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应用于天然气锅炉的柔和燃烧技术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11:41
热度:

应用于天然气锅炉的柔和燃烧技术【摘要】:目前,国内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严重,工业排放是罪魁祸首,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高效低

【摘要】:目前,国内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严重,工业排放是罪魁祸首,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高效低排放燃烧是缓解雾霾天气的重要手段,柔和燃烧作为一项有潜力的先进燃烧技术正逐渐引起研究学者的关注。柔和燃烧技术具有火焰面弥散、峰值火焰温度低的特点,在天然气锅炉中使用柔和燃烧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天然气锅炉污染物排放,特别是NOx的排放量会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炉膛内燃烧充分,温度场均匀,能够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研究天然气锅炉柔和燃烧技术对解决锅炉NOx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柔和燃烧实现的关键是利用燃料和氧化剂的高速射流,引射卷吸高温烟气回流与反应物进行掺混,预热反应物温度并降低氧浓度,使得燃烧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峰值火焰温度下降,从而降低CO和NOx。 针对天然气锅炉燃烧机的工况条件,开展了柔和燃烧热力学实现条件研究,通过零维模型研究天然气柔和燃烧需要的温度、氧浓度及回流比范围,并研究了回流比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柔和燃烧的实现需要满足最低温度和最小回流比的条件,温度低于自燃温度或是回流比小于转捩回流比,柔和燃烧无法实现;随回流比增大点火延迟时间缩短,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大,点火延迟时间增加。 参考天然气锅炉结构,设计了模型燃烧室,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开展了燃烧室结构参数化研究,包含燃烧室高度、燃料/空气相对位置、孔径、出口通道尺寸等。结果表明:柔和燃烧流场结构由空气主导,空气射流速度越大,对烟气的卷吸率越大,回流比越高,氧浓度分布更加弥散,燃烧室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燃料射流速度主要影响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燃料速度越大,混合时间越短,在点火延迟时间内达到反应物充分混合的状态。最终形成了模型燃烧室的优选方案。 设计加工了模型燃烧室,开展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工况下的燃烧室性能实验研究,获得了柔和燃烧模型燃烧室的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显示,相比于直接燃烧,柔和燃烧工况下NOx排放显著降低,N0x排放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不大,稳定在10-17ppm@3%O2范围;C0排放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加先降后升。本论文工作将为天然气锅炉柔和燃烧机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关键词】:天然气锅炉 柔和燃烧 NO_x排放 回流 混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229.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图目录10-13
  • 表目录13-14
  • 第1章 绪论14-30
  • 1.1 研究背景14-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8
  • 1.2.1 柔和燃燃烧技术起源及定义17-20
  • 1.2.2 柔和燃烧技术工业应用20-22
  • 1.2.3 柔和燃烧技术研究22-28
  • 1.2.4 小结28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思路28-30
  • 1.3.1 问题的提出28-29
  • 1.3.2 研究目的29
  • 1.3.3 研究内容及思路29-30
  • 第2章 数值方法与实验条件30-38
  • 2.1 CHEMKIN反应器模型30-31
  • 2.1.1 PSR30-31
  • 2.1.2 Non-reactive Mixer31
  • 2.1.3 Closed Homogeneous Batch Reactor31
  • 2.2 FLUENT计算模型31-34
  • 2.2.1 连续性方程32
  • 2.2.2 动量方程32
  • 2.2.3 湍流方程32-33
  • 2.2.4 能量方程33
  • 2.2.5 组分输运方程33
  • 2.2.6 辐射方程33
  • 2.2.7 化学反应模型33-34
  • 2.3 实验条件34-37
  • 2.3.1 实验台34-35
  • 2.3.2 测量方法35-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柔和燃烧热力学条件研究38-42
  • 3.1 柔和燃烧热力学实现条件38-39
  • 3.1.1 模型条件38-39
  • 3.1.2 结果分析39
  • 3.2 回流比对柔和燃烧的影响39-40
  • 3.3 点火延迟时间40-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模型燃烧室结构设计优化42-73
  • 4.1 数值模拟方法42-48
  • 4.1.1 物理模型描述42-44
  • 4.1.2 边界条件44
  • 4.1.3 重要参数说明44-46
  • 4.1.4 模拟方法验证46-48
  • 4.2 结果分析48-72
  • 4.2.1 模型燃烧室结构数值模拟48-67
  • 4.2.2 炉膛模型的数值模拟67-72
  • 4.3 本章小结72-73
  • 第5章 柔和燃烧模型燃烧室实验研究73-80
  • 5.1 燃烧室结构73
  • 5.2 结果分析73-79
  • 5.2.1 扩散燃烧73-74
  • 5.2.2 柔和燃烧74-79
  • 5.3 本章小结79-8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6.1 结论80-81
  • 6.2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5-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6-87
  • 致谢8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实验分析    李慧君,林宗虎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上)    代朝红,温治,朱宏祥,徐海,李洪利,刘洪,郑克明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关键技术之一    周怀春,盛锋,姚洪,郑楚光

