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33
热度: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研究【摘要】: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在多年的能源合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方面,近年来两国的合作更

【摘要】: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在多年的能源合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方面,近年来两国的合作更加紧密。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原油贸易为基础,以资金为纽带,由政府间协议来推动,以国家石油公司为载体,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特点。产业金融化是石油天然气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合理高效地发挥各种金融工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两国的跨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中保持充裕的资金来源和优质高效的资本运作效率,是两国油气工业企业合作的关键。为此,构建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已成为当前中俄能源企业合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国际产业分工和产融结合为坐标,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对象,对两国能源合作的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用产业分工理论解释了国际石油市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及发展趋势,指出全球化的产业分工浪潮为中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纵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无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总之各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间的关联加深,进一步要求原油及石油产品在完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同时,需要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做好市场和产品的细分。而现阶段国际石油市场普遍表现出原油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落后,即石化工业发展滞后,跟不上关联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石油金融属性的强化,使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到产业金融领域,运用产业金融理论来分析国际石油市场问题,成为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本文在对产业分工、产融结合、产业金融理论进行综述的同时,认为:产业金融理论和产融结合理论具有同源性,产业金融是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是对产融结合实践活动的提炼和升华。本文分析了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的原因。由于期货市场与实体销售的脱离,使国际油价泡沫化加重,场内交易对场外交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定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国际投行和大型对冲基金为代表的交易参与方及对高频交易系统的滥用,成为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虽然国际石油市场正在经历着权利体系的转移,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代表的“新七姐妹”与欧美跨国石油巨头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型跨国能源巨头对世界油气资源的控制力依然强劲,并且对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运作规律早已烂熟于心,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技能仍然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甚至通过一些表面看似平等的对赌协议进行着投机性获利,而这些能力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大量的金融经济事件的发生,充分体现了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结合后,在金融机制的驱动下,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而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重要的资源进口国和出口国,却被长期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亟需完善、强化各自的产融结合技能。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指出了中国大型能源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国际跨国能源巨头的巨大差距。本文揭示了技术的进步、分工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石油产品间的差异逐步细化,而石油产品的差异是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不同的产品差异和产品的细分是石油期货合约不同品种的基础。本文认为,表面上看国际油价的涨跌是由“产能过剩”引致的“供给过剩”造成的,但其实质是市场对油气工业从勘探开采到炼化加工等全产业链中发生的技术进步、加工工艺改进等生产力进步的综合性体现。仅就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提供的石油产品的品质而言,轻质低硫原油占比较低,而以中质和重质占多数,不同的石油产品被金融市场转化为不同品种的投资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对象。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当各路国际投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携带”大量资金入场时,国际石油市场便顺其自然的演化为一个石油金融市场,不同的石油产品也被对应于某一期货合约品种,成为投资标的。在论结构方面:首先,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国际产业分工理论和产融结合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产融结合理论进行综述的同时,本文认为产融结合理论正在向产业金融理论进行演进,并对能源金融理论及其分支石油金融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本文在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对21世纪以来的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能源安全和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以及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和国家能源公司的崛起等视角,对中国和俄罗斯在当下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论述。在本文的第五章,笔者对中国油气工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对进入21世纪后中俄油气工业合作的现状和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是两国深入合作的内在机理。本文的第六章结合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油气工业企业及油气项目常用的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并重点针对油气项目融资进行了分析,同时,笔者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充分发挥其对我国大型油气工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是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提出: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跨国流动体系,以跨国企业为载体,探索形成具体可行的产融结合模式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在论文第七章、第八章中,笔者围绕中俄能源合作中国家信用的保障作用和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俄能源合作中产融结合的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产业分工 产业金融 能源金融 国家信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2;F45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导论14-46
