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23:01
热度: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摘要】: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都要求中国能源战略,尤其是能源结构战略,进行相

【摘要】: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都要求中国能源战略,尤其是能源结构战略,进行相应调整。以往中国的能源战略规划主要是从能源储备和能源生产,即能源供给侧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能源结构战略亟待调整。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管理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建立优化模型,得到反映节能和排放约束下的最优能源结构,进而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对二氧化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但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许多重要行业对煤炭和火电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所以,现阶段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节能减排努力。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能源需求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结构 宏观经济
【基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
【分类号】:F205;F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①近年来,虽然对水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2007年,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46%,石油消费比重为20.12%,天然气消费比重为3.34%,核电所占比重仅为0.76%。②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

上网电价波动对中国火电发电量的影响——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姜春海;李姝;田露露;

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的能源结构合理性测度与评价研究    王韶华;范德成;张伟;

论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职能及其行政行为    方世荣;孙才华;

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何小钢;张耀辉;

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中国发展失衡解读    刘鹏;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油价波动与未来走势:一个多重均衡的视角    陈宇峰;

产业结构调整对缓解能源区域经济冲击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    陈宇峰;汤余平;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多重结构突变模型研究    唐齐鸣;张炎涛;

中国碳排放区域划分与减排路径——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    涂正革;谌仁俊;

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王迪;聂锐;龙如银;

中国在国际碳博弈中的立场解析    纪玉山;赵洪亮;

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    李文超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    纪明

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许泱

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    石红莲

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    杨冕

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安江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    刘建刚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石油金融研究    王于栋

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    黄世坤

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    许士春

基于交流母线的光伏逆变器研究    李富国

低碳经济的法律思考    陈小姣

WTO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纪律    朱工宇

低碳经济模式下安徽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    金胜军

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研究    程施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    杨玉含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    胡帅伟

中国上网电价规制效应实证研究    田露露

国内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保华

国内外石油现货价格的关联性探究    俞剑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史丹;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伯强;蒋竺均;

国际天然铀价格走势分析    彭新建;王瑞琛;张新平;胡庆生;张飞凤;

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    林伯强;何晓萍;

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    林伯强;牟敦国;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    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

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    林伯强;王锋;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及节能潜力预测    魏一鸣;廖华;范英;

未来中国的SO_2和CO_2排放控制对策    陈文颖,吴宗鑫

我国“十一五”各省区节能潜力测算    韩亚芬;孙根年;

Analysis of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mand Trend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刘颖;任燕燕;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杨振;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永明;

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    王卓理;宋帮英;

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与案例研究    傅春;巫锡金;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    赵爱文;李东;

中国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的间接社会收益分析    范英;吴方卫;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    牛晓耕;王海兰;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军;

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维国;潘祺志;

山东省能源供求预测与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王成新;蒋红花;王格芳;周玉杰;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资源价格改革政策思路    肖文海;

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王迪;聂锐;龙如银;

信息系统培训成本与咨询成本决策优化——基于S型学习曲线的分析    楼润平;薛声家;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渠慎宁;郭朝先;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    周全;葛察忠;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周葵;戴小文;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    刘建

燃煤烟气汞催化氧化的试验和机理研究    何胜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    潘祺志

中国开放式基金组合的市场风险度量    陈丽娟

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邹累

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    尤卓雅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秦湘灵

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    闫云凤

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    刘清江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夏薪淳

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    于健

基于HGA-LSVR的能源供需预测方法研究    高红星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    胡燕平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    刘长信

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王伟杰

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    缪仁余

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    杜宇

氧气及水氧混合气氛下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    曹俊倡

中国煤炭资源弱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李杨

江西沼气建设的成效及下一步设想    曾艳;

江苏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张立民;赵媛;

“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探讨    魏群;

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    魏凤;张晓黎;辛礼;周黎;王进雄;

棉花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条件的研究    王永泽;杨立;邵明胜;张婷;李冬生;王金华;

气流干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金辉;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王礼茂;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张冠荣;

贸易、城市化与环境    阿玛蒂亚·森;周雷;刘民权;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军;

气候变化与国际应对以及行业低碳发展问题    杨晓东;张玲;

常温干式厌氧发酵水稻秸秆产沼气试验研究    刘伟伟;马欢;王继先;朱德泉;夏萍;

    本报记者 冯健

    本报记者 司建楠

    潘家华 庄贵阳 陈迎 吴向阳

    庄贵阳

    吴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本报记者 徐畅

    国网能源研究院 王乾坤 方彤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财经学院院长、教授 王俊豪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

    王方华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琳

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    丁志华

RIS中科技中介组织角色定位及作用机理研究    孙立梅

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    邓志茹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贺红兵