蜂窝型蓄热式燃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须藤淳,多田健

燃用天然气锅炉NO_X的排放特征与管理控制    姚芝茂;武雪芳;滕云;李俊;王晟;王宗爽;段宁;

MILD燃烧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李鹏飞;米建春;DALLY B B;王飞飞;王林;柳朝晖;陈胜;郑楚光;

OH在火焰中浓度分布图像及与温度关系的PLIF和CARS研究    赵建荣,陈立红,俞刚,杨仕润,张新宇

燃烧产生NO_X的控制研究    宋云波;程显峰;

交叉射流分级燃烧器中CH_4柔和燃烧特性分析    黄明明;邵卫卫;刘艳;熊燕;张哲巅;肖云汉;

常温空气无焰燃气锅炉的强化换热和污染物减排研究    王宝源

药厂供暖锅炉选型分析    吴强信;

蓄热烧嘴内气体流动速度偏心数值研究    叶云;刘峰;栗冀;洪林;张春宇;李向楠;

蓄热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饶文涛,杜军

国内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刘赵淼;王秀丽;于海源;马重芳;隋允康;

氧含量对高温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张胤,李松汾,贺友多

自蓄热式烧嘴在套圈锻造加热炉上的应用    马立君;李德连;于井龙;马志东;

工业炉燃烧方式的优化    艾军,蔡祖恢

高温低氧燃烧火焰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钟水库,马宪国,赵无非,眭向荣,丁树冬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中燃烧特性的研究进展    王关晴;程乐鸣;骆仲泱;岑可法;

MTO装置蒸汽凝结水回收及其控制优化    张兴春;

两相激波管设计和气体燃料点火延时测量研究    廖钦;徐胜利;

用于雾化煤油点火研究的两相激波管设计和调试    廖钦;徐胜利;

蜂窝蓄热体在宣钢型棒厂棒材车间加热炉的应用    赵志玲;郭淑萍;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姚芝茂;武雪芳;王宗爽;腾云;李俊;王晟;

新型蓄热式燃烧技术在南钢中板厂的应用    王汝芳;徐永圣;

城镇供热中几个易混淆的概念    刘涛;李玉海;左廷荣;

离心水泵的汽蚀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冯永华;

蓄热式步进加热炉炉内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郑坤灿;温治;陈远飞;周钢;张欣;

双机热备在蓄热式加热炉中的应用    赵志坚;刘顺心;

蓄热式燃烧控制在加热炉的应用    褚桂林;黄宁燕;

非平衡等离子体助燃低热值气体燃料的实验研究    胡宏斌

煤高温空气无焦油气化实验研究    王连勇

蓄热式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在工业窑炉上的应用    张喜来

激光光谱诊断技术及其在发动机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李麦亮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冶金热工设备上的应用及数值仿真和优化研究    欧俭平

APFBC-CC发电系统技术经济及环境综合性能分析研究    肖军

湿空气钝体扩散燃烧火焰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顾欣

合成气稀释旋流扩散火焰燃烧特性研究    张永生

低氧弥散燃烧物理化学特征及薄壁蓄热摄动解析    艾元方

往复式热循环多孔介质燃烧系统特性研究与数值模拟    王关晴

脉冲燃烧蓄热式加热炉自动控制    王庆河

高压瓦斯泄放自燃实验研究    赵万里

燃煤锅炉炉膛内部的(火用)分布特性研究    王倩

顺序分级柔和燃烧器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张佳男

蓄热式钢包烘烤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尹涛

大型燃气乙烯裂解炉燃烧过程的模拟研究    王菁

蓄热式管式加热炉热力计算与试验研究    谢德华

基于无焰燃烧的燃油锅炉节能改造研究    于延科

抽鼓式U型辐射管性能研究    张少强

燃气辐射管热工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柳岩

烟气冷凝的环保分析    孙金栋,贾力,陈铁兵

湿烟气冷凝换热研究    贾力,孙金栋,李孝萍

基于拟序火焰模型的柴油机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石秀勇;李国祥;