  • 一、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14-16
  • (一)两国共同的利益交汇点是合作的现实基础14
  • (二)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确立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14
  • (三)产业分工视角下的国际产业合作14-15
  • (四)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生存发展应具备的能力15
  • (五)石油金融属性的凸显和强化引致油气工业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15-16
  • 二、主要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16-34
  • (一)关于“中俄能源合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16-17
  • 1.国外相关研究16
  • 2.国内研究现状16-17
  • (二)产业分工理论综述17-21
  • 1.关于产业分工的传统理论综述17-19
  • 2.产业分工理论的新发展19-21
  • (三)产融结合理论向产业金融理论的演进21-31
  • 1.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与运用21
  • 2.产融结合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综述21-26
  • 3.产融结合向产业金融理论的演进26-28
  • 4.产融结合与企业资本结构分析28
  • 5.国内关于产融结合风险的研究综述28-31
  • (四)石油金融理论31-34
  • 1.石油金融理论研究综述31-32
  • 2.石油期货市场理论32-33
  • 3.石油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33
  • 4.石油美元研究33-34
  • 三、相关概念界定34-39
  • (一)关于“石油”的定义34-35
  • (二)“产融结合”的定义及本文的研究视角35-37
  • (三)本文对“国家信用”的理解及研究视角37-39
  • 四、研究方法39
  • 五、论文框架和创新点39-44
  • (一)论文框架39-42
  • (二)主要创新点42-44
  • 六、本章小结44-46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新格局46-63
  • 一、国际石油市场储量、供给量及消费量统计分析46-50
  • (一)石油储量46
  • (二)消费量46-49
  • (三)产量49-50
  • 二、俄罗斯油气资源产量及贸易概况50-52
  • (一)产量情况50-51
  • (二)俄罗斯油气贸易情况51-52
  • 三、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的新特点52-58
  • (一)石油金融属性进一步强化53-57
  • 1.期货市场与实体销售的脱离,使国际油价泡沫化加重53-54
  • 2.场内交易对场外交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定价体系的不合理54-55
  • 3.交易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55-57
  • (二)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和石油美元地位的撼动57-58
  • 1.全球经济的新特征57
  • 2.美元汇率对油价走势的影响57-58
  • 3.新兴经济体对国际石油市场供给格局的影响58
  • 四、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和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58-60
  • (一)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58-59
  • 1.国际石油巨头从“七姐妹”向“五巨头”的演变58-59
  • 2.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新七姐妹”的诞生59
  • (二)国际石油市场权利体系的转移59-60
  • 1.资源国对自有资源的夺回59
  • 2.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石油供给量的控制59
  • 3.石油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进一步强化59-60
  • 五、跨国石油公司主导国际能源体系的因素分析60-61
  • (一)国际能源巨头对世界油气资源的控制能力依然强劲60
  • (二)国际能源巨头拥有超强的资本运作能力60-61
  • 六、本章小结61-63
  • 第三章 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下的中俄石油贸易格局63-73
  • 一、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重构分析63-64
  • (一)中国巨大的进口量成为支撑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因素63
  • (二)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63-64
  • (三)国际油价的下跌为中国的原油进口提供了更多选择64
  • (四)国际油价的下跌为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会64
  • 二、国际油价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64-66
  • 三、国际油价动荡对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影响66-67
  • (一)能源大国地位与国际油价话语权的不相匹配66
  • (二)中国和俄罗斯的不利地位66-67
  • 1.油价“受制于人”使俄罗斯金融系统几近崩溃,使国内经济遭受重创66-67
  • 2.俄罗斯经济增长对国际油价走势过度依赖67
  • 四、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俄油气工业合作分析67-71
  • 五、本章小结71-73
  • 第四章 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合作与竞争分析73-78
  • 一、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成就73
  • 二、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主要不足73-75
  • (一)战略方向的滞后性73-74
  • (二)资本运作能力待提升,产融结合能力待培养74-75
  • (三)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落后75
  • 三、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油气市场的对策75-77
  •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75
  • (二)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竞争75-76
  • (三)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参与国际竞争76
  • (四)优化石油及油品进口结构,合理布局国内和海外油企产业结构76
  • (五)“一带一路”战略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76-77
  • 四、本章小结77-78
  • 第五章 21世纪以来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的现状与进展78-89
  • 一、国际资本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投资及分布78-81
  • 二、国际石油公司参与俄罗斯油气产业的主要模式81-82
  • (一)收购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的股份81
  • (二)成立合资公司是俄罗斯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主要模式81
  • (三)以产品分成协议参与项目投资81-82
  • (四)收购中小型石油公司82
  • (五)参与工程承包并签订服务合同82
  • 三、21世纪以来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现状与进展综述82-84
  • 四、深化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的动力因素分析84-87
  • (一)共同的利益交汇点是深入合作的前提84
  • (二)政府间的互信是深入合作的政治基础84
  • (三)对油价波动的理论分析84-86
  • 1.国际石油市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84-85
  • 2.石油产品的差异是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85
