在分析于扰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P_(H2o)/P_(co)、炉温和残余CO含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变换炉温度的控制只需保证在触媒活性范围内(如480±15℃)缓慢变化,无需稳定在一个数值上,变换气中CO含量控制在3.2~3.5%之间(对于铜洗流程),得出蒸汽用量最省的结论;基于这些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组成调节系统方块原理图;确定测量范围和整定参数;介绍本调节系统在湖南慈利县氮肥厂投运后的粒济效益。 【作者单位】: 化工部第四设计院;
【关键词】半水煤气 变换炉 调节系统 变换气 后混合 数学模型 蒸汽分压 水碳比 触媒层 蒸汽用量
【正文快照】: 卜、一益、前砂言 }_一、‘, 变换炉的正常坪修要求是:将变换炉催化冠撮度控制在触媒竺活性范围内(热点温度485土托书}),变换气中残余一氧化碳小于_3 .5舜(对于铜堆流程而言,一般控制在3.2一3·“肠之间)为最导挤;所谓最佳水碳比,并非Co微量越低越好,而是使蒸汽消耗定额达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提高变换系统的可靠性    卢长春

中变串低变流程的循环热水量    高新勤

氨合成塔内件的优化设计计算    董新法,涂淑凤,谢定中,孔祥琳

第一热交换器管间的适宜板间距    曾全生

换热器设计中适宜管间距的选择方法    陈明尧

换热器热阻分析    曾全生

圆缺形折流板的最佳板间距    曾全生,刘明武

固体燃料制氨合成气过程的有效能分析    汤德元,付亚男

常压水煤气部分甲烷化多段绝热反应器平衡计算模型    刘跃进

单管并流式氨合成塔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角仕云,牛存镇,李琦,万鼎麟

石油焦燃烧制取水煤气及CO气的研究    董志鹏

生物质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催化剂研究    张喜通

优化设计全低变工艺,实现蒸汽“零消耗”    郭飞;

中低低变换工艺改全低变工艺技改总结    蔡亮;潘兆德;胡文培;刘坤;

中低低工艺改全低变串煤球碳化工艺的技改方案和效果    唐万金;林春新;

合成氨装置变换炉设计    田春霞;

SA387Cr11CL2钢制变换炉工艺方案    樊立强;

原料煤质量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    薛永林;

合成氨生产中固定层反应器阻力降分析及降阻措施    王永占;

增氧间歇式气化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的分析    张莉;张凤葵;吴鹏;丁瑶;

QDB系列催化剂在国内首套四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制氨装置上的应用    肖杰飞;孙中耀;叶盛芳;纵秋云;

“18-30”工程项目的工艺方案与生产运行    顾朝晖;

全低变工艺的工业应用    吕洪浩;

使用钴钼系催化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吕洪浩;曹昭君;刘阿萍;

大型CO变换炉的国产化研制    陈建俊;谢兆芳;

低水汽比B113-2催化剂在轴径向炉厂的应用    王志;

全低变催化剂非氧化卸出的实践    黄元福;

带夹套横纹管折流杆换热器在合成氨工业中的应用    侯淳;李雪秦;周祖国;杨懋华;漆利娟;田丰;

应用888脱硫催化剂总结    李建有;张秋元;

适合联醇或单醇的变换工艺    陈劲松;李小定;

巨化公司净化系统改造运行总结    喻旭春;俞宏伟;徐新生;

合成氨净化废水零排放改造    郑伟;

我分离CO装置开发应用再传捷报    本报记者 杨扬

天脊合成氨装置引入等温低变换工艺    特约记者 王爱军

北流陶瓷:“低碳”中的高效益    本报见习记者 骆怡 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顾志辉

一氧化碳高效吸附剂及大型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技术    唐伟

PU-1变压吸附分离CO技术    

我国塔器与填料技术的成功应用    本报记者 王繁泓

我国吸附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王爱国

PU-1变压吸附分离CO技术    

PSA-CO技术为羰基化工添翼    特约记者 谢昭萍

一氧化碳加压变换系统的探讨与设计    杨余芳

醋酸尾气制氢的技术研究    黄敏

兰州石化合成氨装置低温甲醇洗节能降耗流程改造    王玉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