蜂窝陶瓷热辐射特性的研究    唐铁驯

蜂窝体中对流、辐射复合换热效应    唐铁驯,孙龙

高温低氧燃烧炉内等温流场特性的数值分析    王力军,蔡九菊,邹宗树,郝玉玲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中燃烧特性的研究进展    王关晴;程乐鸣;骆仲泱;岑可法;

天然气无焰氧化燃烧器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沈坤全,吴国江

HTAC的关键技术及其高效低污染特性分析    马晓茜,张凌

高温炉壁面在辐射传热中的作用    唐铁驯,邢桂菊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冶金热工设备上的应用及数值仿真和优化研究    欧俭平

常温空气无焰燃烧研究及其在燃煤锅炉煤改气中的应用    邢献军

煤粉的高温低氧空气燃烧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研究    朱建国

燃气轮机燃烧室柔和燃烧条件与特征的研究    陈钦

小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软件包的工程应用    李概奇,严传俊

小型发动机燃烧室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赖寿昌

P&W公司采取措施减少有害排气    尚爱东;

新型汽油机燃烧系统──UICC燃烧室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吴建军,陆威宁,傅茂林

圆柱形燃烧室对发动机工况的影响    李英;李淑廷;李艳;傅旭光;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喻超;罗马吉;穆劲松;饶鹏;白金龙;

微型涡喷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研究    李聪;方蜀州;张平;

微型涡喷发动机燃烧室数值模拟    李聪;方蜀州;张平;

新型蒸发燃油喷射装置的雾化和蒸发性能    樊未军;孔昭健;李继保;杨茂林;易琪;

QD-128航改燃机燃烧室设计分析    尚守堂

短环燃烧室点火和燃烧稳定性能研究    史家荣;

民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特点与研制的关键技术    史家荣;徐华胜;

低排放长寿命燃烧室关键技术分析    尚守堂;程明;张军峰;李锋;马宏宇;

超燃冲压发动机凹腔燃烧室特性实验研究    顾洪斌;陈立红;张新宇;

降低直喷型柴油机的排放    刘欣;刘志勤;

新型凹腔火焰稳定器——“燕尾槽”流动特性研究    孙晓峰;王春;姜宗林;

有/无凹槽通道内煤油超燃雾化测量研究    费立森;徐胜利;黄生洪;朱宁;

超燃发动机燃烧室内两相燃烧的数值模拟    杨顺华;王西耀;乐嘉陵;

柴油机可见污染物的排放特点及测量方法    朱江;

富油燃烧-猝熄-贫油燃烧(RQL)燃烧室技术分析    李杰;

驻涡燃烧室流动特性的冷态数值研究    刘世青

贫直喷燃烧室理论与实验研究    曾青华

环管型燃烧室点火及熄火特性研究    李雅军

燃气轮机燃烧室柔和燃烧机理与性能研究    黄明明

燃气轮机全通流数值模拟研究    李义进

浮壁式火焰筒瓦块结构的优化分析方法研究    高建辉

复杂燃烧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刘晨

2.0TCI高速直喷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控制    袁方恩

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不稳定燃烧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张澄宇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    夏强

旋流杯燃烧室主燃区回流结构及其贫熄相关初步分析    范海琳

燃烧室燃油喷雾场特性研究    张峥

燃烧室内气体燃料燃烧流场的数值预测技术研究    曹天泽

微型燃机燃烧室天然气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李耀强

适用于微小型燃烧式半导体温差发电机的热源设计研究    毛靖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超燃燃烧室数值模拟    程文强

炮式起动条件下的微型燃烧室烟火点火技术研究    江民节

低污染燃烧室温度场的数值仿真与控制    李超

富氧燃烧技术应用于微型燃气轮机的研究    贾磊

三旋流燃烧室头部方案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张晨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