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28
热度:

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摘要】: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富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温高压盆地。早期多幕的裂陷活动叠加晚期的快速沉积和沉降,造成了该

【摘要】: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富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温高压盆地。早期多幕的裂陷活动叠加晚期的快速沉积和沉降,造成了该盆地独特的温压环境和埋藏条件,油气的运移聚集过程非常复杂。该盆地自从在环崖南凹陷地区发现YC13-1、YC13-4和YC13-6气田以来,虽然陆续在其周缘和盆地东部地区发现了一些气藏和含气构造,但至今尚未有新的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对该盆地超压环境下的油气富集规律,尤其是超压系统分布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还了解得不够。异常超压的发育不仅会造成盖层的水力破裂,致使早期聚集的油气发生散失,还会引起天然气运移相态和动力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致使盖层水力封闭失效而无法成藏,因此水溶气只有析出为游离气才能聚集成藏。 由此可见,超压系统边缘或内部地层压力释放带,即泄压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即是从泄压带发育的微观与宏观地质特征入手,根据泄压带的微观成岩响应特征和宏观测井响应特征来识别和划分泄压带,并综合运用地震速度超压预测和盆地模拟技术,研究泄压带的宏观分布和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泄压带发育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建立一个考虑了水溶气离溶聚集成藏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1)根据储层砂岩中成岩作用所揭示的微观流体活动信息来识别泄压带。通过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观察,发现崖城地区硅质胶结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发生多期胶结,主要为裂纹充填胶结和石英加大,且石英加大更加明显,在YC13-1部位主要分布于陵水组和崖城组内,在YC35-1部位则主要位于黄流组二段底部,且发育石英加大段的储层厚度基本在200m以上。沿2号断裂分布的钻井中虽然也发现了大量石英加大现象,但相对于西部而言,石英加大发育的层段都比较薄,主要位于陵水组和三亚组内。石英加大发育的层段,储层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很好,并且西部地区要优于东部地区,镜下观察到该现象主要是由碎屑颗粒发生溶蚀造成的。大量的石英加大和溶蚀孔隙发育,反映该部位曾发生过大规模的酸性热流体运移,同时也指示了泄压带的所在,即水溶气大量离溶的区带。另外,在西部地区较深部位的石英加大发育层段,常见有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现象,交代的钠长石呈加大边状分布,可以指示有关高温流体运移的信息。粘土矿物异常转变的深度与泄压带的流体排放作用有着密切联系,也可指示泄压带的存在。应用有机质成熟度指标还可以识别泄压带附近的短期热异常。 (2)琼东南盆地的压力系统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常压,传导型超压和复合型超压,相应地可识别出四种泄压带类型。常压型压力系统又可分为正常压实常压段和速度稳定常压段,后者又主要分布于3号断裂以南陆架区的莺黄组底部~梅山组,其厚度向陆坡方向呈减薄趋势。传导型超压系统在盆地西部主要沿1号断裂带分布,在中央坳陷区主要分布在超压系统边缘;复合型超压系统在中央坳陷广泛存在。Ⅰ型泄压带仅在盆地西部边缘沿1号断裂带分布,一般位于莺黄组底部,非有利油气聚集部位。