燃煤锅炉炉膛火焰温度场和浓度场测量及燃烧诊断的研究    卫成业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孙国锋

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汪海宁

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    张丽峰

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卞亦文

沼气发电机冷却水预热沼气进料池系统的研究    康锡龙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仿真    刘翼

褐煤的脱水提质及干燥/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王涛

太阳能加热的恒温沼气池产气性能实验研究    柏建华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李武

中国产业低碳化政府规制的研究    朱晓燕

碳税政策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郑琳儒

兼并重组对提升中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张田力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赵耀昌

太阳能发电系统研究    林珊

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浩;

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占美红;叶兵;

中国成品油需求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伍亚;张立;

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许泱;周少甫;

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    赵成柏;毛春梅;

低碳经济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研究    张勇军;胡宗义;

国际油价波动的有效市场假设与可预测性:基于MF-DFA模型的重新考量    陈宇峰;俞剑;崔成伟;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

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    周五七;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梦琴;刘轶俊;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    纪玉山;赵洪亮;

环境质量、政府规制与经济增长:一个拓展的内生性框架    董雪兵;尹敬敬;文雁兵;

沼气的减排效果和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朱立志;赵鱼;

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    周五七;聂鸣;

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产业部门及其碳排放关联度研究    胡剑波;周葵;安丹;

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    尤卓雅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易艳春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    白卫国

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易艳春

低碳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罗栋燊

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许泱

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徐安

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    黄建

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区域合作研究    冯占民

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    杨冕

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    崔秀平

中美新能源政策对比与合作研究    马凯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邵咪咪

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    李怡欣

低碳经济模式下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张文娟

低碳经济的法律思考    陈小姣

城市碳排放清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孙宇飞

我国碳减排服务外包理论与对策探索    王莉莎

全球气候问题与中美气候外交    谢雯雯

基于碳排放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韦严

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    陆虹

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    赵媛,梁中,袁林旺,管卫华

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    刘毅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我国能源供求前景    周大地,朱跃中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史丹;

商品指数基金、油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曾秋根;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    林伯强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    林伯强;

基于Granger原因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评析    王立平,龙志和

    林伯强

报道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结构研究    宋春梅;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伯强;蒋竺均;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林伯强;

IEA:气候变化政策与能源发展    高翔;

改善生活不能以破坏气候为代价 解读国际能源机构《世界能源展望2007》报告    施秀芬;

我国能源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    雷仲敏;

节能的长期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    周明剑;

用时间序列与线性规划分析202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    李延明;张传平;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上)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课题组

中国煤液化产业发展前景及神华煤液化项目最新进展    徐会军;

蒸汽煤气两用型制冷机改造与应用    梁荣华;王首先;

上海高层建筑空调对城市能源与环境的影响    龙惟定;范存养;许雷;潘毅群;

从能源发展演变看调整能源结构的必要    郭其朝;

积极开发风能资源,丰富我省能源结构    杨宏青;

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    彭武厚;陆鑫;

黑龙江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分析    付权;

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的展望    谢和平;

燃气空调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周广国;王海蓉;李传海;

迎接“西气东输”加快江苏优化能源结构    张明;钟史明;

我国电力巨头对燃煤过度依赖    本报记者 明慧

“限塑令”每年节约石油约300万吨    记者 冯洁

节水生活要算算自己消耗的“水足迹”    本报记者 陈思

第三十届文化讲坛实录 (对话篇)    高慎盈 黄玮 尹欣 吕林荫 张航 林颖 陈俊珺 刘璐 整理

绿色和平建议: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    晨风

一盏路灯照亮零碳未来    许一帆

标致雪铁龙,2020年在中国降低碳排放50%    记者 宋莉

利乐做环保重实效    本报记者 黄勇

应从环保角度审视中国能源战略    记者  刘蔚

专家认为,能源增量应主要靠核电    记者 熊聪茹

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薛黎明

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李连德

碳税循环政策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于娟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杭雷鸣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    徐新桥

能源结构与粗放型经济增长    霍宗杰

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    王俊峰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农村推广的机制设计与政策研究    刘俊红

布隆迪共和国微水能资源开发的研究    劳赛夫

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    张丽峰

能源需求的结构突变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李科

中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郑成才

我国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王娣

北京市能源竞争预测分析及电力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彭澎

中国能源需求的建模与实证分析    韩君

一种预测能源需求总量的TA-PS模型    朱鹏飞

中国能源需求的建模与分析    于洁

基于LEAP模型的河南省居民生活能源与环境情景分析    遆曙光

魏县地区能源预测分析及电力竞争策略的研究    吴志民

广东省能源需求预测分析及能源发展对策研究    伍秀君

Baidu
map