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近30年中国风速和风能的变化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27:07
热度:

近30年中国风速和风能的变化特征【摘要】:基于1980-2009年我国298个地面观测站气象要素日资料、137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

【摘要】:基于1980-2009年我国298个地面观测站气象要素日资料、137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深入讨论了中国风速和风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能影响我国风速变化的环流因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近30年我国10m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弱趋势,年平均风速减小幅度约0.136m/s/10a。全国大多数台站风速下降,其中东北,内蒙古东部及沿海地区下降趋势尤为明显;近30年对流层年(季节)平均风速降低,平流层下层风速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欧亚及亚洲经向(纬向)环流指数均与全年和四季的10m平均风速呈正(负)相关,冬季风速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此外,冬季北极涛动(AO)指数与我国同期10m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SVD分析表明冬季AO偏强(弱)对应我国风速减弱(增强),合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伴随北极涛动异常的冷空气活动是我国地面风速变化的重要原因。 (2)近30年青藏高原东侧年(季节)平均风速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该地区年(季节)平均风速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由弱转强的年代际转折,并且这种年代际变化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面积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就全国平均而言,近30年年平均风能密度呈减弱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国大部地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减小趋势显著。基于EOF和REOF分析,我国可以划分成具有不同风能变化特征的七个区域。我国在风电发展上有着资源、需求和环保优势,但在管理、设备制造、成本控制、配套服务设施和数据采集方面都存在发展劣势。未来统筹规划风电项目,提高风机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并合理控制发电成本,可以使我国风电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关键词】:风速 青藏高原东侧 趋势 环流因子 风能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前言7-11
  • 1.1 中国及世界风速的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7-8
  • 1.2 风速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8-9
  • 1.3 风能资源变化的研究进展9
  • 1.4 拟解决的问题和论文结构9-11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1-17
  • 2.1 资料说明11
  • 2.2 资料预处理11-12
  • 2.2.1 站点筛选11-12
  • 2.2.2 季节划分12
  • 2.3 方法介绍12-17
  • 2.3.1 线性相关分析12
  • 2.3.2 滑动t-检验12-13
  • 2.3.3 5点平滑器13
  • 2.3.4 趋势系数及回归系数13-14
  • 2.3.5 t检验14
  • 2.3.6 合成分析的显著性检验14-15
  • 2.3.7 经验正交分解(EOF)分析15
  • 2.3.8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分析15-16
  • 2.3.9 SVD分析16-17
  • 第三章 近30年中国风速变化的时空特征17-28
  • 3.1 年(季节)10M平均风速的变化特征17-20
  • 3.2 年(季节)高空风速的变化特征20-24
  • 3.2.1 年(季节)平均高空风速的垂直分布特征21-22
  • 3.2.2 各厚度层风速的时间变化特征22-24
  • 3.3 年(季节)高原东侧10M平均风速的变化特征24-26
  • 3.4 本章小结26-28
  • 第四章 近30年风速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28-38
  • 4.1 大气环流变化28-33
  • 4.1.1 风速变化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28-29
  • 4.1.2 风速变化与北极涛动的联系29-33
  • 4.2 高原东侧风速变化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关系33-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五章 中国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前景分析38-53
  • 5.1 年平均风能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38-47
  • 5.1.1 平均风能密度的变化趋势38-40
  • 5.1.2 平均风能密度的客观分区40-47
  • 5.2 风能资源利用的前景分析47-52
  • 5.2.1 我国风能资源利用的优势分析48-49
  • 5.2.2 我国风能资源利用的劣势分析49-50
  • 5.2.3 我国未来风能资源利用的前景分析50-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3-55
  • 6.1 研究内容总结53-54
  • 6.2 主要创新点54
  • 6.3 研究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江东,王建华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施能,朱乾根,吴彬贵

近50年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振朝,韦志刚,高荣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琚建华,任菊章,吕俊梅

河北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改变对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刘学锋;江滢;任国玉;梁秀慧;张成伟;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黄河三角洲近4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    刘晋秀,江崇波,范学炜

中国及世界风资源变化研究进展    江滢;罗勇;赵宗慈;

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模式结果评估与预估分析    江滢;赵宗慈;

中国陆域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气候变异和下垫面人为改变的影响    李艳;王元;储惠芸;汤剑平;

我国风能资源最优化开发研究    王健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陶士康;王张华;管章志;程涛;

城市化对城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以近40年上海市为例    杨峰;査良松;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勇;李捷;张强;

安徽省旱涝监测与影响评价业务系统    谢五三;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    张富翔;丁生祥;金元锋;许正福;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袁旗;李菏民;

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变化及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余卫东;杨君健;朱晓东;

海温与鲁西南旱涝分析及应用    孔莉;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及其影响    韦道明;李崇银;高耀庭;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米仓山植被覆盖及其生长季变化研究    贺映娜;高翔;马新萍;

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鲁胜利;卢彩虹;周黎明;刘波;周建梅;

栾川县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张俊洁;薛金辉;郭明搏;姬鸿丽;

近50年来三门峡市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分析    张燕燕;吉志红;安晋森;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风电场与输电网协调规划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王茜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传湖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赵军凯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    李海光

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李庆云

青岛华威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及选址关键技术研究    张琴

哈尔滨市高空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张金峰

分岔理论在风电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许珊珊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与设计    陈丽

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王忠蕾

开关磁阻风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黄曌

小型水平轴被动调速风力机设计与研究    崔文篆

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    于毅

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    陈秀峰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资源约束条件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    彭水军;包群;

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来自企业并购的证据    方军雄;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王秀萍;张永宁;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江东,王建华

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    陈家其,姜彤,许朋柱

热带气旋灾情的预测及评估    樊琦,梁必骐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杜军

中国登陆热带气旋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冯利华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系统模型研究    熊曼

风能密度增加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丁顺良;郭子航;黄宜坤;郝凯;

用W—Ⅱ模型和W—Ⅲ模型估算风频和风能密度的比较    史慧敏

中国海风能密度预报    郑崇伟;周林;宋帅;苏勤;

风能计算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朱超群

上海沿海及岛屿地区风能的计算和分布特征    钱金产,许卫桐

乌峭岭地区风速数据分析及风能密度计算    刘静;俞炳丰;姜盈霓;

江苏省风能简便计算方法的研究    张一民,沈才元,徐继先,刘凤英

东营市风能资源探讨    张洪卫,马立娟,张立清

Weibull分布在风能计算中的应用    朱超群;

新能源──风能的计算研究    孙济良,陈喜军,孙秀艳

宿迁70米高度测风塔风速和风能的变化特征分析    赵燕华;蒋翠花;吴杰;

近30年中国风速和风能的变化特征    宋天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