Ⅱ型泄压带也是沿1号断裂带分布,是环崖南地区最为发育的类型,储层砂岩中发育大量的硅质胶结,指示其为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Ⅲ型泄压带处在深部复合型超压系统顶面,而Ⅳ型泄压带则处于深部超压系统的内部,发育大量石英次生加大说明其也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部位。 (3)应用地震层速度资料预测了全区超压系统的分布,该方法需考虑崖南地区普遍存在的速度稳定段对压力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中采取分区分段建立正常压实趋势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校正。预测结果显示,中央坳陷带深部沿陆坡带发育有多个成“串珠状”分布的超压中心,但相互之间并不孤立,而是逐渐过渡并连成一片,反映中央坳陷带地区整体发育一个超压系统。超压发育具有陆坡区强陆架区弱、西部强东部弱和向东传递趋势,反映盆地晚期加速沉降阶段陆坡体系快速向南推进和莺歌海盆地的超压传递对该盆地的压力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超压顶面埋深在乐东—陵水凹陷主要位于2250~2500m(莺歌海组内)以下,在松南凹陷位于2500m(黄流组内)以下,在宝岛凹陷位于3500m(梅山—三亚组)以下,在长昌凹陷主要位于4500m(三亚组)以下。 (4)应用盆地模拟方法研究了全区古压力场的演化特征,该方法需进行大量的模型调研和参数统计,数值模拟结果可用现今超压预测结果进行约束。模拟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带在崖城组晚期就已形成了乐东、陵水、宝岛和长吕四个强超压中心,且各具一定的孤立性,裂陷期内可大致分为东部和西部西个超压系统;陵二段至陵一段末期超压整体发育较强,之后经历了儿轮增压~泄压旋回,大约10.5Ma以来逐渐演变为西部一个超压系统,形成以乐东凹陷为最强超压中心并呈自西向东传递的趋势。盆地西部地区大致经历了三个半压力旋回,现今超压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强的且仍呈增压趋势:盆地东部地区大致经历了三个压力旋回,现今整体仍呈泄压趋势。盆地经历的最早泄压发生在崖城组末期至陵三段末期,且西部更明显;第二次泄压发生在陵一段末期至三亚二段末期,泄压较强;第三次泄压发生在梅山组末期,为大幅泄压:第四次泄压发生在黄流组时期,为小幅泄压,并且盆地东部的泄压趋势一直维持至今。 (5)根据现今超压预测和压力场演化模拟的结果,分析了泄压带的时空分布特征。现今中央坳陷带的超压顶面总体向南北斜坡带不断加深,且向北坡(陆坡带)方向发生偏移,说明北坡发育的断裂-砂体输导系统的泄压性能更好,因而北坡的油气聚集条件更优,是天然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模拟结果显示,在超压系统演化的过程中,松涛凸起的南坡、陵水低凸起、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东部和北碓凸起等部位始终位于超压系统边缘或内部相对低势区,即要泄压带分布地区,且松涛凸起的南坡、陵水低凸起和松南低凸起的成藏条件更优。 (6)根据中央坳陷带主力烃源岩的成熟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结合流体包裹体充注史分析,确定大然气的主成藏期。由于10.5Ma处在中央坳陷带斜坡区陵水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时期,此时崖城组烃源岩仍在大量生烃,深部的地层水在高温环境下可溶解大量的大然气;又该时期处在晚期泄压阶段,超压系统能量的释放必然伴随大量的物质迁移和温度降低,深部的水溶气沿泄压带运移到浅部并发生析离,从而在有利部位聚集成藏。所以10.5Ma以来应该是天然气的主成藏期,该时期比流体包裹体方法确定的充注时期稍早,是比较可信的。 (7)分析泄压带演化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泄压带内的天然气离溶成藏主要取决于压力、温度和溶解气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溶解气量足够多,溶解度变化量足够大。有利的泄压带应该是既能沟通深部水溶气和浅部储层,又能造成温压条件显著变化的区带。相对而言,Ⅱ型泄压带成藏条件最优,既有断裂沟通深部水溶气和浅部储层,又有温压条件的显著变化,因而流体运移最活跃。Ⅲ型泄压带次之,但分布最广。由于盆地西部10.5Ma以来处于不断增压的环境,泄压带在平面上变化比较宽缓,相同深度处甲烷溶解度变化很小,不利于水溶气离溶成藏,并且压力不断增强还会导致水溶气析出深度变浅。相对而言,盆地东部10.5Ma以来处于持续泄压的环境,在凸起边缘的断裂和砂体连通部位,压力梯度变化较大,相同深度处甲烷溶解度保持一定差值或差值不断增大,这对水溶气析出比较有利。 【关键词】:泄压带 流体运移 流体动力场 天然气成藏 成藏动力学 琼东南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作者简介6-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7