  • 3.产业分工的发展对石油产业提出新的要求85-86
  • (四)石油金融属性的强化使两国能源合作变得更加紧迫86-87
  • (五)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被动地位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87
  • (六)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缘政治合作对能源合作的需求87
  • 五、本章小结87-89
  • 第六章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89-105
  • 一、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89-92
  • (一)俄罗斯联邦银行业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欠发达89-90
  • (二)股票市场发展水平较低90-92
  • 1.俄罗斯股票市场具有显著的高波动性90-91
  • 2.股市的投资功能缺失而投机功能强化91
  • 3.投资者参与度低,股市冷清91
  • 4.俄罗斯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单一91-92
  • 二、俄罗斯石油工业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情况92-94
  • (一)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背景92
  • (二)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概况92-93
  • (三)中国能源需求市场对于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性93-94
  • 三、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的原则94-95
  • 四、油气企业及油气项目国际常用融资方式95-96
  •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96-99
  • (一)我国油企融资模式的主要问题96
  • 1.体制僵化、融资模式单一96
  • 2.与跨国石油巨头相比融资能力亟待提高96
  • (二)中俄能源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操作路径96-99
  • 六、油气项目融资99-100
  • (一)油气项目融资的定义99
  • (二)油气项目分类99-100
  • (三)油气项目的特点分析100
  • (四)中俄油气工业合作中项目融资模式的运用100
  • 七、国际投资银行在海外油气项目中的重要作用100-103
  • (一)国际投资银行业的新趋势101-102
  • 1.国际领先投资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型101
  • 2.国际投行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趋势加强101-102
  • 3.业务种类以多样化和专业化并重102
  • (二)国际领先投行的发展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启示102-103
  • 八、本章小结103-105
  • 第七章 国家信用体系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支持作用105-114
  • 一、国家信用体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政治基础105-106
  • 二、强大而健全的国家信用体系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合作路径和指引106-107
  • 三、基于主权信用分析为基础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作用107-112
  • (一)俄罗斯主权信用风险简述107-110
  • 1.国际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结果107-108
  • 2.国内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结果108-110
  • (二)银行信用体系对中俄产业合作的支持110-112
  • 1.两国金融合作的新进展简述110
  • 2.中俄金融合作中的主要问题110-111
  • 3.中俄金融合作的主要方向111-112
  • 4.充分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发现风险,防范风险112
  • 四、本章小结112-114
  • 第八章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的主要风险分析及对策114-122
  • 一、中国油企产融结合发展现状114-116
  • 二、构建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116-118
  • (一)受国际制裁引致的风险116-117
  • (二)汇率风险117
  • (三)政策及投资环境恶化风险117-118
  • 三、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风险防范对策118-121
  • (一)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与防范风险118-120
  • 1. 传统避险模式的转变:灵活运用石油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操作118-119
  • 2. 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119
  • 3.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实施贷款换石油措施119-120
  • (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政策效果,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120
  • (三)有效解决金融监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120
  • (四)企业应加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建设120-121
  • 四、本章小结121-122
  • 结论与创新点122-123
  • 进一步研究建议123-124
  • 参考文献124-130
  • 致谢130-131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13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1. 联动互利 共促节能环保——北汽福田与中石油华港燃气签署LNG汽车推广应用战略协议
    2024-08-19
  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印发《关于在我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在我国陆上
    2024-08-19
  3.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项目认定的
    2024-08-19
  4.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项目认定的通知
    2024-08-19
  5. 陕西省实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办法
    2024-08-19
  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整治石油天然气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4-08-19
  7.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处理重组改制遗留资产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2024-08-1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 2003年 第31号 公布108项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2024-08-19
  9. 建行陕西靖边天然气石油专业支行为繁荣靖边经济做出新贡献
    2024-08-19
  10.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查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4-08-19
  11. 哈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阿曼格尔金斯克矿区方案
    2024-08-19
  12. 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计划生产8万吨石油
    2024-08-19
  13. 中哈石油天然气合资企业将大幅度增加石油开采量
    2024-08-19
  14. 中俄可能在“阿克托别石油天然气”公司基地组建合资企业
    2024-08-19
  15. 创造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第七届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展览会展位设计
    2024-08-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