  • 第一章 前言17-30
  • §1.1 选题概况17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17-26
  • 1.2.1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研究概述18-19
  • 1.2.2 古今温压场研究方法19-22
  • 1.2.3 热流体活动的有机/无机成岩响应22-23
  • 1.2.4 温压场控制下的天然气离溶成藏23-24
  • 1.2.5 琼东南盆地勘探研究进展24-26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6-28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26-27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7-28
  • §1.4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创新点28-30
  • 1.4.1 完成的工作量28
  • 1.4.2 主要创新点28-30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30-35
  • §2.1 盆地结构特征30-31
  • §2.2 构造演化特征31-32
  • §2.3 沉积充填特征32
  • §2.4 油气地质特征32-35
  • 2.4.1 温压场特征与油气发现32-33
  • 2.4.2 烃源岩与储盖组合33-34
  • 2.4.3 输导体系34-35
  • 第三章 泄压带的识别35-44
  • §3.1 泄压带的有机/无机成岩响应35-40
  • 3.1.1 无机成岩响应35-38
  • 3.1.2 有机成岩响应38-40
  • §3.2 超压系统特征与泄压带识别40-44
  • 3.2.1 地层测试数据分析40
  • 3.2.2 压力系统结构40-42
  • 3.2.3 泄压带的识别42-44
  • 第四章 泄压带的分布和演化44-59
  • §4.1 今超压系统分布预测44-50
  • 4.1.1 压力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校正44-46
  • 4.1.2 压力系统分布特征46-50
  • §4.2 古压力系统演化数值模拟50-58
  • 4.2.1 模型和参数50-56
  • 4.2.2 古压力系统演化特征56-58
  • §4.3 泄压带宏观演化特征58-59
  • 第五章 泄压带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59-69
  • §5.1 泄压带天然气离溶成藏特征59-60
  • 5.1.1 天然气离溶成藏的证据59
  • 5.1.2 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59-60
  • 5.1.3 压力、温度和溶解气量决定了泄压带天然气成藏60
  • §5.2 天然气主成藏时期的确定60-65
  • 5.2.1 主力烃源岩的成熟史和生排烃史决定最早成藏时期60-63
  • 5.2.2 天然气充注史和成藏时期63-65
  • §5.3 泄压带演化与天然气运移的耦合关系65-67
  • 5.3.1 泄压带组合及地质特征65
  • 5.3.2 主成藏期泄压带演化与水溶气析离成藏65-67
  • §5.4 泄压带天然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区带预测67-69
  • 结论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富甲烷天然气溶解实验及水溶气析离成藏特征    范泓澈;黄志龙;袁剑;高岗;童传新;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何家雄;刘兵;

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    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

沉积盆地流体活动及其成岩响应    解习农;成建梅;孟元林;

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    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

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    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

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何家雄;陈胜红;崔莎莎;马文宏;栾锡武;

海相高演化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研究    秦建中;郑伦举;腾格尔;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    雷超;任建业;裴健翔;林海涛;尹新义;佟殿君;

中国油气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多丽,关平

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常勇;赖勇;

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块体运动指向的地震相响应(英文)    陈洁;钟广见;刘少华;

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    丁清峰,孙丰月,李碧乐

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火山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李春柏;张新涛;刘立;任延广;孟鹏;

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成藏机理    史建南;

高邮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及成藏    王永建;王延斌;梁兵;刘国丰;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地区哈拉哈塘组油气成藏机制    旷理雄;郭建华;黄太柱;

气藏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的关系    付广;庚琪;王有功;杨永亮;

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    刘宗堡;马世忠;吕延防;马仲尊;谭伟雄;

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输导层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评价    赵健;罗晓容;张宝收;赵风云;雷裕红;

Sim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way heterogeneity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    李刚;张丽莉;朱鲁;

胶东大庄子金矿成矿流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刘玄;范宏瑞;胡芳芳;郑小礼;蓝廷广;杨奎锋;

辽宁义县地区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杨子荣;吴晓娲;程琳;聂建珍;刘凯;高小跃;

晚古生代—三叠纪南盘江海的构造古地理问题    吴浩若;

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罗晓容;

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

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李洪奎

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    肖知国

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刘俊峰

云南沧源南腊—缅甸金厂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    杨贵来

滇东北地区会泽、松梁铅锌矿床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李波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体系及资源潜力    徐忠美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含盐层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慕小水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邓秀芹

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朱宗良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    孙运宝

临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演化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段云歌

南海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技术研究    王瑞敏

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V_1矿体成矿流体演化的历史分析    韩艳伟

云南香格里拉银厂沟铅锌矿构造控矿与矿床成因分析    王芳

云南马关都龙锌铟多金属超大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林知法

油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王健

广西罗维银铅锌矿床特征和成因    涂伟

黑龙江省金厂金矿蚀变岩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孙雨沁

安徽省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贾鹏飞

新疆西天山喇嘛苏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石海岗

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及其在南海莺—琼盆地中的应用    许惠平,刘万崧,周云轩,吕东辉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    邵先杰;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童崇光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水上平原)的滑塌构造研究    钟建华,李理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蔡春芳,顾家裕,蔡洪美

估算天然气成熟度的新指标——金刚烷指标    傅宁,李友川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油气藏形成的期次与时间研究    王建宝,郭汝泰,肖贤明,刘祖发,申家贵

消除影响压实趋势线地质因素的方法——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张发强,王震亮,吴亚生,杨计海,罗晓容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新生代以来的拉张应变速率史    施小斌;丘学林;

南海北部陆坡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研究    袁圣强

水溶性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张瀚丹

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吴敬武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刘军;王华;姜华;肖军;甘华军;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    张云帆;孙珍;郭兴伟;周蒂;姜建群;樊浩;

琼东南盆地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肖军,王华,陆永潮,赵忠新,陈亮

莺-琼盆地成藏条件比较性评价有关问题——与陈斯忠先生商榷    何家雄,李强

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气势分析    刘刚,陈开远,陈新军

琼东南盆地断裂构造与成因机制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

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与深部储集层物性    肖军;王华;朱光辉;李绪深;易平;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比较研究    万志峰;夏斌;何家雄;刘宝明;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发育机制的模拟研究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

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

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

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微体古生物地层研究    祝幼华;麦文;谢金有;刘新宇;赵鹏肖;赵飞;

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特征和形成机制及其油气意义    孙启良;吴时国;马玉波;袁圣强;

琼东南盆地5.5 Ma中央峡谷物源分析——稀土元素证据    王永凤;王英民;李冬;徐强;

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

重磁震联合反演在琼东南盆地的应用    陈晓;何伟;张罗磊;于鹏;王家林;吴健生;

孔隙介质条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张金川;张一伟;

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    本报记者 江其勤

首部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示踪体系专著问世    江其勤

发展低压致密天然气成藏理论和技术    本报记者 蒋世廉通讯员 安伟

三企业共建技术平台开发东北天然气资源    记者 张英 冯家武

南方分公司:破解海相勘探世界级难题    南风

搭好舞台聚英才 习武场上练精兵    吴纯忠

“通吃”油层深挖潜    本报记者 穆广田

我成为世界天然气增长最快的国家    范建 王红岩

油气勘查四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记者 李伟锋

化工类占获奖总数四分之一    记者 李宏乾

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翟普强

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分析    雷超

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    杜同军

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何云龙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赵必强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    胡忠良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    蔡佳

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及其定量研究    付广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常振恒

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曹烈

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    尹新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    王力

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条件分析    王振业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雷闯

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    陈奎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古海洋环境演变    赵蒙维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    李娜

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    赵小庆

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储层质量预测    梁宏伟

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构造沉降分析及古地貌恢复    田姗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